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人事】――话说山东系列 -- 神仙驴

共:💬180 🌺2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之补丁5 西边的太阳

      按个人习惯,讲的故事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事制度较为正规化之后讲起。而此前的情况,主要是文革甫定,从中央到地方,大批老干部重新启用,新人要冒尖就不易了。要真的等到各地顾委设立,为老干部解决出路问题后,一大批新人才破茧而出甚至破格提拔,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一张张面孔。

      插句话,田连升三级,从1981年的四川省财政厅厅长到1983年的国务院副总理、1985年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只用了3、4年的光景。与此相对照的是,从中央部委到地方省市,破格提拔的不在少数。有网友曾质疑曾庆红副主席的提升速度,其实这在当时并没什么了不起。

      这期间,李鹏、田纪云迅速升为副总理,王兆国升中办主任,丁关根成为铁道部长,宋健为科委主任,钱其琛出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地方上,陈希同任北京市市长,李瑞环接替胡启立任天津市市长,李铁映、李贵鲜、李长春辽宁三李风头正劲,江泽民由电子工业部部长转任上海市市长,顾秀莲成为第一位女省长,吴官正取代了被判刑的省长倪献策,关广富开始主掌湖北12年,任仲夷在广东进行“试验”,杨汝岱接管四川,胡锦涛去了贵州……长江前浪让后浪,老树前头百花鲜,在山东,李昌安1985年6月接替梁步庭出任山东省省长。

      梁步庭是当年能唱起“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的微山老游击队员,建国后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因而也曾被海外媒体归为团派人物。文革后,梁先后在青海、山东担任一把手。李昌安接任省长时,梁才去专任省委书记。有趣的是,1983年的山东第四届党代会上已经不设第一书记了,苏毅然、梁步庭的职务却都是省委书记,同时选举出陆懋曾、李昌安、李振、姜春云为副书记。这样一直到1985年5月,苏毅然改任省顾委主任、李振改任省人大主任,双双辞去省委职务,梁步庭才成为惟一的省委书记。

      现在回头来看看当时的安排,是比较有意思的。1983年7月召开的第四届党代会,基本是以4个月前刚调整过的省委班子为底。两位书记苏毅然已是65岁,梁步庭也有61岁;四位副书记的年龄当时分别是:陆55岁,李48岁,李振59岁,姜53岁。

      这里陆懋曾是农学家出身,高级农艺师,纯粹的科技专家,在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化的浪潮中赶上末班车,竟然成为排名第一的省委副书记,但专业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可别提台湾老李的例子)。陆最后从容坐到省政协主席的位子,这个经历,有点类似现在的广东省人大主任卢钟鹤,后者曾是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

      陆懋曾是专业不对口缺乏主管党政经验,李振是年岁大了,李昌安则与姜春云成瑜亮之势。姜的优势是得到本省要员的有力支持,工作又是从基层一步步做上来的,兼任的济南市委书记职务增加了磨练;而李昌安的优势在于上面的支持,小姜5岁的年龄优势,但劣势就比较明显,在山东毫无根基。下面说的人物,就是――李昌安。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如有时间,请教这种双书记体制怎么运行

        党的一元化领导如何体现。

        • 家园 这么老的帖也顶

          回历史兄,还是考虑当年背景和传统因素。

          地方党委,以分局或省委“第一书记“”第二书记“”第三书记”等作为省委领导职务称呼,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方便工作,先/后、首/次顺序一目了然。尤其在战争年间,上传下达,明确名次。但也带来一定问题,层级过多,称谓拗口。比如五十年代初的华南分局,1953年时是这样的: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第二书记张云逸,第三书记谭政,第四书记陶铸,第五书记方方。1954年时,第一书记叶剑英,代理第一书记陶铸,第二书记张云逸,第三书记谭政,和第一副书记古大存,第二副书记杨一辰,第三副书记赵紫阳,第四副书记冯白驹。其下再是分局常委。

          以上情况并不罕见。各分局撤销并入地方后,省委也是以有第一书记的为绝大多数。在1956年中,各省正式成立当地党员选举的第一届地方党委会。统一的第一负责人称呼,都是省委第一书记,之后,有的有第二书记,有的就是省委书记,或者,省委书记处书记。这样的格局,一般都在文革初被夺权时停止,代之以“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成员”等职务。在1970年下半年到1971年上半年,各省恢复省委第一书记、第二书记(第三书记/常务书记等)、书记的职务称呼。

          恢复后就继续有不胜其烦的问题。比如,倪志福一段时间内的地方职务是: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市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虽然层次清楚,但这里第二那里第一,有正有副,确实看着繁琐累赘。

          后来,各地在1983-1985年期间,陆续自行展开了“去第一”的进程。举几个例子。

          原文中说的山东——

          1982年十二大时,山东配置是: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改选为中顾委委员),省委书记:苏毅然(中央委员)、秦和珍、李振(候补中委)、赵林(省委常务书记、中顾委委员、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克亭(省政协主席)、高启云、李子超、武开章、王金山(候补中委),然后是省委常委等。

