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技朮圈”决定论:(一)无敌的“技朮圈” -- 陈经

共:💬51 🌺37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探究一下这后面的道理

        跟您商量一下。

        您所列举的这些现象,我基本赞同。主要是说中国的技术水平处在山寨的阶段,而对科学的追求同技术的发展水平脱节,也没有形成技术和科学的互相推动。

        我是搞技术的,凡事喜欢探究一下后面的道理。看不出道理的事情,总觉得有点不满足。您说的中国的山寨技术圈,和境外技术圈形成无敌技术圈这个事情,我看还是有个经济规律在里面。

        我自己这么多年,也折腾过几个软硬件的产品。虽然都不成功,但是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自己做,第一考虑的就是成本和风险。中国之所以现在还是山寨为主,我看主要是对风险的规避:毕竟赚快钱,更适合小规模的企业。利润薄点没关系,赚到手是真的。高精尖技术研发的投入太大,不适合企业起步,另外人才积累也需要时间。

        那么山寨和境外,就这么相安无事了?我看,马上就要打起来。理由很简单,有钱大家都想赚,这是人性。境外的利润高,以前搞不过,因为山寨的资金和技术积累都不行,市场需求也不明了,反正境外有现成的技术,先用起来,解决温饱。现在有钱,有人,有市场,值得投入去发展自己的技术,争取高的利润。

        是不是每个山寨都有这个勇气?大多数未必,但是当年一起起步的,如果有一家尝了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家园 有些话有些武断

        发达国家技术管理杂志一堆,但真正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没多少人研究这个。

        不过说得也对,瓦特搞蒸汽机的时候,内燃机学报肯定还没有呢;奔驰搞汽车的时候,肯定也没有SAE。人类的技术发展,按照John Ziman摆的龙门阵,应该在拿石头砸核桃的时候开始了,那时候连杂志都没有,更何用说明文的“技术圈”研究?

        不过比如JFK读大学的时候,同班同学的合影照片我已经找不到了,但我想那肯定是一个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而那张合影里面的许多人所做的研究,其实今天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我们日常思路的一部分。所以,我这些胡言乱语,算是为前辈伟人摆一句吧。

    • 家园 这个与穷爸爸富爸爸一个道理,

      想致富,即使没钱,也得想方设法挤进富人圈。

    • 家园 挑个小刺

      中国古代技术其实是不错的,直到明朝时期,事实上对世界技术发展产生影响的大多数发明都来自中国。大如几大发明啥的,小如螺丝钉等,其影响作用都很大。

      中国技术的断层,一个原因是文化思想上的,一个是家传作坊式缺乏交流,还有一个原因是宋元、元明、明清之间的朝代更替战争,上亿规模人口减少,造成了大面积的工匠死亡,特别是很多有“绝活”的工匠,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古代科技成就现在会觉得不可思议。

      西方的古代技术圈没有想象的好,更多的是剽取了阿拉伯学者保留的希腊古典成就。事实上,现代西方吹嘘希腊罗马的光芒,还不如感谢阿拉伯世界带领他们走出千年黑暗时期,当然是用战争的方式。

      • 家园 赞同

        中国古代发展的障碍其实是从“技术”到“科学”,即对技术抽象化的能力薄弱,同时这种缺陷又致使了技术扩散传承的困难。

        阿拉伯在人类文明史上贡献巨大,一度曾经只有阿拉伯人才能“学贯中西”。

        • 赞同
          家园 抽象能力薄弱的原因是什么呢,神秘的问题啊
    • 家园 第一次宝推送给陈大了。十分怀念官办经济啊
    • 家园 “技术圈“应该是人脑反馈网络的通俗称法。

      就是你有一个想法, 你自己把它实现的可能性很低。 但如果你有个经常实现类似想法的圈子可以进入,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这个想法通过来回激荡反溃就会变成一个可实现的商业计划,再通过一套近乎标准的商业运作, 就可以获得启动资金。最后由职业经理人匹配人力物资达到最终的想法变成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这一套程序在发达国家基本上是一套标准流程, 有好的想法,几个大学生可以在家里的车库里发展出一个跨国公司。 中国类似的发展路线的瓶颈在, 启动资金的缺乏,职业经理人的敬业精神缺陷和山寨主义对独创精神的反制效应。前者导致无法启动, 后两者导致资金无法进入正反馈循环.

      总结一下,就是市场环境缺乏对信用资本的运作能力;一个想法拥有的信用资本(想法实现后的未来收益)没有办法变成确保想法实现的启动资本。信用资本-〉启动资本就是资本无中生有的自我实现。而资本社会的活力就是来自于资本的自我实现能力。技术只是评估信用资本的一个参数.

    • 家园 读者反馈

      就陈经河友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术语)而言,国际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早已经汗牛充栋,只是中国人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很慢。怎么说,这个领域内中国国内学者,现在还处于抄袭和翻译国外研究的起步线上吧。

      陈河友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翻阅一些相关的著作,也好借鉴借鉴国外的“技术圈”。

      不过河里其实也有相关专业的河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