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报告,我要说张爱玲的坏话 -- 玉垒关2

共:💬374 🌺3054 🌵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焉知您老又不是巧言令色呢

              只不过是言辞激烈的方式而已,这难道不能看做一种巧言令色吗?你既然说张沾了胡兰成的光,我来陈述下当时他在汪伪政权中已经不怎么得意,你就说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了,那老兄是不是只有观点呢?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非黑即白。

              也麻烦老兄不要这么轻易的判断我好不好。

              • 家园 呵呵。不怎么得意的汉奸就不是汉奸么?

                什么叫“不怎么得意”呢?到了没吃没喝,住马路捡破烂的地步呢?还是汽车洋房照旧,牛奶面包不缺,金银绸缎照买不误的程度呢?

                这个政治上“不怎么得意的”汉奸,提供给他老婆的生活与当时普通敌占区的中国妇女比之如何,与在汪伪统治下不愿与敌伪合作的知识分子比之如何?

                呵呵,谁在巧言令色还用说么。大家都受过基本的语文教育,还是别玩呜呜你真坏啊啊你也坏的游戏了吧。

                • 家园 你没做功课就出来瞎说。

                  这个政治上“不怎么得意的”汉奸,提供给他老婆的生活与当时普通敌占区的中国妇女比之如何,与在汪伪统治下不愿与敌伪合作的知识分子比之如何?

                  张应该没有接受过胡的钱财,反而是胡拿着张的钱与其他女人同居。

    • 家园 如果读不懂张爱玲的人,那是心理过于正常所致了

      我实在是要唱唱反调了。看了上文,感觉实际内容并不怎么充实,却引来一片叫好声。实在是莫名其妙。

      如果楼主想对张爱玲展开批判,分条列项,一条一条的谈其文学上和为人上的缺陷,以及她的历史罪过,就可以了,用不着扭扭捏捏的说什么报告,说人家坏话。是为是,不是为不是,这种灰色的表述,只能是楼主不大气不坦率的展露。楼主贴里那些东西,也是被嚼烂的,了无新意。想打倒张爱玲,我给楼主支招,就要先深入研究她,知其恶劣处(如不爱国,嫁给汉奸,蒙蔽青年学生等等),摒弃其妙处(如对当时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揭批特别尖锐,对当时的某些时事多有抨击),深入揭批她的个性弱点,心理缺陷等等,方才算是妙文,如楼主这种,多半也就是口水文了。

      这种口水文,在河里居然还能观者如堵,只能说是西河的鉴赏水平和客观性,越来越下降了。

      张爱玲的文字,要想理解,就必须理解其生活背景。在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充斥的上海,虽然如鲁迅一般为无产阶级呐喊的作家不是没有,但是在当时的 市民看来,主流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是洋买办和红舞女,而并非如同现在某些人一般的“政治正确”和心理正常。作为一个早慧的不到十岁就续写红楼梦,却在旧式家庭中饱尝环境的封闭和逼仄的女孩子,她的看待世界的模式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

      最早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往往主要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杨沫塑造的所谓的蜕变的知识分子女性一心往革命队伍里面挤,那是为了让tg开心;丁玲的莎菲女士,和很多同时期女作家主要写的,其实仍然是自己的风花雪月。张爱玲拿起笔来,写的也不过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其早期的代表作《金锁记》足以为证。从构思到具体的语言,都能看出红楼梦的影子。这个小说里面的整体气氛,正是她生活的环境的写照。也奠定了她此后作品的荒凉的华美的语言的基础。

      影响张爱玲的主要是她的家庭环境,她的父母,她的姑姑,她在香港度过的求学时光。可以说,她一生都未从自己的那些岁月里面出来。我们看她写那个时期的文字,很明显能感受到那种“不正常”的看待世界的角度。然而那些事情不存在吗?她是揭露皇帝没穿新衣的孩子,毫不留情的写了当时的一些风气,一些事情,一些人物(她的小说很多是有现实生活原型的)。我们现在只去批判她的文字之特别,不能接受,却很少有人去考证去思索为何那个时代会有这种心态,也很少有人去思考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仍然有这种事情的发生。

      至于张和胡兰成的事情,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和汪伪,本来就有点暧昧的关系,乃至很多人从此出从彼入,还归于此,都没有问题。看老舍的《茶馆》,差不多也有当时老百姓对时代的变迁的感受的反映。

