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武器设计漫谈日本民族精神 -- 下山斯内普

共:💬107 🌺49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武器设计漫谈日本民族精神

    今天是国庆长假,就说一说最近的一个想法,本人不是专业军迷,纯粹借着今天好天气说说书。

    讨论日本的民族精神的著作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点是日本人及其善于改良,很多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东西被日本人玩到炉火纯青,比如汽车,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汽车牌子有丰田,本田,斯巴鲁,三菱,日产;笔记本有thinkpad(IBM的日本团队制造),东芝,富士通,索尼等,手机有夏普,索爱(索爱看不到一点原来爱立信的影子了),东芝。

    这些牌子就像是日本的名片一般,鉴证这日本的技术改良能力。

    回到二战,讨论日本的轻重武器。

    比如友坂三十八式步枪(三八大盖),从射速上,穿透力上都没有问题,但是穿透力太强了中远距离对人体造成小创口,而且一般子弹直接穿体而过,不会留在体内翻滚,造成贯穿伤,贯穿伤又是比较好治的,所以对国军和美军造成的死亡战斗减员就打折扣。

    还有南部十四式手枪(王八壳子),经常会臭弹卡壳,导致后期很多日本军官玉碎时心情郁闷,很不情愿的用刀剖腹自杀了。尤其是后期日本军品质量下降,很多军刀开锋不认真,你想,用这么一把钝刀剖腹得多疼啊,可见日军的惨烈。

    太平洋战场上还有一个比较让日军郁闷的枪,大正十一年式机枪。这个在自动武器贫乏的日本军中还是一个宝贝。依旧是作战指标正常,射击时需要不断用供油器刷油不是设计问题,但是我觉得构件变复杂了,当然,这是因为此枪的设计借鉴与法国人的设计,在太平洋战场上,三支M1半自动步枪的火力就可以压制大正十一年式,而美军的一个步兵班还有汤姆森冲锋枪,火箭筒什么的呢,可见日本士兵之郁闷。

    在武器占优势的情况下,美国只用少部分的人力物资就把日本人收拾了,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支持苏联和小胡子死磕上面去了。

    可以说,相比二战其他主要交战国,日本的武器设计可以说是很粗糙的,当然,中国除外。各位也别急着说零式和大和,凤翔这些武器。日本手里没几个真宝贝敢这么狂?但是最基础的步枪,班组火力做得非常粗糙,还有搞笑的铁皮小坦克,基本上就跟欧洲主流的军队不是一个档次的。

    一方面,这个是由于岛国资源贫乏而导致的设计趋势,尽可能的省料;另一方面,我觉得更是由于日本善于改良所顺带的一个副作用,那就是过度重视数据指标了,反而忽视了易用性和实际操作的手感。从辩证法说,矛盾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

    改良之所以叫改良,在于不是原创,在于有一个原创的东西作为对比,要对比就得有主要技术参数,这样,精力自然而然就在主要技术参数的提高上去了。一般来说没什么问题,但是过度重视数据的提高,会让设计逐步走向一种取巧的路径,数据导向产生的后果,所有的指标数据都在提高,各个部件提升程度却不一样,导致提升缺乏主次,造成一种性能上的混乱无序感,各个性能直接互相打架,却没有一个主导的设计的中心思想来把握全局,纵然性能很好,但有设计的漫无目的之感。

    我估计二战的日本的那些武器就是在重视改良的思路里面设计轻武器,手头上肯定有各国武器的参考,然后说这个性能要达到什么水平,那个性能要达到什么水平。然后全力做出一把枪来,主要技术指完成了超英赶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的任务。然后就转入制造,却忽视了武器设计的最初目的不是超英赶美,而是最大化的杀伤敌人。这些导致了日本轻武器设计的一系列悲剧,3-15那天靖国神社里面要哭声一片。

    过度重视数据赶超害死人啊。

    有同学要说了,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刚刚起步的国家,模仿设计,重视改良本来是很正常的。没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正常的,在日本,碰上这群特别有改良精神的人,结果就将改良设计的劣势发挥出来了。这种多度重视性能数据上的改良造成了整体系统性能的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因为改良也需要资源,而这种以数据改良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必定导致各个数码面相互争夺资源,导致了整体发展不均衡。

