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毛泽东的情诗逸事 -- 非闲人

共:💬168 🌺1671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贺新郎·别友》补二

      《贺新郎·别友》扑朔迷离的版本

      目前看到的《贺新郎·别友》主要有三个版本,皆抄录自主席的墨迹。按常理来说,根据书写的时间可轻易确定哪个是最终的修正版本。但没有想到因为主席抱着的一段隐晦心思,造成了学术界的一个迷离的公案,那就是:究竟哪个版本才是是最终的修正版本呢?

      这是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也有了意想不到的答案。

      首先来说第一个版本,发表于1992年12月《中国风》杂志创刊号。手迹标有词牌名“贺新凉”(“贺新凉”是“贺新郎”的别名),未标标题。这个版本是丁玲提供,是她在1937年由主席处讨得。

      版本一:(1937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惨然无绪。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往。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曾不记,倚楼处?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重感慨,泪如雨!

      第二个版本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这是该词首次公开发表,手迹未见词牌名和标题,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诗词集》均把第二个版本作为开卷第一首词并且加上了标题“别友”,称其“是作者生前校订定稿的”,是“在作者逝世后由中共中央于一九七八年九月决定发表的”定稿,特别声明了“本词最近发现作者有一种手迹,标题为《别友》。”(这个手迹应该指的是张仙朋提供的版本)《文献》版加注释“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夫人杨开慧的”。

      主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诗词修改在1973年,版本二所书的确然是1973年的定稿内容,可问题就在这个手迹并不是1973年所书。从字迹风格考证,当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网上流传的《贺新郎·别友》的手迹,基本都是这个版本的。

      版本二: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第三个版本发表于1997年6月线装书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手迹》,手迹上题有“贺新郎·别友”,标明写作时间为“一九二三年”。正是这个手迹,确定了标题和写作时间,据考证由张仙朋提供,乃主席书于1961年。

      版本三: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满怀酸楚。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往。知误会前番诗句。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重感慨,泪如雨。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我自欲为江海客,再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

      看完上面的考证还没晕头的话,当知道问题出在哪了,版本二书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版本三书于1961年,也就是说主席拿了一个不是最终定稿的版本二当了公开发表的官方版本。

      《贺新郎》的心路历程

      正因为《贺新郎·别友》扑朔迷离的版本,所以我才会说,杨开慧看到《贺新郎·别友》不是问题,看到哪个版本才是问题。

      虽然版本二被视为官版,但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江苏省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二十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爱情之路”中分明采用的又是版本三。换言之,他们可能认为杨开慧看到的版本不是二而是三。

      版本一很显然是杨开慧牺牲之后修改的版本,特别是“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毛仍然沉浸在对杨牺牲的负疚悔恨之情中。他曾说过“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一百个毛也换不回杨的死,不断怀念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对毛而言就是一个惩罚,他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而对于妻子,他希望她就是筑巢珠树的翠鸟。

      坦率说,目前看到的官版,我认为是三个版本中最别扭的一个。前面是离愁别恨,到最后两句突然转为豪迈大气的“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环宇”,这个转折颇为生硬,感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放在了一起。但为何要选这个为官版呢?因为最后两句代表着毛的心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毛已到古人知天命的六十高龄,另一种期盼代替了负疚之情,那就是:在昆仑崩绝壁,台风扫环宇之后,我希望可以与你“重比翼,和云翥”。

      版本三是最自然顺畅并且最贴合实情的一个,但也是最不近人情的一个。“我自欲为江海客,再不为昵昵儿女语”,要抛开儿女私情,为实现理想而献身,因为“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所以你必能理解。“山欲堕,云横翥”,这结尾的一句还是与“知误会前番诗句”的《菟丝》相应,解释自己的本意是想告诉妻子:不要像菟丝般依附,要像山与云,山蹋了,云依然横飞。言下之意就是丈夫已经作好牺牲的准备,妻子也要有独立生活下去的坚强意志。

      版权三的手迹有词牌名有标题有时间,书写时间最晚,感情最为自然流畅,应该被视为最后修正稿,但却偏偏不是。因为它写的是实情,却非诗人内心深处的希翼。

      终于把《贺新郎·别友》掰完了,一家之言,贻笑大方。未能收集完配图的手迹,遗憾,采纳了他人的一些我认为可靠的说法,其实应该叫“半原创”?下面来说说《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一点事。

      通宝推:almond,铁手,快刀浪子,九霄环珮,老老狐狸,
      • 家园 重感慨,泪如雨!

