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分享】台灣的心跳聲 -- 北宸

共:💬109 🌺412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喜欢这一句

      少一點仇恨 多一點的我們

      共勉。

      谢谢北宸姐姐的推荐,很好听的歌。去世博会时希望能去台湾馆一游。

    • 家园 仿罗大佑?童年、鹿港小镇三十年了,罗的词雅俗共赏,老少皆

      宜,口口相传红遍华语地区----与罗的歌比较,方在歌词里面加“温存”未免太成人了罢?

      “戰爭”一词这么直白,难道在写情人间山歌对唱?

      童年可以传唱三十年,再过五十年,相信仍然是老少皆知的华语歌曲,大家拭目以待,看看这所谓的“世博台湾馆歌”能流传多久?看看能在华语地区流传多广?

      当然,台湾风光局自己拿来当”局歌“也不错。

      ----过五年我来挖坟,在此插洛阳铲的树苗,以标记。

      • 家园 囿于岛民心态狮螺壳里作道场,强在夜朗国中寻精神,台湾升华

        精神财富?

        在一首歌里面,台湾人也许喜闻乐见那些“ 龍山寺、嘉南平原、淡水河、太魯閣、愛河、堤岸、玉山 ”十来个台湾自己的地名,别人听了难免以为是“旅游推广片”。

        “八家將、媽祖、天燈、蜂炮、布袋戲”这些词更是“台湾旅游观光片“必备,大家理解。

        ”棒球魂、雲門、原住民“大概是向大陆人民介绍”台湾现代精神“?推广台湾城市文化、乡土文化?

        ”永和豆漿、珍珠奶茶、屏東黑鮪魚、美濃紙傘 、三義木雕“这大概是”旅游景区广告“插播产品广告了,不知这些商品是否台湾观光局主推的?

        特有名词太多,意思纷乱,如果不是现代人被资讯爆炸搞的人人精神分裂,奥斯卡能接受”撞车(Crash) “,这种拗口名词纷飞,用语直白的旅游广告歌----您将就听罢!

        --------------------

        望玉山

        (周鍾瑄)

        浮嵐高捲日初生,

        一片晴光照眼明。

        積雪不消三伏後,

        層冰常訝四時成。

        疑他匹練非吳市,

        遮莫胥濤向越城。

        太璞已教天地鑿,

        山靈穩臥不須驚。

    • 家园 歌很好听
    • 家园 我的台湾同学也特意把这首歌秀给我听

      非常棒,尤其是歌词。和香港大陆以及新加波的主题曲一比,高下立现。

      歌者有无诚意,观众是最清楚的。

    • 家园 方文山的又一部优秀作品

      作曲的好象是个混血儿?

      我很喜欢陈文茜的.不过她就此曲采访方文山的时候说, 大陆同胞写不出这样的歌词(大意)...... 我笑了笑, 说啥好呢?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 家园 陈文茜在台湾的主持人中算是最有国际观的一位了。

        她近期做的节目有discover二战彩色纪录片,有关于世博的采访上海领导的专题。

        作为曾是民进党的一员的她算是不错了,呵呵。

        为大陆学生来台,立委们打得不亦乐乎, 有立委甚至说不能让大陆学生和台湾女孩谈恋爱……

      • 家园 我来挤兑一下方文山

        他的歌词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但这么多年,说实话没有什么实质进步。

        从他写的歌词可以看出此人比较喜欢看书,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的问题是少积淀,少深入的思考和体悟。所以他的绝大部分歌词,尤其中国风,都是靠堆砌辞藻罗列意象来呈现一种华丽的感受,粗看是绫罗绸缎金玉满堂,细一看就是碎帛布絮拼起来的花衣裳,里面很空。

        方文山的歌词传递意蕴的能力其实很弱,偶尔有惊人之语。这说明他的表达能力还没修炼到家。他既不能像林夕用华丽的词语反复说同样的感受,也不能像罗大佑用朴实的字句说不同的感受。我估计再这样写几年,听众也会腻味的。

