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 瓦斯

共:💬196 🌺677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想我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观点是不会改变的

                      《平》和牛虻是两码事情。我的确是没有太理解你的折腾。我关于《平》的某些批判是总觉得他的文学性上有问题。这个我个人由于文学理论基础不好实在是说不太清楚是什么问题了。您可以参看益者三友老兄的某些评述。“高大全”的描写方式是我所不喜的。过分拔高,和描写单调也是有的。在回复这个贴的时候我感觉到比较吃力和痛苦,就像是朦胧的感到有个出口,但是却走不出去的感觉。因为我不能精细地传达给你我究竟是如何来感悟这本书的。抱歉。

                      路遥在挖掘某些人的内心的东西的时候,还是有点欠了。您不用觉得什么值得不值得。不过您的最后一段话我还是理解诶不了。他比小说难理解多了。

                      “相逢一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希望理解能更加简便些!

                  • 家园 美女有些偏执了。我和路遥有些缘分

                    路遥兄弟两个,路遥的弟弟就是招工到铜川煤矿上工作,从煤矿一步步走出来的。

                    作品有路遥自己的影子,那个省委书记有马文瑞影子。

                    美女你有些武断了。

                    • 家园 呵呵,怪不得。

                      其实也不算偏激啦,只不过是,他写的很多东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他给予了太多的他的理想和偏爱,但是他在组织情节的时候没有照顾到一些客观的现实情况,也因此削弱了细节的魅力。

                      作品会反映作家的想法是个通常存在的情况。不过在这个帖子里面被抨击的很厉害,而且有些回帖气势汹汹,一副似乎我不欣赏它是因为我个人的问题的感觉。所以我反应也的确是有点过激了。就像前阵子在其他帖子里面,因为所谓的悲观被抨击了一番。看待一个人必须从背景、从发展历史来看。所以您的话是可信的。或许真的是我们离路遥的生活太远了。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确存在一些缺陷,这是不能否认的。我有心找些资料,来转贴些东西证明自己的观点,总是码字太累了。可惜河里已经不怎么支持转帖。暂时就这样了。

                      • 家园 书有缺陷必然的,因为人是缺陷的。

                        除非你写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

                        其实当说别人做的不够好的时候,能不能想一下,我能做的比他好吗?

                        有些人没才华,思维局限,但是人家毕竟写出一部很多人喜欢的书,这就是我们应该尊敬的地方。

                        透露一下,路遥的家庭生活比较不幸,路遥的爱人是北京知青,认为路遥土,没才华,没情趣。所以路遥在书中竭力维护一段美好的爱情,我们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路遥的死和操劳过度有关,写过长篇小说的人,无法体会写长篇所付出的劳累。

                        • 家园 路遥书中很多角色

                          原来是他心理的投射。比如孙家两兄弟的桃花运,还有《人生》中高加林的忘本,优越感。我并没有不尊敬路遥,倒是在这下面不少人对我的评论,乃至对我的人格相当的不尊敬。

                          我很理解写长篇小说的劳累。我在河里也连载过东西,前后写了一年多。我也并没说路遥如何如何。但是小说写出来是让人看的也是让人评论的,不能连置喙的余地都没有吧。河里那么多人把张爱玲几乎是无缘无故的骂的狗血喷头,也没有见几个说话的。

                          • 家园 呵呵 你想的有些多

                            其实我看了你讨厌买文,自持甚高的文学青年,大家一样都讨厌一天只说话不干事的家伙。

                            只是对你对路遥的一些看法澄清一下,路遥不是靠卖文博取同情的人,只是当时中国风气如此。

                            据我所知路遥在文革中加入保皇派,保护过当年一些老干部,路遥全集里面有反映,后来和北京知青结婚,以后平反的老干部与路遥私交甚好,他们也爱才。

                            路遥的弟弟,投身煤矿,后来又矿工当上记者。

                            文中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可以找到原型。包括地名、煤矿、大学、人物、81年陕西安康的大水,都可以一一对应。当然也确实有记者死在安康

                            • 家园 路遥写小说之前花了很长时间,

                              研究写作年代的人民日报和陕西当地的省级报纸,还在煤矿住了一段时间。。。

                            • 家园 这个帖子有个特点,回帖多,花也乱飞

                              争鸣是好事情。只有争鸣大家才能想的更清楚知道的更多。

                              路遥是个非常传统的人,说句不够好听的话,我觉得他英年早逝,还是个幸运的事情。他很有良心,很执着,对某些东西有很强烈的向往,但是缺乏某些弹性,也缺乏某些意识。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对还是不对。梁实秋散文说过,他有个朋友说,人有时候还是年轻轻的死了最为得体。有的时候我觉得还是蛮适用于一些情况的。倘若路遥活到今天,看到世界已经不再是他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其实《平凡的世界》,也是他理想结合了很多梦想的作品),他会作何感想?或许他会远渡重洋找寻一片安宁的空间?我不知道。其实我看书还是蛮能理解路遥的,他的书可以看出这个人内心很苦,但是,还是有点迂的,这或许是他的婚姻不如意的一部分原因吧。

                              我引出文学青年不是说路遥是博取同情的人,那个人也不是博取同情的,他是觉得那样活着就是一种坚持,就是在坚持他的理想。或许在他的世界里他的生命特别的有意义。那个年代,老百姓还普遍认为知识分子是值得尊崇的,不像现在,记者、专家、教授,都已经被解构的体无完肤,记者是“妓者”,专家是“砖家”,教授是“叫兽”(这几个词都能直接用搜狗拼音打出来)。

