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人间漫谈之梦的世界 -- wild007

共:💬163 🌺125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能有部分王离的部队

          不然很难解释的通,章邯灭了项梁以后,还有胆量围点打援。

          不过中国上古的文字资料很缺少。

          本来用的竹简,后来好不容易有了纸,江陵一把火还烧了一大半。

          导致大家只能猜来猜去。

          我很好奇的一点是,项羽咋自己琢磨出骑兵出来的。苏北一带水网密集啊。要是他研究出一套水战的本领来,倒是不奇怪。那个地方,要是搞个几千匹良马来进行列队训练,嘿嘿。不可想象啊。稍北的河南有这个条件吧。

          南朝打仗牛的也不是没有,那个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骑兵也很牛。不知道咋搞的。

          总之,中国书和文字记录不是多了,而是种类太少了。保存的也不好。

          还有一点秦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嘿嘿这点要探讨一下,波斯建驰道好像要早一点。不死队的武器制式也是统一的。

          中国历史比西方历史要弱一点,但是秦统一以后的确牛起来了。

          • 家园 骑兵作战的目的

            今人误解最多的是骑兵在古代战场中的目的和作战方式。在马蹬出现前,骑兵的冲击力、杀伤力和持久力都很弱(试想一下,双腿夹着马腹作战难度会有多高,不掉下来就不错了)。但是骑兵在古代战争中有个天大的好处,就是比步兵有高得多的移动速度。当战场上双方阵型排定,以步兵去突击对方的弱点时,对方可以做出等同的应变,而骑兵却可以轻易在战场外接近敌人薄弱部,然后发起冲锋。一般古代战场都选择在平原,但附近总难免有些小土丘,小树林,这就为骑兵的隐秘机动提供了条件。当双方步兵开始胶着后,骑兵突然出现在侧后,一旦引发恐慌,对被攻击方将是灾难性的,古罗马的战争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巨鹿战争中,徙徒军团战斗力不见得有多差( 陈胜即死于徙徒之手),但是战斗意志却很薄弱,无法经受意外的打击。所以项羽只需要一支能够出现在徙徒军团侧后的军队就可以完成战术目的,这样就不一定要一支能够在马上进行冲锋的轻骑兵,而只需要一支能够骑马的步兵部队就可以。前文已经说过,秦造驰道沟通全国,马匹的使用量很大,当时秦朝有燕赵的几大牧区,马匹也并不会特别短缺。加上项羽从小就处心积虑地搞“万人敌”战略,所以网罗一批能够骑马的志士并非难事。这样,一切准备停当,项羽只需要在开战前迅速判明徙徒军团方位,尽可能拖延时间,并诱使两军混战,同时立即带领骑兵部队迂回,到达位置后集体下马,全力突击徙徒侧后,一旦徙徒军团军崩,即顺势冲垮秦军本阵。

        • 家园 秦军的看家军团还是在的

          如果秦军主力还在,就算有十个项羽也是不可能打赢的,弩阵与长戟的配合在那个时代几乎无解,郦山徙徒的加入才为项羽的胜利制造了可能,徙徒一旦军崩,秦军阵型就不可能发挥威力,章邯首战必然败于轻敌,但次战和第3战则不可能再犯大错,秦军的军力也允许2战和3战.所以如果项羽逞匹夫之勇,可以赢第一战,但第二第三战就不可能赢了,而四战以后其实就好打了,秦军基本没士气了,越到后面越是一碰即溃.

          这里面显然临阵突击徙徒军团是重中之重,巨鹿之战时间间隔很短,项羽不可能预先知道秦军的军阵排布,所以只能是临阵才能调集精锐去冲击徙徒军团,这就必然要求大范围迂回,这一点没有马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数日内9战,靠人腿跑,连追击都做不到,恐怕只能认为吴中尽是火星人了.

