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一) -- 方解石

共:💬58 🌺10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一)

    因为献花过量,不小心掉到新兵营来了。于是就在这里发吧。

    对浙江经济为何先腾飞起来,河里众多大大争论不休,在月色mm的帖子里面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832084争了一通,大部分还是从主观角度来说的,这就像是在说,一个穷人的孩子考不上大学是因为他笨,而不是因为他的竞争对手都是富人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家庭教师,又能到全国知名的重点学校去,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主观原因是无益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对个人如此,对国家民族也是如此。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来提一些被忽略掉的信息以正视听。

    月色mm专注于机械加工业,但是在我看来,机械加工业并不是浙江挖掘到的第一桶金。浙江的工业结构过去占有统治地位的,在80年代是纺织业http://www.yuloo.com/news/175745.html,到了90年代是小商品加工业和交易,这个是不能绕过去的。但是这些并不是没有根源,仅仅靠勤劳肯干的浙江劳动人民干就能干出来的。

    我们可以先看一张表。

    http://files.xici.net/d111676279.0/%CE%B4%C3%FC%C3%FB.JPG

    从这张表里面可以看到,浙江的gdp在2001年已经有了相当的高度。和江苏广东基本持平。那么,浙江肯定不是2001年左右才开始挖取第一桶金的,那第一桶金到底是何时挖的呢?

    http://zh.wikipedia.org/zh/%E6%B5%99%E6%B1%9F%E7%9C%81%E5%9B%BD%E5%86%85%E7%94%9F%E4%BA%A7%E6%80%BB%E5%80%BC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维基百科。这样我们会发现一些现象。

    首先,浙江在1980年代都不能说是非常的穷,是全国的中游,甚至到80年代后半叶,是高于全国平均值的。今天在帖子里面说穷的,那是跟现在比起来。当年全国来说大家都很穷,但是因为现在的浙江涨的快,所以回忆起当年是格外的穷。

    浙江在1983年有个突发事件,这个突发事件造成这年浙江的gdp增长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之前浙江的gdp增长率是低于全国平均的,但是这年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查一下,这时浙江的省委书记是陈法文(1983年3月-1988年12月)、吴敏达(1983年3月-1988年12月),省长是王芳[83.03-87.03],我年龄比较轻,83年我刚出生,还不知道那个时候发生了点什么,所以我需要查资料才能知道那个时候浙江的政策法规和经济形势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

    在网上查了半天,找到这么一段。

    http://www.lw23.com/paper_42701281/

     一、浙江商品专业市场发展概况及其成功经验

      浙江的专业市场从建国以来就已存在,虽然这些市场在计划经济的羁绊下条件很差,规模很小。但是,由于在当时商品流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些简陋的市场恰恰满足了广大农民交换日常用品的需要,因而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屡禁不绝。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的市场建设开始了其超常规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978—1983年,属浙江市场的前期恢复和发展时期,各地共建立了2000余个商品专业市场,主要以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主。

      1983—1990年,浙江各类市场开始步入大发展时期,不少市场由单一的农产品市场向综合的小商品市场转变,如义乌等地已开始涌现一批具有地区乃至全国影响的集散型大市场。此外,以当地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品市场也开始出现。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布匹交易市场”的中国轻纺城,其前身就是85、86年间依托绍兴本地年产值达100 多亿元的乡镇纺织业发展起来的产销型市场。

      90年代以来,浙江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对全国的辐射力大大增强。至1996年底,全省市场总数达到4388个,年交易总额2245亿元。单个市场交易额过亿的就有286家,超过10亿元的有57家。在全国80000多家市场中,浙江的市场总数仅占1/20, 但其成交额却占全国市场成交额的五分之一强。

      良好的市场机制使浙江的经济总量增长很快,目前已居全国第5 位。货币回笼率全国最高。1991—1994年,人均GDP增长13.6%, 列全国增幅最大省份之首,经济结构达到工业化中等国家水平。

      浙江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归根到底得益于政策,得益于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敢于尊重当地群众的创造,扶持、培育市场

