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软”为什么是“车”字旁 -- 月色溶溶

共:💬89 🌺14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学习了学习“软”字,非常有意思。

      学习了学习“软”字,非常有意思。

      一、字源:

      这个软字构字上,右边“欠”字和砍等字不同,没有明确和呼吸有关的涵义,“車”+“耎”的结构是字源。

      这个“而”字和(胡)须毛(发)相关。

      “耎”构字上似乎和“需”字相通,共同部分是都有个“而”的部分。

      二、 辨义:

      “软“字如解释为用软的东西绑车轮,感觉这种解释很勉强。

      要理解这个软,可和“硬”字对照。

      硬-石(头)+(变)更。

      软-车+“耎”,怎么理解?

      “耎”的其他构字的共通地方有两个,一是物质上和“毛”有关,二是有软柔细等毛相关的特性涵义。

      “车”是什么?车是人造物,特性是能滚动,还有一个重要属性,车轮是圆的。

      对照“硬”来辨义,

      石头是天然的硬物代表,要改变其形状比较困难。

      车是人造的载体工具,是可以滚动改变位置的。毛是天然的软物代表,很容易改变形状。

      车字旁的字,除了和车直接关联的字外,这个“软”字和“轻”字是例外,仔细分析很有意思。

      三、 引申:

      对照看看“儒-懦”两个字。

      右边都是“需”,这个“需”和“耎”不少字相通,人需为儒,心需为懦,有意思。

      再看“软-弱”两个字。

      “弱”字(里外)都是“毛”,而“轻“字左是相对刚性的‘车’,右边是有变化的‘毛’,大有内刚外柔的涵义在其中。

      软弱-软弱,似乎都一样,内涵大不同,区别就在这个‘车’上。

      弱只是一摊泥巴,外力怎么捏,它就怎么扭。软却有车轮,能改变但又非完全由外力支配。

      再对比“柔软”与“柔弱”;“这个人很弱。”与“这个人很软。”里面的不同很好玩。

      四、 疑问

      为何演变为‘欠’?似乎不是简体的原因。莫非“气”比“毛”更易改变的缘故?

      • 家园 “软”字和“轻”字也是与车直接关联的字

        车字旁的字,除了和车直接关联的字外,这个“软”字和“轻”字是例外,仔细分析很有意思。

        古代车中有两种著名的车一种叫轻车,轻车是装载劲兵的用于冲锋的战车,相对装载粮草的辎重车,装载重量少得多,于是轻与重就成了反义词。轻不是车上的某个部件,而是车的名称。

        另一种叫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安车通常有盖,四周加上帷子便是轿车,在轮子上用蒲叶裹上便是软轮车。

        “软”字如解释为用软的东西绑车轮,感觉这种解释很勉强。

        要理解这个软,可和“硬”字对照。

        硬-石(头)+(变)更。

        软-车+“耎”,怎么理解?

        “耎”的其他构字的共通地方有两个,一是物质上和“毛”有关,二是有软柔细等毛相关的特性涵义。

        “车”是什么?车是人造物,特性是能滚动,还有一个重要属性,车轮是圆的。

        “软”字当然要解释为用“耎”的东西绑车轮。

        车轮特性是什么,除了圆的能滚动,还有一个重要属性就硬,硬的轮子在路上滚来滚去,车子的颠簸振动是很厉害的,人要是坐在车上,屁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成两爿。

        刚开始的时候,车无论是轮子还是车身都是很硬很硬的木头做的,而且路也不平,古代人坐车很受罪,坐上几个钟头,屁股就被颠得受不了了。这车上欠了点什么?软----就是这么来的。
        乡间小径:看看俺的解释能不能蒙小朋友一下

        说说“耎”字,而大,看上去就是一个人把头枕在一堆毛上,要是屁股上垫个“耎”垫什么的怎么样,果然颠簸少了点,要是咱们把车辙里填上“耎”毛,那颠簸就更少了,我们能让“耎”毛跟车子一起走吗?把“耎”的东西绑在车轮上不就行了,于是有个天才就以蒲裹轮发明了软轮。

      • 家园 演变成欠,我觉得是不是草书的问题?

