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聊聊施一公和饶毅的两篇博文 -- 穿越

共:💬135 🌺19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作报告也是要得有人邀请才行

                  自己送上门,估计门都进不了,呵呵。

                  • 家园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一个托一个,没准能托到总理那儿去呢。当然我是说笑。要想在国内混,就得放下身段,多学多看不是?我个人觉得中国人骨子里比美国人热情多了。

                    当然我也只是纸上谈兵。但我觉得很多事情不是不坚持原则,但把美国的一套搬到中国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国自信心膨胀,除了人人喊打的西化精英外,难道真的有很多人觉得美国的就都是对的吗?

                    • 家园 放得很低了

                      每年回去,都去拜访一下,送点酒,巧克力什么的。

                      但是有些东西,不得不坚持,比如说待遇。科研可是富贵活。基本生活问题没解决,哪里静得下心搞科研呢。对吧。

                      魔都教授跟我说,现在回来做,做得好,几年后魔都这个方向,全是你的。问题是,一个月两千多人民币,不能带学生,全凭自己单干,能成不。至少我觉得自己不行。而且还要评职称,从讲师开始,评到猴年马月才能到博导。再说,评职称的复杂度,可比科研还要大,呵呵。

                      关于国内自信心膨胀,不假。不过我觉得还是有点为美国示瞻,然后要赶超美国 :)

        • 家园 是啊,

          在国外混不下去的,回国也用处不大。

          功成名就了,牵挂也就太多了。最好还是给一段两头跑的适应期,孩子,家人,房子,方方面面的事情太多。就像树,根深了,就不好挪了。不象当年学生的时候了。

          我认识回国的,不是没有小孩的,就是派回去的,还有就是毕业不长时间的。

          • 家园 跟我认识的类似

            孩子一般到了十岁,一般就安心在美国混了,就算为了孩子的前途也不能太考虑自己了。所以海归要归就得早,左犹豫右犹豫就什么事情都耽误了。如果是博士刚毕业或者一直是博士后,在这边本来就接近一无所有,正适合回国闯荡几年。失败了最差的也可以回来接着做博士后,浪费几年光阴而已。总比以后后悔好。

    • 家园 我觉得主要问题不在人才,而在大环境

      引进人才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引进的人才在国内能发挥作用,否则就算所有的海归都回国了也不顶用。我一个师弟去年回国,呆了近一年,发的几篇文章还是跟原先国外的导师做的,等于说在国内基本没干成什么事。前几天打电话聊天,他说前半年跑户口,跑房子,安家,后半年跑经费,原先许诺200万启动经费,半年下来只拿到30万,够装修个实验室添点办公用品而已。这还只是人事和财务上的繁琐事,学术腐败,裙带关系,中低级科研人员待遇等等的事,就更不用提了。

      总之我觉得饶毅和施一公是坐什么位置说什么话。人才引进方面,他们多少能做得了主;但学术大环境方面,恐怕他们自己也无能为力。倒未必他们自己不明白,只是明白了也不愿多说。

      • 家园 所以从海龟的角度来说

        如果想回国成功,最关键的还是“权”。要么自己足够牛、在国内有圈子、并有政治手腕;要么傍上一个有这个本事的国内大老板。千人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这个名号有和院士类似的权力。

        国内环境是还不太好,但如果能加以利用,可以得到比国外多得多的资源。这也是施饶这一类人愿意回来的原因。

        所以海外的兄弟们,如果国内人脉不够,必须要是“食肉”型的,才可以回国混。“食草”型的确实回国后不容易混。

        • 家园 别的都同意,就是这个“食肉““食草“的说法

          在国外要做PI也得是食肉的,抢经费,抢tenure,人际关系复杂得很。如果食草,最好还是去公司混。不管是哪种,回国后都得放下身段夹着尾巴做几年。一般来讲,哪位大老板把你招进去,就等于你给他递了投名状,低调地在他下面干几年实事,抢得太凶反而招人反感。

          • 家园 美国人虽然鼓励张扬,竞争

            跟一些牛人接触后会发现他们也很谦虚的。对于特别aggressive的人,背后议论也多。只不过由于基督教的传统,心里再怎么愤恨,表面功夫做得一流。咱们中国人在这方面,只能叹为观止,望尘莫及了。

      • 家园 这些话说到点子上了

        这就是国内的现实。饶毅,施一公和其他的大牛们完全没有否定这一点。施一公的博文里自己也说他从在国内建实验室到真正能运行花了六个月时间,这还是到处给他开绿灯的情况下。

        不过话说回来,在美国新建实验室也没这么容易的。我组里刚有个名校AP跳巢过来的,他新建实验室也花了半年时间。现在手下还一个兵没有,整天看他自己拿着试管在楼道里跑来跑去的。要知道,以前他手下有差不多快十个人的。

        讨论的意义就是每个人提供自己的所见所闻,帮助正好有需要的人自己思考。旁边的观众也可以学点什么。很多道理是相通的,这里用不上那里没准就有用了。

    • 家园 他们俩进入了体制

      不这么说还怎么说?

      • 家园 任何人坐到他们的位置上都会说出类似的话

        不过他们在海外学者中属于很有自己想法,想在中国做点大事的人。现在国内牛海归当道,欧美的研究型大学体制被引进,在制度上有意识的向西方靠拢。钱学森的一句"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高层的变革意识。对很多人的未来会造成冲击。本文讨论的人群主要是国内和国外目前在做基础科研的非大牛们或者说将来的大牛们。河里不少人是这一类的。

    • 家园 对这句不敢苟同

      “相应的,对国外招教授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现在在生物方向还常见将国外博士后招成国内正教授。而物理、化学和数学方向则已经一般从副教授聘起。”

      真是这样么?据我所知,生物方向已有不少国外的著名教授全职回国,而在物理化学领域,似乎还没有吧。生物领域的竞争明显比物理化学激烈。

      • 家园 物理方面半职的千人很多了

        凝聚态物理方面上大陆背景的美国华人教授被千人网罗的差不多了。当然了大部分是半职。但这比以前回来度假要好很多了,我知道的都会在国内搭一摊。其实只要摊子起来,是不是全职问题不大。因为大教授一般都是飞来飞去的,干活的都是手下人。

        主要问题是国内的科研投入能不能持续。科学研究的传统是需要很长时间培养的。

        其实科研无非就是钱和人。两者能长时间保证,肯定会变好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