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黄万里先生与三峡 -- meokey

共:💬556 🌺119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是泥沙,可能坝前坝后差这么多吗?

                坝后沉积了卵石1.09 亿吨,过坝后宜昌实测泥沙8.37 亿吨,其中还未包括卵石——即相差最少8.37-1.09=7.18亿吨。只是过了个坝,应该不会多出这么多吧?

                关于卵石碰撞后变成泥沙,黄老的观察是“在合川嘉陵江、涪江和渠江交汇处低水时的河滩上可以看到铺着几十厘米的大卵石,1981 年洪水时有人描述这些大卵石怎样飞起来打到岸上,并冲向下游,这里距重庆只有100km,似难经此就会变成悬沙。而且实地观察,便知卵石上游的反而较小”,“但是经实际观察沿江的卵石粒径,(作者曾从平武到合川沿涪江步行有些河段来回达四次)竟是上游的小,反而下游的大”。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实际上这是人类史前的流域内地质断裂、岩层破碎处喷出的溶浆冷却后所凝成的火成岩经长期滚成的。。。因此流域上峰峦和丘陵高地都铺有卵石。。。当洪水经过时,这些三角洲卵石大都被冲入大江,洪水退落时又将带不动的卵石沉落下来,仍恢复为浅滩急流”,并且又专门用一章节通过说明长江地质历史来解释这个问题。

                我对地质也不懂,所以无法判断黄老的解释是否合理。如果你能够找到黄老发表的文章《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续)》(《水力发电学报》1995 年第1 期,总第48 期,86~97)即可找到详细的解释。

                • 家园 我得承认这段确实没看懂

                  坝后沉积了卵石1.09 亿吨,过坝后宜昌实测泥沙8.37 亿吨,其中还未包括卵石——即相差最少8.37-1.09=7.18亿吨。只是过了个坝,应该不会多出这么多吧?

                  这段有很多在我看来矛盾之处:

                  第一:坝后沉积

                  如果是坝前沉积,我觉得可以理解。坝前应该指的是坝内,坝后指的是坝外。坝前沉积是水库自然淤积,范围确定,因此可以量测。如果是坝后(坝外),其范围是开放的,如何量测?量到哪里为止?

                  第二:过坝后实测泥沙未包括卵石

                  所谓“过坝后实测”,我猜可能是在闸门处取样所测。如何只测泥沙而单把卵石排除在外?比较可能的应该是连泥沙带卵石都包括在内。

                  所以,我怀疑这里至少有两处笔误。一个应该是“坝前沉积泥沙”,而不是“坝后沉积卵石”,一个应该是“过坝实测泥沙包括卵石”。一个是没过坝的沉积,一个是过坝的实测。这样从上下文联系起来逻辑才通顺。

                  “在合川嘉陵江、涪江和渠江交汇处低水时的河滩上可以看到铺着几十厘米的大卵石,1981 年洪水时有人描述这些大卵石怎样飞起来打到岸上,并冲向下游,这里距重庆只有100km,似难经此就会变成悬沙。而且实地观察,便知卵石上游的反而较小”

                  “但是经实际观察沿江的卵石粒径,(作者曾从平武到合川沿涪江步行有些河段来回达四次)竟是上游的小,反而下游的大”。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实际上这是人类史前的流域内地质断裂、岩层破碎处喷出的溶浆冷却后所凝成的火成岩经长期滚成的

                  黄万里这里的很多解释都是违反地质学常识的。

                  卵石是岩石风化后崩塌到河里,在水流的推动下相互摩擦变圆形成的,这是地学界公认的常识。黄万里却说是“溶浆冷却后所凝成的火成岩经长期滚成的”,完全否认流水的作用。这一观点绝不会被地学界所接受。请问原始的火成岩因何外力而“滚动”?原始的火成岩体积有多大?

                  卵石的大小取决于岩石风化崩塌时岩块的大小。大岩块形成大卵石,小岩块形成小卵石,大卵石经摩擦再变成小卵石。因此,黄万里观察到的长江沿岸卵石粒径“上游小而下游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这又是他另一个明显的学术错误。

                  因此流域上峰峦和丘陵高地都铺有卵石

                  峰峦和丘陵高低的卵石,是在该处地层上升前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卵石。他居然连这都不知道?!