          同年十二月,白如冰退,任命中央委员梁步庭为省委书记,列苏毅然后。自此,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自然取消。对于山东的干部群众来说,没有任何不适感,省委书记之间并非并列关系,其先后顺序自然决定其位次大小。

          到1983年时省委调整,在”省委书记“和”省委常委“之间,加入”省委副书记“,李昌安、陆懋曾、姜春云先后任省委副书记。

          1983年7月,第四届省委成立,新的班子就是:省委书记苏毅然、梁步庭,省委副书记陆懋曾、李昌安、李振、姜春云,然后是省顾委主任、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等。要等到1985年6月,苏毅然卸任省委书记,梁步庭才成为唯一的山东省委书记。这种单一的省委书记模式,才算在山东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其他省份也都经历了大同小异的类似过程。

          北京——

          1984年5月,李锡铭代段君毅出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其他有市委书记陈希同、赵鹏飞,市委常委等。

          1984年7月,市委调整,李锡铭改称市委书记,从此再无北京市委第一书记职务,北京此时是两位市委书记李锡铭、陈希同,市委副书记贾春旺、金鉴、徐惟诚等。

          要到1987年12月,第六届北京市委成立,李锡铭才成为唯一的市委书记,陈希同改为市委副书记。

          上海——

          1985年初,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第二书记胡立教,市委书记杨堤、汪道涵、阮崇武。

          1985年6月,市委调整后的上海市委领导:市委书记芮杏文,市委副书记江泽民、杨堤、阮崇武等。

          比较特殊的是湖北——

          1982年十二大后,当时原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调入中央后,没有任命新的第一书记,所以省委领导还有:第二书记韩宁夫,常务书记王全国,省委书记黄知真、黎韦、沈因洛,省委副书记王群,以及省委常委若干。

          1983年1月省委调整,之后的省委领导是:省委书记关广富、王全国、黄知真、沈因洛,省委副书记王群、钱运录。在同年年底省委换届之前的这将近一年时间里,湖北是同时有四位省委书记的。换届之后,关广富成为唯一的省委书记,王、黄、沈,和王群钱运录等成为新一届省委副书记。

          总的来说,短时间内多位同省省委书记并存,是历史现象,列第一位的书记和其他书记的职权地位与现在的书记/副书记等没有太大区别,也不影响党一元化领导。

          时至今日,除了个别情况,如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兼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各地党委书记兼任各驻地军队党委第一书记等,已经很少有第一书记称谓了。在群团组织,如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的中央书记处里,还会看到”第一书记“这一有历史感的职务。

          通宝推:桥上,秦波仁者,
          • 家园 受教了,谢谢。

            我理解楼下的提到第一书记,实际是扶贫的兼职干部,应该是专注于扶贫,其他事务主要还是有原来的班子决定。当然,扶贫肯定是头等大事。

          • 家园 现在有农村基层下派的好多第一书记
      • 家园 驴子兄厉害,不献花不顶说不过去地!
    • 家园 【原创】(三)之补丁4 风雨天际云

      终于可以言归正传,接着n兄的话题讲下去。这里暂且抛开山东人事,先讲讲田副委员长本人。

      田纪云,山东肥城人,生于1929年,49年后的地方工作经历却是在西南。在四川时与一把手赵紫阳工作配合得好,配合农业经济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财税改革很得人心,与赵的关系也非比寻常。1980年赵入主国务院,次年,50出头的田即官升一级,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成为国务院大管家的大管家。田的老乡山东东平人万里几乎与赵同时调入国务院。赵、万、田由于工作经历和相似的经改思想走到一起,万、田也因为老乡关系(肥城、东平同属泰安,互为邻县,县城相距不足50公里)而更上层楼。

      田属于思想活跃、敢于改革的人物。刚刚说了鲁中鲁南人比较传统保守,但恰恰万、田不在其列,应该与他们很小离开家乡、长期在外闯荡的经历有关吧。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分管经济工作,在自己熟悉的财税领域进行了改革。财税改革方面的内容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构和人事变化,也是在下兴趣之一。国税总局和地方税务部门的制度和机构的设立与改革,同田纪云是分不开的;当时的财政部长是王丙乾。这里先打住了。

      1983年六届人大,赵紫阳(64岁)续任总理,万里(67岁)、姚依林(66岁)、李鹏(55岁)、田纪云(54岁)被任命为副总理。这个架势,有点类似于15年后的九届人大任命的国务院领导成员:总理朱槠基(70岁),副总理李岚清(66岁)、钱其琛(70岁)、吴邦国(57岁)、温家宝(56岁)。这是比较明显的老带新的接班结构。田与李可谓一时瑜亮。某些媒体中,李与赵(六四前)、李与田的矛盾有时被无限放大,在下还是更觉得,将其看作两只手的矛盾可能更合适些。

