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把清华大学搬到喀什去 -- 空格

共:💬63 🌺15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应该是新建一所好高校。

      其实国内有不少很强的2本院校,仅仅在本地出名,但做不到全国知名。

      但是,搬到喀什以后,将升为1本院校,这对院校本身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然后再集中南疆人力物力建设这所高校,不出几年国家就又多了一所好大学,能吸引各地甚至各国学生前来。

      • 家园 另外,我考虑一点。

        放一所学校在这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主动接触周边其他国家的顶尖高校并介入中亚教育圈的建设的。所以我想这所高校还是取法乎上。如果仅仅建成一所一本高校,恐怕不足以与周边国家的名校平坐论道。大学这东西也讲个名声和积累。将来如果我们的大学和别家大学合建一个长春藤那样的中亚高校联盟(高等教育领域的上合,呵呵)。大家的学生们一交流,人家说“我们是全XX斯坦最好的高校”。我们的学生总不能说“我们是中国最好的一百所高校,之一”。。。呵呵,总觉得多少有点泄气。您说是不?

      • 家园 您这个想法好,我也有考虑过

        问题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层的态度,二是迁出地的政府如何补偿。

        对于学校来说,短期内的教学科研水平下降必然影响现任领导层的政绩。我所担心的一种扯皮就是,“A校说B校的水平也很高,让他们迁吧,B校说C校的水平更好条件更优越凭什么让我们迁不让他们迁?“于是,干脆拿最好的学校做这件事。

        第二个问题在于各地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除了京沪等少数大城市,其他地方的高等教育资源都不充足。连根拔走一所大学。地方政府肯定不愿意。在我的设想里,对地方政府的这种潜在反对是通过赎买来实现的。首先原校址的地皮,允许地方炒作。(无论北京的清北师或上海的复交同,都在市区范围内,地产收入可以预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而且中央还可以给政策对这块地皮的炒作不受此前对地产限制的控制,换句话说让当地政府放心呢这块地赚钱)。其次是,这类高校迁走后每年中央的直拨经费并不停止而是继续拨给当地其他高校。至于如何分配则留给地方政府和其他高校自己决定。比方说,211高校给北京清华大学每年的经费加入是五百万北京市配套资金一比一也是五百万。那么清华迁出后,这笔钱仍然每年下拨给北京市,由北京市决定是转拨给北京大学还是别的比如首都师大这样的其他高校。

        我没有想到别的更好的补偿地方政府的方法。上面的这两条要实现,首先要当地房地产发展热度够,其次要迁出高校本身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高校。这样才能保证这两项补偿可以是对地方政府长期有利的措施。多数2本高校机器所在地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因而迁出后对当地政府的补偿很难做到双方满意。

    • 家园 清华真要搬过去,那么二三年内就不再是顶尖高校了

      解放前,交通大学是和清华大学齐名的高校,有北清华,南交大的说法,但建国初期被强迁到西安后立刻元气大伤,在之后的三十年内沦为国内二流大学,直到上世纪80年代借上海发展的东风才重新崛起,但已不可能与清华并肩了,甚至还被几十年前不放在眼里的复旦压了一头,可见把高校搬迁到内地不发达地区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就说一点,清华搬到新疆后哪里还会有那么好的生源,谁家父母会舍得自己孩子到那种地方去一呆至少四年,没有了全国顶尖的生源,清华还会是全国顶尖的高校吗?

      • 家园 想想裤子大在这二十年的经历

        就知道肯定没戏了。

        好生源是大学的命根子。牌子毕竟都是学生创出来的。

      • 家园 是有这个问题,所以我在文中用“跃进大别山”来类比

        而且两三年的时间太短了。如果搬迁后清华可以用三十年时间重新恢复国内顶尖高校的地位。那么整个中国西部和中亚的教育和文化攻守的态势就完全不一样了。

        交大的例子是一个很重要的前车之鉴。但是又有一点很不一样的地方。53年的院系调整是全面调整。而这里说的迁校是举全国之力建一所中亚的新清华。投入的力度和关注程度都有很大不同。对被迁校的短期的影响是难免的,但是如上交那样几十年缓不过气来的局面应该不会出现。

        至于生源。短期内是难免有影响的。

        换一各角度看,清华学子本就是精英。决心用四年在新疆磨砺自己的,则更会是精英中的精英。别忘了,四十年后这批年轻人里会出中国的政治局常委和两院的院士。在年轻时让他们增长一点阅历和见识。不是坏事。想得透这一层的家长确实不会多,但是应该也不会没有。再说,青年学生的热情是最容易被鼓动起来的。

        “没有梦想不要来清华,没有毅力不要来清华,怕死不要来清华”。

        俺连入学的广告词都想好了。呵呵。。。。

        • 家园 这个计划不够大胆

          我觉得应该把清华大学搬到非洲去,找个最乱的国家,比如刚果金、尼日里亚什么的。而且不许家长送,要老师和学生自己想办法到那里去。经费不用给足,让校方、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足的部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可以发点大砍刀。