      • 家园 大陆的我们能写出有大陆特色的歌词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话没什么的。陈文茜的意思可能是:大陆的同胞写不出这么有台湾乡土气息的歌词。

        但是我们写出有大陆乡土气息的温馨歌词也是可以的啊。

        不过没看过原话也没有发言权。

      • 家园 大陆同胞写不出这样的歌词。

        俺也要笑啦。

      • 家园 林邁可,看起來不像是混血兒

        我想我知道妳說的感覺,有一次我看《文茜世界週報》,她說了一句,啊,這個東西,大陸人不知道那是什麼味道。

        聽了,我會覺得,她不說那一句,該有多好。

        有時翻一下二三十年前一些作者寫的文章,讀到"在機場看到大陸的制度下成長的人,就感到民主的制度贏了"(類似的話)

        我也有同樣的感覺,他/她是我喜歡的作家,若是二三十年前的文字裡,沒有這一段,該有多好。

        大陸有幾首我很喜歡的曲子,我們家哥哥妹妹,只要一聽到"我家大門常打開",就會接下去,"開放懷抱等你"。

        這兩天只要一聽到我唱"孩子們捉迷藏",他們就會大聲地接,"在找愛吃的糖" :)

        以前我在《台灣回歸》那篇寫的: "不去比较,区分,做上记号,会不会是一个太艰难太漫长的路程?

        現在我感到台灣慢慢地走過了這一段,兩邊,我覺得接觸廣泛了,大部份有一份工作,守一個家,普普通通的我們,也會走到這一天。

        如果讓我許願,我希望到了那一天,大部分的我們對生活的態度是圓滿自信,而且"知止"。

        • 家园 北MM很了不得

          文茜"小妹"是想说, 国人对此类题材的表达方式比较激进和强硬, 不如方文山先生的温情令人动容. 楼下某些童鞋的激动情绪确实也证明人家这话至少说对了一半.

          可惜,尽管近年来她对这边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了解, 就此对大陆全体老百姓的"煽情"水准做个"不如"的定论, 终究还是未能摆脱她声嘶力竭要台湾人走出的"岛国"情愫啊.

          另外, 林迈可确实是混血. 这点方文山在访问中证实过.不过这完全不是重点. 重点是-- He did a good job!

          下头是我在网上搜来的.

          "出生巴黎,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台湾人的中法混血"

          林迈可Michael林迈可

          英文名:Michael

          生日:1971.7.2

          星座:巨蟹座

          血型:A

          身高:170cm

          体重:标准体重再加一点

          宗教信仰:基督教

          家中排行:老大

          收集物品:music equipment汽车钢圈

          休闲嗜好:下午茶

          最喜欢的音乐:古典(浪漫乐派)

          最大的愿望:see my son in the future...

          最喜欢的国外男歌手:帕夫洛帝

          语言:中、英、韩

          在铁竹堂里有多重角色,是制作人,负责VOCAL以及音乐的部分。

          情绪容易起伏,想法善变,对周遭事务非常敏感,也因为这样的敏感度、善变对于音乐有高标准,也训练出自己对于音乐吹毛求疵的超耐力。

          • 家园 俺情绪米有激动牙

            为啥要批评俺激进和强硬?

          • 家园 林迈可是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的老朋友。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不少国际友人是以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的,林迈可就是其中一位。

            林迈可原是燕京大学英籍教师,他同情中国的抗日斗争,曾在沦陷后的北平秘密为八路军做过一些事,珍珠港事件后,他携夫人逃离北平。在八路军的帮助下,进入晋察冀边区,在晋察冀和延安工作和生活,直至抗战胜利。

            他与中国抗日军民同甘苦、共患难,为根据地的电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林迈可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1937年他受北平燕京大学聘请,担任燕大的经济学导师,并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

