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谈一点现在对十五年前大事件及后果的感想 -- 黑岛人

共:💬519 🌺1598 🌵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ZT)邓小平有过,赵紫阳有错2

        三、胡太天真,赵太聪明

        问题是出在胡耀邦太天真。天真之于艺术家是必备的,但天真之于政治家,却是一个致命

        伤。天真的胡耀邦,混沌未开,其心态依然停留于当年儿童团时的红小鬼,丝毫没有掂出

        邓小平上述一番话的份量。胡耀邦把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步骤,当作了如同上班告假那样

        的家常小事,随随便便地捅了出去。并且,还没有把话说清楚,说准确。有关高层退休的

        话题,传到后来,竟然变成了胡耀邦劝退邓小平,而不是邓小平告诉胡耀邦,他有个退休

        的设想。

        邓小平改革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只做不说。邓小平把一个绝对不能言说更不可谈论的秘

        密,告诉了胡耀邦。胡耀邦只消老练一些,就应该明白此事一旦说出去,就有可能做不成

        。当然了,假如按照西方社会的政治游戏规则,胡耀邦如此率真,并没什么过错。假如参

        照苏联东欧后来发生的巨变,邓小平的决定退休,又好像算不上是政治改革的大手笔。但

        邓小平面对的是中国的历史,而胡耀邦所置身的是中国式的政治环境。无论是相对于几千

        年的专制传统,还是从以后的历史进展来看,邓小平跨出这一步,都是一种极限意义上的

        努力。

        与胡耀邦误在太天真不同,赵紫阳是错在太聪明。聪明本身是无可指责的,况且赵紫阳在

        政治上的活力,也是因为他的聪明所造就的。作为改革开放的三位共事者,主持人邓小平

        介于传统文化和商业文明之间,胡耀邦是由于复活了“五四”精神而青春焕发,而赵紫阳

        的过人之处是能够在文化心理上提前进入商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赵紫阳的聪明使他

        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领先于邓小平和胡耀邦。正是这样的领先,使他对天真的胡耀邦

        有些不以为然,也产生了与邓小平分庭抗礼的冲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赵紫阳和邓小平的冲突,是两种历史合理性的碰撞。把中国历史从专制

        传统里解放出来,进入商业文明社会,此乃大势所趋。与邓小平代表着历史的可能性相比

        ,赵紫阳代表了历史的趋势。赵紫阳很聪明地走到了邓小平前面,也走到了胡耀邦的前面

        。虽然胡耀邦本着早期共产党的“五四”激情,充满青春活力,颇有早晨八、九点钟的太

        阳之明亮,但对于商业文明的思维和观念,却不无茫然。相比之下,赵紫阳领略到了胡耀

        邦不曾意识到的商业文明,在高尔夫球场充满自信地一杆杆击向未来。

        平心而论,以赵紫阳的聪明,在一个商业文明世界里,他完全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但他的悲剧在于,他所置身的却是一个中国式的传统文化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不仅

        天真会成为灾难,聪明也会被聪明所误。按照现代商业文明观念,像胡耀邦这么天真的人

        倒台,就好比不会做生意的人做砸了一笔生意,是没什么可同情的。胡耀邦下台的时候,

        赵紫阳的反应就是这么现代的。赵紫阳的下意识里可能还会认为,像胡耀邦这么孩子气十

        足的人,早该让贤了。因此,赵紫阳非但没有向胡耀邦施以援手,而且还十分平静地、仿

        佛早就预料到了似地从胡耀邦手中接过了总书记的大权。

        赵紫阳显然不太知道,商业文明的聪明再现代,也及不上中国式的政治智慧。按照中国式

        的政治游戏规则,赵紫阳和胡耀邦作为邓小平的左右手,无论谁遇难,都是唇亡齿寒。赵

        紫阳和胡耀邦二者,不管彼此间有什么成见,不管彼此间产生过什么矛盾,必须以同进共

        退、作为各自保护也是互相保护的前提。当邓小平准备废黜胡耀邦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可

