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美国 制造业 职业经理人 的简史(一) -- 肥仔

共:💬11 🌺2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美国 制造业 职业经理人 的简史(一)

    《工厂物理学》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由美国西北大学的Hopp教授和佐治亚技术学院的Spearman教授共同编著。两位教授将很多生产运作管理中的数学问题及其背后的逻辑讲得很透彻。有意思的是,该书的第一章并不是对后面技术性问题的概述,而是总结了许多前人的论著,对美国(只是美国)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其中有几段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节选出来,供大家参考。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

    ************进入正题后的分割线********************

    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煤还无法被广泛使用,大多数工业仍依赖于水力。由于干旱或冰冻引起动力供应的季节性变化,再加上缺乏可靠的全天候的物流系统,大量企业无法全年进行生产。工人是季节性地从当地的农场招募,长期专职的工人非常少,而工厂经理阶层几乎还没有出现。1832年,美国财政部秘书路易斯迈克雷恩(Louis McLane)在10个州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只有36家企业拥有250名以上的工人,而其中的31家是纺织企业。因此在1840年以前,几乎还没有什么制造企业复杂到需要所有者直接管理以外的管理模式。

    《工厂物理学》的作者认为,促进经理人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因素是工业产品中可互换零件的出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第一种具备可互换零件的工业产品是战争用火枪——人类自相残杀的工具,而那个时代美国最先进的制造业企业是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可互换零件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工业产品对工人专业技能的要求。与之前的手工业相比,从可互换零件出现的时候起,制造业更重视专业化的机械而不是人,这一点为职业经理人登上历史舞台铺平了道路。因为自此以后,职业经理人不再需要工匠的详细工艺知识就可以处理大部分生产运作管理中的问题。

    第二个促进经理人的重要事件是铁路(这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是美国的第一项大型商业活动,因此也是第一个需要多个管理层级和现代会计的地方。建造一条铁路所需要的资本要比建造一座纺织厂或金属加工厂所需要的多得多。个人或者一小群合作者是不太可能拥有一条铁路的。并且,因为铁路运营的复杂性和分散性,大多数股东都无法直接对其进行管理。从此,一个新的被雇用者阶层——中层管理者——开始在美国的商业领域出现。铁路成为了第一个管理层级体系出现的地方:有专门的管理者来管理其它管理者。值得一提的是钢铁大王卡耐基其实是在铁路公司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铁路可能是当时唯一能够系统地学习到管理技术的地方。

    从这一时期一直到二战结束,经理人(企业的管理者)的特点是他们对自己生意从上到下都非常熟悉,生产运作中的细节对经理人非常重要。这一时期的著名企业家本身也是生产运作管理技术的创造者。下面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

    钢铁大王卡耐基:熟悉会计技术,建立大规模钢铁厂,并整合上游煤铁矿企业。不太为人所知的是,他也首先在钢铁厂设计中以物流(Material Flow)为导向进行设施布局,并推广先进高炉的应用;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流水线的创造者,是最早重视制造系统中的制造周期(Lead Time)的企业家之一。(福特曾经夸耀的说他的工厂将矿石从矿井里采出来然后生产出一辆汽车只要81个小时)

    杜邦公司的皮埃尔杜邦:完善了企业财务绩效指标及其会计体系,例如出名的ROI。值得一提的是杜邦兄弟在成为杜邦公司的总裁之前,曾经在一家叫做Steel Motor Company的公司工作,而“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被他们聘为这家公司的顾问。所以后来的杜邦公司也是最早实践“科学管理”的公司之一。

    卡耐基在1920年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相信使你通往任何事业成功的卓越之路就是先使你自己成为这项事业的专家。我不相信那套分散自己资源的做法,以我的经验来看,我从未遇到一个对很多事情感兴趣的人能够赚大钱——尤其在制造业更是不可能。那些成功的人一定是选择并专注于一项事业。

    这种情形在二战结束之后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Tags): #工厂物理学(嘉英)#制造业 职业经理人元宝推荐:海天,老马丁, 通宝推:莫飞,一介书生,拔剑,抱朴仙人,游识猷,回旋镖,自以为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美国 制造业 职业经理人 的简史(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美国工人劳动生产率(以单位工时的GDP来衡量)几乎是任何欧洲国家的两倍,是德国的整整三倍,日本的七倍。这一方面受益于美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其先进的管理水平。