    从轻武器拓展到日本的海陆军之争,海军和陆军都在互相争夺资源,本来是军队的一个整体,却变成了两个数据面,一个说北上的好处,一个说南下的好处,互不相让,不服从整体,直接导致日本人有限的资源过渡分散,反而没什么力量。所以说日本的失败是注定了,没有稳定的战略,必败无疑。

    同样,在日本陆军内部,也是各个系统自以为是,不服从整体利益。日本陆军有“下克上”的传统,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前,日本政府,甚至军部都不知道,九一八事变是石原莞尔自己搞的,七七事变是其他人模仿石原莞尔搞的,石原莞尔去都劝不住。本来日本陆军在松沪会战后还不想进攻南京,结果发现三个师团自己直接向南京开去了。松井石根是指挥官,发现不对劲就赶紧过去镇场子。后来发生大屠杀,松井石根作为直接负责人成了甲级战犯。但是根据日军一贯“下克上”的作风,尤其是这三个师团都是以军纪败坏著称,应该是中下级军官搞起来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日军的滔天罪行是无疑的!也是中华儿女永不能忘的!

    日军里面还有一个第四师团,也是出了名的磨洋工,无论是什么指挥官,无论在哪个战场,都是处在观望状态,无论是诺门坎还是在东南亚,每场战役都是姗姗来迟,每场战役都是基本毫发无伤,为什么,因为一到战场上,就全“病倒”了,哈哈。

    就个人的军事素质而言,日军还是相当可以的,中国军队在整体训练上还差一大截,在大砍刀流行之前(删除),拼刺刀是拼不过日本人的。但是日军要和现代化程度高的美军作战,刺刀刚刚装上,美军地空一体的火力就来了(删除)。日军个人素质高啊,但是群殴的能力和美国人还是差一大截。这不单是武器制造的事情,以小见大,也是民族精神的事情。日本可以在一个细节改得很完美,但在整体性能把握上水平不高。可见日本有做加法的技术,却缺少做减法的智慧。这个真是民族精神上的事情。

    顺便谈谈中国,其实只要看看武器,就明白,中国无愧于世界山寨之王的江湖地位。几把有名的枪,比如汉阳造,原型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中正式是德国毛瑟M1924式商用步枪授权生产版

    这两种枪比较有名,产量也比较大,支持了中国的抗日和解放事业。和日本人的不同,相比于日本的数据提升,由于工艺粗糙,这两把枪在中国性能直线下降,面对日本人的友坂三十八式很没有优势。可见中国的工艺能力真的很粗糙,如果说日本是外表精良,系统粗糙,那么中国就是外表粗糙,内在粗糙。

    所以山寨手机在中国发展起来一点也不奇怪,但是乐观得看,汉阳造再次也使得中国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山寨机再水能大卖特卖,提升了手机普及率。而且,因为细节和整体都做得粗糙,反而整体性能心中有数。从这点看中国的整体把握能力强于日本,这个也是大气的表现。

    中国的零配件工艺也在慢慢上来,山寨机也要进步,总体而言,凭着中国的大气和聪明劲,超越日本是很轻松的事,中国人的精神气在亚洲没有对手!

    国庆快乐!

    蓝字部分是根据 观望者,砖家, 马克沁,lpf,侧翼 的帖子改过的。

    说一下我对武器性能的权重,我最重视的是可靠性,射击多少子弹无故障,维护简单,其次是精度,再次才是火力。

    如果说日本陆军的假想敌是苏俄,武器追求的是远距离杀伤的话,我觉得大概是和我的看重的权重不一样,大概这也是我觉得日陆军武器不好用的一个原因。

    ——————————————————————————————

    [MOVE]华丽丽的分割线[/MOVE]

