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泰西英雄传 -- 丁男

共:💬187 🌺228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42)痛击文大可 激战金斗营

      1943年7月,7团2连(当时对外称郓北支队)接到军分区命令,参加朝南战役。接令后,同志们日夜兼程,行军130华里,赶往朝城以南。当时,二分区部队,向盘踞在朝城的伪军文大可部的进攻,已经打响了。

      文大可原系国民党第三十九集团军教导师副师长,1940年12月,高树勋奉蒋介石密令将石友三、石友信处死后,文大可率教导师投降日寇,被改编为伪暂编第31师,文大可任师长,下辖61、62两个旅,盘踞在朝城一带,积极执行日寇的“蚕食”、“清剿”,不断向根据地进攻,严重威胁观城、范县、寿张中心区的安全。

      文大可号称一个师,实际上仅3000多人,其61旅分布在朝城东南谢集一带,共设有据点21处、碉堡64座,兵力甚为分散: 一个据点一般只有一个连据守,最多不过一个营,火力配备不很强,工事也不太坚固。其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官兵之间矛盾尖锐,虽然这支部队的基础是西北军,有相当战斗力,但是官兵对文大可率部投敌心怀不满,因而战斗意志并不旺盛,士气不高。

      冀鲁豫军区决定,为了粉碎敌人“蚕食”,恢复和扩大根据地,特组织朝南战役,痛击伪军文大可部。战斗部署是以二分区8团及朝城、范县、濮县、寿张等县大队,第三支队,郓北支队为右翼兵团,由二分区司令员曾思玉、政委段君毅指挥,攻击谢集一带伪61旅; 以三分区32团、四分区16团1营为左翼兵团,攻击慈家营一带伪62旅。在军区统一指挥下,分别包围歼灭敌人。

      二分区参战部队于7月5日黄昏后,由距敌40多华里的范县以南出动,连夜从敌两个旅之结合部实施分割,当夜便对伪61旅旅部驻地谢集发动攻击,由8团3连担任主攻,因突破口选择不当,第一次强攻未能突破。随即调整部署,以少量兵力监视,转移兵力攻击仁义村据点及其附近碉堡,8团在炮兵支援下突击成功,歼灭仁义村守敌1个营,对伪营长做好工作,使其向附近碉堡喊话,要守敌放下武器,几个据点的伪军立时缴械投降。谢集之敌61旅旅部害怕被聚歼,遂于7月7日下午突围,企图逃回朝城老巢,在野外被歼灭一部。其余据点之敌纷纷逃窜,遭本部分别堵截歼灭一部。

      正当部队横扫朝南伪31师、节节获胜之际,寿张县城日军80余人、伪军300余人于7月5日出动,7月6日向二分区后方机关、医院驻地金斗营突然袭击,企图援救朝南伪军、逃脱被歼灭之命运。其时,东西金斗营只有分区教导队和8团轮训队警卫,武器装备较差、弹药又不足,敌人来势汹汹,一举占领村南大堤,使分区机关和战地医院遭受很大威胁,情况十分紧急。

      7团2连于7月5日晚经过130华里的急行军,由郓城东北梁山附近赶往东西金斗营附近待命。一夜强行军,部队相当疲劳,天已大亮,距离目的地尚有7、8华里,突然,金斗营村南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2连指战员听到枪声大作,估计情况有变,一夜疲劳顿时消失,立即展开战斗队形,向金斗营跑步前进。距离大堤1000多公尺时,大家看到有人在堤上跑来跑去,一时分辨不清是敌人还是我军,部队仍然跑步前进,接近大堤。突然,堤上机枪、步枪一齐向2连开火,掷弹筒弹也在队伍前后左右接连爆炸,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实在出人意料。2连就地展开,借助于青纱帐的掩护,继续向大堤接近。距离大堤尚有200多公尺,只见30多个鬼子、100多个伪军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跳下大堤向2连扑来。本部尖兵班是1排3班,在排长丁西林指挥下,占据了一片坟包向敌射击,并掩护后续部队投入战斗。3班长郭富新是个一米九几的彪形大汉,膀阔腰圆,个头高,力气大,战斗经验丰富,他带领全班战士分散在各个坟包后隐蔽起来,以逸待劳,待敌冲下大堤进入开阔地,完全暴露、无处隐蔽时,组织全班先打一阵排子枪杀伤敌人,然后一跃而起,端起刺刀高声喊杀,与敌展开肉搏。此时,2连全都冲上来,及时投入战斗,大堤之下一马平川,敌我双方搅成一团,刀光闪闪,杀声阵阵,一场激战惊心动魄。面对面厮杀,象走马灯一样团团转,互不相让,这是勇气、力量、技术的较量。郭富新冲在最前,接连刺死4个鬼子,自己也身负重伤,被几个鬼子围在中间,他怒目圆睁,左挡右拦,与敌格斗,终因负伤多处,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战后装殓烈士遗体,简直就是一位血人。

      敌人经不住2连的奋勇冲杀,纷纷溃逃,战士们则杀红了眼,跟踪追击到大堤之下。正在聚歼该敌时,堤上的敌人又冲出来一股,会同被本部追杀的敌人猛烈反扑,2连指战员杀得性起,虽然一夜强行军,又累又饿,但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却是越杀越勇。一个个象下山的猛虎扑入羊群,伪军人虽多但不敢肉搏,只是装模作样地在一边鸣枪呼叫,剩下一小部分鬼子被围在中间。

      在2连与敌人在堤下激斗时,郗晋武同志带领3排利用青纱帐掩护,从侧翼爬上大堤,向守堤的敌人拦腰杀去。经过堤上、堤下奋力夹攻,战士们终于将敌人驱逐,占领了东西金斗营村南大堤。不一会儿,敌人重整旗鼓,组织所有兵力,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本部冲击,勇士们又在大堤上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争夺--据守的一段大堤,稳如泰山、巍然不动,2连不仅未被驱逐下堤,反而节节推进,打得敌人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在与日寇面对面的拼杀中,孙连捷第一次发现有比自己年纪还小的鬼子兵--这些十六、七岁的娃娃兵,面对闪闪发光的刺刀,呼天喊地、鬼哭狼嚎,拼刺技术也差得很远,本部战士一人能对付二、三个--这是由于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战线延长,兵力不足,伤亡巨大,只好把10多岁的孩童也驱赶上了战场; 这样的小鬼子,在战场上必定死伤多,军国主义驱使他们丧身异国,罪恶滔天! 同时,证明日寇已经穷途末路,临近灭亡的深渊。

      整个战斗持续了3个多小时,共打退敌人4次冲锋,毙伤敌人50余名(其中日军20余名),缴获步马枪20余支。2连也伤亡了20余位同志。

      金斗营战斗,敌人在兵力、火力、地形、体力上均占优势,2连则经过长途跋涉,体力消耗颇大,连口水也没喝上就仓促投入战斗,经过3个小时反复拼杀,终于击败敌人,依靠的是旺盛的士气,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勇于近战的优良传统。2连的战士大都有3年以上的军龄,军政素质比较好,战斗经验也比较多,是次战斗伤亡2O多位老战士,孙连捷感到十分惋惜。2连付出了不小代价,却保障了指挥机关和战地医院的安全,也解除了攻击部队的后顾之忧。分区曾思玉司令员、段君毅政委、潘焱参谋长对2连机动灵活、勇猛顽强的战斗精坤,给予了高度赞扬,通令嘉奖2连为朝南战役立了一大功。

      朝南战役历时6天,是冀鲁豫军区组织的第一次局部反攻战役,共攻克据点、碉堡77处,俘虏伪暂编第31师62旅参谋长以下官兵600余人,毙伤伪官兵200余人,缴获轻机枪8挺、长短枪4OO余支、掷弹筒6具、军用物资和粮食一批。