        以阻止,那就是赵紫阳。但这样的阻止需要的不是勇气,而是质朴,或者说愚钝。因为任

        何一个聪明人都不会做这种傻事,尤其是一个商业社会的聪明人。

        赵紫阳在很聪明地接过胡耀邦手中的权力时,同时也向邓小平间接地表达了,他赵紫阳是

        不会按照邓小平安排的计划主动退休的。此刻的赵紫阳,正值雄心勃勃之际。观念上的领

        先,使他产生了许多憧憬。尤其是他周围的幕僚,以新权威主义作口号的造势,正在使他

        蒸蒸日上。电视片《河殇》轰轰烈烈的播出,更是火上浇油。一代新主,呼之欲出。作一

        个不恰当的比方,一面是胡耀邦仿佛林黛玉一般被冷落到一边,只能悲悲切切地烧烧诗稿

        ;一面却是赵紫阳好比薛宝钗似的,正准备欢天喜地的进入洞房。赵紫阳一点都没有觉察

        到,邓小平想要避开的一只蛰伏在邓小平内心深处的猛虎,正在慢慢醒过来。

        如果说,胡耀邦的天真不过是让邓小平恨铁不成钢,那么赵紫阳的如日中天,却让邓小平

        感觉像被蛰了一下似的非常不自在。就算没有后来的“六四”学潮,赵紫阳早晚也会成为

        邓小平自断臂膊的下一个目标。就算邓小平并不嫉妒赵紫阳的日渐坐大,也会为赵紫阳不

        想按照他邓小平暗中定下的计划退休而不无恼意。正如赵紫阳认为自己的观念是最领先的

        ,邓小平认定自己的安排是最可行的。在最领先的和最可行的之间,谁胜谁负,按照商业

        文明的思维方式可能是难以判断的,但在中国政治的游戏规则里,却是一目了然的。

        倘若说赵紫阳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可能会遭到不测,那也并不尽然。要不,就无法解释赵

        紫阳在学潮面前的一避再避。赵紫阳期待着水到渠成,但绝不主动出击。赵紫阳的第一避

        ,就是借访问朝鲜的机会,扬长而去。假如仅从官场较量而言,赵紫阳此举无疑是聪明的

        ,把难题留给他人,然后自己回来从从容容地收拾残局。但问题在于,赵紫阳面对的不只

        是一场官场上的权力斗争,而是一个严峻的历史时刻。此时此刻,不要说访问朝鲜这么一

        个无足轻重的国家,即便是访问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赵紫阳也不能扔下如火如荼地已经