      但是美国的制造业企业由此开始渐渐“松懈”了。在整个黄金年代,美国制造业不重视细节,因为美国的商品为世界所青睐,工厂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产品的质量规格,管理者逐渐视质量为想当然的。美国企业因为其技术优势从而也就缺乏竞争,维持市场份额并不需要持续改善,管理者倾向于视现状为理所应当。《工厂物理学》的作者这样评论道,“当那些没有资格去想当然的外国企业恢复到了足以向美国企业公开发起挑战的时候,很多美国企业已经没有应对的活力了”。

      这样的后果是美国企业在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早期生产率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而与之相对的,欧洲和日本企业在这一时期已经迎头赶上,对美国制造业形成了直接威胁。

      可以想象,在黄金年代美国没有再像二战前那样涌现一批生产管理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市场营销和财务金融领域则不同),反而是日本丰田的大野耐一开创的精益生产道路直到今天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不是因为美国人变笨了,而是因为二战后美国不需要在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精耕细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对美国制造业而言是个困难时期,职业经理人为了应付他们所面临的管理灾难而不得不疲于奔命。虽然没有生产运作管理大师出现,关于生产运作管理的各种时髦名词却如同潮水一样迅速涌现,但也如潮水般迅速淡出人们的视野。美国工厂们没有再到大学去寻求帮助,而是借助于咨询公司去理解他们的日本同行们是怎么做的。商学院放弃了自己作为判断什么有用什么没用的仲裁者的角色。他们不再是潮流的开创者,而是沦为了潮流的附庸者。

      八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在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亮点有两个,其一是八十年代全面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的大范围应用(其理论在五十年代的美国就已经成形,在日本的应用却比美国自己广泛,八十年代在美国是出口转内销)。其二是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大幅度增加。从MRP到ERP的各式信息系统陆续登场。但《工厂物理学》的作者这样评论了ERP系统:这样的试图将“最佳企业管理实践”封装在一个软件包内的做法,最终可能使得管理者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工作。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从1985年到1996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2.5%,而工人工资的增长率则只有每年0.26%。为了好看的财报,管理层继续大幅削减劳动力工资(包括普通工人和中层管理者),利用包括短期措施在内的各种手段提升生产率,而雇员工资则几乎不变。工厂物理学》的作者这样评论道:那些继续通过压榨雇员提高利润从而提高生产率而不让实际工资增长的企业,同样注定要失败。

      最后,《工厂物理学》的作者再次重申了在制造业重视细节的重要性。他们总结道:尽管没人可以保证,但是我们相信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已经失败了。在充满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世界上,简单地设立通用法则已经不够了。管理者需要了解他们业务的详细知识,这其中必须包括技术细节……在将来,(企业)生存本身可能就取决于理解这些细节。

      从《工厂物理学》摘抄的部分就此结束。引用两句《工厂物理学》中引用过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与大家共勉:

      Perfection of means and confusion of goals seem to characterize our age. ——爱因斯坦

      We think in generalities, we live in detail.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最后再贩卖点私货。

      《工厂物理学》这本书是2000年左右完稿的,两位教授在这本书中作出了这样的预言:首先,制造业的经理人必须具备更深刻的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知识;其次,美国制造业必须向“精益化”的方向发展。

      转眼到了2010年底,时间又过去了10年,对于两位教授的预言,前面一条,我没有切身体会,所以无法评论。后半部分,目前看来,绝大部分跨国制造业公司确实都在本公司设立了精益生产的部门或者职能。且不论这些职能部门是否真正实现了企业的精益化,各公司高管对生产管理的重视可见一斑。

      不过,制造业究竟需要怎样的经理人,说到底并不仅仅是制造业自身决定的。

      通宝推:然后203,
    • 家园 美国 制造业 职业经理人 的简史(二)

      感觉有必要做点说明:我这篇文章并不是介绍工厂物理学的。我只是从《工厂物理学》这本书中摘抄了一点有关制造业职业经理人的内容,再写点读后感而已。回头有时间会尝试写点工厂物理学的简介,不过,要把这方面的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是挺有难度的。

      另外,我在迅雷上找到了一个翻译成中文的《工厂物理学》,译者的名字似乎应该是徐琛和李慰祖,向他们表示感谢。英文原版较贵,可以去买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出版的影印版。