      恰恰张爱玲又是个没有多少政治头脑的人,胡兰成“像做了皇帝”一番的神态举止,在她眼中不过是可笑,在她姑姑和母亲看来,也未加劝阻她与这个人交往(除此二人外她世界中重要的亲友实在是不多)。即使是世界都在反对又能如何,看她早期的作品《霸王别姬》,和后期的“千山万水的找了去”,好像还觉得那是一种浪漫。张嫁给胡兰成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刚从香港回来不久,和胡兰成结婚时间也不长,旋即离弃。然而这个污点倒是一直被批判至今。张爱玲在《小团圆》中提到的,某左翼作家在汽车上对她进行性骚扰,却少有人提及和考证。

      顺便纠正一个错误,胡兰成和张爱玲当时是有婚书的,是正式过门的,算是正娶,不能说是姘头。

      张爱玲可能一直有自闭症和抑郁症,在很多方面有心理障碍。我们提到卡夫卡的《变形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自杀的川端康成和海明威,都不会介意他们心理上的问题。然而很多人却对张爱玲不依不饶,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上海小说作家,在文学史上她有自己的地位,有自己的风格,深入理解探讨批判性学习这风格,我觉得就够了,不仅要帮打落水狗,还要一棍子打死,就有点过头了。

      对张爱玲,我觉得应该客观的来看来评价,不能拿出一副自己多么的世界观正常的架势这样来评断。就如在哪里看到有人评价汪精卫,起先觉得这个人是汉奸,然后感叹其境遇,终觉其不可仿效不可宽恕,我觉得我们对张爱玲也需要这样的深入认知,而不是像楼主般的浅尝辄止。

      通宝推:打铁的,子系走神,自由自在的游泳,redbud,
      • 家园 我最早认真读的张爱林的作品

        就是《金锁记》。深受触动。心里的感觉,怎么说呢?大杂烩吧,真是不好说。。

        不过平心而论,我觉得纯从文学上讲,这篇小说,和张的许多其他作品,是很好的。她的散文也很好,写东西言之有物,不会空洞得让人读不下去。

      • 家园 那么是否:如果读懂张爱玲的人,那是心理不正常所致?

        还有这句对楼主的贴,和其他支持的河友的评价:

        这种口水文,在河里居然还能观者如堵,只能说是西河的鉴赏水平和客观性,越来越下降了。

        你回楼主的帖子包括标题好象有些尖刻,有点孤芳自赏,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呢。 难道是因为你的“客观、公正”,所以能读懂了张爱玲啦?从文章里就完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了?佩服。

        一个人的文章虽然可以表达出一些,但这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文字有时也有一定的“欺骗性”,更何况没有人真正知道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其实,看过张爱玲的人多了去,相信大部分文学爱好者,特别小资(曾经的小资,包括偶)都看过。

        如果我把张爱玲的作品当中纯文学来看,我可以说:张的小说文情并茂,刻画细微精巧,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技法上确有过人之处。

        但张的很多文章的确表达出了一种,如飞马萧MM说的:

        张个性鲜明,她的作品个人风格非常强烈,我读她的文章总觉得此人刻薄、敏感、内心黯淡、比较自私,格局很小

        而你自己称:最赞她的《金锁记》,那种扭曲压抑的表达实在能让人感同身受。

        方MM可以找出种种可能的理由,从而特别读懂她的作品所表达出的内涵,比方:

        张爱玲可能一直有自闭症和抑郁症,在很多方面有心理障碍。

        那么,作为读者你有权利和自由喜欢或欣赏这种风格,而不喜欢的,也有他们的权利和自由评论批评。

        其实,在这里批张爱玲的河友从没有否认张的文学才华,但文学才华、写作技巧只是一部分,评价一位作家和其作品是必定要联系时代历史背景的。

        另,我认同淘气MM对你表现出的不解。方MM在河里写了不少贴,揭露社会不公、阴暗面,很有一种匹夫有责、忧国忧民的态度,但为何却认为:

        至于张和胡兰成的事情,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和汪伪,本来就有点暧昧的关系,乃至很多人从此出从彼入,还归于此,都没有问题。

        我也感到很困惑!