      文大可遭此沉重打击后,龟缩在朝城及附近据点,再也不敢猖狂窜犯中心区,直至1944年2月28日,二分区部队收复朝城县城。

      通宝推:侧翼,李根,
    • 家园 【原创】41)“格子网”里的战斗

      为了适应更加恶劣的斗争局势,党中央决定根据地党、政、军、群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各地党委成为该地区最高领导,统一领导全区各项工作,大政方针均由党委讨论决定,党、政、军、民均无条件执行。同时实行主力军地方化,受该地区党委一元化领导。这时,115师教导第3旅番号撤销,改为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曾思玉同志任司令员,段君毅同志任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万里同志任地委副书记。何光宇、周贵生同志任副司令员,尹斌同志任副政治委员,潘焱同志任参谋长,范杨春同志任政治部主任。下辖7团、8团两个主力团(9团划归三军分区),区划范围包括冀鲁豫中心地带的郓北、鄄北、濮县、范县、观城、朝城、寿张、阳谷、东平、汶上、昆山等11个县。这一地区,除了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未被敌寇占领外,其余各县均为敌“蚕食”分割,据点、碉堡林立,封锁沟、墙纵横,公路网穿插密布,其正成了“格子网”,大部队的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只能采取小部队分散活动,坚持各地斗争。

      1943年3月,军分区以7团2连为主,组织一支郓北游击支队,命令军分区队训股长晋士林任支队长,郓北县委书记左宏奇兼任支队政治委员,与郓北县大队一道,在郓城以北、梁山以南、黄河以东地区坚持斗争--不仅是军事斗争的需要,也是政治、经济斗争的需要--这个地区曾是115师686团在杨勇同志指挥下开辟的最早的抗日根据地,现在却变成了敌人向本部中心区进攻的前哨阵地。为了挫败敌人的阴谋,部队必须在这个地区牢牢扎根,坚持斗争。

      日寇对这个地区极为重视,郓城县大汉奸刘本功有伪军5000多人,对此地控制极严。由于这个地区是中心区的东部屏障,是“敌我必争”之军事要地,所以,敌伪军屯集重兵,实行高压恐怖政策,疯狂抓捕杀害村干部和抗日积极分子,摧毁抗日政府和农、青、妇、群众组织。日寇则大肆建立伪政权和自卫队,遍设情报网,推行保甲制度,实行“连座法”。因此,部队活动异常困难,经常每到一地尚未喘息,四面敌人即奔袭而来,以致一日数迁,天天作战,十分紧张疲劳,群众也不敢接近队伍,无法开展工作。

      部队在郓北地区活动了一个多月,仗打的不少,但所获甚微,队伍却消耗不小。军分区决定调支队回中心区休整,认真总结经验,研究采取新的斗争手段。晋士林同志调回分区工作,由王定烈同志接任支队长。

      孙连捷从军区政治部巡视组回到7团2连,仍任副指导员、专职党支部书记。针对40天的斗争实际,小孙介绍了民1团小部队活动的经验,建议采取小部队活动的形式和特点,彻变过去那一套正规军的作战方法和生活习惯,要采用更加灵活、更加轻便,以隐蔽、秘密、分散、夜间为主的活动方式。王定烈同志非常赞同,提出与地方干部一起编成几个武装工作队: 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这样目标小,行动快,作用大,在敌人已经编织好的“格子网”里行动自如。郓北县的一些主要干部,如金风、徐雷健、王村、刁震川、李耀等同志,就和支队组成的武工队一起活动。

      在当时异常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党的政策和策略是部队的生命。对敌伪军政人员的工作必须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宣传分化瓦解并重,而以政治手段为主的政策。在特定的斗争环境中,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部队决定坚决镇压死心塌地与人民为敌,充当日寇的忠实爪牙,罪恶累累、危害最大的汉奸、卖国贼; 对有一般罪行、民愤不大的伪军政人员,施以警告,促其回心转意; 对尚有民族正义感、被迫事敌的一般伪军政人员,则大力教育、争取,要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事敌、应付敷衍,对本部则真心相助,尽力保护人民,掩护抗日活动,使伪政权成为两面政权,成为本部情报重要来源。部队同时选择真正可靠、政治面目未暴露、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党员或者积极分子,打入伪军、伪政权内部,隐蔽秘密进行工作。事实证明,这项政策非常成功,发挥了巨大威力,促进了伪军政人员的分化,削弱了日寇的力量,使得部队能够准确、迅速掌握敌伪活动,大大有利于武工队的斗争。

      在敌寇猖獗、疯狂搜捕、残杀军政人员和积极分子的罪恶行径中,对部队危害最大、最深的是叛变投敌的民族败类和特务宪兵--这些家伙深知本部活动方式与斗争的规律,也熟悉本部活动地区的各种关系,了解秘密交通情报网点,了解党员和区村干部住址。这些混蛋投敌叛变后,为取得日寇信任,不遗余力地搜捕军政干部、党员和群众积极分子,摧毁交通情报网点,伪装武工队进行突然袭击,领着敌人挖掘坚壁清野埋藏的枪支、粮食和其它物资,屠杀无辜人员群众,敲诈勒索,奸污妇女,犯下了滔天罪行。教3旅政治部敌工科原副科长凃戴德,就是这样一个罪恶累累的害民贼。为了铲除这个祸很,分区决定处死这个无耻叛徒,由分区保卫科长戚先初带领一个武工队执行此项任务,副教导员赵阳、保卫干事刘金池带领一个小分队配合执行。凃戴德深知部队绝不会放过自己,警惕性很高,自带双枪,还选了两个会武功的大汉作保镖,行动十分诡秘,不易捕捉。武工队决定派刘金池同志带领两名队员改装打扮,携带短枪、匕首,在寿张县委一位同志引导下,潜入小吴家村一位地下党员家中隐蔽待机。连续等了三天没找到机会,到了第四天晚上,凃戴德从小吴村西头伪据点出来,在两个保镖护卫下,进了他老婆住的一家地主大院,不一会儿,两个保镖回了据点。这真是难得的好机会! 地下党的同志向刘金池报告了这一情况,刘金池决定冒充寿张县的敌人信使来赚开房门,处死这个坏蛋。夜深人静,地下党的同志领着他们3个爬墙而入,堵住了凃戴德睡觉的住房门和后边窗户。刘金池让一个队员高喊: “凃大队长在家吗? ”凃的老婆在里边喝问: “干什么的? 黑天半夜叫喊什么? ”队员回答: “您别生气,我们是从寿张城来的,给大队长送紧急信件的。”凃的老婆开了房门,凃戴德提着枪迷迷糊糊地刚爬起来,刘金池一个箭步跨入房内,大喝一声: “凃戴德,你看是谁来了,今天要结果你的狗命! ”凃戴德定睛一看,吓得魂飞天外,还没等他抬手举枪,刘金池连开3枪,将这个叛徒打得脑浆迸裂,缴了他的两支驳壳枪。他的老婆吓得昏倒在地。刘金池遂将部队对凃戴德判处死刑的布告,放在他尸体上,轻快地离开了地主大院。据点里的伪军听到村内枪声,吹哨子、鸣枪报警、乱作一团,集合时,刘金池和两个队员已经跑出村外,与赵阳同志带领的小分队会合后迅速转移了。

      处决叛徒凃戴德之后,部队又镇压了侯集的伪军中队长薛成,生擒并处决了外号“绿叶子”的伪军特务队长和另一个土匪出身、外号“草上飞”的姜姓日本特务。本部连续镇压了这些人民的死敌,伪军政人员十分震惊,嚣张气焰大为收敛。

