主题:【原创】聊聊施一公和饶毅的两篇博文 -- 穿越

共:💬135 🌺19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50多的不争,是不行的

            利益分配中年龄那一刀,通常就把他们给切了,他们有他们的压力。当然每个年龄层都有每个年龄层的压力,每个群体有每个群体的压力。但是中国的有些政策有意无意就让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群体之间不和谐。

            三十多岁的人里面浮躁的也不少。曾经帮着审一个地方基金,申请人大部分都是刚开始建实验室的,应该是30多这个年龄层居多。人家事先打招呼说钱不多,水平一般,你别要求太高。看了大概2,30个申请,有一部分真是看不下去。20万对搞科研确实少了点,但是苍蝇肉也是肉,你不能把别人文章的实验设计全部照抄下来吧。难道中国已经富裕到要花20万去重复一个已经发表了十多年的结论?

            • 家园 地方基金就是那样的,如果您忍受不了的话

              就不要来审了。因为那些人本来就不会弄啥东西,很多人是从不太好的大学毕业的,在博硕士期间根本没受过啥像样的训练,大的创新的东西弄不了,小的东西又担心申请不到,所以就拿老外的来忽悠,以为上头审稿的都没有看过老外的。

              即使是好的单位,某些211,985也是这样的。很多我们的课题也是先做了做,差不多能成70%才去申请,到时候结题拿原来的论文顶账。国内的科研界这些都是当下的共识性的东西,您就只能瘸子里面挑将军。

              • 家园 是这样的话,

                因为那些人本来就不会弄啥东西,很多人是从不太好的大学毕业的,在博硕士期间根本没受过啥像样的训练,大的创新的东西弄不了,小的东西又担心申请不到,所以就拿老外的来忽悠,以为上头审稿的都没有看过老外的。

                这样的人就不该得到支持。

                很多我们的课题也是先做了做,差不多能成70%才去申请,到时候结题拿原来的论文顶账。

                这个呢,国外也是这样的,很多想法已经先做了看看,然后再申请。70%的比例是高了点。也行,关键是这些成果值得那样的钱就行。

                • 家园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说道难听点酱缸文化

                  哪那么容易下手的。做事时求其上,取其中,一点点推动就可以了。谁真要下辣手,他/她就是群众眼中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了。

              • 家园 审地方基金有钱拿

                所谓苍蝇肉也是肉啊

                不过这样搞确实不行,新件实验室应该是最有思想最有创造力,写出来的申请也应该是最有趣的。哪怕造假,也不应该搞得没水准吧。

                • 家园 哎,在国内做科研有几个能做到有趣的地步呢

                  就我所知,基本上没有几个能这样的。大家都是应试教育和硕博期间被老板死死地压迫出来的,创造性早就丧失殆尽了。像我这样活泼的,相当不适合中国的科研界,搞得我都不想干了。老板要求的太死,拖上三五年博士毕业,基本上对科研的 兴趣和热情都消耗殆尽,等到工作后大部分情况就是混口饭吃,拿科研作为谋生工具了(当然我还没有这么想,不过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其中就包括你看的写那些本子的大部分人)。

                  说个真实的事情,我开题的时候,做的一个方向,就是国外在80年代做过了的。做的那个人跟老板还是朋友,关系还可以的。但是老板和二老板他们平时肯定不看他的论文,所以根本不知道。我师姐现在三十三四岁,她的论文就是那个老外的论文的一部分重复。到我开始工作的时候,一看那篇论文,我就发现一个问题:老外做的这么完善我有必要重复吗?但是如果我没有必要重复,那我师姐当年为什么重复了呢?老板们难道不知道人家已经做过吗?我怀着疑问把那篇论文给了二老板,结果,我已经做完答辩交完材料的开题报告作废了,我也被迫换题,因为老板们貌似也发现,我其实可以不必重复了。。。

                  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想明白,师姐当年开题的时候难道没有提过有人做过了吗?为啥师姐当年上硕士的时候就心甘情愿地去重复已有的工作呢?对我来讲我宁可闲着,也不想去重新再做。而这次开题的波折,让我认识到了中国科研界的浮躁和浅薄,让我本来对科研很有兴趣的内心浇下了一盆冷水,我开始怀疑我所看到的这些貌似很正确的人和事情,还有中国科研界那些发表的很堂而皇之的结果。

                  • 家园 开题proposal其实是最重要的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对方向,在我看来,是唯一能让博士高于其他学位的。如果开好题了,后面就是怎么执行了,之后的那些基本上本科出来,摸爬滚打几年也能做了。我身边很多博士最痛苦的时候都是选题的时候,作了几年又被老板换方向了....