        MM还认为:

        在当时的 市民看来,主流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是洋买办和红舞女,而并非如同现在某些人一般的“政治正确”和心理正常

        对以上观点,我认为你有点太主观,片面了,也有些混乱。下面虎王2006河友也对你所说的所谓的当时上海的主流发表了意见:

        虎王2006:【讨论】抱歉,我的回帖只是议论一下“主流”

        MM也许可以思考一下,当欣赏一个人的文笔和才华时,是否容易造成“不公正”的判断标准?MM你可别忘了,张最初是靠把文章发表在汉奸的报刊上成名的,而在日寇统治下,这类报刊主流是“顺民文学”!让中国人甘心当亡国奴!这就不是什么简单的什么“政治正确”的事了。 而张在那个时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时下有情尽欢愉、商女不知亡国恨。。。

        在祖国民族的命运危在旦夕、人民饱受苦难之时,有良心和民族尊严的文艺者创造出《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等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作品,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保为祖国殊死战斗,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成为不朽之作。

        方MM认为,因为张爱玲的小资和其生活背景,所以有局限性、敏感。。。但,同样是曾封闭于“小我”圈子的“小资”郁达夫,也有着一颗对情感、命运、对人与社会的敏感心灵,郁达夫曾沉湎于情感的纠葛。。。然而,在中国全面抗战时,郁达夫超越了小我的“男欢女爱、悲情愁绪”的局限,成为一名奋起捍卫祖国母亲的仁人志士,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尊严、同胞的安危成了他生活和作品中至高无上的主题。

        那么对比之下,张就在日军在中国的大地上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之时,她不但麻木不仁,过着“精致的”生活,更在其《双声》一文中赞颂了“日本文明”,她说道:“同西洋同中国现代的文明比起来,我还是情愿日本的文明。。。

        所以,就算不提胡兰成,张在当时的行为和言论已经够得上被批!

        就写到这里,不再浪费时间码字。。。其实,楼里早已经讨论过了。

        MM可以因为张的文学才华,欣赏并读懂张爱玲;

        但LZ批张,并且得到MM所认为的"心理过于正常" 河友的“叫好声”,在我看来:

        实在是没什么值得莫名其妙的

        通宝推:打铁的,润树,毕尔优科夫,特里托格内亚,西安笨老虎,
        • 家园 我们不能因为所谓的爱国就简化历史

          写了一大堆,结果不小心丢失了。实在是懒得写了,那就针对你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写一下吧。

          我坚持认为,真正认识到当时的时局,真正理解,才能知道,如何来爱国,在大是大非和时局严峻的时候该如何抉择。如果像本贴很多人那样简化我觉得才是不够深入认识问题。

          杂志是不是汉奸杂志,我去查了下,有几个没有找到,有一个是周瘦鹃的,一个是柯灵的,还有一个,互动百科上只写了,是在上海沦陷时期创办的杂志。抗战胜利后停办。其创办人受到了冲击,但是没有写其创办人是不是在汪伪政权中任职。

          张说和中国当时的文化比起来她更喜欢日本的,听起来其实和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饶是她说过这话,张在其他的著述中并无明确艳羡日本之意。反倒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怀念和珍爱。

          理解张爱玲,和爱国并没有什么冲突。我也举了汪精卫为例。汪精卫虽然卖国,但是正确、全面的认识汪精卫,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从而在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好解决,而不至于失足。

          关于《金锁记》是别人对此非常的推崇,而她在里面的一些描述,也是非常的经典的。不是华美的文风,而是病态人格的描述。比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没落性,当时的左翼作家因此也纷纷想让她走向革命的阵营,但是她 没那样做。深层原因,是她的创作思路的问题。这个思路决定了她的局限性。我已经写了。

          我最后一次重申,我之所以在此为张说话是因为帖子一边倒的气氛,而且有些人是谩骂,我觉得这种风气断不可长。河友之间的攻击,我们可以反击,可以讨论;严重到顶,我们可以封贴,可以赶人。难道对死人因为她/他没有反击能力,我们就可以如此吗?因此我就说了我想说的。这帖子里面也没有多少人支持我,我还没有抱怨感到寂寞呢,怎么又成了一片叫好之声了~~~莫名。