        而字一笔带过,保留下面的人。

    • 家园 美女香车,是之为软
    • 家园 歪解一下

      下面有人讲了软的繁体,輭。看该字右边,上面是而,下面是大。而的意思是象胡须形。这里也许引申成带垂帘的车盖,内外两层。大看字形是个人。如同一个人坐在车帘里。软是形声字,左形右声。似乎从而音。所以也许就表示那个软软的车帘。

    • 家园 花之,一副温柔耐心循循善诱的贤惠图画跃然纸上

      情景现场感很强,我似乎从文字就想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很有爱。

      有时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都是非常强的,需要只是老师合适的引导方法。说到这,我也想起自己的一个经历

      以前,我有个小表弟读中学,他其它科目还可以,英语不错,但物理不太好,找我补补。

      也就几天时间,所以我也没法讲特别具体和系统的东西

      我了解到他好像挺惧怕物理,以为是很复杂很高深的东西。

      所以我就想针对这个把物理解释成很普通很有趣的东西。

      抛开课本,讲些物理有关的趣事,尽量和他所感兴趣的东西联系

      然后,我就开始对他天马行空的科普了:

      比如很多公式里的字母,其实是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W=Pt,W=work P=power t=time

      我还顺路引申了一下,功率单位W瓦特(Watt),就是改进蒸汽机那个家伙。而有时用HP马力(horsepower),就是最早用马拉车的能力来衡量做功的能力。

      还有,表示电阻那个R其实是resistance,就是对电流的抵抗,我说,你喜欢玩的某款游戏,里面人物对于冰、火、电、毒系魔法的抗性,就是用这个词,你可以试试英文版看

      还有用f表示频率,frequency,中学应该学了frequent了,想想意思是不是有点像。还有,你自己乱弄电视搜台时是不是屏幕有VHF,UHF等字样,很简单very(ultra) high frequency,所以俗称用频道来说电视节目。

      再说f的单位Hz,其实就是一个人嘛(Hertz),他的八卦可以不管,我继续说,你对电脑配置津津乐道,那你看看那CPU的xxG后面的单位是?对了,数字越大,同时间内运行的次数越多。

      -------天马行空的分割线--------------------

      我就是以闲聊的方式来把物理同他日常生活中感兴趣和碰到的东西联系起来,他非常愿意听。

      教科书和老师的确也会做一些类似的,但一般教科书上的引申比较有限,而且似乎既古老又虚无,让学生有摸不着的感觉;而老师多半是以成绩为导向,开发兴趣没这闲心,并且按我自己的经历,中学的老师很难有跨学科的引申和解释,多半只能局限在本学科内。

      我的科普可能不严密,但在大体不错的情况下,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给他开阔视野和思路,这就够了。

      • 家园 谢谢夸奖.其实我对文科的东西有办法点,

        对理科很多东西还真束手无策呢,比如怎么么培养数学思维.

        真想好好学学,知道的多讲点啊.

        • 家园 俺小时候有一本《算得快》的书

          很有意思,不过内容现在应该过时了。

          还有《少年科学》之类的杂志。

          培养小孩对数学的兴趣,不妨从趣味数学着手,比谁脑筋转得快。还有多提问,让他们思考。时间长了,就有兴趣了。

        • 家园 嘿嘿,其实我也没什么经验,姑且纸上谈兵一下

          我觉得培养小孩子的理科思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好奇心。小孩对很多我们成年人觉得天经地义的东西好奇,很多事本身就蕴藏着很朴素的自然科学(理科)道理,把这些道理和他们身边感兴趣的现象结合也算寓教于乐吧

          2.自信心和成就感。

          第一点只是简单的和兴趣挂钩,只是告诉他A现象是由于B原因。

          而进一步,让他了解了里面的规律后,自己去根据规律得出结论。

          一旦他做到了,他自己就会有成就感,多了,也就培养出了自信心。他就会觉得自己掌握的思维方法很强大,并愿意更加深入的了解,由自己的求知欲好奇心所引导去掌握自然的规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不要求小孩得出正确结论,只要他的思路和方法合理,哪怕得出错误结论,也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