      在敌人据点林立、公路通达的“格子网”里,没有条件集中兵力进行大的战斗。武工队常穿便衣,但都备有日伪军的军服、军帽,有时,就换上日伪军服,在公路上、集镇里捕获敌人散兵,打击小股敌人的活动。孙连捷带着一个班在郓城至黑虎庙、肖皮口、程恩里屯各据点间的公路上,打过几次奇袭,俘虏都不带走,拉到高粱地里教育一番,登记个名字,带上宣传品,连人带枪、自行车都放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武工队的威名在伪军政人员中越传越广,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残酷的生死搏斗中,大家深深体会到党中央制定的“敌进我进”的方针非常正确--深入到敌占区,钻到敌人心脏里,从形式上看似乎很危险,其实不然,相对来说,有时还是比较安全的。因为敌人集中兵力进攻根据地中心区和游击区,其占领区反而兵力相当薄弱,据点也不稠密,敌人也松懈。部队乘其空隙,深入到敌占区,队伍短小精悍,真个是“来无影、去无踪”,飘忽不定。有时,队伍专门到名声较大的伪军政人员和大地主家中食宿,这比在一般群众家中还要保险。

      郓北游击支队(7团2连)分成的几支武工队,依靠党的方针政策英明指引,依靠地方党政干部的引导帮助,依靠成千上万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发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慨,英勇机智、坚定顽强,开展了最艰巨、最复杂的惊险斗争,逐步打开了郓北地区的新局面,完成了分区给予同志们的战斗任务。

      • 家园 7团和9团分属二、三分区,以后仍有交集

        这里说到教导三旅取消,原属运河支队的俩兄弟团分家。

        但是他们以后仍有交集。9团(运河4团)的晋士林和主人公等山东干部到7团(运河5团即红五团)挂职锻炼交流。红五团也有红军干部去到山东部队9团充实战斗力。后来,晋士林更当上了9团团长。那时已经叫晋冀鲁豫7纵20旅59团团长了。可惜巨野战役章缝集战斗没打好。被连降三级。此战成就了7纵20旅58团团长吴忠。但是7纵20旅59团毕竟是老主力。吴忠接任此团团长。

        此时,红五团为主力的晋冀鲁豫1纵正经历挺进东北失败。被堵在晋察冀,连番苦战,损失巨大。最后晋察冀军区以缺干部为由,把1纵首长杨成武留下。放一纵回晋冀鲁豫,恢复晋冀鲁豫一纵番号。刘邓为了补充损失惨重的一纵,把7纵撤销,19旅20旅编入一纵。运河兄弟团又在一个部队共事。晋士林也再次交流到红五团,当上了红军团团长。

        河里萨苏曾写过,跃进大别山之后,刘伯承最危险一次,被土木系核心部队猛攻。是晋士林率红军团掩护,吴忠率20旅59团开路,脱离险境的。

        可惜晋士林在红军团团长任上,牺牲在了淮海战役。

        1949年,一纵发展出两个军,就是16军和18军。运河兄弟团又各自在所在军里充当主力团。

        • 家园 【讨论】

          姑父是17军的,在军部当侦察科长; 后到二野后勤部当第一兵站政委; 部队进藏时,本来被安排为后勤部参谋长,后因身体原因不宜进藏,遂跟老上级赵健民转到地方工作。

    • 家园 【原创】40)巡视沙区

      1943年春季,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巡视组,2军分区抽调张刚、周作舟、明德俊和孙连捷参加,另外还有16团的顾吉人、21团的姚齐。巡视组由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领导,集中后,军区政治部王辉球副主任和组织部长邓存伦(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曾任物资部副部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铁道部副部长等)给同志们交待任务: 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小部队活动、支部建设的经验,为期l个月时间。孙连捷和张刚同志为一组,指定到内黄沙区,由军区派出1个侦察组作为向导随行。从军区驻地将军庙出发,穿越清丰--南乐间之敌人封锁线,进入内黄境内沙区。

      沙区通常指的是河南省东北角、河北省东南角的结合部,在大名以南、卫河以东、清丰以西、濮阳以北的地区。这个地区地瘠民贫,到处黄沙滚滚,沙丘遍地,有的连绵不绝势如山岭,枣树林密布村头沙岭,人民多以红薯、花生、红枣等为主要生活来源,农作物谷子、玉米、小麦等产量极低。这里风沙大、雨量少、蒸发快,有时连种子也收不回来,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沙区人民依然节衣缩食供养八路军,同部队休戚与共,坚持着抗日战争,谱写了壮丽的史篇。

      1941年4月12日,事先隐蔽集结于内黄、五陵集、白道口、滑县、濮阳、大名、南乐、清丰等地的日寇第35师困、独立混成第1旅团、骑兵第4旅团各部,加上伪军李英部共1万多人,配属汽车100多辆、坦克20多辆、重炮20余门,分兵5路,向沙区中心地带分进合击。敌人先行发起猛烈的炮击,炮弹接连不断地在村庄、枣林、沙岗上爆炸,弹片如雨,浓烟烈焰冲天而起。烈火硝烟中,本部3个连队同日伪军1万余人激战终日,除5连极少数同志杀出重围外,其余200多位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由于他们的誓死抵抗,掩护了军区领导机关在杨得志司令员、崔田民政委率领下,借助黑夜和大风,从敌人层层围困中突围出去,随后即刻指挥部队避开敌之主力,直捣老巢,打据点、炸炮楼、破坏公路,使敌人后方大为恐慌,不得不收兵撤出沙区。

      这次敌人重兵屯驻沙区“清剿”“扫荡”了9天,到处制造灭绝人性的血腥屠杀,惨无人道的恐怖手段令人发指--日本鬼子把无辜的群众驱赶到一起,让人们自己掘坑,逼迫人们跳下去,然后用机枪扫射,反抗者则用刺刀捅死或以狼狗撕咬得血肉模糊而惨死。他们还把无辜的群众捆绑起来,一个一个地“头朝下、脚朝上”扔进水井,塞满井筒后上边压上沉重的石磙子,他们称这是“凉水煮人”。至于砍头、开膛、绞死、铡死的尸体,更是惨不忍睹。对妇女的兽行骇人听闻,上至七十余岁老妇,下至七、八岁的幼女,多是先奸后杀,赤身露体、剖腹刀劈,血流满地。连怀抱的婴儿也不放过,真是斩尽杀绝。在这群野兽盘踞中心区的9天内,139个村庄被烧为一片焦土,3400多人惨遭杀害,昔日和平、民主、幸福的根据地变成了人间地狱。

      巡视组到达沙区时,令人刻骨难忘的“四一二”大“扫荡”已经过去接近两年; 日本强盗的滔天罪行,仍然旧痕累累。村庄里到处是残垣断壁,墙上弹痕斑斑,暗红的血迹随处可见。劫后余生的人民,只是搭个小窝棚避风遮雨,男女老少个个面呈菜色,身体衰弱。村子里看不到牲畜,也看不到家禽,沙区人民赖以活命的枣树也大都被敌人拦腰砍断。水井塞满了尸体不能使用,没有粮食,更没有油盐,连衣服也很少。但沙区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们没有被征服,他们将苦难化为仇恨,青壮年纷纷参军、报仇雪恨,各村抗日活动更加积极开展。本部指战员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帮助受难群众重建家园,节衣缩食救济受难群众,使沙区人民尽决恢复生机。

      巡视组在沙区中心井店,见到民1团桑玉山(安徽六安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牺牲)团长、魏明伦(河南南阳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牺牲)政委和党总支书记沈志周,他们欢迎同志们到达,并介绍了情况,大家随即来到民1团1连,在卫河两岸活动。敌寇沿卫河修筑据点,碉堡密布,牢牢控制着渡口和船只,对沙区实行严密封锁,对游击区实行“蚕食”、压缩。因此,“占领”与反“占领”、“蚕食”与反“蚕食”的斗争异常尖锐。当时本部除了军事、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激烈外,更加严重的困难是缺少粮食。人所共知,没有粮食就无法生存,解决吃饭问题成了头等重要任务--不仅要解决部队本身吃粮,而且要从敌人手中夺粮,供应边区党、政、群机关、团体、后方伤病员的食粮。部队一方面要粉碎敌人从游击区人民群众中抢粮,保卫抗日政府征集的公粮,另一方面还要从敌伪手中夺回粮食,包括从伪军政人员家中征集粮食,还用缴获的伪金元劵利用关系从敌占区买回一部分粮食、布匹、药品和通讯器材。总之,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粮食、食盐和其它必需物资,使敌人妄图困死、饿死军民,窒息根据地的罪恶阴谋不能得逞。