    这几天受益良多,知道了文章的主要问题和论证方向,主要要攻克的关键点

    我的材料基本储备不够,多谢各位神仙了,“打架”之余,小鬼学到东西了,呵呵。

    我选取的材料偏重于老战士的回忆录这些材料(军事杂志,wiki上的),毕竟使用过的人有发言权嘛。

    一方面数据我还没弄懂,另一方面,数据和实战性能是两回事,M-16刚上战场时还没AK顺手。

    制式武器设计是大事,但也不就是没有疏漏,这些疏漏和当时的技术手段,设计思潮,敌人状况,作战方式,地理气候条件,自身士兵的特点都有关系。

    搞清楚这些是个大工程,这样讨论武器的设计才比较中肯。凡是皆有利弊,武器设计也有当时扬长避短的考虑和需求。怎么扬,怎么抑,有讲究。

    这个题目很宏大,不是我目前的精力能够搞清楚的,纯粹就是抛砖引玉。

    根据各位“砖家”的留言来看,我所说的几种武器还是有一些争议,毕竟这个很难把握,就像日本手榴弹的那个磕一下再引爆的设计。

    可以先作对比分析

    好的

    1 可以配合掷弹筒来使用,日军训练的不错,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隙。

    2 相当于一个双保险,更安全

    坏的

    1 磕一下确实是需要时间和熟练度的,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会降低效率

    2 这样就不能做暗雷了,

    中国的使用者对于其威力和轻便性感到满意,而日本的使用者也会嫌磕一下麻烦。哈哈,这也是一个tradeoff,经济学上的两难选择。

    留言中有说枪弹通用化的说法,日本也是这方面的先驱,其实手榴弹何尝不是呢,日本人硬是还要用来配合掷弹筒使用,这样的话。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日本资源贫乏留下的设计痕迹。

    日本设计师就是用零部件通用化来节约原材料,我就想起日本汽车搞这个也是先驱啊。哈哈。

    设计的东西归根到底也是人在做啊,文化的东西在现实因素下酒显出自己的痕迹了。

    关键词(Tags): #日本#武器
    • 家园 想起了中国菜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型,其实最重味道。厨师傅的高下就在此看不见闻不到之中。

    • 家园 你还没跟意大利人对比呢,刷油的机枪意大利人也有。
    • 家园 要想说明白,就不能当书来说,得踏踏实实查资料

      以三八大盖为例,和它同时代的步枪有哪些?和同时代的那些知名步枪相比,三八大盖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把这些步枪的基本数据:射程、有效杀伤距离、制造工艺(是否更加容易制造、便于生产)、可靠性等方面一一列表比较,这样三八大盖作为一款日本人设计制造的步枪,他的优缺点才一目了然,这也就能够清楚的显现出,日本的武器设计在当时那个年代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

      而后,或许再来谈什么民族精神或许更加能够让人信服。

      • 家园 惭愧,我其实一开始就是抱着偷懒的想法

        我是个业余的军迷,所以写之前估算了一下,把所有的资料查起来,再结合日本的历史,侵华历史,整个战略战术特点一起来对比分析的工作量。我也是受过学术训练的,发现这个问题认真的证明起来,至少是个博士论文级别以上的,出个论文集都不为过。

        我时间也有限,也就是早晨刚起来,睡觉之前抓紧时间看一下回复,或者wiki一下。

        所以我也是想了几天,最后果然决定直接抛砖,无论掉下来的是板砖还是美玉我都欣然接受,整合大家的观点,我再重新对这个命题进行审视,时间就快多了。

        老兄讲的是正经做学问的方法,我在学校写文章也是这样的,争取厚积薄发,实事求是。

        惭愧啊,因为自己基本没什么基础,虽然看了一些材料,但是众说纷纭,(实际上确实这几种武器有争议,你看回复就知道了),材料选取的时候就偏重于老战士的回忆录这些材料(军事杂志,wiki上的),毕竟使用过的人有发言权嘛。

        你说的性能参数之类的,恕我无能,其实这些结构啊什么的我有点不太懂。。。上弹结构,子弹能量啊之类的我只能去试图理解。没办法,平时压根就没接触过这些名词。但是看了回复之后我就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去了解材料了,也知道大致的分歧是什么了,这就是抛砖之后的优势吧。

        至于为什么想到这个问题,是最近对日本经济有了兴趣。试图找一些日本产品所反映出日本人的共性,想在人力资本方面找找突破口。

        所以找找战场上的日本的东西先看看。真的是抛砖引玉了。

        关键词(Tags): #人力资本#抛砖
    • 家园 杨南镇写的那些文章流毒甚重啊

      杨写的那些文章主观色彩太强,对枪械内部结构的分析很苍白,不能太当回事

      • 家园 其实说到底,是个能量利用问题。

        当年全装弹威力过大。怎么理解?那是指:弹头穿过人体,带走大部分能量,导致能量利用率低。大部分能量都超出杀伤需要了。

        后来,小口径M16威力大,怎么理解?那是指:弹头翻滚,或者不出来,能量全部释放给目标,能量利用完全。

        弹药经历了从全装到减装再到小口径的变小过程,实际上是弹头能量利用率提高过程。

        但是,随着防弹用具的普及,要先保证穿透,再谈将剩余能量用于杀伤效应。因为弹头的穿透性能和失稳翻滚是矛盾的,毫无疑问,靠翻滚来把弹头能量用于杀伤的这个方法,会失去作用。于是,枪弹在设计上,将再次注重速度和别的杀伤效应。因为大口径可以保证速度衰减小,不排除口径在5.xx上适当增大的可能。新口径的优异性能已经证明这一点。