        燃遍全中国的学潮不管。

        赵紫阳虽然没有借学潮向邓小平发难,但他的甩手而去,却间接地给了邓小平一记闷拳。

        因为事情非常简单,必须要有人负责。赵紫阳不负责,那么只好请邓小平开口。邓小平一

        开口,就从嘴里跳出了那只醒过来了的专制猛虎。你们要闹事,好吧,我有三百万军队。

        学潮于是被定性为动乱。

        邓小平的恼怒,明里是针对勾起他文革回忆的学生运动,暗里是给赵紫阳甩手而去的一个

        回应。只是对学生运动的不满是可以明说的,而对赵紫阳的不快却是只能暗示的。赵紫阳

        当然不会不知道邓小平为何给学生运动作如此定性,他的回击是一下太极推手,似乎漫不

        经心地向戈尔巴乔夫透露,邓小平才是真正的当家人。赵紫阳由此再一次以商业文明的思

        维方式,作了一次中国官场上的运作:你不是开口了么,那么就请你负责了。自此,一直

        身处后台的邓小平,被一下子推到了最前面,并且作为学生运动最直接的对立面,就像当

        年作为走资派面对红卫兵一样。

        本来是应该由赵紫阳挺身而出,以自己的威信去平息学潮。这样既保护了素来不喜学生运

        动的邓小平,又消除了学生运动在激情之下的锋芒所向。因为要想保护学生,首先应该保

        护邓小平,不让他成为学生运动的对立面。这就像当年的红卫兵想要揪斗陈毅时,周恩来

        死死地挡在前面。因为周恩来知道,他保护的不啻是一个陈毅。同样道理,赵紫阳假如能

        够保护邓小平,那么他所保护的也远远不啻是一个邓小平,而是全体学生,而是所有卷入

        学潮的中国民众,而是由邓小平和他赵紫阳以及胡耀邦共同努力开创的改革开放大局。

        但赵紫阳没有这样做。赵紫阳没有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不肯退休,尤其是不肯按照

        邓小平的计划退休。从赵紫阳的一系列作为,包括他给邓小平写的那封对胡耀邦不无微词

        的长信来看,他希望天真的胡耀邦退休,甚至希望在他看来已经显得保守的邓小平退休,

        然后由他独掌大权。

        面对学生运动时,聪明的赵紫阳又聪明地以为,这可能是他借助学潮逼退邓小平的一个机

        会。他不知道他把学潮作为一个难题推给邓小平时,也给学生出了一个大难题。素有心理

        创伤的邓小平不可能以理性的方式,和平地解决学潮这个难题。而学生也没有能力解决邓

        小平这个难题。既能够解决邓小平这个难题,又能够解决学潮这个难题的,只有赵紫阳。

        赵紫阳应该知道个中三昧。但他自作聪明地从中抽身,听凭那二个难题彼此激烈冲撞。

      • 家园 (ZT)邓小平有过,赵紫阳有错

        来稿/本文提要:在“六四”血案十七周年祭奠之际,有必要对此历史事件作一个文化的

        审视和历史的观照。虽然邓小平对此血案有着不可推诿的罪责,但当时最有可能阻止这场

        血案发生的赵紫阳,也同样犯有不可忽视的过错。赵紫阳当时的位置在邓小平和学生运动

        之间,他非但没有调解邓小平和学生可能发生的冲突,反而以官场上的圆滑不断地从中脱

        身,把学生运动推给了邓小平,同时也把邓小平推给了学生运动,导致了血案的发生。此

        外,从邓小平跟胡耀邦之间的那次历史性的谈话中可以得知,真正不愿退休的不是邓小平

        ,而是赵紫阳。邓小平原意是想通过他和胡耀邦、赵紫阳的带头退休,建立最高权力的退

        休制度,以防止毛泽东时代的独裁和家天下的复辟。可是,赵紫阳及其智囊却以“新权威

        主义”加以抵制,造成了上层最高权力的致命冲突,导致了一九八九年的那场学生运动以

        “六四”惨案告终。

        邓小平断然开枪,结果打掉了什么?

        以“猫论”着称的邓小平,安邦治国确实是只好猫;可是一旦面对群众运动尤其是学生运

        动,就变成了一只坏猫,恶猫。

        长于治国,短于治人

        就共产党的领袖素质而言,邓小平长于治国,短于治人。邓小平具有曾国藩那样的改革开

        放能力,却没有毛泽东那样的文化高度和历史视野。毛泽东擅长运动群众,而邓小平却害

        怕群众运动。早在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的时候,邓小平就显露出了厌恶群众运动的秉性。

        尽管邓小平曾经是一九七六年“四五”群众运动的最大获益者,但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文化

        大革命对邓小平的冲击、对他家人造成的伤害,却使他加深了对群众运动的厌恶,并且还

        因此成了他的一个心理情结。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之交,邓小平重新复出。上台伊始,他就宣布取消大鸣大放大字报。这

        曾经是毛泽东用来运动群众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民众籍以向政府表达意见的主要途径。

        一九七六年春天,邓小平从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的群众集会中,听到过同情他和支持

        他的声音。但邓小平并不领情。

        一九八0年,邓小平取缔了西单民主墙,不允许民众再以大字报的方式向党提意见。一九

        八七年初,邓小平以撤销胡耀邦总书记职务和点名批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方式,向一九

        八六年底的学生运动表明了势不两立的态度。

        邓小平一方面吸取了毛泽东的独裁教训,努力建立集体领导;一方面又强调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一党专制,既不容他党参政,也不容他人议政。邓小平通过退休制度的确立,成功

        地将共产党由毛泽东时代的革命党转变成了致力于改革开放和安邦治国的执政党。同时,

        他又以默许子女经商,以身作则地开始了权力寻租、以权换钱的官僚资本主义。邓小平虽

        然不再重蹈毛泽东式的家天下和世袭制,让子女经商、而不是让他们准备接班;但邓小平

        又不肯放弃党天下的政治体制,横眉冷对民众的言论权利、信仰权利、议政权利和参政权

        利。可见,以“六四”开枪结束学生运动,并不是邓小平的心血来潮,而是他一贯的政治

        立场,也是他对群众运动长期抱有的敌意。

        邓小平于一九八九年的“六四”弹压,不仅忘记了五年前学生以“小平,您好!”的横幅

        向他表示的支持和友好,而且也忘记了中国民众在七十年代中后期不惜流血牺牲向他表示

        的拥戴。文化大革命时军队支左,连枪都不敢带,只带毛泽东的语录。蒋介石面对汹涌澎

        湃的学生请愿,宁可下跪也不肯开枪。邓小平在面对民众时的高度,比不上毛泽东是可以

        理解的,但比不上蒋介石,却实在是矮得可以了。须知,正是当年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肆

        意屠杀,使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巨大的道义资源。

        邓小平的断然开枪,打掉了无数共产党人流血牺牲换来的正义感和道德优越感。这使许多

        老共产党人痛心疾首。当年的血,白流了;当年的牢房,也白坐了。线儿长,针儿密,不

        再用来绣红旗,而是用来编织裹尸布了。

        人民的军队,向人民开枪

        邓小平的断然开枪,也打掉了人民军队的人民性,致使一些老将军气愤难平:人民的军队

        ,竟然向人民开枪!