                              我看书经常能从里面看到作家写作的时候的心态,何时才气不逮,何时心态不爽,自己心有戚戚,却往往无法和人分享。因为有的时候,跟人一聊便会被笑,“想的太多了,哪里有那些东西。”

                              我不喜欢把一切事物往高了拔的观点,对原来河里的“浙江人致富就是头脑好用就是勤劳”的观点,我持反对态度,对有些人神化《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也持反对态度。有时候会很固执的坚持一些东西,或许会被认为偏执。

                              我对文学作品欣赏的看法,打个比方吧别笑话我,大部分精神消费品就如同买工业制成品,我去商店里买鞋,尺码合适,自不必说,未必就能找到款式喜欢材质又是真才实料的。那么,如果找不到材质上乘款式喜欢的怎么办?如果按照我的性格,我就选一个材质不错,但是款式不太好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于我,是一双款式不太好,皮子拼人造革的鞋子(部分基于想象的对人物的处理不好)。《山楂树之恋》是一双做工不太好但是真皮的鞋子,写的很粗糙,但是有料,有真实的事情(根据日记改编的可信性强)。两下选一,我选后者。

                              当然,出现红楼梦这种,就不能拿鞋子做比方了,那起码是工艺品,甚至是神品。

                              谢谢您介绍很多情况。我一直认为,作家的创作是跟个体的成长经历关系很大的。所以我买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也很关注黄仁宇的《黄河青山》等描写自己的经历的作品。

                        • 家园 创作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升华

                          一点一点地扣就木意思拉。那是小说,不是案例。看你要的部分,而不是恨你不合的部分。

    • 家园 对《平凡的世界》的看法(二)

      我少年时就像一只网里的蜘蛛,伸出千万根丝来探索周围的世界,这些丝不断地被砍断,或者在生活的墙壁上干燥,断裂。我从2岁就开始认字,5岁前就阅读很多儿童文学,5岁起就开始看古文的西游记,在12岁前就把四大名著结束掉了。在高中的时候基本把很多现代文学史和欧洲的名著典型的看的差不多了。这期间散文、文学评论啥的看了不少。

      对小说我属于比较挑剔的。大概是因为看的太早了,而且想法也属于比较丰富的,因此大学之后的若干年,看小说很少。要看也是有一定目标一定目的的去看。着眼点在其文学性、社会性和探索作者本身的写作心态上(比如张爱玲的某些作品),很少泛泛的去看。

      农村的苦难,我不认为我没有接触过。我初中一个月以内退学十多个人,高中一年以内同寝室的人退学了好几个,很多都是跟经济有关的。我高中的同学有穷到几乎连饭都吃不起的。我父母都来自农村,我个人的经历也不算非常有限非常顺利的。我觉得,我跟楼下诸位说好的,其主要的差别在于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态度上,对文字背后蕴含的东西的探讨上。我很重视一些结构、写法上的东西,对《平凡的世界》里面那种时代气氛,我是接触了但是深恶痛绝的。我不觉得我们就该在那种气氛里呆着,进而对于主角屈从于环境,对于作者的某些意淫,对于他对苦难的某些态度产生极大的排斥。因为就我来看,即使是苦难的生活,也并非只有他所讲的那些道路,那些道理。

      那个时候我们学校里面最流行的书是《辽宁青年》、《知音》、《读者》和汪国真的如同口号般的所谓诗歌。当然,《平凡的世界》也是很火的。而我当年看了一阵子之后就不看了。改看泰戈尔的散文诗。就文学性上来说,其实《平凡的世界》真的是还不够的。

      在初二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个作家,而后来受冲击,回归到理科 道路上来。直到现在,我的高中老师们还为我感觉惋惜。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已经看出了一种不正常的苗头。文学的社会功用被拔得太高,文学中的自恋自艾成为通病,文学家也不应当受到那么多的尊崇。他们的世界是呆板的充满了自恋的气氛的。他们活在他们的理性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里。

      即使是路遥,他也不过是活在他的苦难里,而不是活在更丰富的世界里。他死是一个必然,比较类似的还有古龙。虽然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里面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之后的创作其实是力图突破自我的,从《天涯*明月*刀》就可以看出来。而当他在创作上受挫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的尽头也快到了。路遥也与之类似。他在《人生》、《平凡的世界》里很好的把握了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但是他也仅限于此。路遥的思想体系是相当封闭的,不是一个开放结构。

      楼主的文字也说明了这点。如果他活到今天,他如何来看待马云、马化腾、李想这批互联网新秀?他如何看待频发的矿难?他如何看待朱时代的下岗和温时代房价暴涨?路遥从人生哲学到创作思想的局限性太大太大,这是我无法喜欢他的最根本的原因。

      • 家园 当然有他的局限性

        但是给了当时的我们一个观察世界、社会的方法和视野,在当时显得那么难得

      • 家园 送花

        描述"文学家们"的这句话太对了,"他们的世界是呆板的充满了自恋的气氛的。他们活在他们的理性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里。"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路遥1978年发表的<<平凡世界>>是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描写的是改革开放伊始的西北农村,算是改革开放时中国农村的一段存照。

        我是93年暑期第一次读这部作品的,读完极其感动。觉得这部作品根本就是写实。

        先引用下作品中第一章:

        外链出处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

        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至今对这段记忆犹新。 我初中时就这样,直到初二没有一双完整的袜子,夏天没有一双像样的凉鞋。每天早上吃的是清得能映出人倒影的粥,就的是咸菜。

        作品中描述的气氛是时代的气息, 是时代的写照。我老家是湖北的,我小时候的经历和作品中的描述能对得上。为什么我小时候的农村和西北的农村有如此相似性呢?两地相差如此之远。

        只能说明作品中写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农村。

        能引起读者共鸣和反思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