        口径变小,再次变大,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个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过程。新问题的发生,产生于防弹用具的普及以及弹头穿透和翻滚的不可调和。

    • 家园 呵呵,楼主的专业知识漏洞还是比较多的

      先提三个:

      1、所谓三八式步枪子弹穿透作用过强的说法,其实是有前提的,是指在中远距离上。原因是三八式的步枪弹弹头细长,质心靠前,翻转力矩较小,而三八式步枪枪管的缠距较小,也就是膛线螺纹转一圈的距离很短,因此子弹在空气中飞行时有飞行过稳的趋势,在中远距离上,会发生如你所述的子弹直进直出的情况。

      但是,在比较近的距离上,因为子弹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击中人体后容易偏转造成较大的创伤,这是有军医记录为证的。

      2、日本的手榴弹要磕一下再扔出去,根本不是什么可靠性差要卡壳,而是这种手榴弹的引信结构决定的。这种手榴弹使用时先拔出固定击针的保险销,然后把手榴弹引信往硬的东西上磕一下,也就是让击针撞击火帽,点燃延期药。磕一下后扔出手榴弹,等延期药烧完后,点燃雷管引爆。磕一下的动作,是引爆手榴弹的规范动作,绝非什么质量问题,这和拉发手榴弹要拉引线后投掷是一样的。

      3、歪把子机枪的正式名字是大正十一年式机枪,而不是大正十四年式。所谓这种机枪要一边打一边涂油,是你的重大误解。你一定理解成副射手要用个刷子往上面刷润滑油了吧。其实所谓刷油,是指这种机枪因为采用开放式的供弹结构,在子弹进膛的地方有一个油壶下面有个刷子,每一发进膛的子弹在通过进弹口的时候都会被刷上一些润滑油使供弹顺畅。这个特点很多使用弹钣供弹,有法国哈乞开斯机枪血统的机枪都有,不是日本武器性能低劣的证据。

      关键词(Tags): #日本#武器#误解#质量
      • 家园 有个疑问,子弹的稳定过程到底是在哪里发生的

        出膛前还是出膛后?若是前者,那么近距离的时候已经基本稳定了,而相比中远距离,转速肯定是近距离的时候快,速度则是近距离的时候高,那么穿透稳定性怎会还不如中距离?

        若是后者的话,是近距离还是中远距离发生的?照你的意思看是近距离,那么是何种物理因素使其出膛后逐步稳定的呢?空气阻尼?空气阻尼怎么会增强而不是减弱陀螺稳定性呢?

        • 家园 我来试着回答你的问题

          1 什么是稳定和失稳?

          失稳是指弹头尖的指向偏离弹道。比如:弹头上翘,左右摇摆。有人用弹头章动来描述失稳。另一方面,稳定,你知道的,是指膛线作用导致的陀螺效应。因为弹头高速旋转,导致弹头尖的指向不容易摇摆和偏移。

          2 什么因素对稳定有利?什么因素对失稳有利?

          弹头飞行速度越大,越容易失稳。这时候,任何轻微干扰,都可以让高速弹头的尖部偏移。飞行速度越大,干扰越明显。但是你知道,弹头的飞行速度会随着距离而下降。同时,弹头旋转速度越高,弹头越稳定。你想,如果旋转速度下降没有弹头飞行速度下降那么明显,那么,有个中间值,当旋转速度和飞行速度达到一个比例时候,弹头最稳定。

          3 结论是:在某个距离,弹头才会最稳定。

          4 应用。现在,我们假设在平原环境下,常见交战距离是300米。敌人是疆独分子,我们的步枪弹头最稳定时是300米。这时候,需要怎样改进呢?可以增大弹头速度,减小旋转速度(缠距上改动)。改进后,300米距离,弹头容易失稳,杀伤力较大。

          于此同时,在另外一个战区,兄弟部队发现,此时敌人是美军,交战距离400米,美军装备有防弹用具,而该兄弟部队的步枪在400米最容易失稳。此时怎么办?要先考虑穿透,要求弹头在400米最稳定,于是,你可以减小缠距。

          5 说明:以上例子是理论考虑,还没有考虑弹头本身的结构。实际上,步枪一经设计定型,是不能轻易改动缠距等指标的。而且,改弹药比改枪的代价要小得多。

          • 家园 修改导引部的R值使其在章动和阻力间平衡,

            还有使其在侵彻的时候造成更大的空腔.这是整个枪弹行业都在干的事情,但最后生产一环因为公差就抵消了那些人的努力.