        邓小平的断然开枪,不要说在毛泽东那里通不过,就是在列宁那里也行不通,尤其马克思

        的在天之灵,更是因此哭笑不得。毛泽东曾经斩钉截铁地说过,镇压群众运动,绝没有好

        下场。列宁会对邓小平说,本来还以为你又要搞一次十月革命,没想到你把中国的一九八

        九年变成了俄国的一九○五年!马克思会把邓小平定为千古罪人。因为邓小平的开枪,导

        致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终结。整个一场共产主义,从巴黎公社开始,到“六四”惨案结束。

        一个直接的历史效应便是,苏联东欧的共产主义政权,纷纷倒地。马克思的在天之灵,不

        过打了个盹,醒来发现,《法兰西内战》里的梯也尔为成了邓小平。小平同志,真是玩笑

        开大了。当年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难道连《法兰西内战》都不曾读一读么?

        将近一百年前的慈禧太后,杀了几个书生,弄得灰头土脸,后来还差点被八国联军扯去听

        政的垂帘。一九八九年的邓小平杀了那么多的无辜百姓,竟然好意思慰问军队。当年周武

        王打下朝歌,恭恭敬敬地拜访殷商大贤箕子;还下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表示要与暴力

        革命一切两断。那还是两军交战,两国相争。而今,邓小平杀了手无寸铁的百姓,竟然都

        不知道说声对不起,硬生生地让那些孩子们的妈妈,变成了“天安门母亲”。

        毛泽东搞继续革命,确实是站在穷人的立场,站在陈胜吴广的立场。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选择的是富人的立场。邓小平不喜穷人,也不喜知识分子。红小鬼出身的胡耀邦,没读

        过大学,却始终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就算没有那个退休事件,胡耀邦也早晚会和邓小

        平分道扬镳。

        成为先富起来的富人,虽然基于不公平的竞争,但也颇有黑格尔说的意思,凡是现实的,

        就是合理的。只是黑格尔没有说过,凡是合理的,就可以是没有底线的。邓小平的让一部

        分人富起来,越过了底线。因为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不可以杀死没有富起来的穷人。“

        六四”惨案的无辜死难者,绝大部分是可怜的穷苦人。就算是读上了大学的学子,也是穷

        人家的孩子。且不论“六四”是否平反,至少得给死了孩子的穷苦百姓一个说法,一点补

        偿。

        二、赵紫阳本来可以阻止惨案发生,可是他却抽身走开了

        倘若以戊戌变法来比较的话,那么赵紫阳的角色就像是重演了一次光绪皇帝。但赵紫阳并

        不真的是光绪。赵紫阳比光绪要聪明得多。光绪连自己的爱妃都保不住,可是赵紫阳却能

        够在一场惊涛骇浪里,带领着全家人平安度过,毫发无损。相比于邓小平的一身血污,赵

        紫阳干净得一尘不染。

        将来的历史家家,平心静气地面对历史时,他们会发现,一九八九年的中国,其实是有一

        个人可以阻止惨案发生的,那就是赵紫阳。也只有赵紫阳,可以化解邓小平和学生运动之

        间的过结。学生运动兴起之后,最令人担心的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邓小平。邓小平对学

        生运动的那股怒气和那种情结,赵紫阳不会不知道。而且,赵紫阳更为清楚的是,邓小平

        是真心实意想要以身作则地建立退休制度的。然而,赵紫阳不仅聪明绝顶地把学生运动推

        给了邓小平,而且有关邓小平通过胡耀邦向他透露的退休计划,他不仅极为世故地三缄其

        口,还借跟戈尔巴乔夫会面的机会向学生暗示,他们的命运,乃是握在邓小平手里,跟他

        赵紫阳无关。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普通人,赵紫阳完全有权利选择自保,就像在战场上,士兵

        有权利选择投降。放弃责任,也是一种自由。但问题在于,得把真相说清楚。邓小平确实

        不喜欢学生运动和群众运动,但在建立退休制度上,邓小平是真心诚意的。并不是邓小平

        不肯退休,导致了上层最高权力的冲突,而是邓小平的退休计划被搁浅,造成了高层的动

        荡和不安。

        不善言辞的邓小平,对于他所从事的改革,确实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想法。其切实可行之处

        在于,该冒险的时候就冒险,该稳重的时候就稳重。政治在这样的历史时期,真的成了一

        门艺术。就政治是一门艺术而言,胡耀邦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艺术家。他的天真,将政治