      • 家园 想起了李靖

        那可是以少胜多,斩首行动的绝唱

        • 家园 李药师的确是一尊神

          在中国古代对骑兵战略领悟得如此透彻,贯彻得如此坚决的,实在不多,不过他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兵器的优势上(和美国的斩首实质上一样).一旦游牧在兵器的强韧度上跟上农耕的步伐,农耕的骑兵也就没戏唱了,毕竟马匹数量是死活拼不过的.而到了成吉思汗的骑射时代,农耕就更是只能龟缩在城池里被困死了.

      • 家园 至少在巨鹿之战中没有证据表明项羽使用了骑兵集团

        历史上西楚因为时间太短,疑点很多。

        彭城之战,项羽使用了骑兵集团。

        但是巨鹿之战,是不是使用了骑兵。这点有疑问。一般的考证是不支持项羽有骑兵的。史记上也是只说了,楚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而且之前,项羽还渡过了漳河,这个骑兵渡江好像比较难吧。

        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都是苏中人士,那个地方水网密集,从小习马的可能性很小。当然,最后跟着项羽试图从亥下突围的还都是骑兵。但是后期,刘邦也有了很强的骑兵部队。

        英布造反的时候用楚兵的阵法,刘邦恶之,但是最后还是打败了英布,可见刘邦的骑兵不弱。

        • 家园 恩,我也反复考虑过这个问题

          但在秦末汉初时期,中国人特有的战法(与人口有密切关系)应该还没有成熟,那么相应的变数就少得多了。秦军拥有当时无可匹敌的机械工业,拥有人数,弩兵等各方面的优势。如果项羽靠的是匹夫之勇,恐怕连阵前的弩阵三射都过不了,所以要打败秦军,必须要有破阵的奇兵。在战车没落后,这个奇兵只可能是轻骑兵(当然不排除重步兵骑马迂回后,下马突击,但显然效果不可能比轻骑兵好)。

    • 家园 【原创】美国的兴衰(三)

      在美国把金融奉为“国教”之前,大英帝国曾经想以科技为本,将罗马梦替换为机器梦。结果科技是把双刃剑,大英帝国虽然得到大量的好处,却也深受其“反噬”之苦。火车改变了海权和陆权的力量对比,潜艇使得海运血管支离破碎,而随后还有一个新事物,更是使得大英帝国雪上加霜,那就是——飞机。

      罗马模式的根本在于保证一种“只有我打你,没有你打我”的态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和美国,都是这样的一个模式,基本上,他们都只有“国攻部”,没有“国防部”。敌人势大就找乌龟壳躲,敌人一退那就冲过去烧杀抢掠。朝鲜战争时,朝鲜人民军就不懂得这个套路,看见美国人一溃千里,还以为他们是真的要逃进海里喂鱼了,殊不知美国人只是拼命在向乌龟壳奔去而已。

      而当飞机一来,英国人是真的傻眼了,英吉利海峡的屏障形同虚设,好不容易逃过潜艇的虎口从各殖民地运来的物资,在仓库和码头,排队等着敌人来炸,大英帝国的乌龟壳彻底失去了意义。如果二战前,还有人对大英帝国的模式抱有幻想的话,二战后这最后的幻想也就破灭了。

      只是与此同时,美国的优势却变得越来越明显。火车,北美大陆在当时幅员足够辽阔,与欧洲大陆比并不逊色,无论原材料还是工厂数量,都不落下风;潜艇,美国海岸线绵延千里,潜艇设伏难度极大,再加上一个宽广的大西洋,续航能力不足的潜艇根本不足以撼动美国的海运线;飞机,在今天从欧洲大陆飞到北美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且随着另一样大型战争机器的开发,飞机转而成为海权国家的无上利器。这个机器的名字就叫——航空母舰。

      二战中造航母造得最起劲的,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日本。不过,日本在二战时,是一个半海权半陆权的国家,这个尴尬的定位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日本的覆灭。因为要走陆权,那就意味着失去了乌龟壳,陆上战争向来是容易一溃千里的;要走海权,那就只能在大陆上占点线,可是那就意味着物资获取永远没保障,而且由于大陆离得这么近,充其量也就只能成为一小号的大英帝国。所以从这上面说开去,当初日本放弃海权,迁都同化(被同化)中国,与美国不战不和,或许才是唯一有可能成功的道路。