      ************继续正文的分割线*******************************************

      在讲二战后的职业经理人之前,再介绍一个很有特点的人物:弗兰克-吉尔布雷斯(Frank Gilbreth 1868-1924),此人据说通过了MIT的入学考试,但却当了一名泥瓦工(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对泥瓦工砌砖动作的分析使他最终开启了人机工程和动作研究的先河,对于今天的工业工程来说,这些都是基础。吉尔布雷斯后来成为那个时代美国极有影响力的建筑承包商(以建筑速度出名,除了优化人工工作方法,他对水泥工程机械的应用也比较先进)。此外,这位牛人的老婆也是牛人:莉莲-吉尔布雷斯,同样是动作研究方面的专家,莉莲也是倡导工业心理学以及人性化管理方面最早的学者之一。

      二战之后,世界上其它地方几乎都是一片废墟。战后经济恢复需求使得美国的一切工业和民用产品几乎都不愁销路,因为欧洲和日本的工厂在战争中都被破坏了。美国国内市场同样空前繁荣,美国市场是世界上第二大市场的八倍那么大,这为美国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规模优势,在1945年一个美国工厂轻易就能成为世界第一。

      到1963年,美国前两百名制造业企业所创造的工业附加值已经占到全球的41%,美国制造业资产占全球制造业的56.3%(到1969年这个数字更是高达60.9%)。可以说当年的美国制造业比起现在的中国制造要风光得太多了,不但数量和金额占全球的比重高,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也是一流的。这段时间被美国人称作黄金年代。

      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制造业独步天下的黄金年代,生产职能本身对于制造业来说却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五十年代末时,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声称“生产的问题已经被解决了 ”。美国制造业那时的主要任务是让“Accountants count and Salesmen sell”。市场营销为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金融业为企业成长或者并购提供资金,财务工具为管理层协调规模越来越大的企业群,剩下的生产只是企业中重要性很小的部分,甚至往往只是带来麻烦的那一部分。

      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best and brightest)”选择了市场营销和金融的职业道路,它们变成了充满魅力的职业。而制造与运作则越来越被认为是死胡同的“破饭碗(career breakers)”。

      对那些留在生产管理领域的经理人而言,出现了两个新趋势。首先,战后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使得对经理人的需求数量快速增加,经理人晋升的过程被加快了,出现了所谓快车道经理(The Fast-Track Manager)的概念。其次,由于企业无法在内部培养足够的经理人,企业开始指望由大学来提供专业管理培训,MBA教育加速普及。

      传统的情况是经理人必须先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十年或者更多,然后才能进入管理阶层。然而到了战后,这类资深员工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对经理人数量的需求。为了弥补这个差距,企业会挑选一些新秀并将他们放到通往高级管理层的快速通道上。这些人在低层职位上逗留较短时间——大约两三年,然后就被提到高层职位上去。“新秀”们从这个职业阶梯飞速升迁,而他们往往不能让那些走在以往传统道路上的人信服。另外,那些可能同样聪明年轻而没有被提拔的经理人会到其它地方去寻找机会。对于企业终身的忠诚变成了美国的陈年旧事。由一个完全不同行业的人来担任一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美国的商学院鼓吹职业经理人可以管理任何企业而不用考虑技术或者客户的细节。而美国工业的确是这么去做的。

      我忍不住要插一句,这种情形和中国最近20年来的情形多么相似,只是背后的原因不尽相同罢了。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在上世纪70年代被迫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其实也不算短暂了)。

      通宝推:本嘉明,
      • 家园 Frank Gilbreth 夫妻俩生了十二个娃!