          至于生源。短期内是难免有影响的。

          换一各角度看,清华学子本就是精英。决心用四年在非洲磨砺自己的,则更会是精英中的精英。别忘了,四十年后这批年轻人里会出中国的政治局常委和两院的院士。在年轻时让他们增长一点阅历和见识。不是坏事。想得透这一层的家长确实不会多,但是应该也不会没有。再说,青年学生的热情是最容易被鼓动起来的。

          “没有梦想不要来清华,没有毅力不要来清华,怕死不要来清华”。

          俺连入学的广告词都想好了。呵呵。。。。

          • 家园 呵呵,您这是以不教之民战呢

            我知道您想讽刺我。不过我还是想认真说说你这个有哪些和我说的不一样。

            一点是喀什的未来是一个政局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迁一所名校有利于当地发展。您说的那几个中非乱国没有这个条件,那里需要的是维和部队。

            再一点我说的迁校是作为一个巨大的国家投资项目的组成部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您那个自筹费用完全不可行。

            • 家园 愿望是好的,不过没啥可行性

              新疆这些人就算不在本地念书,读出来也是从没文化的民族分裂主义者变成有文化的民族分裂主义者。本地建了名校,怎么管理?跟外国一样搞自由风气,那这学校很快就成了疆独乐土,如果管的死了,又要挨骂,不但学生不会感激政府在新疆办名校,反而成了中国政府要在新疆控制人民思想的反面教材。

              不但办学收不到效果,还会坏了所名校。根本不是如你所说短期内学校水平下降,历史上这种搬迁去穷山恶水的例子不少,甚至能几十年回不来元气,甚至就此一蹶不振。

              只可以办喀什大学,最多投入大点,搞几十年变成名校。中国在国际上知名学校本来就没几所,还是别毁清华了

              • 家园 投个草,再解释一下为啥

                新疆这些人就算不在本地念书,读出来也是从没文化的民族分裂主义者变成有文化的民族分裂主义者。

                兄台此言过矣,而且过得不是一般的离谱。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 家园 同意,楼主想法创新,但祸害别人家的东西不心疼

                很多东西都是浪漫主义的一厢情愿,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但不知江山可听指点?人员可听运筹?我直观的感觉,很有王莽之风(单指理想主义情怀)

                搬学校不是搬石头,学校里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人就有互动,就有反馈,单凭一厢情愿是不行的。除了具体的人的反馈,还有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对人心及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这事放在50年前,说不定能干成,52年院系调整,比这个动作大多了,也推下去了,但看看现在回忆和争议,得与失的衡量如何评说呢?

                这事放在40年前,说不定也能干成,64年开始三线建设,搬家迁人更是波澜壮阔,

                但现在回头审视,当年那些洒落在深山僻壤的“好人好马”,那些为了“备战备荒”建立起的厂矿军工,今昔如何?仅仅是几个长安、嘉陵、东风能代表的吗?

                这两项大搬迁,我虽未亲历,但受其影响却是非常巨大的。

                且别论当时社会之风气,人心之所向,价值观之高尚,政府之威望与今相比如何

                就说当时的作为战略决策依据的国际国内形势大背景,以及对应环境下的必要性也远非今日一喀什特区开发可比。以如此的战略性和必要性为基础,尚且留下今天评价之诸多不然。单为一喀什而连根拔起诸多顶尖名校,是否过于小题大做呢?

                无论出于好心坏心,按老百姓话讲,祸害别人家的东西不心疼。

                还有,楼主讲,对搬迁人员“晓以义,动以利”,这样看问题未免太简单了。

                试想,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你晓人家以义的时候,你自己底气足不足?

                你动人家以利的时候,你给的利够不够?

                且不谈连根搬,就假设在当前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国家对这几所名校恢复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100%包分配,但也要学生100%听国家派遣,不许自主择业。同样晓以义,动以利。你看是否能行的通?

                再者,很多东西要以当前的社会现实环境为依托,缤纷俗世里建不起桃花源。

                就像一个有n个出水口的水桶,你提高一个口的阈值,不会使这个口出来的水压力变高,而是会使水从别的口流走。

                同样以大学生就业为例,30年前,你不服从分配,那就没单位,没工资,没粮票,没饭吃。现在,你拿这些吓唬谁?

                回到搬迁,要是讲义人家不服,讲利人家看不上,怎么办?

                弄急了,还是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最后,人不过去,搬个空壳子学校,跟新建一所有区别吗?能传承精神吗?