            1937年12月,林迈可绕道美国,从温哥华乘船来到中国。与他同船来中国的还有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1938年初,美联社驻北平记者霍尔多?汉森报道说,在冀中有一个有趣的组织在发展。林迈可十分好奇。经与燕京大学的几位年轻教师商议,决定利用复活节假期去充分了解一下这个组织。

            1938年夏,林迈可和他的同事从冀中出发,来到了在任丘的吕正操将军的司令部,他们受到了根据地军民的热情欢迎和接待。然后,他们被护送越过平汗铁路,进入到设在山西省五台山区的聂荣臻将军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宋劭文主任委员领导下的边区政府。

            在根据地,林迈可看到:群众举行抗日集会,新招募的军队在操练,兵工厂的工人在紧张的工作,乡村小学校黑板上写着抗日标语,男女平等参政议政,以及根据地人民新颖的文化活动——在露天舞台上演出抗战话剧。他们还有幸获准,参加了一次游击队破袭平汗铁路的战斗。

            在山西武乡县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林迈可见到朱德总司令,并为总部通讯科检修了电台的通讯设备。参加抗日地下活动访问了晋察冀边区,林迈可深感边区抗战物资的匮乏,也为边区军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持抗战的精神所感动。

            回到北平,他积极参加抗日的地下活动,由于拥有外国人的许多特别的权利和方便,他为根据地做了许多工作。外国人在北平城门口不会被搜身。他经常购买日本人严格控制的医药物品,以及应八路军地下联系人的要求,购买无线电台零件。

            燕京大学机械房的工人肖再田,曾和林迈可一同访问晋察冀边区,回北平后,从事抗日地下工作。后来被日军宪兵队逮捕,遭到严刑拷打。林迈可和其他同情抗日的朋友们想尽办法营救他,当得知宪兵队司令官想要买一辆摩托车,索要足够的钱时,林迈可拿出自己的积蓄,和朋友们一起凑足了钱,才将肖再田“赎”了出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林迈克带着妻子和班威廉夫妇驾驶校长的汽车,逃出北平。经地下工作者和游击队的护送,到达晋察冀平西根据地。

            林迈可夫妇受到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迎。很快,他们与肖克将军夫妇成了好朋友。林迈可被安排在通讯部的电台工作。他从北平带来一只万用表和一支计算尺,成了这个根据地仅有的宝贝工具。

            1942年春天,林迈可夫妇到了聂荣臻将军的司令部驻地。受聂荣臻将军的邀请,林迈可担任通讯部技术顾问。他给部队技术员讲授无线电工课程,由于没有教材,很多课程内容不得不从最基本的电学第一定律开始。

            林迈可的妻子李效黎也在通讯部工作,任英语课教员。他们发现,用中文发报会有许多的麻烦,一个数码错了,就会译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字,英语是以字母形式构成的语言,拼错一个字并不会影响理解原意。于是,他们共同帮助部队用简单的英语来传递信息。

            从1942年到1944年,林迈可一直在晋察冀军区,从事电台设备的整修改进和教学工作。在晋察冀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电讯界的高级干部、技术专家和骨干。

            1944年5月,林迈可一家到达延安。他被任命为18集团军通讯部的无线电通讯顾问。为了迎接美军观察组,林迈可夫妇参加了翻译组的工作。

            与此同时,林迈可还和美国人一道,设计了一个通讯网络,以便为美军飞机提供气象预报。

            在延安,林迈可一方面为延安的通讯和新闻事业尽力。另一方面,他还主动撰写稿件报告边区概况,请经过和离开延安的外国人带走,或发送给合适的报社、政府机关,或任何对抗日根据地感兴趣的人。

            林迈可在中国战斗和生活了8年,他的一儿一女都出生在抗日根据地。他用刚到北平时购买的一架德国造的蔡斯伊康照相机,把自己和平西、晋察冀、延安军民的抗战生活拍摄下来,从战争年代一直保存至今。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迈可一家于1945年10月转往重庆经印度返回英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家人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多次应邀访华。他是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的老朋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