        六男六女! 他们的女儿后来出了本书《效率专家爸爸》写的他们家庭生活是很有趣的,好莱坞改编成电影“儿女一箩筐 Cheaper by the Dozen”

        节选两段:

        1 集合口哨和胡子刷

          爸爸是个高个子,大脑袋,方下巴,脖子粗得像胡佛总统一样。体型已经不再修长了,三十刚出头时体重就超过了两百磅,并且越来越胖,到后来如果他想知道自己又胖了多少,就得上铁路行李房的大磅秆上去站着才行。

          爸爸总是随时随地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所以简直说不清哪是他的科学经营管理公司业务,哪是他的家庭生活。我们在纽泽西州蒙特克莱尔的家,简直就是一所学校。我们在里面学习科学经营管理法,学习怎样消除浪费动作--爸爸妈妈给这门学问取的名字叫做“动作研究”。

          我们洗盘子时,爸爸给我们拍电影,以便搞清楚哪些动作是应该除去的,好让任务完成得快些,更快些。有些非经常性的家务劳动,比方说油漆后门啦,或者在门前草坪上挖掉树桩什么的,就采用招标的方法来决定。凡想多得一点零用钱的孩子,每人写张小纸条,写上给多少钱他就肯干,最后由要价最低的人承包。

          爸爸在浴室里张贴了作息登记表。表上列有刷牙、洗澡、梳头、叠被等栏目。爸爸要求每个会写字的孩子(爸爸希望他的孩子很小很小就开始学写字)早上一完成这些项目,就在表上签下自己姓名的第一个字母。到了晚上,每个孩子都要称体重,然后在图表上标出重量。做完家庭作业和忙完洗脸洗手刷牙以后,还要在表上再签一次。

          不错,这是强迫纪律。但是请想象一下,一个放了学的孩子会给父母添多少麻烦啊,何况还要乘以十二!所以,为了防止乱成一团,一定的强迫纪律就是绝对必要的了。当然,有时候也可能有的孩子并没有完成规定的项目而在表上签了字母,但是爸爸时时留着神,而且罚起来很严厉。

          是的,无论上班也好,在家也好,爸爸永远是效率专家。他穿背心时,钮扣不是从上面扣下去,而是从下面扣上来,因为从上扣下要七秒,而从下扣上只要两秒。他甚至用两把胡子刷同时刷脸颊,因为他发现这样可以使刮胡子的时间缩短十七秒。还有一次,他试验过同时用两把剃刀刮胡子,但是后来还是取消了这种办法。

          “我本来可以减少四十四秒,”他咕噜着说,“可是今天早上往脖子上缠纱布却浪费了我两分钟。”

          叫他心疼的倒不是脖子上拉开的口子,而是那两分钟!

          爸爸每次事务旅行回来(哪怕只出去了一天),一拐弯踏上我们蒙特克莱尔那所咖啡色大房子门前的便道,就开始吹紧急集合号。这集合号是用口哨吹的,调子也是他自己编的。

          集合号非常重要,一听见就得不管什么都扔下拼命跑,否则后果严重。第一个音一出来,盖尔布雷斯家的孩子们就会从屋子里,从院子里,从每一个角落里冲出来。四邻的狗汪汪地狂叫着,也马上围了过来,周围房屋的窗户里都探出了一个个的脑袋。

          爸爸常常吹口哨紧急集合,有时候为了发布一项每个人都必须听到的通知;有时候是因为觉得无聊想和孩子们一起开开心;有时候是他请了朋友来做客,要给大家介绍介绍,同时也炫耀一下全家集合有多快。在最后一种场合,爸爸还要揿秒表,他背心的口袋里总是放着秒表的。

          集合口哨,和爸爸想出的大多数点子一样,虽然非常招摇,但是很有实效。那天,便道上烧枯枝败叶的火堆因为没人管,烧到了房屋的边缘。爸爸一吹口哨,整座房子里的人在十四秒钟之内就全出来了--超过原纪录八秒。

          有时候爸爸吹口哨是为了查出谁玩过他的剃刀,或者谁把墨水洒在写字台上了;有时候他吹口哨是为了找人干活或者跑腿。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吹口哨是为了分发意想不到的好东西,而最大最好的那一个总是分给跑第一的人。

          有时候,等我们都跑到了大门口,他样子很凶地嚷嚷着:

          “你们的手指甲让我看看,每个人都要看。”他沉下脸来,紧紧地皱着眉头,恶狠狠地说,“干净不干净?有没有咬过?是不是该剪了?”

          说着说着他摸出一大把带皮套子的指甲钳给女孩子,还有一大把小折刀给男孩子。等到他那些打了疙瘩的皱纹挪动了地方变成一脸灿烂的微笑时,我们是多么地爱他啊!

