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毛泽东的胆略与辽沈战役作战决心的形成 -- 思想的行者

共:💬146 🌺28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74师那样的机会,林是永远抓不住的

              而创造机会的能力,林是远远不如毛、刘伯承的。

    • 家园 如果沈阳国军全力扑向营口突围,则胜败未知
    • 家园 很难讲48年春天东野没有按太祖要求南下是对是错

      按太祖的意思,粟裕还要带三个纵队过长江呢,粟裕坚决不干,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48年春天总的态势还是敌强我弱,东野虽然力量比东北国军强,但是东北随时可以得到华北的支援,华北的傅作义还不好对付,华北战场国军兵力一直占优势。一直到平津战役前夕,华北的敌我力量对比是国军50万,解放军30万。但是到48年秋天就不一样了,那时的傅作义已经对老蒋不抱希望了,所以他对驰援锦州根本没有尽力,就来了个偷袭石家庄,其实就是不想去东北。

      • 家园 如果按照七月分兵的战略水平,粟裕就得南下

        如果按照粟裕原来的意图在家门口打邱疯子,粟裕也是无功空耗时间,最终也得南下。

        • 家园 最后没南下,是粟裕最终放弃了根据地内打歼灭战的战略局限

          跑到外线打了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这一外线歼灭战的胜利,也奠定了毛让林南下打锦州的决心。

          • 家园 集中主力在中原决战是统帅部和战区之间良好互动的结果

            当时在中原战场事实上形成了僵持局面,谁能首先打破这种僵局即可获得主动。

            打破僵局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战争引向非战区,调动、分散敌人,制造歼敌机会——三军配合经略中原就是这样的打法。二是在战区内最大限度集中兵力打大仗,争取大量歼灭敌军——豫东战役就是这样的打法。

            应该说,毛泽东个人指挥的风格是灵活机动,在总体力量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极反感和敌人主力做正面大规模作战;而粟裕的作战特点往往是敢于和敌人主力进行会战,而且经常是采取主力会战的形式,早在1944年,很多地方还是分散游击作战时候,粟裕在天目山战役中已经采取了集中炮火支援这种正规打法了。我认为,两种做法并没有对错高下之分。统帅部从全局考虑,进行风险管理,做到先为不可胜;战区从具体情况出发,抓住战机,做到以待敌之胜。而双方分歧的关键点在于,统帅部和战区对于双方实力对比的认识是不同的,在那个时代,战区对于双方战力对比的认识,往往要比统帅部更准确,因为有最直接的经验支持。最后中央批准暂不过江,集中主力在中原会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粟裕讲明白了中原我军已经有能力和国军展开主力会战。

            在战争史上,统帅部和战区之间的认识差异,是经常发生的。能否予以合理的处置,形成一致意见,是考验一个军事集团是否处于上升期的重要标志。

            • 家园 你没有看到关键:城南会议为什么谈不拢?

              毛从战略上看要将战争引向外线

              而粟裕要在内线依托根据地打歼灭战

              他们在城南会议时,谁也不敢提在外线打歼灭战。但后来的实际发展就是在外线打歼灭战。

              估计被七月分兵和三打四平的失败,降低了目标。

              • 家园 内线和外线有时界限分明,有时相对模糊

                界限分明的,比如苏中战役、陕北三战三捷,属于内线;三军配合挺进中原,属于外线。

                界限模糊的,比如东北早期,我军和国军都是外来的,对于双方而言都算外线;再比如淮海战役,属于外线还是内线?任何一种说法都可以找到证据,也可以找到反证。

                所以更明确的区分,应该是依托根据地作战还是到新区作战。这样一看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从豫东战役开始,华东野战军一直是依托根据地进行作战。粟裕在向中央汇报淮海战役构想时,就向中央询问老解放区是否有力量支持;中央在向总前委部署时,也责成华北、中原、华东各解放区以全力支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