                    说到生物,读书的时候有几个朋友是生物系的,嘿嘿,按他们的话说:工科学生觉着生物随便什么文章因子都至少>3所以是理科,理科学生觉着生物天天都在刷试管Run DOE所以是工科,生物学生觉着自己呢天天都在编新理论其实是文科。

                  • 家园 开题报告?

                    难道选课题还要打个报告?倒是有好处,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题。不过以学生的水平,多半写得惨不忍睹。写的人痛苦,看的人痛苦,两边都痛苦。

                    我们念研究生的时候课题全是老板发下来的。那时我们就是老板的手,自己的脑子是用不上的。干上两年后开始对工作有了自己的见解,但跟老板讲时,老板都不在乎的。不过现在回头一看,那时的想法的确都是垃圾,自个在那时可是当宝似的献出来的。

                    对科研的兴趣,一般在博士毕业时达到历史最低点。我的一个大学校友,在哈佛呆了八年才拿到博士学位。后来写了本小说讲她这地狱般的八年。发在晋江文学上,好评如潮。但跟我写的故事一样,里面为了掩人耳目灌了很多水,好在我跟她算熟,能辨出来哪部分是真的。大概比你和周围人的经历还惨得多。科研的人生是个很变态的人生,神圣的光环下有不少龌龊。在美国不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不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坚持到了毕业也没改行。在博士后时期总算捡回了对科研的兴趣。那时你才会真正懂科研,可以动脑又动手,老板也会开始觉得你的意见有点意思。科研最大的魅力和艺术一样,在于它的创造性,对未知的求解。科研的人生是个苦闷的人生,不做科研的人生是个无聊的人生。

                  • 家园 不负责的老板处处都有

                    不是中国特产

                    我认识一小孩,在美国读PhD。他老板是超级忙人,其实也不算太牛,就是忙,不着实验室。小孩子从读PhD开始,就没被指导过几次,这也就罢了。小孩子大概在第二年开始发现自己的课题有点做不下去了,于是想尽办法和老板谈,想得到点支持。连堵在老板办公室这种方法都用上了。他老板每次听上几句后,就说其实你做的不错,不用担心,继续做下去。就这样几年过去了,要考oral了。小孩子把做的东西,准备做什么,认认真真写出来,给他老板看。他老板估计是第一次认真读了自己学生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最后给了个结论:你的课题没必要做下去。我知道我关心不够,我很抱歉。

                  • 家园 说有趣是说东西写的有可读性

                    因为不是那些每年都写出来差不多的老实验室,东西比较新,至少遣词造句比较新,有点看看的兴趣

                    不是说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 家园 国内三十几岁的人有很多是有资源的

            我听中科院的一位所长说中科院有个千万俱乐部,成员一般是四十以下,手上经费一千万以上。他们经常会聚在一起社交,有点结盟的意思。

            几个月前去上海开会见着了其中的几位。有一个是纯粹土博,几乎没有出国学习经历。跟我同年,同行,浙大毕业的,科研做得着实不错。去他的实验室参观挺受震撼的。七十多条人枪,兵强马壮。对手下也好,给完报告后吃饭时记得带上一大帮子研究生,博士后/讲师一起出去改善生活。吃完饭后八九点钟,一伙人,包括他本人,又一股脑儿回实验室加班去了。弄得我很纳闷,难道他没有家庭生活吗?难道那帮二十来岁的小孩不要时间谈恋爱吗?

            所以国内三十几岁的人有很多是有资源的。不过有一点替他杞人忧天的是,几年后手下这七十几个人出师后怎么帮他们找坑呆着。只会有几个人能混出来的,其他人就扔到社会上自谋出路了吗?

            • 家园 你这段话让我想起两个教授

              一个是要求把自己办公室的一面墙全部变成落地窗,理由是可以方便看到学生在外面做什么

              还有一个是手下几百个学生,每天还管盒饭。说实话,这是少数把我镇住的财大气粗行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