          有时候,他一本正经地和我们一一握手,而在我们把手抽回去的时候,发现手心里有一块胡桃巧克力。有时候,他问我们有没有铅笔,然后掏出一打自动铅笔来分给大家。

          “看看,现在几点了?”有一回他这么问,说着掏出了许多手表,每人一块,连只有六个月的娃娃也得了一块。

          “嗬,爸爸,表准极了,”我们说。

          我们张开手臂搂着他,告诉他我们真惦记他啊,这时候,他就会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于是,他就揉揉我们的头发,或者轻轻地拍拍我们的小屁股。

        4 浴室中的外语

          有一天,爸爸带了两个留声机和两盒子唱片回家。他一上台阶就吹起集合口哨,我们都跑上来帮他拿东西。

          “从现在起,”爸爸说,“我们准备利用某些必不可免的延误。留声机就要放在洗澡间里--一个放在男浴室,另一个放在女浴室。我可以打赌你们是城里唯一在每间浴室里都有留声机的家庭。当你们洗澡或者刷牙,或者忙别的事情的时候。你们要听唱片。”

          “是些什么唱片?”安娜问。

          “嗯,”爸爸说,“它是很吸引人的,是教法语和教德语的唱片。你们用不着专心一致,随便听听好了,久而久之就会有印象。”

          “哦,我们不要!”

          “住口,听我说,”他咆哮着,“这些设备我花了一百六十块钱,我是给自己买的吗?我要特别强调我不是为自己买的。碰巧我会说德语和法语,而且很流利,所以常常在这两个国家被当作本地人。”

          这是爸爸一种不得了的夸张。他能勉强说两句德语,而法语一向很生疏,通常他到欧洲去办事,总要妈妈陪着他做翻译。妈妈讲外国语要自然得多。

          “从事动作研究的人应该来得及在放一张唱片的时间之内洗完一个澡。”

          这倒是真的,爸爸就坐在澡盆里,右手拿着肥皂,放在左肩上,抹下去到左手指尖,再由下面回过来到腋窝,再沿侧腹左腿外侧抹下去,从左腿内侧抹上来。然后左手拿肥皂在右边同样做一遍。另外在肚子和背上抹两圈以及特别注意一下脸和脚之后,就蹲到水里洗清,一个澡就算是洗好了。他召集了所有男孩子,在浴室里示范了几次,并且坐在起居室的地毯中间(当然穿着衣服),教会了女孩子们。

          这样,在浴室里就没有必不可免的延误了。

          不久,我们都能说一点儿疙疙瘩瘩的法语和德语了。十年来,我们蒙特克莱尔家里二楼上的唱机一直在教外语,而我们也都说得相当流利了。我们在餐桌上时常说外语,当我们说法语时,爸爸就被关在了谈话圈子外面。

          “你们的德语语音还不错,”他说,“你们说的德语我大部分都懂。可是你们的法语语音差得只有你们自己才懂。我相信你们发明了一种自己的外语,跟法语毫无关系。”

          我们忍不住偷偷地笑,他气冲冲地对妈妈说:

          “你说是这样吗?莉莉?”

          “嗯,亲爱的,”她说,“我想,没有人会把他们当作法国人,但一般地说,我能听懂他们是什么意思。”

          “那是,”爸爸还在摆架子,“你是在我们美国学的法语,这儿人人都有点美国音,而我的法语知识可完全是从巴黎的街头得来的。”

          “也许是这样的,亲爱的。”妈妈说,“也许。”

          这天晚上,爸爸把男孩子浴室里的唱机搬到了自己房里。我们听到他在放法语唱片,一直放到很晚很晚。

    • 家园 第二版电子书下载

      多谢仁兄推荐,此书奇贵无比,于是搜寻了下网络资源,http://depositfiles.com/en/files/iud8m1naj

      可以下载此书第二版试看。

      • 家园 花谢。

        学校图书馆明明有此书不知道为什么预约不了

        新书要200刀,二手的居然也要30多刀,老美的教科书真是死黑死黑的。多谢分享资源了。

    • 家园 翻墙沙发
    • 家园 上过Hopp的课

      大牛一个,深入浅出啊。

    • 家园 这个内容好-工厂物理学

      看本帖的内容,更像是工厂管理学。

      两位教授将很多生产运作管理中的数学问题及其背后的逻辑讲得很透彻。

      等后续,看看物理在其中如何体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