                • 家园 您小看我说的意思了。

                  首先。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只是迁一所高校。那么简单,而是通过迁这样一所高校。把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密切起来。相关的交通,当地的环境等等。是一堆的配套建设方案。这和53年那种一举调整全国几乎全部高校而且一年之内就全部到位的做法。是有根本区别的。在后期影响上,我相信也会有所不同。就用您的例子,我不是化点小力气把某个口的阈值抬高。而是用全身力把桶歪过来,再在底下垫一块石头。让这水自然从这个口往外流。西迁的高校,就是这块石头。

                  上面有位兄弟,张嘴就把喀什说成是民族分裂分子扎堆的穷山恶水了。我想这也是一个普遍的正常的心态。而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心态是真正制约新疆发展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也是应该且必须在未来几十年时间中有所扭转的。

                  举个例子,现在从北京到喀什,坐火车要花四天,中间还要倒车,据说坐的还是绿皮车。如果有一趟时速350的直达动车。16个小时到。那么从心理上,喀什到内地的距离就近了很多。

                  再说你说的那个利的问题。我前面说了很多细节,也说了大约资金的规模。我觉得,以倾国之力的万亿资金。花数十年时间来办这样一件事。应该是够了的。这里我相信的不是钱够不够的问题,是tg有没有决心来做这件事的问题。至于具体的细节哪里利益够不够。都在其次。

                  第三个,“单为一喀什而连根拔起诸多顶尖名校”。我说您小看我的意思了主要就是针对这句话。这不是为一个喀什。照内政上说,是为了平衡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照对外上说,是希望以名校的实力,加强在中亚教育经济圈里的参与度。增加中国在中亚软实力竞争中的筹码。着眼的是中国未来百年的国运。岂独为一喀什?

                  最后,我看着特别扭的是这句:“祸害别人家的东西不心疼”。。。。呵呵,这几所名校怎么就成了对于我来说的“别人家的东西”呢?您不会觉得我不是中国公民了吧。如果您说我不是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毕业的。那么难道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就有资格“祸害”自己母校不成?或者诸校的校长有资格祸害?或者教育部?或者政治局?

                  谁都没资格祸害!

                  于是我们坐视喀什走现在深圳的纯经贸的老路,在未来二三十年后发展乏力。于是我们眼看着中亚的意识形态战场撒手不管,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石河子医学院们去与美国-中亚大学和哈萨克大学争夺在中亚青年中的发言权。

                  这祸害的又是谁呢?

                  这就说回到您说的义不足以服人的问题了。话说到这份上我倒觉得这件事就像汉初的削藩,不做有隐患。做的话祸害人。做得快麻烦大,做得慢骂街的多。最重要的是,谁做谁不得好死。呵呵。。。

              • 家园 你说的这些管理的问题,办你说的喀什大学一样会存在

                我不相信迁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办新校就能自动解决。而且这新校几十年的积累也不可能比肩清华百年的沉淀。换句话说办新校很可能不如迁校。

                另外,你说的历史上搬迁去穷山恶水的例子不少。可我还真想不起历史上有在中央稳定的时候以书院屯边的例子来。倒是中原战乱时,士人在边疆暂避会带动当地人文发展。

                再另外,你的考虑主要是从现在的当地现实情况来的。但是我的设想也不是在现在的形势下孤立地迁校。我的设想是从交通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到社会环境和当地政策的改善,配合学校自身的调整,的综合运作。至少也是两代人几十年的时间。所有这一切基于一个认定,就是未来新疆的发展前途远大。难道你觉得三五十年之后那里仍然是充斥了民族分裂分子的穷山恶水?

                • 家园 把鸟窝掘了,鸟就能学会游泳了?

                  这根本是两个层面。

                  杀人是死,得病也可能死。以此来论证杀人的合理性是荒谬的。

                  事实上得病也可以治,并不一定死。

                  回到迁校与办校,也是同理。

                  而你后面说得方式,恰恰证明办校还是有希望的。

                  比如,对支边支教的大学生的优惠就业创业政策,及相应的升学,国家机关就业优先倾斜,对大学生在西部就业的引导和鼓励。

                  这些都是理性的引导,按你所说,就是义和利双管齐下,让学生自己能权衡好,从而愿意为国家重点开发的不发达地区贡献力量。

                  同理,对教师也一样,鼓励学者教授与不发达地区学校的交流,多去讲学,带进去名校的理念和风气,多结合当地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工业转化。

                  更进一步可以借鉴已经有的建新校区,办分校和异地二级学院的经验(当然,圈钱的就算了),多派本部的教师讲课,交流,乃至中短期的驻留。同时给予学校政策上和资金上的倾斜。

                  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是引导鼓励,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强行分配到西部

                  ,不是用行政命令拆了原学校,不是用行政命令迁移过去。

                  再配合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倾斜。

                  这些不是行政命令的引导和鼓励,恰恰能完成你所说的

                  “从交通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到社会环境和当地政策的改善,配合学校自身的调整,的综合运作。”

                  一句话,引导得当,自衡义利,不搬迁,也能传递学风氛围;强硬政令,怨声载道,连根拔,未必拔得名气精神。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