      美国的地理优势,使得当时世上任何一个强国想要打击美国本土都是异常困难的一件事。德国只在早期靠尽可能节省来挨到美国海岸的潜艇部队,来达到浮出水面向岸上轰几炮的“打击”目的。后期由于美国海岸部队不再是任人欺负的菜鸟,而使得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杀。日本则更为凄惨,只能靠投放气球炸弹这种极端不靠谱的行为来“攻击”美国本土。在美国本土成为完美的乌龟壳的同时,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和两栖登陆的海军陆战队很好地充当了出击利器。当然,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在二战后期对空降战略的反复试验均无法取得成功,空降兵必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罗马军团”。

      不过,当美国在二战后如日中天,他也和大英帝国一样受到了科技的反噬,而且这种反噬的结果一直就不定期不可预料地出现,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美国为了对冲这种风险,终于选择了金融作为统治这个世界的利器。

      PS:谈到罗马的军事架构,一时很有兴趣,下篇写个外篇,专门讲讲中国历史中最接近于罗马体系的人和他的军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美国的兴衰(二)

      我们熟悉的美国其实有两个,就好比屋大维前的罗马和屋大维后的罗马,前者我们一般称之为罗马共和国,后者则称为罗马帝国。美利坚合纵国的那条分界线大致就是一战。

      一战前的美国,虽然现在把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吹得牛逼哄哄,但是其实我们应该知道那并不靠谱。今天世界的人会认为美国把首都建立在华盛顿,而经济中心在纽约是非常有远见的行为,一群所谓的专家更是极尽能事地吹捧之。殊不知,当初美国把首都定在华盛顿的主要目的,却是在英国人打来时,好早点逃命。这一“远见”还的确奏效了,英国人真的打来时,华盛顿的美国开国元勋们纷纷作鸟兽散,逃过一劫。很多“伟大”的历史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非常朴实的真相。今天的华盛顿充斥着黑人贫民,完全看不出世界第一强国首都的风采,政府官员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大多不住在华盛顿,美国为了圆这个大谎,还真是有些哭笑不得的感觉。

      在19世纪末,美国的命运开始慢慢转变。1898年的美西战争正式宣告美国走向了帝国主义,但是直到一战前,这个世界依然还是牢牢控制在大英帝国的手中。虽然一战其实是一场没有打完的战争,德国的匆匆媾和使得美国并没有在一战结束后得到太大的利益,但大英帝国的控制力已经风雨飘摇。美国则如一轮新生的旭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历程,相信今天的人都已经了然于胸。大量的资本和技术人才的涌入造就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发展神话,但是可曾想过这背后是否仅仅是一句避险就能够解释得了的呢?想想那句“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律法”的古话,资本难道真的只会“避险”吗?实际上“资本的避险”恐怕又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弥天大谎(这个问题牵涉非常广,有机会会单独写一篇)。

      这一阶段的细节描述,本人实在力有未逮,不过根据事后的反推,大致还是可以得出一些 “猜想”,尚待有心的河友证实或证伪。一是大英帝国的央格鲁撒克逊精英们悄悄开始了权利中心的转移,一是在欧洲颠沛流离千年的犹太人敏锐地察觉了这一变故,顺道搭上了便车。或许这些“猜想”本身并不会太出奇,但是经由其所导出的一个推论却显然对于今天的世界格局认识有着极大的影响,那就是——美国和英国(包括英联邦国家)其实并不是两(多)个国家,却是实际上的“一国两制”。所以,如果前面的“猜想”成立,那么所谓如果英德不开战,英美迟早开战的推测根本就是大错特错了。美国和英国,正好比东西罗马帝国的关系,他们或许有小矛盾,但不会有根本性的分歧。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急剧扩张的时候,大英帝国并没有进行有效的遏制,也解释了英美对新教的秉承性。