      民1团1连小部队活动的另一显著成绩,是他们对伪军政人员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们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并举,宣传教育本人与利用家属并举,大力做好伪政权的转化工作,使其由死心塌地、一面事敌,变成两面政权、为我服务,“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为普遍的号召。他们对伪军政人员实行“黑红簿”登记,做好事画红圈,做坏事画黑圈,功过分明,到时公布,绝不乱捕乱杀,一般人员密捕快放,对屡次警告却不改恶从善的铁杆汉奸,则坚决镇压。由于敌伪军工作的成功,使本部对敌伪一举一动了如指掌。部队充分利用了敌伪军内部的矛盾,在敌占区活动,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改变了被动局面。

      民1团小部队活动,在实践斗争中逐渐认识并适应了隐蔽、秘密、分散、夜间活动为主的特点,改变了长期养成的一窝蜂、大轰大嗡、简单化、贪大求速的活动方式,作风更加深入、细致、扎实、埋头苦干。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党支部建设、部队管理,都有许多好的经验: 不能集中上大课、开大会、作报告,就以班、排为主,充分发挥党小组抓思想工作的作用; 指导党支部委员、党小组长、朱德青年队小队长、党员形成各班的骨干力量,使党员及时了解战士的思想脉搏,多做谈心活动,开展一帮一; 党员的模范作用表现在临危不乱,遇险不惊,沉着坚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悲观、不动摇、不说怪话,鼓舞士气,遵守纪律,完成任务等各方面。由于工作深入扎实,各级干部、党员以身作则,政治思想工作非常活跃,组织纪律非常严明,上下内外紧密团结,指战员始终坚定勇敢,充满着胜利信念,这一切给巡视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民1团小部队完全穿着便衣轻装,生活非常艰苦,也十分紧张; 战斗频繁,有时一天数次转移。巡视组同战士们一样行军作战,因为是军区派来的,部队对巡视组的7个同志(孙连捷、张刚和军区派的5个侦察员)特别照顾,不仅注意巡视组员的安全保卫,而且在生活上给予特别照顾。巡视组再三谢绝美意,坚持与他们同甘共苦,有时没有粮食吃,每人只发巴掌大的一块花生饼。这种饼是榨过油后连皮带渣压在一起的,吃起来又粗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没有别的东西吃,饿得没有办法,也只好一口一点地慢慢吞咽。

      巡视组在民1团工作了一个多月,与同志们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告别时难舍难分,部队安排1个班护送回中心区。回到军区,巡视组向政治部王辉球、邓存伦同志做了汇报,孙连捷重新回到7团2连工作。

    • 家园 【原创】39)刘正团长

      7团是参加过南昌起义、具有叶挺“独立团”血脉的老红军团队,作风强悍,长于攻坚,突击力强劲,战斗力超群,是八路军老牌的顶级主力团--冀鲁豫军区四个甲等团之一--被杨得志司令员称之为“冀鲁豫的铁拳”。

      指挥这支部队南征北战的团长刘正,是个20多岁的青年军人; 以勇猛顽强、刚毅坚定、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战斗作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足智多谋的胆略,指挥部队所向披靡,在冀鲁豫边区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正同志是江西吉水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时就担任了连指挥员,屡立战功。他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书,参加革命后勤奋好学: 学文化、学军事、学政治,进步很快。1939年任团长时,才25岁。

      7团这支钢铁之旅,具有坚强的战斗能力,源泉来自于部队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刘正团长非常尊重政治委员制度,尊重政治机关,重视支持部队政治工作,自身就亲自做政治思想工作。他深深懂得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经常向部队讲话、作报告,进行政治教育,做行军、战斗动员,特别对解放战士、新入伍的战士做思想工作,使干部战士懂得为谁打仗,为谁吃苦,了解我军的根本任务,我军的光荣战史,本团的战斗历程、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他常说政治工作出战斗力、出革命英雄主义、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刘正团长非常注重部队的训练,提高部队战术和技术水平,对刺杀、投弹、射击、土工作业四大技术和班、排、连战斗动作要求非常严格,除了战争间隙组织全团练兵外,就是在敌人“扫荡”时,在行军作战休息中,也要求以班为单位,在院子里架起三角架练习瞄准。为了增强战士的臂力,在枪尖上挂米袋练举枪,两臂平伸放上砖头练功。他常说: 不懂战术和技术,没有体力,打仗中要死不少冤枉人,本可避免的伤亡增多,也是对战士生命的最不爱护。

      刘正团长对干部要求也特别严格,非常注重挑选干部,对班、排、连级干部的条件要求很高,不看一点,不看一时一地,而是看一贯表现。他要求干部德才兼备,能文能武,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自称大老粗,不学习,不进步的干部不能容忍,对有点文化的年轻干部就要求在战斗中充实提高。他非常注意在实践中增长干部的才干,每次战前部署细致交待,战后讲评认真总结,具体指示优缺点,使干部打一仗进一步。

      刘正团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指挥作战总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指示方略,真正是临危不惧,遇难不惊。他最厌恶情况不明打莽撞仗、打乱仗; 他反对胜则发狂,遇到强敌急躁冒险或悲观失望。连队干部常说,团长就是我们的主心骨。

      刘正同志治军甚严,维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严肃性一丝不苟。7团战功卓著,威名远扬,人民喜爱,部队中个别指战员滋长了个人英雄主义,在纪律上有的要求不严,也有败坏纪律的现象发生。团直属有个副指导员叫李林,1942年春,在驻地郓北县杨楼有群众告发他犯有强奸妇女的罪行。刘正团长和杨俊生政委要政治处查证属实,立即予以逮捕,报告军区批准,将罪犯押回原地开公审大会处决。消息传出,驻地区、村干部、群众(包括受害人及其亲属)纷纷求情: 希望饶恕一死,让其戴罪立功。刘正团长严肃地表示: “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军令军纪任何人也不得破坏。李林身为我军连级干部,虽然过去有战功,年纪还轻(当年23岁),但他知法犯法,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对他判处死刑理所当然。如果饶恕了他,以后发生类似案件就无法处理,日寇汉奸则会大肆造谣污蔑,我军纪律将无法维持。军队没有严明的纪律,不仅不能作战,也无法生存。李林犯罪败坏了我军名誉,我们当领导的也有责任,我们向大家检讨。各位父老的深情厚谊我们心领了,也感谢大家,但李林罪有应得,绳之以法,势所必然,也请大家谅解。”公审大会上李林认罪服法,处决后,刘正团长和大家一样心情异常沉痛,买了一口棺材好生安排后事。以后在几次全团大会上,他都沉痛地做了自我批评,并一再告诫全团指战员要严守纪律,任何人均不能居功自傲,破坏纪律。此事对全团是一个深刻的教育,也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党我军更加敬仰。人们传颂着: “孔明挥泪斩马谡,刘正挥泪杀李林。”