          社会是复杂的。简化现实,我也想做,可惜的是这样无用于问题的解决。

          伪军和国民党从此进从彼出,是个当时的社会现状。tg没有多少投敌的,但是国民党不是没有而是非常多。汪伪政权很多在垮台后受处分的,多半是没有后台,没有利用价值的,或者是像周佛海等无法放过的首恶之辈。很多汪伪官员,本来就来自于国民党政府,被收编之后继续回去,也不是奇闻。

          就是丁默邨,《色戒》的原型郑苹如刺杀的对象,在私下里也与国民党不无接触。日军侵华的重要人物冈村宁次后来还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宾。我说的“没有问题”,是对当时的蒋介石、当时的国民党来说没有问题,那如果对蒋公来说都没有问题,如果一个伪政府官员没有太大的劣迹,在一般没有多少政治眼光的人民看来,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不能妄断,但是至少不像您一样恨不得食肉寝皮。

          抗战其实是暴露了当时的国民的很多弱点的。今天来看当时的情形,我们或许会喟叹,或许会不解,却不能否认那些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当然,在这些事情之外,还有大批的人,在竭力的做事来抵御日军的铁骑。

          这是并行不悖的,就像长江洪水的时候,大堤上纷纷乱乱洪水汹涌,大堤外不远的地方一切照旧,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就像抗震的时候有人写到,废墟上紧张地救援,而安置点里很多人在热闹的搓麻将。即使沦陷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日子还是得过。舞会还是照开,钱还是要去挣。张描写的很多就是这样心肠的人。今天我们来看虽然有些不够进步,不够爱国,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这种人的存在。

          陆川的《南京!南京!》让愤青看起来是把日本鬼子拍的太有良知,但是它至少让我妹妹这样没政治素养的人看了进去,至少让这些孩子们更加的理解了那段历史。长远来说,更有助于他们人生之路上遇上大是大非的时候的抉择。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33/1/36600.shtml

          国军名将杜聿明也认为:“辞公(陈诚)下令解散关东伪军是一大失误。日寇发展关东伪军四十多万,一律日式装备,由日本人训练。可谓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这些伪军长期在日寇的压制下,敢怒不敢言。抗战胜利,他们无不思图报国。如果我们能善待他们,利用他们控制东北,只要派些行政官员来,就可以完成接收任务,不必劳师动众。结果却相反,他们被解散后走投无路,都投了共产党,共产党就地增兵几十万!我们却是经过万水千山,从遥远的云南将部队调来。杯水车薪,哪里能起作用?现在我们的处境十分被动,部队驻防定了还好,只要一移动,共军就追着打。所以,我要求至少增兵五十万,否则东北只有拱手让人。”

          http://www.honggushi.com/Article/jinianhuiyi/201011/14532_13.html资料来源:刘熙明著《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1937-1949)》

          武力与伪基层政权为了自保,也常随着该地区各个强权间的实力变化。1940年当中共不再将这些人视为汉奸之后,“他们也暗中向中共诉苦,答应掩护中共人员,并为中共征收救国公粮。但若环境不利于中共,他们就疏远中共,倾向伪方。”(《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

            像孙良诚一样,多数伪军都与国民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国民党为发展沦陷区势力,也常暗通收编伪军。1940年之前,直接策划伪军反正是其主要目标。但此做法容易引起日军攻击,被反正的伪军有覆灭之虞,这样,国民党不仅难以在沦陷区发展实力,还要负担大量反正伪军的经费开销,风险及负担都很大。

            后来国民党将政策调整为“以敌养伪,以为我用”,即策动伪军长期埋伏,不急于反正,并利用日伪资源供养他们。1942年,蒋介石在给安徽李仙洲部的密令中,便认为处理伪军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和伪军保持密切联系,运用伪军配合反共;中策是和伪军保持一般联系,令其待机反正;下策是策划伪军反正,增加军费开支。

          [/QUOTE]1942年,孙良诚投伪之时,曾以三件事要求日方允诺,即“不打重庆队伍”、“不要日籍顾问”、“不直接受命于日军”。孙良诚在投伪之后,也依然与国民党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43年5月,孙良诚通过张雪山向蒋介石转告,自己在南京参加军事会议时,将继续与吴化文、张岚峰“团结一致,以待时机”。[/QUOTE]

           