    上面这段为领导唱颂歌的,我就不当真了,但是有一点是很实际的,在1983年以后,急速发展的专业商品交换市场对于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没有这个,我想今天的浙江的产业发展和产业配套设施的交换也不会这么有效率。而对于其他省份,除临近的安徽省我知道有这种市场(亳州的中药材市场,太和的西药市场,淮海地区光武的小商品批发,其实很多还是从浙江批发过来的)外,很多地方是缺乏这种市场的。而浙江,从这种市场里获益匪浅,这种市场也是建立集群经济的必要。

    这种市场另外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开阔人的视野,从市场上很容易把握住供需的走势这个不用多说,另外就是市场周边发展某些产业的经济性,比如某些接近原料产地或者对消费趋势把握比较准确的产业,这些,就使得浙江在某些产业发展上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自发的,也是有一定的政府支持和培养的成分的。

    在这种市场里,浙江人可以充分地发掘商品经济的优点,培养“一切向钱看”的意识,虽然我现在说这个似乎是有点夸张,但是实际上就是如此。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不了解,那个连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偷偷摸摸的年代(实际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以后才提起来的)。之前很多地方连商品经济挣钱的认识都没有,浙江人在这方面可谓是领时代之风潮。

    因为我这个分析引文实在太多,所以我将分段来发我的分析。一段一段的贴所引内容,再来分析。

    通宝推:捷克,
    • 家园 温州女人一定要写一笔。三十年前,在金华火车站,

      一帮一帮的温州女人,一手抱着小孩,一手拿着旅行袋。那时候还没有蛇皮袋,更没有拉杆箱。出来跑单帮。我爸那时候指着她们说,以后天下是温州人的

    • 家园 江浙起飞很简单,看看地图就知道了。

      江浙经商是地缘的结果。江浙历史是基本上没有天灾,风调雨顺,鱼米之乡,大的战争也基本不会发生,没有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从南到北数他那块地最好。加上地处南北交接,水路发达,是天然的物流结点。经商很自然,经商也就成了传统,加上没有大的灾乱,这种传统是很容易积累的。这种地方不经商才怪呢。

      同样的例子可以看看晋商的崛起。但是晋商地理上不具有浙商的天然优势,所以只是一时而已。

      • 家园 地好就该种田种得好而不是生意做得好

        浙江的地其实不好,下面也说了,风调雨顺也不是,年年刮台风。大的战乱也不少,远的有太平天国,有鸦片战争,近的日本鬼子,最后国民党还是从浙江跑台湾去的。

        拿温州来说,那地方在山里,所以在九十年代金温铁路开通以前,从来不通铁路,要去那里,要么坐长途在山里盘上盘下,要么乘船。要说地,人多地少。

        但是要说地处的位置特别,于是大家会做生意,这到是可以说的。温州有一个特点,就是出海比出山容易,而且因为山区的缘故,天高皇帝远,大家胆子大。所以温州人经商,一部分是被逼出来的,一部分也是有条件,可以跑海上去。放内陆的山区,他也没地方跑。

      • 家园 七山一水两分田,这个是形容浙江地势的一句话

        以前说江浙湖,天下足,指的是杭嘉湖平原,而更多的浙江山区则被人遗忘,浙江温州人是怎么开始有钱的?还不是活不去了,只能博一把。台州市区被山分成三个区,他们怎么赚钱的?拣电子洋垃圾开始的。宁波人以前穷到要到外地讨生活,现在上海N多宁波去的人,都是逼出来的。衢州/丽水现在还是很穷。

        浙江人也是苦出来的!!!