      刘正同志对待同志诚恳热情,严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下属有什么困难,他都关怀备至,竭力帮助解决。1942年1月,7团到鲁西南曹县地区参加军区指挥的对国民党苏鲁豫挺进军第25纵队孙胜斋部的反击作战,战斗持续了七、八天,毙、伤、俘敌1200余人。由于连续作战,长途奔袭,部队很疲劳,消耗也大,缴获却不多,干部战士有些抱怨,牢骚怪话不少。刘正团长找孙连捷汇报部队思想情况,孙连捷如实反映了连队干部战士中存在的埋怨情绪,对上级指挥有意见。他听后并没有发火,而是很耐心地对孙副指导员说: “应当从全局看问题,不能只看我们一个团,更不能只看你们一个连。全局胜利,我们一个团多跑点路,多啃几块硬骨头,甚至吃点亏也是应该的。你要做好部队思想工作,首先做好干部和党员的工作,树立全局观念,不能有埋怨情绪、急性病,否则要吃大亏。”告别前,他询问小孙还有什么困难。孙连捷答道: “我回去一定做好工作,这没问题; 别的也没什么困难,就是我的驳壳枪子弹只剩3发了。”他听说后马上叫警卫员拿出两条子弹。在战争中子弹是很珍贵的,他一次给小孙20发子弹,对其是很大的帮助,孙连捷至今仍然深深记得这件事情。

      反击孙胜斋部战役之后,7团返回2军分区。刘正团长、杨俊生政委率2连、3连和团直特务连在鄄城一带活动; 11月,应中共鄄北县委之请,决定拔除高屯伪军据点,由2连担任主攻。

      高屯位于郓城和鄄城之间的黄河大堤上,距离鄄城40余华里,是鄄城伪军突入根据地的前沿据点,切断了郓、鄄两县和2分区与3分区之间的联系,对本部危害甚大。这个据点由伪军王文献部1个中队和1个区保队共200余人驻守,配备有3挺轻机枪,1具掷弹筒,是伪军中战斗力较强的一个中队。据点修建在远离村庄的大堤上,地形开阔,有三层高的圆形大碉堡为核心工事; 另有一些附属设施。由于选择在大堤上修建,周围外壕又特别深,更显其高大。外壕外有两道鹿砦,颇难接近。

      ll月16日夜,部队由箕山集附近西黄店出发,夜行军40余华里包围了据点。开始敌人并未发觉,突击队破坏鹿砦时敌人才发觉,偷袭不成即行强攻。孙连捷向据点大声喊话,命令其缴械投降。伪军十分猖狂,自恃工事坚固,又欺对方无炮,拼死抵抗。2连随即集中全连轻机枪、掷弹筒掩护,司号员吹起冲锋号,孙连捷率领2排顺利地突破两道鹿砦跳入外壕,在投弹组投弹掩护下,突击队架起木梯奋勇攀登,动作迅猛异常; 不料意外情况突然发生: 梯子太短,距离壕顶还差三、四公尺,加上梯子不牢固,突击队奋勇争先,人太多又将梯子踩断。此时天已拂晓,突如其来的挫折使孙连捷万分焦急。一个排40多人困在外壕内,急得团团转,连主力被阻挡在鹿砦外,内外隔绝、联系不上。敌人不断向外壕投掷手榴弹和点燃木柴火烧,催泪瓦斯熏得指战员眼泪鼻涕直流。孙连捷和2排排长陈志怀商量了一下,决定先要战士们在外壕内侧每人挖一个避弹洞,再集中力量从外壕内侧挖一个斜坡,并将折断的梯子重新捆绑。与此同时,刘正团长、杨俊生政委集中了9挺轻机枪、6具掷弹筒,组成火力队,亲自指挥第二次进攻。昝长绪连长、郄晋武政委、王国新副连长带领全连一鼓作气迅速进入外壕,又带来两架梯子。会合之后,3个排分成3路,拉开距离、循序而上,一举冲入据点,包围了敌人的主堡,以集束手榴弹炸开大门,占领了底层。孙连捷再次向伪军喊话令其缴械投降,如再顽抗即放火烧楼。伪军见大势已去。又害怕火攻,纷纷缴枪投降。第二次强攻开始至战斗结束,不过1个小时。

      对于7团来说,没有打过这样不顺心的战斗,虽然200余名敌人全部被歼,无一漏网,但总觉着憋气。第一次强攻失利,主要是准备不足,没有亲自侦察了解敌情地形,究竟外壕多宽多深,没有弄清敌人是在大堤上修的据点,外壕外侧与内侧高度相差5公尺多,因而梯子高度不够,再加上没有备用的云梯,当唯一的梯子折断后,突击队则陷入困境毫无办法。孙子曰: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所言极是。

      战斗结束,刘正团长进入据点察看,命令部队将俘虏押解出去,留下1个排打扫战场,部队迅速撤离。他坐在主碉堡下向3连连长王德林交待任务,分区宣传队一个十四、五岁的牟姓小宣传员拾起一个没有炸的掷弹筒弹看新鲜; 刘团长叫他不要胡摆弄,赶快扔到外壕去。小牟随手扔在地下,用脚一踢,顿时一声巨响,炸弹爆炸了,小牟当场牺牲,刘正团长、王德林连长等7位同志负伤。大家听到巨响后跑来一看,都大吃一惊: 团长倒在血泊之中。孙连捷急忙命令1个排将所有负伤的同志送到团部卫生队,迅速包扎后送往后方医院,刘正团长和王德林连长因弹片在胸部未取出,内出血不止,抢救无效而不幸逝世,团长终年仅28岁。

      当不幸的消息传开,全团指战员久久陷于极度哀痛之中。115师首长发来电报,对这位模范团长牺牲表示哀悼,军区、2分区的领导和许多干部、群众都感到十分惋惜。刘正团长无愧为人民的好儿子,光荣的好共产党员。上世纪九十年,孙连捷数次前往邯郸烈士陵园,向自己敬爱的刘正团长默哀致敬。

      7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集团军46师136团,在抗美援朝作战上甘岭战役中立下了卓越的战功,一直保持着红军团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

    • 家园 【原创】38)粉碎“铁壁合围”

      1942年9月,正是仲秋季节,天高气爽,分外宜人,根据地人民忙于收割庄稼,到处一片忙碌景象。青纱帐一片一片地消失,部队赖以游击活动的天然屏障不见了,按照以往的规律,每年秋季敌人都要进行“扫荡”; 因此,粉碎日寇秋季大“扫荡”的准备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利用这个空隙,教3旅举行了比武大会,抽调7、8、9团的第1连和轮训队参加,检阅各团秋季练兵的成果。大会进行了1个星期,胜利结束。

      此时的7团2连,在温先星副团长率领下,活动于郓北地区,监视郓城敌人的动向,打击敌寇的抢粮,保卫根据地的秋收。9月26日拂晓,2连经过一夜行军,到达敌人据点侯集西北的一个小村隐蔽,并派出便衣侦察员监视日伪军的活动。本部所在的这个村庄,只有30来户人家,临近黄河大堤,四周距离其他村庄较远,地形开阔。便于观察情况。队伍休整了一天,平静无敌情,即未转移。当天夜间,大家正在休息,查哨的3排长张建堂把几个连干部叫起来,报告发现敌情,孙连捷当即跟他到村南头观察,只见一队人马沿着大路向西急进。究竟是日本鬼子? 还是汉奸队呢? 他们究竟要干什么? 无法判明。这时,村东游击哨也派战士报告: 听到村东边2里多路的大路上有敌人的骑兵自南向北行进,还有车轮滚滚的声响。孙连捷感到情况不好,赶快向温副团长报告,并和昝长绪连长、郄晋武政委研究2连的应急行动。天已破晓,情况虽然不明,但估计是敌人秋季“扫荡”开始,而不是小股敌人抢粮抓丁。从敌人行进方向判断,其目标是中心区范县一带。考虑到本部隐蔽的村子小,目标也未暴露,可暂不转移,继续观察,部队分排集结做好战斗准备。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寇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茨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叫嚷要把华北变成其“完成大东亚圣战”的基地,加紧了对根据地的军事控制和经济掠夺。对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日益频繁,日益残酷。敌人把消灭根据地的首脑机关,摧毁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消灭我军主力,作为主要目标。1942年“五一”,即对冀中平原根据地进行了“铁壁合围”大“扫荡”。在战术上,敌人除采用过去的捕捉奇袭、纵横“扫荡”、反复搏击等方法外,重点采取了“铁壁合围”战术,将其作为对付我军的主要手段。这种战术,布置周密,通过侦察判断、精确地定下合击目标,然后调集部队从各个方面同时出动,布成并列纵队(即所谓“梳子队形”)逐渐推进,逐渐紧缩包围圈,最后在一个中心点合击。同时还于半途设伏或袭击,不断把抗日军民向中心点驱赶。再派几架飞机,进行轰炸扫射,制造恐怖气氛。每一支部队到达指定的集结点后即开始分兵,1个大队为1支队,每支队分4个中队,每个中队又分为2路或3路纵队,分进合击。一处发现目标,其他各处即向此处奔来。各路士兵分别手持红、黄、兰、白、黑种种颜色不同的旗帜,造成漫山遍野都是其部队的假象。