      1985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高层领导大幅变化。老同志如叶剑英、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王震等退出中央委员会,而新增补了田纪云、乔石、李鹏、吴学谦、胡启立、姚依林为政治局委员、增选乔石、田纪云、李鹏、郝建秀、王兆国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受人瞩目的李、田、乔、胡启立明显作为下一届核心领导班子进行培养。

      从当时任命角度上考虑,党务系统的乔石、胡启立和国务院系统的李鹏、田纪云都是“双保险”。如果不是胡、赵先后“意外”去职,总书记和总理的人选都应该是上面的“二选一”。李、田两人的工作思路、风格、言行、手段都不同,这些不同和一些矛盾很容易被外界放大处理。

      六四后,田仍反复讲一个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989年10月,田的发言中仍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经济上,“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允许适度地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方针还应当坚持,不要动摇”。

      1992年邓公南方谈话震动全国。田纪云在部委省市畅讲《谈话》,在中央党校作报告,反响极大。

      1993年,田纪云调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被外界解读为与李的残酷“斗争”失利而被排挤。其实,1983年即获选为副总理的田,此位置上坐满2届10年,离开国务院系统是宪法要求的,与是否遭到排挤是两回事情。当然,从可能性上说,即使胡、赵都安全着陆,接总理班的也是李的可能性更大,那个时期田纪云的提升确实比较快,没有经过省部正职的考验,李鹏就有利一些;届时,田仍不免会调出国务院。但是,正如n兄所说,十三大前中央领导突变,胡下赵上,假如赵能平安降落,到八届人大时,田出任总理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而李的出路,更可能是国家主席。这就不絮叨了。

      当然,田在人大10年任上仍保持着不小的影响,闲话不说。

      随着赵的下台,田的政治生涯到了顶峰,也就始终没能再进一步。那个时期,田的压力是很大的,最后能以17年的政治局委员经历退休,说来也就不错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三)之补丁3 崛起的胶东

      上面说到鲁人重礼,齐人重商。但粗看一下山东领导层和山东籍的中央部门领导,其中籍贯在胶东的为数实在是多,不免还是会令人吃惊。这篇补丁,就小讲一下胶东的概貌,经济上胶东地区是北中国的黄金地带之一,就不说了。

      若先不论连接半岛和内陆的缓冲――潍坊的话,胶东半岛,1987年以前,也只是包含青岛、烟台两大(地)市,威海及所属县市还是在烟台地区(市)内,直到87年才成立地级市。再细分半岛的情况的话,青岛与烟威又有些不同。

      由于后文中还会专门讲到青岛的相关人事,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概况。立市不过百余年的青岛,比之中国其他动辄千年的名城实在太为年轻,(就拿济南来说,春秋齐时开始筑城设邑,)但是却扮演着半岛老大的角色。青岛背抵胶州湾,地理条件优越,又拥有天然良港,很早便是山东工业的龙头老大,早在北洋政府时青岛即为5大院辖市之一,但也因此先后遭受德日蹂躏,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类似青岛,地理结构上偏于一隅和相对独立的这种单元,多少会有些“孤岛”心态。与此可比的还有设直辖市之前的重庆、现在的以大连为主的辽东半岛和陕西的汉中地区等等。其中最为类似的是与青岛相对应的大连,在青岛篇里会好好说说。而其中青岛的俞正声和大连的薄熙来,交相辉映,这北国两颗明珠名城,甚是光彩夺目。

      胶东其他县市,就不一一提了,说几个。烟台、威海两市,经济发展之快,令人顿起敬意,威海的漂亮整洁,更是没的话说。不得不小提一下的是荣成,zoin兄说过那里的将军碑林,盖因荣成除了出了谷牧、宋健外,更是北国著名的将军县。而胶东出的将军还有很多,前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就分别是山东龙口和招远人。

      罗嗦了这么多,才接触到一点人事问题。高层对山东的偏爱,不仅仅因为地理交通的原因,历史上更早能追溯到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其后齐鲁大地经历德日占领、多场运动和多次炮火洗礼,是革命老区,也就培养出较多的山东籍和有过山东经历的干部将领。山东据京师近,华北、华东板块上传承南北、通贯东西、连接外海,山东历史悠久,儒家文化氛围浓重,人口众多,是工农业大省,山东人出外比较抱团,给人感觉朴实忠厚,因而山东在中国政治板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山东的朋友看到这里应该比较高兴吧,呵呵。

      回到人事问题上。说到山东这两大势力,还是应该先看看中央高层的相关人事事宜。

      中央高层的山东人很多,建国后,山东人康生、张春桥、江青位置不可谓不高,相信山东朋友也耻于提及。这里个人先说明一下,本人关心的重点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情况。文革浩劫后,人事制度比较稳定和完善,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

      对山东人事有影响的山东人,有谷牧,曾任济南市委书记、市长,有万里、宋平,他们的影响后面会提及,下面先要讲的是,前副委员长田纪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感谢大家关心――驴子是懒了点,呵呵

      下面把(三)的其余补丁就按顺序直接放到主帖下面了。

    • 家园 驴哥在龙门乐不思蜀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