            我对苏联的武器设计思想比较欣赏.因为苏联的东西更适合粗制滥造.

            • 家园 花。用空腔来表征杀伤,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现在都把空腔作为杀伤力的一个体现。一般的,把弹头穿过肥皂块的空腔照片,用来打广告。空腔越大,表示弹头把自己的能量释放给目标越多。

              实际上,因为防弹用具普及,能否产生空腔,失稳和空腔是否有必然联系,都存在疑问。

              比如:下面这个现象比较有趣。

              我们用5.8重弹和标准5.56作对比。目标是没有防护用具的敌人,5.56肯定比5.8的空腔大。如果目标是穿有某级防护的美军,就好看了。这个美军如果穿防弹衣,那么5.56不能穿透,但是5.8可以轻松穿透,穿透后失稳,造成的空腔很可能比前面提到的还大。所以现在美军很纠结:面对tg的突击步枪,究竟是穿防弹衣还是不穿?这是一个问题。。。。。。

              我也喜欢苏联枪械,因为苏式枪械成本低,容易训练,更适合大规模战争。二战期间,美国为了大规模生产枪械,满足前线需要,也简化很多工艺程序,也不那么讲究精美。例如为了提供给盟国和二线部队M1903A3,雷明顿公司取消了零件磷化前的抛光,甚至取消了部分不必要的零件来提高产量。

          • 家园 章动应该是个专门指代,高速(?)旋转的物体,其轴的不规则

            晃动(?)。章动的原因有很多,对于子弹来说,如果发射时的攻角为零,(还有别的条件,比如说没有风之类的),那么子弹就应该是理想的弹道。这样子弹的速度就与其是否失稳无关了。真实条件下,所谓失稳的影响条件太多了。

            现代的轻武器,在军事上已经发展为较近距离的压制武器,三四百米还要为选择弹种伤脑筋就有点搞了。所以呢,至少在军事上,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没有必要去追求对人一击必杀,打到人就行了。现代的子弹,只要挨上一发,别管多小,除非肾上腺素分泌太多了,不然,人马上就感觉不妙了。被打了四五发,还奔走自如,纯属小概率事件。如果停止作用真那么重要,达姆弹也不可能被禁止了。

            • 家园 是这样的

              失稳因素很多,比如制造过程导致的质心偏移。这里就忽略了很多,只捡了飞行速度和旋转速度来说。实际上,如果生产马虎,有的弹头质心偏移过大,那么,旋转速度高也利于失稳。这里就忽略了这些因素。只讲相对重要的。

              我开始写着“对于用章动来描述失稳,我个人表示部分赞同”,后来把后半句删除了。

              我非常赞同你的“纯属小概率事件”的提法。那么高能量的弹头射中,对方会马上有反应的。实际上,所谓停止作用,主要是考虑手枪弹威力而言。对于步枪,通常停止是立即发生的。

              • 家园 侧翼兄:

                实际上,所谓停止作用,主要是考虑手枪弹威力而言。对于步枪,通常停止是立即发生的。

                是否可再商榷?

                印象中,促成达姆弹研制生产的原因,恰是英军对当时的步枪弹近距离威力(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停止作用)的不满,土著士兵在近距离身中数弹仍疯狂向英军阵地突击的场景,给英国人留下了极为震撼的印象,并促使英军对其武器(当时的单发装后膛步枪,好像是亨利一类的)的作战效能进行深刻反思和改进,然后————达姆弹出笼了。

                至于现在停止作用“主要是考虑手枪弹威力而言。”是因为手枪的使用场合及特点决定的。手枪主要用于自卫或近距离制敌,一击不效(未中或中而未被制服),对手即可欺近身前,此时对手即使仅有短刀之类也足以对自己造成致命伤害,这才强调“一弹制敌”,将手枪弹的停止作用提到空前高度加以重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