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G2的真义:中国与美国工人受到同一体系的压迫 -- 过来看井大

共:💬65 🌺97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改开前的问题是与世界主流市场不兼容

      水平不见得差,但是不兼容。不兼容就不好卖,就不能通过“生产——赚取利润——扩大再生产”这条路在企业级迅速增长。

      改开主要是解决了兼容性的问题,代价就是不兼容但是有水平的直接掐死。

      • 家园 为何不学习毛主席,另起炉灶,建议一套新的游戏规则

        和玩法?

        毛泽东精神的核心就是,走自己的道路,开拓自己的世界,建立自己的市场和规则。

        难道离开西方,中国就死了?那时人口都超过了6亿,也是一个大市场。

        这样就有产业化升级的潜力了。

        可惜小人不愿意。小人为了一己私利,和美国进行暗盘交易,把台湾出卖给美国,自欺欺人的搞什么联合公报。

        现在中国已经有这个实力了。但是因循邓小品的路线,亦步亦趋,是最大的危机。小人是个千古罪人!

        • 家园 具体一下你的问题

          你是说现在为什么不另起炉灶吗?那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兼容性。在大家都处于起步阶段的东西,例如3G通讯标准这种,当前也还是搞了一点另起炉灶以我为主的。但是当竞争对手已经很成熟的时候,另起炉灶因为不兼容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和代价,例如龙芯。

          还有一个就是路线的问题了,如果坚决搞“造比买好”,那就会把政策倾向于搞龙芯;如果搞“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那还造什么呀。

          • 家园 现在另起炉灶的条件已经成熟

            首先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是一座“孤岛”,人口不到4亿。

            中央王国,连同亚洲附属国和非洲,超过45亿人口,都紧紧的聚集在中央王国的周围,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

            龙芯如果沿着毛的思路,下大力气搞,已经会有成绩了。

            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一些新崛起的所谓技术企业,比如比亚迪,很快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既得利益集团,绑架中央的产业政策,要求为其根本是胡扯的电动车买单。

            我见了那两个所谓高科技龙头企业,不学无术,招摇撞骗,拿净国家补贴(做假账,把某产业补贴金,直接算做利润--还是净利润),占净好位置,还负责人才选拔,千人计划评选。

            这样下去,中国又落后了。

            • 家园 4亿-美国人口-英国人口-加拿大人口=

              看起来美国众叛亲离,连整个西方世界都叛离了

              45亿人口,美国欧盟日本加起来10亿左右,印度10亿,剩下的连俄罗斯韩国以色列都不能落下才能凑够45亿

              那些紧紧的聚集在中央王国的周围的非洲国家都上尊号“殖民主义”了,

              我一直想,是不是我穿越到了其他位面上的西西河,要不然是由其他位面的人穿越来西西河写帖子了?

            • 家园 你这另起炉灶代价会很大,而且效果不一定好

              代价大就不必讨论了。

              效果呢,也不一定好。中国自南巡以来,经过几番折腾,能混的不管有没有真本事,都已经是脸皮厚心黑手腕强硬的人的。你想把他们全换下去,换些纯洁的人上来,第一你未必做得到;第二,纯洁的人上来,就能镇得住各级的局面么?我看是难。

    • 家园 科学院的集成电路研究是80年代初下马的。

      龙芯去年请了当时个一个老研究员回来把关,人都退休了。

      那以后,中国的集成电路这一块基本上就是搞搞教学了,就是给美国人

      提供劳动力的干活。

      • 家园 这个恐怕老山比较有发言权

        中国的集成电路事业在改革开放后立马看见了差距:80年代初期国产集成电路只能达到15微米的光刻极限。集成度不超过2000个晶体管。当时国外的技术已经进入亚微米。如果没有巴黎国际禁运,当然可以靠买关键设备来赶上。于是面对的是进口芯片的功能比国产的好几代。就算当时有电路的设计能力,但是没有制造能力,奈何?何况当时连设计能力都很差。84-85年国家花了大量外汇进口了4条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线,还是人家淘汰下来的,水平已经是遥遥领先于国内自己的,包括开了先河的电脑辅助设计制版技术。中科院冶金所靠着进口设备制造出了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RAM),是1984年的事情。才100K哦。

        80年代时期,江主持电子工业部。每个5年计划都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放在前列。江自己的儿子也在这里面,冶金所的研究生。邓有"一定要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搞上去" 的批示。那时能拿出2000万美金搞技术进口的项目不多的,国家还很穷。大学生毕业工资59元。

        • 家园 第一句话

          可能不一定对。90年代中期,我就用过1974或者1976年上海生产的光刻机,当时4吋的版,用的北京产的光刻胶显影,刻1微米精度没问题。那时候基本上随随便便做。光刻机,因为看见铭牌上的出厂时间,当时觉得特别惊讶,因为一直以来都以为文革时候大家都在闹革命,怎么还会有这个产品。而且90年代初的时候,就听说1微米工艺很牛很难做,对1970年代能做这样的工作觉得不可思议。光刻胶,不知道是不是90年代比70~80年代有改进,但是我们当时显影就用的最简单的NaOH溶液,所以估计光刻胶可能也未必就有很大改进。那家生产光刻胶的好像是在北京东郊,大概是北京化工研究所之类的,不记得了。90年代中后期,去到那里的时候觉得好破。

          至于后道工艺,不知道80年代的差距是多少。但是15微米这个说法,我觉得好像必须限定在大规模量产这个范围。

          • 家园 70年代根本连4寸硅片都还没有

            83年在上无14厂才见到进口的4寸硅片。这个你可以去看一下中国科技发展史之类的。

            上海产的是劳动牌的光刻机,一直到现在还能看到。15微米也已经刻不到喽。问题在于机械的精度。刻一微米的光刻机需要有如钟表机构般的精密载片平台,就像佳能的光刻机,来均衡顶力。劳动牌没有这种机构的。你说70年代刻到1微米,从制版上来说也不可能,因为图形发生器也是80年代才进口的。至于用氢氧化钠显影用的更是老掉牙的光刻胶,怎么可能做1微米的线条?

            一直到今天,国产光刻机还只能刻到3微米。中电45所和成都的南光。完全仿制佳能的。

            其实1微米已经到了接触式光刻机的极限,或者说用接触式不可能刻出1微米的线条的。原因在于图形边缘在水银灯光源的波长产生的衍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