           如果说孙良诚部因为实力较强,在国、共、日三方夹缝中还有些自主空间的话,那么更多战斗力差的伪军队伍,在政治立场上左右摇摆的特色则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地方武装,日伪军来时,他们打起伪军旗号守住据点,日伪离开,他们又主动恢复国军旗号。1944年,豫西土匪首领李万如到豫西发展时,就公开宣布他是两面吃:“如果国民党不再回来,日军长期占领,他带有汪主席给他的新中国33军军长的印信。要是国民党回再回来,他还带有蒋委员长给他的豫西国民党军22纵司令印信。不管谁来都能存在。”

           1940年汪伪政权建立后,伪军人数也从1938年的78000人急剧上升到了145000人,而日本投降时,这一数字甚至达到了200余万,远远超过了在华日军的人数。他们有为生计所迫投敌的,有为了保全身家生命不得不降日,也有部分流氓或土匪头子,为了升官发财而投伪的。1941年,豫皖苏边区有超过二万人的伪军,领导者有地方豪绅、退伍军人、甚至部分土匪、流氓、地痞。其内部成员及装备都不一致,各有系统。有单纯为自存自保的,多数人则各怀鬼胎,故有利害冲突时,彼此矛盾也十分尖锐。

          http://bbs.hlgnet.com/info/u1_20245817/

          国军抗战的战争奇观(ZT) 之2:给伪军发军饷

          有人开玩笑说,伪军没战斗力,只是消耗日军的粮食,也算是桩功绩。是这样吗?顶无极的事实是,有些伪军(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在投敌后,仍然领着重庆的军饷,领着非沦陷区人民的血汗钱帮日本人杀中国人。这是降将们亲口告诉日酋冈村宁次的原话: “我们不是叛国投敌的人,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叛逆,我们是想和日军一起消灭他们的。我们至今(1942年10月)仍在接受重庆的军饷。如果贵军要与中央军作战,我们不能协助。这点望能谅解。”([日]稻叶正夫编写,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翻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327页)。此乃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创造的第二个战争奇观并成为盟军中又一唯一的异类:身处盟军阵营,却给为日军服务的伪军发军饷。不过神奇的是这些伪军竟然也有原则:只打共产党,不打国民党。

          • 家园 写得真好

            其实,这些现象都是政治和利益在作怪。抗日结束了,国共要争天下,于是原来和日本合作的人和军队就有了生存的空间。因为要对抗苏联,或者米国,于是国共双方都亲和日本,努力培养亲自己方的日籍人士。

      • 家园 张爱玲的问题其实是抬的。

        当个小女人也无所谓,大时代不缺她这一号,麻烦的是,一大帮公共知识分子啊,自由派之类,要把他抬到台中间。

        这就是问题,她可以不关心政治,但别人是很政治的把她往那个位置上抬。

        把她的视角和生活态度等,作为一种普遍规范在推。所以就产生了,用相应政治标准,去卡张爱玲的反弹。

        由于张爱玲如何,所以如何如何,那自然就会有张爱玲这个如何如何的对应。

        而且这种如何,并不局限在文学上,经常是挂上人性啊普世之类的玩艺,被拿来卡其它人或事。进而推导出一些,搞这玩艺的家伙的现实问题上的指手划脚。

        这些人不把张往那个位置上抬,谁会有闲心去考虑,张是不是合那个位置。

        进而对不合那个位置的方面说三道四。

        • 家园 我并不号召抬她,也不号召骂她,我号召客观而公正

          客观的来看待问题,让作家回归于文学史,让事实回归,让理性回归,而不是一味谩骂。我在上面引用了很多有些人骂的内容了。若是以这个标准,则我现在的婚姻也是非法婚姻——因为是背着家人;若是以这个标准,则我们就该回到文革时代,与旧时代有涉及的人一律示众;周作人的太太惑乱周作人,兼诋毁鲁迅,还嫁给汉奸,该乱棒打死。若是以这种态度,则溥仪罪过莫有出其右者。

          然而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呢?

          我个人也非常不赞同那些动不动就将张抬出来作为什么“祖师奶奶”,爱她的文字若珍宝,还喊着她是小资代言人的那群无聊的人。说她是小资代言人?是小资产阶级的揭批者还差不多。

          然而,这帖子里面鸡血上头的人实在不少,很难想象,对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的帖子居然这么多人欢呼,大有得到知音之意。这更进一步证明了,大部分人并不是出于事实来认识,而只不过是进一步强化巩固了自己的固有印象而已。而这个固有印象,谁能说它是完全正确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