      上午8时许,从2连驻地西边、西北、北边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大炮轰鸣,声如巨雷,鬼子飞机在上空盘旋,不断俯冲扫射,狂轰滥炸。战斗的中心在黄河故道以北旧范县一带,距离2连约10多华里。为了进一步观察情况,孙连捷爬上村边一棵大树,眼见在村子西北的黄河大堤上,有鬼子和伪军的巡逻队,枪上的刺刀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他们全神贯注地面对着黄河故道,估计就是敌人合围的外圈。在那附近,鬼子骑兵,穿梭一样往返奔驰,封锁着所有道路; 鬼子步兵,一队队举着各色旗子,嗷嗷狂吼着向前推进,气势汹汹。

      这就是日寇对鲁西抗日根据地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举行的最大规模的“九二七”“铁壁合围”大“扫荡”。边区党、政、群后方机关、学校被紧紧包围在不到30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敌人的这次大“扫荡”,较之往年秋季“扫荡”来得快,而且调兵遣将部署严密,悄无声息,本部军事竟无察觉,因而十分突然。

      各路进攻的敌人按照统一部署、指定的路线和时间分进合击,根本不理会地方武装小部队、民兵的阻击袭扰。上午10点多钟,合围圈形成了,各路敌人靠拢,距离达到彼此火力可以互相交叉的有效射程以内,把根据地10多万军民挤压在越缩越小的包围圈内。惊恐的老百姓呼儿唤女,满地乱跑,到处是凄惨的呼叫。包围圈内各个村庄和道沟里,逃难的人们越聚越多,人们牵着牲口,推着小车,挎着包袱,提着篮子,挤了个水泄不通。随着鬼子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密集的人群里血肉飞溅、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受伤的人们发出痛苦的呻吟。鬼子的步、骑、炮兵从四面八方向合围圈中心压缩,枪、炮声狂风暴雨般地呼啸,坦克、装甲车的轰鸣震耳欲聋,灭绝人性的日本强盗向手无寸铁的人民群众挥舞屠刀,发泄着兽性的疯狂。凡是鬼子经过的合围圈内的大小村庄,房屋都被燃烧,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一切化为灰烬,人们被逼得无处藏身,无路可走。一片慌乱惊恐的情绪笼罩在人们心头,出于对人民军队的无比信任,他们将求生的唯一希望寄托于人民子弟兵。紧紧追随着部队,部队走一步,他们跟一步,在村里、道沟里行动着,这生死相依、血肉相联的军民情谊,正经受着血与火的严酷考验。

      教3旅政治委员曾思玉同志。率领3个连和3个团的轮训队,被包围在合围圈内,这是唯一的一支不足800人的作战部队,在旧范县、甘草堌堆、田堌堆、沙堌堆等极其狭窄的地带,与数十倍于己的强敌展开了血战。节节抗击着敌人的进攻,尽力迟滞敌人的推进速度,争取时间掩护着紧紧地集拢在一起的党政群团体、陆军中学和群众。他们在连天的炮火中,苦战半天,十分疲惫,而炎热的秋阳,晒得沙滩灼热炙人,汗水湿透衣衫,渴得嗓子冒烟,但敌情越来越严重,情况越来越危急,合围越来越紧,象铁桶一样把队伍箍得喘不上气来。鬼子的各色旗帜插遍村头、旷野,鬼子的狂喊乱叫声声可闻。下午2点多钟。在甘草堌堆以北道沟里,寿张县基干大队大队长黄士友,发现东北方向有鬼子大队骑兵,后边还有坦克,不能再向东北转移。情况不容再迟疑,必须立即组织突围,突围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关系到几万人的生死存亡。根据情况判断,东北方向有敌人骑兵和坦克,火力和机动性都很强,看来准备从此突围的计划必须改变。

      眼前的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曾思玉政委却十分冷静。他清醒地意识到,作为这支独立行动部队的指挥者和领导人,必须刚毅沉着,机断行事。一个优秀的指挥员最可贵的品质在于“智勇兼备”,打仗不仅要勇敢,更要动脑子,要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目标。正像孙子兵法所说“兵者诡道”,要“出奇制胜”。曾政委和8团参谋长王晓同志站在道沟交叉口一个掩体里,仔细观察着敌人的态势。迅速作着如何突破敌人合围的打算。

      突然,曾思玉政委发现日本鬼子的这个“铁壁合围”阵势也不是铁板一块。从第一线到纵深,四面均有红、黄、蓝、白、黑不同颜色的旗子; 西北、正西、西南方向,敌人大队主力云集,不可能顺利突围。只有南面甘草堌堆村东北角,距部队千余米的地段上,有“膏药旗”和几面红色的小旗子,插在柳林里停止不动,纵深也看不到其他的旗子--从正南、东南方向向开阔的沙滩突围,可能是敌人预料不到的,这个方向敌人的兵力也不密集,可以选择敌人这个弱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迅猛顽强的战斗动作,撕开一个口子,突破敌人重围。曾思玉政委决心下定,当即命令王晓同志带领8团1连和团轮训队,沿着道沟,利用茵柳、大蔴籽棵接近敌人,集中火力,突然猛打,撕开敌人的合围,掩护大队突围。

      下午3点多钟,部队发起攻击,拼杀中,8团1连伤亡较大,副连长王青山、轮训队长田少单同志英勇牺牲。第一次突击没有成功。敌人纵深炮兵,开始向突围的地方猛烈轰击,企图阻止我军突围。炮弹不断在人群中爆炸,阵地上弥漫着浓浓的硝烟,掀起滚滚的黄沙,遮天蔽日。不少妇女、小孩被炸死炸伤,哭声和呼救声频频传来。情况已万分危急,时间就是生命,不容有丝毫耽误,再不突围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包围圈内几万党政群机关、学校和人民群众就会遭受大规模屠杀,后果难以设想。曾思玉政委、王晓参谋长召集各连、队干部,当面下达了不借一切代价,死里求生、坚决突围的命令。

      曾政委说: 现在我们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我们的身旁有几千地方干部和10多万人民群众,他们的生存决定于我们撕开敌人合围的口子,即使我们粉身碎骨,也保护他们安全脱险。每个共产党员、青年团员起模范作用的时候到了,全体同志要拿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来。我们是硬骨头,钢铁战士,一定要打破敌人的合围圈,冲出重围! 全体指战员要以一当十,要以少胜多,要有坚强的胜利信心和决心。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部队要迅速作好冲锋准备。所有部队利用道沟就地展开,把各连轻机枪集中起来,机枪射手挂上皮带端平扫射,步枪上刺刀,手榴弹拉开弦,炊事员丢掉油盐挑子,拿起武器和鬼子拼命。一定要歼灭当面敌人,撕开口子后要向两侧伸展攻击,顶住敌人,掩护机关、学校和人民群众突围。

      命令下达后,部队紧急动员,整顿队形,一齐吹起冲锋号,遂在600米宽的正面展开,同时跳出道沟,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手榴弹投向敌人,指战员怀着满腔仇恨,瞪着血红的双眼,端起闪亮出刺刀,象猛虎下山一样奋不顾身冲向敌阵。7团1连一鼓作气同日本鬼子展开了面对面的厮杀,前仆后继、奋勇当先。经过一场血战,当面1个中队的100多名鬼子被全部歼灭,终于撕开一个口子,敌人的第一层合围圈被勇士们突破了!