        多谢分析比较,十分合理。我注意到三个版本中,有两个版本有“重感慨,泪如雨!”,但在不同处。可能不是原句。

        版本一:下阙结句“重感慨,泪如雨!”,符合毛仍然沉浸在对杨牺牲的怀念之情。与丁玲重提往事,“重感慨,泪如雨!”。且有上阕“惨然无绪。”于之呼应。

        版本二:虽无:“重感慨,泪如雨!”,却有上阕:“苦情重诉”。

        版本三:“重感慨,泪如雨!”是上阕结句。似为主席61年时,依旧感怀:“重感慨,泪如雨!”

        那么,原作是否如下较为可能?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满怀酸楚。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往。知误会前番诗句。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曾不记,倚楼处?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我自欲为江海客,再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 家园 花,宝推,补一个

        版本2的珠树出自《山海经》,“翠鸟珠树”则出典于唐.张九龄的《感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太祖此处自恨为高飞的孤鸿,虽让“弋者何所慕”,然天涯孤旅,伤悲难言。翠鸟,终为弋者所害。

        “愿君为翠鸟巢珠树”,太祖愿霞姑牺牲后能在三神山的珠树筑巢,平安幸福,填恨海的精卫鸟,则由太祖亲力亲为。

        此版本改于太祖确认霞姑被害以后,当无舛误。

        • 家园 多谢补充~献花。

          精禽填恨海,翠鸟巢珠树,都是化典用之,本来还想着写上的,没想到写着写着就忘了。

          也因为有“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这样的句子,才如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所说的:“有时他(毛泽东)引述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或者背诵他自己的诗词。有一首是怀念他第一个妻子的。她由于是他的妻子已经被国民党杀害。”

          想到杨开慧可能看到的是近似版本三,心下颇恻然。原以为“山欲堕,云横翥”,没想到却是“山未堕,云已散”。开慧就义前留言“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那正是对“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的回答。

          由杨的手稿来看,不管是托孤还是自述,都表明她要和丈夫共生死的誓言。

      • 家园 这两句是不是放在一起更相配?

        过去没看过1937年版的,这是从哪里发掘出来的?版本一和版本二这两句是不是放在一起更相配?“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重比翼,和云翥。”

        • 家园 前面说了嘛,1937年版是丁玲提供的。

          主席在延安所书。

          这两句不能这样配的。主席是精禽要去填恨海,开慧就成了翠鸟巢珠树,如何比翼呢?

          版本一和版本二,是不同时期不同心情的表现。版本一的时候,主席大约还是沉在自责内疚的情绪中,正如他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于是只有变精禽填恨海去赎罪,而希望开慧巢在珠树上翠鸟。

          但到版本二时,对开慧的怀念之情日增,于是期盼“重比翼,和云翥”,主席也不用辛苦去填恨海了。

    • 家园 【原创】《贺新郎·别友》补一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稍稍说一下陶斯咏,很多人知道她的存在是通过红色偶像剧《恰同学少年》,大概的印象是:富家小姐,周南学生,新民会员,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称的大美女,和毛有过一段恋情,因家庭反对而告终,后终生未嫁,英年早逝。丁玲算是她的学生,因为这层关系,便有人认定《贺新郎·别友》果然就是写给陶斯咏,但可惜的是丁玲的回忆中,始终没有说到毛提起过陶斯咏。

      真实的陶斯咏恐怕与传说中显赫名声有着相当的距离,首先她并非什么“周南三杰”,其次也没什么“长江以南第一才女”的美称,未见任何诗词文章传世。如果信“八卦公”彭明道的考证,那就更破坏形象,比如说“曾结婚丧夫,和毛分手之后明恋有妇之夫,与人同居,未婚怀孕而亡”……果然就是八卦,不过查找《匡互生传》,还真找到了彭明道八卦的这一段。

      陶斯咏投奔上海匡互生

      附记:匡传即印刷前,上海书店出版社责编余先生来电说,匡互生次女达人意见,怕惹麻烦,抽出此章。唉!中国写文著书,竟有如许顾忌;可作者的思路呢?故存原稿,以重历史。

      赵海洲 2001.10.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3dce2d0100hg48.html

      不过毛既然喜欢过她,肯定有她吸引人的地方。就老人们的回忆来看,论美貌,她应在出身书香之家的杨开慧之上,但说到才华,可能远不及开慧。被称为诗人的主席17岁时留下的两首诗,一首《咏蛙》,一首《赠父诗》,均是改前人的诗而成。16岁的杨开慧又写了什么诗呢?