      当大英帝国顺利过渡到“美帝”的时候,原有的统治架构再次面临难以为继的难题。不过正如当年的东罗马帝国对罗马架构的改良,美国也适时作出了改变。当罗马梦过渡到基督梦后,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发生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美国的兴衰(一)

      当二战落幕后,人类历史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开始浮出水面。当霸权以“和平”的方式由英国交接给美国时,这不啻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神话。不过这个进程在历史上还是有迹可循的,神话的成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足。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其中东罗马帝国逐渐走回罗马共和国的架构。他们挑选了拜占庭城重铸罗马,各种建筑形制一律向罗马靠拢,甚至吹毛求疵到要在拜占庭城内找出七座山头来附会罗马(其臣民亦称拜占庭为新罗马)。从地图上看下去,拜占庭城显然要比罗马城的地理位置要好得多,它三面环海,城墙的防御难度显著降低,还有一条狭长的可封闭的金角湾为舰队提供休整,防止海军一战而溃。同时拜占庭的军制也基本承袭了罗马共和国的架构:海军为主,陆军重视质量远胜于数量,拜占庭骑兵也就成为冷兵器时代技战术水平最高的兵种(既能冲锋又能骑射的重装骑兵)。这些特点保证了拜占庭城在火炮流行前,从未被从外面突破过。

      东西罗马在分裂后依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共同掠夺或是防御外来的威胁。这在东方几乎是无可想象的事,一山不可容二虎,但在西方,却似乎是常事,甚至东罗马帝国内部都有过数个二王并存的时期。本质上,这是因为西方“人”的数量一直很少,甚至相当长时间内都是恒定的,所以他们更看重精英层面的统治架构,也因此西方人对于故土的依恋并没有东方人那么执着,罗马没有了,就去“新罗马”,甚至因为新罗马缺少教廷,那就搞个东正教出来(后来更是因为东罗马的灭亡,东正教廷又去了基辅,而到了大英帝国和美利坚时代,新教也就应势崛起)。当西罗马灭亡后,东罗马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取了罗马继承者的正统地位。

      罗马架构的根本,通俗地说,就在于“只有我打别人,没有别人打我”,陆军作为精悍抢劫集团,一旦面临被群殴危险,立刻躲进乌龟壳里,靠着坚固的城墙和高枕无忧的海上运输线,轻易就能耗赢敌人。后来的北欧海盗对这一行径进行了“改良”,可谓发挥至极致了。

      但是当潜艇的实战应用在一战中被证实后,大英帝国所秉承的罗马架构遭受了严重的危机,英伦三岛的主要输送线在英伦海峡附近汇成一条狭窄的通道。德国人在一战,二战中都使用了无限制潜艇战,变相地说明了欧洲大陆上的国家都不受这条以往的主要运输线的制约,海上运输的地位可谓今非昔比,其反而成为大英帝国无法承受的负担。事实上大英帝国也是当初世界上最“浪费”的国家,想想把殖民地里大量的原材料或是半成品拼命向英伦三岛集中,再把英伦三岛的商品努力输送全世界,运输成本会是怎么样的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更要命的是,大英帝国那寥寥无几的工厂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原材料,也生产不出足够的商品。这也难怪对岸的德国会对大英帝国这个“占茅坑不拉屎的老妇人”忌恨到发狂了,甚至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来看,德国对英国的战争反而更符合“正义”的诠释。

      不过当我们把目光从英伦三岛移往北美大陆时,却赫然发现把大英帝国逼入死地的两种机器,或不起作用,或干脆成为促进发展的利器。当五月花号的央格鲁撒克逊后代们,还在为攀上英伦三岛的贵族同宗而奔走时,形势已经悄然起了变化。新的“东罗马帝国”即将又一次迎来他们成为正统的时候。

      PS:之前对于如果英德不开战,英美迟早开战的判断或许根本是个错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就话说的太好了