      部队立即向两翼伸展,驱赶敌人,扩大突破口,掩护着党政群机关、学校、人民群众象潮水一样涌出。部队和群众冲出2里多路后,鬼子的骑兵从北面挥舞着战刀飞马奔驰,坦克和装甲车也向突破口冲来,企图堵住撕破的口子。千钧一发之际,曾政委命令身边的骑兵班在黄河沙滩上向东猛跑,扬起滚滚黄尘,造成疑兵,把敌骑、坦克引开。骑兵班的十几名勇士,在班长朱孝治的带领下,扬鞭疾驰,转眼之间到达一个村庄,隐蔽在道沟里,敌人的骑兵、坦克、步兵一齐猛扑过去。他们沉着镇定,待敌迫近,才以密集火力开火。这一果敢行动,短促排射,打得敌骑乱了阵脚,慌忙后退、下马还击; 这样,就拖住了敌人,赢得了时间,掩护突围部队向南急进。

      7团1连在正面继续冲杀,很快冲破了敌人第二道封锁,冲过了黄河沙滩,又冲向第三道包围圈,也就是埋伏在黄河大堤上的巡逻队。敌人虽然在这里占领了有利地形,但兵力不足,只有少数鬼子带领伪军作战,火力也不强,阻挡不了突围部队的勇猛冲杀。

      在敌人压缩包围圈向中心区步步紧逼,军民处于极度危急之时,温先星副团长指挥2连向据守黄河大堤的敌伪军进行了猛烈进攻,从后背急袭、杀伤敌人,策应部队突围。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给敌人以巨大威胁。经过1个多小时战斗,突围部队杀出敌人重围,2连随即向东南方向转移。

      突围的胜利证明: 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大大超过了凶狠狡诈的日本强盗--尽管敌人设计了十分严密的所谓“铁壁合围”,可是他们万没想到,在我军身陷重围之后,由于指挥者的临机应变,虽然部队处于劣势,仍然可以以宽大正面的突然迅速的冲击,以数百名战士的拼命精神,以全部突围部队和数千人民群众的齐声呐喊和扬起的漫天尘土,造成一个千军万马不可阻挡的声势,反而使得那些单兵纵队的鬼子变得十分渺小,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所措。事后《冀鲁豫日报》和教3旅的《挺进报》都以特大标题在头版刊登了《曾政委率领部队和群众胜利突围》的消息,教3旅旅长王秉璋更是在《挺进报》上发表了关于反“扫荡”的总结性文章,从军事理论的高度论述了这次突围胜利的重大意义。

      在合围圈尚未形成时,冀鲁豫军区、区党委、行署机关,由杨得志司令员指挥,在军区特务营的掩护下,从敌人两路之间的空隙突围,转移到黄河以南。教3旅机关和7团部队在鄄北活动,未落入敌人合围。

      这次日寇对冀鲁豫平原濮、范、观中心区发动的“铁壁合围”大“扫荡”,是经过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茨大将亲自组织,以日军第32师团、第35师团为主力,配属骑兵第4旅团,汽车、装甲车400余辆,坦克30余辆,飞机10余架,还有17个县的伪军共3万余人,在日寇第十二军团司令官喜多诚一中将指挥下,兵分8路、合圈中心区,妄图一举消灭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军队主力,继而彻底摧毁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是边区遭受日寇最大规模、最为残酷的“铁壁合围”,而且敌人这次秋季大“扫荡”较往年提前,边区机关、学校及后勤单位未能及早疏散转移,以致遭受重大损失。此次大“扫荡”,部队伤亡279人,地方干部伤亡失散800余人,群众被杀害2300余人,被抓壮丁6000余人,抢去牲畜1000余头,烧毁房屋3000余间。行署参议杨敬斋、孙仰周,分区政治部主任魏金三,陆军中学教务处长孙厚甫,教3旅民运科长陈伟等同志壮烈牺牲。其中,魏金三主任的牺牲尤使孙连捷感到悲痛。

      魏金三(魏晋)同志。1913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长清县南坦山闫家楼村,父亲是一位清贫的小学教员。1931年他考入长清县立中学读书,正逢日本强盗侵占东三省,激起了他无限义愤。1934年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便从事小学教育借以糊口。1936年初到济南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解决生活困难,考入公费的济南警察学校。他接触了许多进步青年,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即“民先”),发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文化友谊社”,编辑出版油印刊物《联系》。

      1937年4月,魏金三同志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受党指派,考入韩复榘的侦缉队,承担了极其危险、极其复杂的艰巨任务。他机智勇敢,沉着坚定地与那些奸险狡诈、心毒手辣的魔鬼周旋,及时将敌人破坏地下党的部署和叛徒、特务的动向密告党组织,使党组织和党的干部免遭毒手,为此做出特殊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党指派,回到长清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抗日武装,以长清县第一高级小学为基地,通过该校校长张耀南,积极开展各项抗日救国活动,积极发展“民先”组织,联络进步青年20余人,策划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0月,成立起长清县各界抗敌后援会,推选张耀南为主任,魏金三同志任组织股长,负责具体工作。1937年12月27日济南失守后,魏金三同志组织发动进步青年30余人集结到坦山,成立了长清县第一支抗日游击队。1938年2月,他和万晓塘、冯向前、袁振等同志率领这支游击队到肥城,和张北华、远静沧同志组织起来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会合,改编为自卫团第4大队,魏金三同志任中队长。4月间4大队同11、17两个大队返回大峰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中共泰西特委成立后,万晓塘同志任中共长清县委第一任书记,不久,调部队工作。由魏金三同志接任。12月,自卫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魏金三同志兼任长清县独立营政委。1940年4月,6支队主力改编为115师343旅运河支队4团,魏金三同志任3营政委。1941年他调任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兼直属政治处主任,孙连捷在直政任青年干事。半年后他调8团政治处任主任,1942年调2分区任政治部主任。

      魏金三同志对党忠诚,从不计较个人名誉地位,对同志热情、诚恳,为人坦率、正直、忠厚,工作积极负责,任劳任怨。生活艰苦朴素,处理问题冷静、细致,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对敌斗争坚定勇敢,作战勇猛,右臂负伤致残。

      1942年9月30日,在鲁西最残酷的日寇“铁壁合围”大“扫荡”中,他率领部队掩护机关、群众突围时,不幸中弹、身负重伤,毅然将乘马和一皮包机密文件交给警卫员,令其乘马突围,警卫员不从,魏金三同志不忍警卫员落入敌手,大义凛然、举枪自尽。

      孙连捷悲痛之余,更使其常以队伍中有这样的英雄壮举而感到自豪,并以魏金三同志为楷模教育部队,不愧为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军队卓越的领导干部。

      通宝推:testjhy,李根,
    • 家园 【原创】37)钢铁七团

      1941年9月,在军区轮训队学习后,教3旅政治部决定调孙连捷到7团接替马忠恕同志任团青年干事,对小孙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和鼓舞的决定。

      从不停止战斗的脚步,

      高高举起胜利的旗帜。

      我们歌唱你啊!