          ------------------------------------------

          写完发现自己写的很空泛,呵呵。其实月色溶溶你自己教小孩子识字的过程就很符合我上面啰嗦的一堆。

          你从造字的角度让小孩了解规律,并让他自己去推测,得出新的结论。看得出这种启发性的教学,孩子受益很多,并且孩子自己也更有兴趣,更有成就感。

          还有,我很赞赏你的一个观点,就是必须是小孩子能接受的解释。

          理科也一样,引导兴趣是第一位,可以适当的放弃严谨

          大体不错就行,过于严谨会扼杀兴趣。等孩子自己足够成熟时,会自己去求索这些不严谨的地方,并把其纠正。

          就像简体字有时确实没法按表面解释,而即使是繁体字,造字法有六书,其规律和字源考证起来。。。。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有趣的合理的孩子能接受的说法就行了。

          -----天马行空的分界线----------------------

          由这个话题,我又开始天马行空了,想到点别的,一路说了。

          说到引导孩子兴趣,其实这是一个科普的过程。

          而科普,其实是挺困难的事,看似科普的内容很简单,但执行者必须有超出内容几倍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才能把科学道理举重若轻,寓教于乐。

          如果没有引导,那就是灌输。灌输有好处,可以速成;但灌输对于孩子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以及逻辑的培养是没有好处的,也不利于孩子按照真正的科学思维去考虑问题。

          所以,我个人觉得,回答孩子的问题很忌讳用“这个就是这样的”“这个没什么道理但必须记住”

          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记住了结论,在回答某些针对结论的问题时无往不利,而当问到更基础更容易的问题反而犯难。

          我举个例子,以前在萨大的坑里拣到的,这事我以前也知道,话说某年高考数学,有一道大题是证明勾股定理。N多同学意外落马,出题人也被骂死。因为这个东西太基础了,太自然了,大家都在用它或者它的推论,而忽视了其本身。很多人做出的证法其实是用孙子证明爷爷。

          其实出题者没错,要错也是错在他不太了解那时中学的教学方式。

          很多结论性的东西被灌输了,再利用这些结论去证明更复杂的难题。当出题者反其道而行之,让他们去证明基础的东西时,都束手无策了。

          其实,按我的记忆,我的中学课本上在小字部分应该是有勾股定理证明的,作为一种了解。

          可以说,如果是严格按照科学精神和思维来学几何,学到中学深度,证明勾股定理是轻而易举的。而如果教的方式是灌输,那对于最基础的东西就是不牢靠的虚无的。

          我其实也不是鼓吹一切从零讲,而是基础思维引导和适当灌输要平衡。应试可以有侧重点,但基本素养还是要补足。

          按金庸武侠小说的世界观,不练内力,招式花哨漂亮打几个小流氓行,高手手下走不了一招;反之只练内力,那个效费比太低,成才慢。就算萧峰聚贤庄不用降龙十八掌,也得用太祖长拳是吧?

          不练招,那就成觉远了。

          --------------------------

          这一跑起火车就刹不住,见笑见笑。

    • 家园 简体字这么方面的功能差些

      baidu上 软的基本字义有6种:

      1.

      柔,与“硬”相对:柔~。~席。~卧。~缎。~话(温和的话)。~绵绵。

      2.

      懦弱:~弱。欺~怕硬。

      3.

      容易被感动或动摇:心~。耳~。

      4.

      不用强硬的手段进行:~磨(mó)。~禁。~刀子(喻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折磨或腐蚀的手段)。

      5.

      没有气力:两腿发~。货色~。工夫~。

      6.

      姓。

      第三种字义是容易被动摇,车就正好有这个特性。

      汉字现在都是简体字,这方面的功能已经弱化。而且现在有很多简体字已经不能像楼主这么解了。再说字的意思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一定的时期内往往会有其中一种意思占主要用途。我想我们不能老是绕着第一种字义不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