        本质上,这是因为西方“人”的数量一直很少,甚至相当长时间内都是恒定的,所以他们更看重精英层面的统治架构

    • 家园 【原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泥潭(三)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可是马恩给出的路,是做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砸碎资本主义来实现共产主义。听起来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能够对抗极端的必然还是极端,所以当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崛起后,它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和“万恶的美国”几乎相同的道路。于是在中学的课本里,就出现了“苏修”和“美帝”几乎同样丑恶的画面。

      抛开苏联的道路究竟对与错的泥潭,仔细分析进去,其实我们应该可以发现,马恩也好,列宁也好,整套社会主义体系虽然在形式架构上和资本主义体系大相径庭,但是在社会最终目的上却基本等同,两者都追求对整个世界意识形态的掌控权,换言之,两者最终目的和当初的基督教其实都是一样的。而至于那个遥不可及的共产主义社会,说白了反倒没有什么特殊的社会目的,可以说除了平等还是平等,如果祛除掉科技和机器因素,你能够分辨共产主义社会和中国古代的桃花源有多少区别吗?人活着为了什么,社会存在为了什么,当实现共产主义的那刻,这两个问题恐怕就会变成梦魇。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打败资本主义,要打败资本主义,就必须比资本主义更有力量,那就必须先“熬”过作为“初期阶段”的社会主义。于是,整个社会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最终目的,彻底放弃个性,甚至不惜消灭部分人性。所以到此时,社会主义连基本架构都和资本主义一样了,两者都追求让平民心甘情愿成为螺丝钉的效果。只不过资本主义是以金钱威逼利诱,社会主义则让个体承担整个社会的责任,同时也分享整个社会的荣耀。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永远都是“办大事”“为了集体荣誉”“不能拖累整个团体”“舍小家,保大家”。很难说,这样“非人性”的灌输究竟是好是坏,但是这些“洗脑”行为又的确不仅保证了那个时代多数人的幸福感,而且让国家的实力地位迅速提高。这一点问问老一辈就应该很清楚,所以这个社会的目的性和幸福度真的那么单一,而且和物质生活高度相关吗?答案恐怕远不是那么简单。

      社会主义国家分配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以人头方式进行,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度里,“钱”的作用很小。这样的好处是分配成本很低,由于一切为公,拿了钱也多半没什么用处,还凭空多出很多危险,所以公平系数很高,实际上那会拿朵小红花要比拿笔钱更有幸福感。坏处就是社会千篇一律,个性抹杀,除了科研方面(还仅仅是军工相关的科研),其他杰出人才无路可去,歌舞就是样板,商业——资本主义尾巴,文化——臭老九,三教九流——封建残余。

      可想而知,这样的社会问题会有多大,社会主义可谓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打倒资本主义的“事业”上了。于是这里面就有了问题,实现共产主义本身的口号就是让所有人安居乐业,现在为了这个目的却使大量的人丧失了生活乐趣乃至生活动力。并且随着各种生活科技的开发,人类对“美”这一极具个性色彩的需求显得愈发突出,这就使得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产生严重的偏差。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生活的意义时,整个架构开始崩塌。

      实际上我在日不落章节里为什么把火车和潜艇放在大英帝国没落的关键因素上,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两项东西让帝国的“人民”对延续帝国的架构产生了深刻的质疑。并最终促使央格鲁撒克逊的精英们放弃了英伦三岛,当然这里面犹太人搭了顺风车。

      因此,颜色革命本身并不是说美国的战略水平有多高,抑或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濒临破产云云,而恰恰是社会主义架构本身出现了深刻的危机,造成了内部塌陷,美国只是顺水推舟而已。中国并没有在颜色革命中倒下,这里面当然有着深刻的因素,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中国特色。至于这个中国特色到底是啥,后文自有详述。

      PS:本篇又涉及到宗教篇里的那个问题:极端反极端,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如果没有其他的解,那么2012年的世界末日说似乎也透着相当的合理性。这里暂时还是不去揭这个难缠的问题,等讲完美国篇后再总结。不过,可以预先考虑的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是否就一定成立呢?无论是三十年前的中国,以及今天西方世界周游世界的年青人是否都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引申开去:这个世界难道一定要有金融吗?