                  • 家园 我觉得这样理解可能容易些,逻辑上也没有问题

                    “坝后沉积了卵石1.09 亿吨”意思是过坝前在水库内沉积了卵石1.09 亿吨。如你所说,这个很容易测算出来,也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过坝后宜昌实测泥沙8.37 亿吨,其中还未包括卵石”意思是过坝后因为没法测卵石了——他一直认为没法在流动的江水中测——只好测泥沙。传统上测泥沙的方法确实不包括卵石的。

                    如果这么理解是黄老的原意的话,那么葛洲坝一次洪峰后留下的这1.09亿吨卵石,就是黄老的1亿吨的合理依据(之一?呵呵)了。

                    关于地质的疑问,我确实没法评论。还是建议你找到黄老的完整原文看后再评价。毕竟我不懂这个,在这儿摘录的也是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或者没有说清楚是很可能发生的。

                    • 家园 坝前坝后是有明确定义的。

                      “坝后沉积了卵石1.09 亿吨”不可能解释成是在库内沉积,只能是在过坝后。你如果非要这样解释,那黄老的文章就都要重新解释了。

                      • 家园 这段确实没看懂

                        黄老说的81年,那年年初正好是葛洲坝大江截流。不知道所谓“坝后沉积了卵石1.09 亿吨”是指什么。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的一些数字:

                        如果宜昌年卵石推移量为1亿t,则葛洲坝水库运用后,仅卵石一项,每年就将以0.59亿m3的速率淤积。现水库已运用14年,累积淤积量至少将达8.0亿m3。但实测结果是,水库运用后的第3年(即1983年),淤积已达平衡,总量1.24亿t, 至1989年,累积淤积总量为1.242亿t与1983年基本相同。这表明,1亿t这—估算值完全失实。

                        葛洲坝枢纽属径流式,大坝在大洪水时的壅水髙度很小,库区峡谷内仍类似天然河道,具有相当大的流速。如果宜昌卵石推移量为1亿t,则水库运用10多年后,库内的推移质淤积将已达到平衡,必将出现大量卵石出库。但坝上南津关站的实测结果表明, 1991年的卵石出峡量仅0.0000007亿t;(即70 t) 。这少量卵石可能来源于坝上附近溪沟或原河床上残存的卵石。

                        按一般规律,卵石总是淤在回水末端和变动回水区内。如果宜昌卵石量为1亿t,则每年将有0.59亿m3卵石累积堆积在变动回水区,必将在库尾形成巨大的三角洲淤积体,并导致河床淤高,淤积上延,水位抬升。但实测结果表明,到1989年止,变动回水区的累积淤积总量仅0.066亿m3,只占全库淤积总量的0.5%。变动回水区内紧邻峡谷上游的巫山断面和奉节断面,蓄水前后,汛期淤积、枯季冲刷的演变规律没有变,断面形态和髙程也没有变。水库上游河段不受回水影响de1地点,水位也没有变化。

                        • 家园 黄老对此的回复是

                          你这段是来自《对黄万里估算长江三峡卵石输移量一文的讨论》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水力发 电学报1994年第2期 总第45期

                          吧,以后引用最好给出出处,否则其他人还得费时间去找。

                          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续)

                          《水力发电学报》1995 年第1 期,总第48 期,86~97。

                          六、从葛洲坝水库实测冲淤量推算三峡卵石年输移量

                          在大江里用采样器量测汛期多层卵石同时移动的输移量既不可能,利用葛洲

                          坝水库每年的冲淤量间接推算三峡通过的卵石年输移量,是另一个估算的方法。这里的困难仍然在不易实测通过27 个排沙孔的卵石量,下面作者试拟间接推算的估量方法,用来和前述各法比较。

                          已故方宗岱先生于1986 年发表《长江航运与泥沙》一文,文中表(一)载

                          有“宜昌站1980——1985 年共6 年水文泥沙实测值”,兹录于下:

                          。。。。。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表中在葛洲坝上游历年淤积的数量表示,若这是三峡高库末端,则其淤积量还要远远大于此。葛洲坝是低坝,是所谓川流电站(俗称径流站)的坝,这种坝是根本不会淤多少的,27 个排沙孔原设计是要尽量能排出所有泥沙和卵石的。

                          令自然川流下卵石多年输移量为G,坝上游淤积量为D,通过27 洞的同年输

                          移量为F,则

                          G = D + F

                          这说明总是G≥D。因为运移中的G 和F 测不好,而D 倒是明确的,我们仍

                          只知逐年的起码数G≥D,尚待估算G 之值。

                          我们从表中看到葛库淤量一栏里1981 至1985 年的年淤积量是1.09,0.312,

                          0.248,-0.217,0.529 亿t,其数量仍年年全是几千万t,没有一个像水文局公布实测的只有年几十万t 这类万t 级的数量零头,这就值得进一步细细地思考其缘故了。这里相差在一百倍以上,问题太严重了。再和都江堰肉眼看得清清楚楚的从1/43 流域上出来的实测200 万t/年相比,我想大家会对这同一类数据置疑的。

                          因为G 和F 都不可能是负值:

                          G≥0≥D, F≥0。

                          在1984 年,D = -0.217,这些卵石和粗沙当然全部排出27 个洞了。若这年一块卵石或泥沙也没有从上游下来,即G = 0,则F84=G-D=0-(-0.217)=0.217

                          出洞。但是来石量G 决不至于是0,总还有一些起码的年来石量Gmin,所以从关系式

                          F84 = Gmin + 0.217

                          我们可以说Fmin=0.217

                          起码的来石量Gmin 我们没有原始资料,但从G=D+F 式中我们可以认为:

                          Gmin = Dmin + Fmin

                          我们可以暂先设定至少Fmin(≥0)= 0,于是因G≥0,其年应

                          Gmin = Dmin Gmin≥0

                          请许可作者在手头有限的5 年资料里取出Dmin 即淤积最少的年份1983 年

                          0.248,(我们不能取Dmin 的负值,如1984 年的-0.217,因为那样Gmin 也成为负值了)。据此,我们可估计三峡最少的年卵石输移量Gmin 为

                          Gmin = 0.248 + 0.217 = 0.565 亿t /年

                          这只是粗略的估量,也没有所对应的概率。

                          至于最大出现的卵石年输移量应至少为实测的1.09 加上起码的通过27 洞的0.217,其值为1.31 亿t /年,也不知其对应的概率,只是一个较大的输移率。

                          所以从实测的葛洲坝年淤积量考虑,应该用于设计的卵石年推移量是1.31 他t /年;至少要考虑0.565 亿t /年;因只有五年资料我们不能用它们来制定均值和差异系数Cv 等进行统计。

                          • 家园 黄老在这里偷换概念了。

                              引用的是“葛库淤量”,这包括泥沙,到后面就全变成卵石。

                            • 家园 不急着下结论,等找到方老原文再说

                              水利局的人并未用这点来反驳他,似乎说明这点上黄老没有犯错,否则水利局说了一堆黄老的错误,这么明显的我们都能看出来的错误,他们不可能不反驳的。

                              • 家园 未用这点来反驳他不能说明是赞同他。

                                  黄老的意见未被采纳,在三峡开建前与论也没闹成现在这样,反驳不反驳无所谓,就是到现在搞水利的也极少面对公众发表文章。可能性更大的是有文章只是我们没找到。

                          • 家园 看来黄老的意思确实是81年在库内沉积卵石1.09亿吨

                            至于最大出现的卵石年输移量应至少为实测的1.09 加上起码的通过27 洞的0.217,其值为1.31 亿t /年

                            另外这段也没怎么看懂,《长江航运与泥沙》中写的都是泥沙啊,表中的葛库淤量也是说的总的淤积情况,人家也没说这些淤积中有多少是沙多少是石,黄老怎么拿这些数字直接去算卵石输移量去了?

                            • 家园 这段我也没有看懂

                              看起来似乎黄老拿表格里的“葛库淤量+淤冲”直接当作卵石了。我没有找到方宗岱先生于1986 年发表《长江航运与泥沙》原文,不知道方老是不是这个意思(估计黄老也不至于白纸黑字还乱说,水利局也没拿这个去反驳他,呵呵)。

                              不过问题不大。因为从各处实测的卵石:泥沙的比例,即推悬比,大体在1/5到1/7之间,就算我们只取1/100或1/1000,那数量级上也是十万,百万吨的,比起你引用的官方的说法只有几十吨(70 t)要多的多。

                              双方都说是实测的数据。所以在这儿我们就无从辨别了。存疑吧。

                              • 家园 这个数值你是从哪里搞来的?

                                比起你引用的官方的说法只有几十吨(70 t)要多的多。

                                长江委水文局的数据是卵石76万吨。

                            • 家园 才发现,原来1.09这个数字也见于《长江航运与泥沙》一文

                              就是“已故方宗岱先生于1986 年发表《长江航运与泥沙》一文,文中表(一)载有“宜昌站1980——1985 年共6 年水文泥沙实测值”,其中1981年的葛库淤量为1.09亿吨。这个数字和黄老前文中的数字一模一样,不会是巧合吧。我怎么也没看出来在方老的文章中这1.09亿吨指的全是卵石啊。

                              • 家园 你找到方老的《长江航运与泥沙》一文吗?

                                贴出来看看方老到底是怎么定义“葛库淤量+淤冲”这列的。我也在纳闷这个列标题没有明说这是说卵石,黄老却直接当作卵石引用了。是不是在文章其他地方定义了?

                                • 家园 没找到,只在黄老的文章中有引文

                                  不过作为一个外行,我想不出来怎么能够把库区的淤积按沙和石分开统计?我估计要测量库区淤积可能是这么做的,分别测出库区一些截面上的库底高程变化,然后折算出库容的变化,再转换成淤积量。这样得到的结果是卵石和泥沙的淤积都算在内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