      人民敬仰的七团。

      从井岗山到陕北,

      从冀鲁边到鲁西,

      七团擂动响亮的战鼓,

      反动派的铁壁化为泥。

      一个个残害人民的敌军,

      在闪亮的刺刀下丧魂失魄。

      数不清的深沟高垒,

      被七团的铁拳粉碎。

      最坚固的碉堡围寨,

      英雄的巨掌下摧毁。

      日本武士道的魔鬼,

      再也征服不了中华。

      您们的丰功伟绩,

      给人民带来胜利的欢笑。

      艰难困苦的岁月,

      锻炼了你们钢铁般坚强。

      光荣的七团啊!

      您们是党的一支英雄武装。

      7团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红军团。这首歌颂7团的战歌,是鲁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姜思毅(天津人,1936年加入共产党。88年中将)和宣传股长董洪明同志编词并谱曲的,形象地反映了7团的英雄战史。

      7团,这一支英雄部队,前身是毛泽东同志1927年于湖南亲自组织、领导秋收起义的武装,参加了井岗山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林彪、罗荣桓元帅曾在这个部队担任过军事和政治领导。在中央苏区改编为第一方面军一军团第2师5团,曾获“军政双优、全军第一”的光荣称号。在粉碎国民党军5次“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次战役中战功卓著,是全军闻名的“夜老虎团”。抗日战争中改编为115师343旅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肖远久,政治处主任邓华。在平型关战斗中立下不朽功勋。平型关战斗后,343旅副旅长周建屏率685团2营(营长曾国华)进军至河北平山,与当地党组织的游击队合编,组成115师第五支队,1938年春,参加了粉碎日寇对晋东南九路围攻的战役; 5月由115师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带领进军到冀鲁边区,与津浦支队、三十一支队合并成挺进纵队,开辟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包括沧州以南、德州以东、济南以北之庆云、盐山、东光、南皮、乐陵、无棣、宁津各县)。1940年春,南下参加讨伐叛军石友三的战役后,改编为鲁西军区运河支队5团; 10月又改编为115师教导3旅7团。

      这支部队始终保持着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经历数百次战斗,皆能攻如猛虎,守如泰山,机智灵活地完成战斗任务。不管环境多么艰苦,战斗多么频繁,部队都象钢铁巨人,拖不垮,打不烂,始终保持饱满的战斗热情,昂扬的胜利信念。部队善于长距离奔袭、夜战、近战、白刃战,一直保持“夜老虎”的英名,赢得了荣誉。多年来在战斗中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也培养出许多优秀干部。

      人们常说,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怕苦怕累的软骨头,在7团是不能存在的。能够到这个红军团去工作,是党的信任,也是自己的光荣。孙连捷对于能够成为这个英雄集体的一员,感到十分自豪。

      孙连捷到7团工作时,团长刘正,政委杨俊生(江西瑞金人,1934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少将),参谋长程政杰。1营营长温先星(江西石城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大校,61年少将)、教导员王定烈(四川宣汉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大校,61年少将),2营营长齐丁根(江西进贤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6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少将)、教导员王猛(河北盐山人,1938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大校,64年少将),3营营长黄兴华、教导员江立贞。

      其时,7团政治处主任是钟学林(江西瑞金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大校),副主任李觉(山东沂水人,1937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少将)。团政治处的成员还有总支书记江昌华,组织股长梁迺强,组织干事于秀卿,干部干事李廉泉,统计干事李连克,锄奸股长巫金标、锄奸干事刘金池,俱乐部主任黎波,教育干事李澄,宣传干事李钦泉,敌工干事史坚,民运干事张维商,副青年干事刘存智(山东庆云人,1939年加入共产党。88年中将),技术书记李本信。虽然人不多,但大家热情高,工作很努力,经常深入连队,与指战员同甘苦、共患难,帮助连队工作,不搞瞎指挥,不说空话。因此,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都十分扎实; 特别是战时政治工作,继承和发扬了红军时代的传统,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威信很高。青年工作也很活跃,做为党支部的助手,在保证行军、作战、训练、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开展识字活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战斗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重伤不哭不闹,轻伤不下火线,是朱德青年队的好传统; 不吸烟、不喝酒、不发牢骚讲怪话是自觉遵守的好习惯。一批又一批的朱德青年队队员参加共产党。为党输送新鲜血液。许多青年队员成为战斗英雄、学习和工作模范,被选拔为班排干部。

      1941年以来,对敌斗争愈加尖锐复杂,根据地不少地区被敌“蚕食”占据,活动面积急剧缩小,部队兵员显著减少,人民负担日益加重,战斗更加激烈频繁。如何战胜重重困难,坚持斗争度过难关,是每一个指战员都十分关切的大事。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指示。回顾抗战5年来的历史,抗战大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之前所运用的大规模、轰轰烈烈的形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采取新的斗争手段。战争经验已经证明,在敌寇不断“扫荡”、“蚕食”、围困下,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在减少,群众负担加重。如果不实行精兵简政,紧缩队伍,依然保持庞大的机关和大量非战斗人员,群众的沉重负担定难持久--人穷财尽--最终是要失败的。

      敌寇对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其罪恶目的就在于摧毁本部军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每个根据地内脱离生产的人数与根据地的人口数量应有一定的比例,人民才能供养得起。超过一定的限度,人民负担过重,必然出现“塘小鱼多”的困难,甚至出现“塘干鱼死”的可怕结果。现在采取紧缩政策,就是要粉碎敌寇实行“竭泽而渔”的阴谋,使根据地得以生存和延续。

      战争的实践还证明,敌后游击战争的特点是战线不固定,强大的敌人控制了大、中、小城市和交通要道,掌握现代化运输工具,机械化程度高,行动快速,进攻的突然性大,这就迫使部队和机关的流动性加大,不仅庞大的机关行动困难,就是战斗部队中非战斗人员多、行动笨重也为频繁的战斗所不允许。

      当时实行精兵简政,最大的困难和阻力还是干部自身对这一生死攸关的根本政策不够理解,对中央这一英明决断的现实意义认识不清,对眼前的紧缩和未来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未能摆正,仍然习惯于抗战大发展时期那一套活动方式和工作作风,对个人的去向和前途存在种种考虑。

      究竟这一重大政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

      大家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开展了认真学习和反复讨论,逐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确实是严峻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是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要想站稳脚跟,战胜困难,不被日寇消灭,只有紧缩自己,使之适应变化了的严峻形势。这种改变是为了保存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了骨干,就会有未来的大发展。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就要把我们的队伍整顿得更加精干,锻炼得更加坚强,则胜利与发展才会更有保障。所以,精兵简政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根据形势全面考虑,切合实际而又照顾到将来发展的正确决策。历史证明,只有真正全面理解中央的政策,才能积极主动、坚决认真地贯彻执行。在实践中往往由于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取得了胜利,才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央领导的英明正确。

      中央精兵简政的要求规定: 主力军应停止发展,军事建设的重心放在强化地方军与发展不脱离生产的民兵上面。并且规定了根据地全部脱离生产人员(包括军队),不能超过当地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要求紧缩上层,减少中层,充实连队,加强基层。简政的中心问题是调整组织,裁并机关,减少冗员,提高办事效率。精兵简政又必须与爱惜民力、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联系起来。因此,精兵简政政策是一个全面的纲领,综合的措施。

      精兵简政涉及到每一个同志,从七团这一个团来说,变化也是很大的--大团改为小团,营一级建制撤销,12个步兵连合并为5个步兵连; 团直保留了1个特务连(包括侦察、通讯、警卫3个排)、1个机炮连(重机枪、迫击炮)、1个轮训队(轮训班、排长)。团直机关(司令部、政治处、供给处、卫生队)也大为精简,政治处取消了股,只设7名干事。机构裁撤合并后,干部多余不少--有的下放连队加强基层,有的上陆军中学学习,有的参加轮训,有的调地方武装。

      1942年1月,孙连捷调到5连任副指导员(专职支部书记),半年后又调到2连任副指导员。经过精兵简政,七团的士气更高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