      • 家园 【商榷】浙东南,宁波台州温州三市经常有遭遇台风,洪水的

        加上没有大的灾乱

        据史料记载,台州历史上曾频遭强台风袭击,自公元1000年以来发生万人以上死亡的台灾不下十次,给台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六月,大水入城,海溢城郭,溺死万余人。”这是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对一次台风的记载。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玉环“溺死数万人,市肆皆尽”。清咸丰四年(1854年),台州遭遇一次台风袭击,黄岩“七月初三日,飓风陡作,越日愈甚。初五日午后,潮上海溢,水如山立,攸忽之间,陆地成海。淹死男妇五六万计,积尸遍野,庐舍无存”。温岭“七月初五,暴风骤雨,海潮泛溢,沿海居民漂没3万余”。

          新中国成立后,直接登陆台州沿海的台风共有17次(平均约三年1次),占同期登陆浙江省台风总次数四成以上。登陆台州的台风大多可达12级及以上强度,而且大多带来严重灾害,如造成台州特重灾害的6126号、6214号和0414号“云娜”等。

        外链出处

        • 家园 这个比例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高,

          有更惨的地方,比如说台湾,或者海南的某些海岸。

          而且总得来说台风大多数情况下台风带来的降水对农业生产还是有利的。何况还有海禁,真正受到台风影响的地区,像玉环之类很长时间都是荒无一人的地方。

          就好像火山喷发造成良田一样,台风不仅仅是灾难,也是机遇。

        • 家园 台州市是不是因台风而得名啊

          我当时问我一个台州的同学,“台州是不是因为台风多啊?”他说他也不知道。

          呵呵,看您的资料,说不定还真的是这样的呢。

          • 家园 台州地名的由来楼下的常识兄台的说法正解

            台州建置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治临海,因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天台乃浙东名山,其山上应台宿,台星有三,故又别称三台。“台”之一字,读音如胎(tāi),字形亦无繁简之分,与台湾之“台”或台风之“台”迥异。台宿、台州湾之“台”字(音:tāi)是原装的,而电视台、台湾之“台”字(音:tái)却是“臺”字简化过来的。

            外链出处

          • 家园 我是台州的,对台风,洪水的记忆还是挺深的。我家乡

            这边由于过去十几年修了大坝的原因,洪水危害要少得多了。至于台州是否因“台风之州”而得名,我也不知道。手头上只有县志,不知道有没有市志这东西,在政府网上找了一下,台州得名应该不是由于台风的缘故,是河友常识主义提到的得名于境内的天台山。

            台州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下汤人类文明。秦始皇时设立回浦乡,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设立回浦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称海州,次年改称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以行政公署建制。1994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市政府驻椒江区,为组合式环绿心滨海城市。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市化总体规划》中把台州市确定为浙江省城市化格局中的大城市和一级经济亚区中心。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里,明确台州为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之一。

            台州政府网外链出处

          • 家园 台州的“台”字发“胎”音

            和台风没有关系。

          • 家园 应该不是这个原因

            台州这个名字似乎应该和天台山有关。

        • 家园 忘了说了,我意思是浙北,苏南。

          苏北一样不太平。

    • 家园 不对。要分析这个,得上溯历史到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你简单割裂历史,只从改革开放或者只从解放后分析,是有问题的。

    • 家园 浙江的发展有二个关键词:温州和上海

      多年前我曾写过:浙江要感谢温州(或温台),全国要感谢浙江。因为温州是中国私营经济的摇蓝,蔓延到浙江、全国。柳市的电器、桥头的纽扣、金乡的标牌....当时到温州参观的人太多,中组部专门发文规范,全国可能就一次。当然现在温州的产业档次没有提高,渐渐落后,这是后话,但这个制席创新要归功于温州人。

      你写这么多,就是没触及这个文献不载的、但最重要的原因:制度,私营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这个是非亲历者无法领会的,就象非亲历者无法领会文革一样。

      除了制席,还有技术,这个是上海提供的,大致当时比较成功的或者现在一直成功的企业,早期技术均来源于上海。吴语区以外的地方,包括很近的苏北,以这种非正式的方式,从上海获取技术,比较因难。当然现在这些产业,上海要么就消失了,要么就落后于江浙了,上海已从江浙技术中心的角色,变成江浙的商务中心。但这一点,浙江人(包括苏南人)应该感谢同文同种的上海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