      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 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

      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 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这首诗是赠给李一纯,她是杨开慧的好友兼嫂子,不但婚史相当BH,而且是婚变一次嫁一个妹子。她在毛杨两人确定关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牵桥搭线的作用。原因是虽然毛热烈地追求杨开慧,但是两人的个性都十分骄傲,杨不肯轻易表露自己的爱意,让毛有了其他的想法。回湘之后,毛有众多追求者,还有一位初恋情人陶斯咏。李一纯便直接去向毛泽东挑明杨开慧的心思。毛泽东则说心爱的人只有“霞姑”,两人终成好事。这些心路历程都记在杨开慧自述的手稿里。所以,毛杨为陶而起的争吵当在1920年,1923年的误会是来自《菟丝》一诗。

      李一纯的婚史

        第一任丈夫:杨开智(杨开慧之兄)

        第二任丈夫:李立三(1923年初组建家庭)

        第三任丈夫:蔡和森(1926年底结婚)

      杨开慧好赋诗作词,也作文章,但留存不多。1982年修缮板仓故居时,从墙壁中发现了一批手稿。手稿中共有完整的材料7篇:(1)《从六岁到二十八岁》(自传体散文,写于1929年6月20日);(2)《偶感》(五言诗,写于1928年10月);(3)《给一弟的信》(没有发去,写于1929年3月);(4)《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文,预备寄《京报》莫愁的,没有寄去);(5)《女权高于男权?》(文,预备寄莫愁的,没有寄去);(6)《寄一弟》(新体诗,没有发去,写于1929年农历4月初8日);(7)《寄一弟》(信)。此外,另有一篇《寄爱》(没有发去,缺文)。整个手稿的写作时间为1928年农历10月约至1929年农历6月。

      那首《偶感》已然残缺,但还可以感受到杨开慧的思念和才情。

      1928年

      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

      沪有一纯姊,思伊展我怀。

      能识我衷肠,能别我贤愚。

      ……

      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

      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

      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1920年,杨开慧入团,1921年入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而陶斯咏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1921年,毛去参加一大后特意到南京与正在进修的陶斯咏会面,此后两人再无联系。说到底,没有志同道合的理想,如何称得上“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这个长度实在大大超出我的预想,剩下的只能再补了。

      通宝推:雪里蕻,左手拈花,天涯无,起于青萍之末,
      • 家园 本貼的第三朵花第三個通寶! 鐵老大這次真慷慨啊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28年霞姑还在想念她的一纯姊啊?

        1928年啊,李一纯已经是梅开三度了。早就不是一纯嫂而是一纯姊了。想来板仓杨先生也是家门不幸,儿子媳妇跟着别人跑了,女婿兼高徒又把老婆孩子扔在家里找了个什么一枝花。

        • 家园 五四新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史彪悍得很。

          合则婚,不合则离。杨先生谈不上什么家门不幸,他的儿女还算是循规蹈矩的。像杨开慧,如果不是毛打动她的心,她是决意独身终老,真这样决定,或者她可以平安到老,但杨家的外孙,曾外孙是肯定没了。嫁毛的时候,她也坚持不作俗人之举,带着个皮箱装了点衣物和首饰就来到毛的住处,有人称之为“裸婚”,所谓的结婚仪式主要是安慰杨母的。牺牲前吩咐身后事,也明言不作俗人之举。

          李一纯虽然和杨开智离了婚,但后来把妹妹嫁给了他,于是她和杨开慧还是亲戚关系。李一纯的举动现代人看着彪悍,杨开慧多半理解甚至欣赏,认可这是忠实于自己的心的行为,再说,她再嫁跟挚友身份完全是两码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