      通宝推:酥油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泥潭(二)

      在资本主义诞生的年代,正处在人类社会从物资不足向物资富余过渡的阶段,它还基本沿袭着西方社会的固有社会形态,所以早期的工人阶层实际地位和奴隶相比并不遥远,在今天我们称这段时期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不过由于这个新兴的工人阶层需要相当的技术水准来应对日新月异的工业发展,迫使传统的西方统治者不得不真正放开了对“奴隶智”(相对于民智而言)的严格管制。实际上,我们从罗马时代开始的西方社会就可以看到,西方对这一层面的控制达到多么BT的地步。

      罗马时代,真正称得上是人的是罗马公民,外加“半人”的自由民,被罗马士兵杀掉的阿基米德,就算不死,恐怕也就从此消失在茫茫奴隶海中。基督时代,教徒可以算是人,但是被严格限制教育权,《红与黑》的描述,西方平民在那一时期基本只有两条进身之阶:进军队卖命拼战功当高级文盲,或是进教会苦熬资历等着排位洗脑成为“坚定”的教会拥护者。象于连这种可能具有“危险思想”的聪明人,则毫不犹豫地清洗掉。即便到了大英帝国时期,真正称得上是“人”的也仅仅限于4000万帝国公民,剩下那3亿与今天印度的“双足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算是给西方的这种根深蒂固的统治思路敲了丧钟。作为社会底层的西方平民,终于意识到自己不用依赖宗教、血统乃至资本,一样可以变成“人”。于是当新兴的资产阶级如日中天,正在计划着接手没落的贵族和腐朽的教会留下的灿烂世界时,作为其“掘墓人”的“魔鬼”也开始觉醒了。两位杰出人物适时出现,让这个令资本世界颤抖的“魔鬼”立刻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绝妙组合,从个人角度揣测,或许恩格斯才是资本论出炉的关键因素,两人一个提供架构和环境,一个负责繁复的事例分析和语言组织。追求细节的人很容易在细节的迷宫里迷失,资本论的教科书式写法或许难度不见得高,但如此长的篇幅很难不让人分心而将写作重点偏移,所以那个能将思路拉回主题形成系统论的人,应该就是恩格斯。)

      资本论的诞生使得工人阶层有了统一诉求,于是快速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并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无产阶级。其实仔细分析资本论所描述的架构,尤其是有关共产主义理想的描述,基本诉求不外乎两个字:平等。马恩一定没有仔细研究过东方历史,这种对于平等理念的追求,从陈胜吴广开始,中国人已经经历了一茬又一茬,王朝覆灭时,莫不以“均”为口号(均田均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地位也得均一均)。而新生的王朝总能保持一定时期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盛世状态,但最终却总是因为统治阶层的贪婪和老百姓的过度繁衍而使得整个架构崩溃,于是“男耕女织”,“物资极大丰沛,人人平等”的社会架构只能出现在桃花源中,成为一个美丽的童话。

      不过对于从罗马开始2000多年来从未有过哪怕“多数人平等”的西方世界来说,马恩的这套系统论实在太过震撼了,西方世界从没想过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的“人”的世界,将会是怎么一个场景。再多的物资又怎么可能够这么多人分,“地狱”显然就在不远处等待,因此西方的统治者们总是想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去绞杀“共产主义分子”,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事实上,就算到今天,这种惯性思维依然在西方人脑海里根深蒂固,详见奥巴马有关十亿中国人透支地球的发言。

      作为现代中国人来说,对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天然的好感(当然很多人会说这是洗脑的后果),不过作为主体脱胎于西方思维的共产主义思维,其本身依然带有西方思维的深刻烙印。下一篇就说说这套“天使与魔鬼”体系中的另外一极的问题吧。

      通宝推:大眼,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种好感来自中国人自己的历史经验

        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大体是重公平高于重效率的,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主义”思路,套用一下你的话,就是重视社会和谐胜过重视资本增殖。钱穆的《国史大纲》大体上也是这样的看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