        改革弄巧成拙。赵紫阳似乎懂得这门艺术,可是却把自己的政治才智交付给了自私的聪明

        。邓小平的退休计划,先是被胡耀邦打乱,后是遭到了赵紫阳的抵制。赵紫阳的智囊们,

        以新权威主义的造势,把邓小平逼向死角。

        其实,邓小平是预感到赵紫阳不肯退休的。这可能也是他之所以把退休设想透露给胡耀邦

        ,而不是直接告诉赵紫阳的原因之一。邓小平相信胡耀邦是肯退休的,但对于赵紫阳是否

        愿意退休,邓小平没有把握。

        在后来经网路广为流传的那次历史性的谈话中,邓小平告诉胡耀邦说:“我全下,辞去军

        委主席,你半下,接我的军委职务,紫阳也半下,去当国家主席,总书记和总理都让年轻

        人去做。”(引自《国史通鉴》第四卷187页)邓小平向胡耀邦如此交底,并非是故作姿

        态。早在一九八四年与金庸的一次会面中,邓小平就已经透露了自己不愿当主席的退休想

        法。邓小平虽然固执,但却实在,不会像毛泽东那样玩欲擒故纵之类的游戏。

      • 家园 同意你的权利斗争的说法。

        邓打打桥牌,就非常节俭嘛。另外,一说到高尔夫球,我立即想起了长沙县委书记因公牺牲在高尔夫球场的事情。

      • 家园 那段时间有一点不错,电视天天播

        好多情节印象非常深刻.

    • 家园 两位亲历者的说法:

        第一位是我插队的同学。

        他在铁道部工作,当时他就在铁道部大门处看解放军军车进城,看到向铁道部大楼开枪就躲在门柱后。事后可看到大楼墙上的弹洞,但没说铁道部有人中弹。

        第二位是我教研室的老师,当时在北京进修。当天晚上就在长安街上。据他说当时军车在路中间行进,路两边全是人。解放军先向天开枪,两边的人马上趴下,然后军队向人上方平射。

        死人肯定有,但我根本不相信死了所谓的“成千上万”。只从当时有那位“英雄”单个阻挡坦克的录像看,如果已经杀了大量的平民,他就不会敢这样做。即使这样做了,既然已经杀了大批的人为什么不对他开枪?

      • 家园 亲历者的说法往往也有吹牛的

        正如有人说的每分钟400发的步枪一样,吹着吹着就走样了

        我还听人吹他当时在天安门有开枪,他躲到厕所里从下水道爬出来的呢,不过是转述的啦,所以只能听听,笑笑。讲的人恐怕还以为自己讲的是真的一样

      • 家园 我觉得这是性质的问题

        不是死多少人的问题。

    • 家园 无非是利用与被利用。

      学生的热情被学生领袖利用,反正若能成就“上位”,失败了就“进阶”;

      学生领袖被党内某一派利用来打击另一派;

      同时学生领袖还被国内的台湾香港,国外美国法国的某些人利用。

      4.26社论虽然看起来对学生很苛责,但却不折不扣的说中(预言?)了事情的本质。只是

      学生不愿意面对事实。

      有人认为要翻案,我想问问给谁翻?学生?似乎不用翻,已经肯定了是被利用;学生领袖

      或民运人士?想想都知道不可能;党内某一派?他们应该对事件的无法控制负责;其他幕

      后黑手?他们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若问事件对国家有什么贡献的话,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迅速彻底的失败了,避免了长期的动

      乱;其次的好处就是让民众认清了民运的真面目,全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了;最后的好

      处就是让学生避免了被幕后黑手继续的操纵。

      • 家园 为谁翻案?

        那些死去的人,即使是被“利用”的,只要他们不是“暴徒”,就应该“翻案”,给他们恢复名誉,给予赔偿。那些被确定是暴徒的,那些杀害了战士的,才是应该被“被钉在耻辱柱上”的。

        • 家园 凭什么?就凭他们是被利用的?

          那些死去的人,即使是被“利用”的,只要他们不是“暴徒”,就应该“翻案”,给他们恢复名誉

          我想起了,警察们千里追踪,解救被拐卖儿童,却遭到千百村民围攻的那些事件。多数参与围攻者,都是被“利用”的,多数都没给自己捞到好处,多数都不是“暴徒”,所以围攻者不该受到指责和惩罚?所以应该给围攻事件“翻案”,给这些人“恢复名誉”?

          管你是被利用还是利用别人,错了就是错了,妄想什么翻案?

          被利用了就要求翻案?没可能!那是个人判断失误的代价,人总要为自己所作所为引起的社会后果负责。

        • 家园 “翻案”“平反”是逻辑错误。

          共产党被国民党杀了不知多少,从不需要国民党来平反。

          国民党的先辈们被大清朝杀了也不少的,谁要求平反过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