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长平之战的军事地理与战术问题 -- 秋原

共:💬65 🌺2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长平之战的军事地理与战术问题

    今天一早在SB的军普区看见嫖相发的关于军事地理的帖子,俺看过多少也是有感触的,对文里对秦赵长平一战当中关于地形、战场态势与双方战略层次的分析,多少有自己的保留意见。

    趁今早有点闲功夫,整理汇总一下,斗胆发个帖子,请大家多多批评~

    分析长平之战这场尚处在青铜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无论在军事地理还是具体的交战过程当中,许多方面都和嫖相论述有些出入的~

    1、两军互相对峙没错,但各自坚守的阵地很清晰,并非犬牙交错。在王龁VS廉颇阶段,后者作战不利丢弃了丹河河谷西岸的空仓岭,退守丹河东岸。廉颇此后再不出战,两军以丹河为界,沿山岭走向凭险建立防线,互相对峙、监视。双方的阵地非常清晰,而不是犬牙交错~

    2、廉颇退守的丹河东岸长壁垒还不是赵军的最后一道防御阵地(只是两军对峙时赵军的前沿阵地),在他们身后大致沿东-东北-北方向的丹朱岭一线还有一道更坚固的壁垒阵地,这才是赵军的主阵地。

    至于秦军,他们也没闲着,既然河东岸的赵军已经在山岭上固守阵地,攻不下来,那么秦军也相应地在河西岸的山岭上修筑了同样的壁垒阵地(即西长壁)。

    双方形成了各有两道防线,夹河对峙的局面~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面两点,俺附图两幅如下: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图一是长平一战双方对峙的形式图,网上找的。图二是GOOGLE的丹河河谷的地形图。依照图一和文字描述,在图二上分别在丹河东、西两岸以较细的红、黑直线描述两军对峙时依山岭修筑的前沿阵地(秦军为西长壁、赵军为东长壁)。两军在东、西长壁之后,还都固守着各自更坚固的第二道防线——秦军为空仓岭防线(黑粗线)、赵军为丹朱岭防线(红粗线)。

    王龁廉颇对峙的三年里,双方人马就是以这种态势存在的。双方的几十万人马,部署在各自的前沿阵地、第二道防线和防线之后。双方的指挥所(或说司令部),则全在第二道防线之后~

    3、有一点必须肯定,即嫖相说双方增兵是保护自己的侧翼(或者说寻机突击、包抄对方的侧翼),这话是非常正确的。

    从图上就可以看出来,双方的各自两道阵地就是利用河谷两边的自然山岭构成。守军凭险地固守,那么对方如果从正面进攻的话,显然难度极大。假设秦向东越过河,从正面去攻赵的前沿阵地,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历史已经证明,秦军没攻下来)。而且处在第二道防线的赵军会给他们前线的战友不断地支持和增援;如果秦不去正面攻击赵的第一道防线,而是穿插到第一与第二道防线之间呢——首先他要耗费更多的兵力和迂回路程、其次将遭到两道防线赵军的夹攻,这显然是一个杯具……

    那么要想进攻的话,很自然的态势就是寻找薄弱环节,比如山岭中间的断崾之类的地形;沿正面阵地向穿插到第一防线的两侧和后面去。如果某一方做出这种行动的话,那么对方也肯定要做出类似的行动——加固、延伸本方的第二道防线,让延伸开的防线二保护防线一的两侧,防止对方实施穿插。同时,各自据守的山岭阵地即是出击阵地、也是防御阵地。对方加宽,你也要加宽——阵地加宽导致防御正面扩大,需要不断调兵上来以弥补单位正面上的兵力密度——这就是为什么双方在看似这么一个小河谷地区却聚集几十万近百万兵力的主要原因。

    所以,地图上双方的第二道防线远比第一道防线长,就有三个原因:

    A、当敌人渡河向前沿阵地发起正面攻击时,本方主力从第二道防线出击增援前线;

    B、以宽大的方向保护前沿阵地的侧翼,防止对方突破包抄到第一道防线后面去。

    C:第二道防线还维系着各自的后勤/补给运输通道

    综上三点,俺做个总结:

    王龁VS廉颇对峙的三年岁月,双方在河谷两边构成了各有两道放火墙的宽正面大纵深防线。好的方面是没有给对方留下战场战术上的破绽,形成了僵持对峙的局面;坏的方面就是双方集中了太多的兵力,随着时间的延续消耗着各自的战略战争资源,直到其中一方支持不住为止……

    4、把地形搞清楚,然后就可以说人物了。先简单提下廉颇,其实廉的指挥在这一阶段总体来说,是中规中矩的。这场战争不是他发动的,争上党这种“与虎谋食”的脑残主意也不是他出的。要怪的话,也应该去追究孝成王与平原君这俩糊涂蛋,没有廉颇的问题。廉颇在这一仗前后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职业军人——上面的国家领导人关起门来做了一个战略层次的决定,然后要求他这个军事指挥官去施行具体的战术行动而已——何况前者在决定时候根本没有咨询后者的意见(妈了个逼的,赵国自武灵王之后,真是黄鼠狼下耗子)。

    廉颇早初战失利后退守丹河东岸凭险坚守阵地,这是一个稳妥的决定。至于说“巩固防御的战术是非差得当的”,导致为保护侧翼而导致战线过长,兵力集中导致资源消耗国力支持不下去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涉及战略决策的高度了,显然不是廉颇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也没有凭线据守更好的战术了。而后当赵过感觉到国力吃紧张时,在求和和合纵方面接二连三的失误更是国君在战略层次上的昏招,也与廉颇无关。

    5、好了,现在俺们说下马服子赵括的问题了。

    “白起是绝对顶不住赵括的猪突进攻的”——说句不客气的话了,我无论如何也不敢赞同嫖相这一句。

    如上面1~3点我对战场地形的介绍。双方已经僵持三年了。既然秦军攻不下河东岸赵军的第一道阵地;反过来,怎么能肯定赵括就能猪突在河西岸秦军的第一道阵地呢?何况在第一道阵地之后,秦军后面还有一道更坚固的空仓岭阵地……

    我想:嫖相给赵括、白起作出这个结论,是他有一个错误的前提——“双方在这个地区互相对峙,阵地犬牙交错”

    这个问题我在回帖一开始就说明了:双方的阵地恰恰不是犬牙交错的。双方各自依地形坚守了两条防线,尽管山岭的走向不规整,在山岭之间看似有平整的谷地,但这是口袋,哪个愣头青敢穿插进去,势必遭到对方前后两道阵地的合力围攻。

    就在这个时候,伟大的、自负的、勇敢的马服子赵括出现了。他主动跳出来扮演这个愣头青。今天看来,他为白起成名做出的贡献,恐怕要比王龁还大。

    6、赵括在上任后作出的一系列脑残指挥,不必赘述。但我可以肯定,这位少爷绝对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喷子,因为他连此前两军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阳谋”都没有重视!

    这个阳谋,就是我前面反复提及的“双防火墙”当中的第二道防线(赵之丹朱岭、秦之空仓岭)。

    获胜的白起是要感谢他的前任的王龁,后者这三年看似乎没有进展,但实际上建立起由两条防线构成的“双防火墙”攻守体系——前一道防线用来和敌人对峙,后一道防线即是前一道防线的支援,更在保护前一道防线的侧翼,让敌人不敢轻易穿插进来。同理:敌军指挥官廉颇也建立了完全类似的“双防火墙”。

    双方夹丹河的第一道防线(即图上的细黑、红线),只起到对峙和监视对方的作用,只部署相对少数的兵力。大部队都部署在第二到防线后面。这么说不是没有依据的,从后面的战场形式发展可以看出:赵括率领赵军主力从丹朱岭阵地出发,渡河进攻秦的西长壁阵地;白起趁赵军进攻受挫,趁机令2万5千奇兵和5千骑兵从空仓岭阵地出发,分别在南北断了赵军的侧翼——由此可见,第二道防线才是关键因素——赵军舍弃丹朱岭防线导致被包围,秦军趁机从空仓岭出击包围了赵军。

    在王龁VS廉颇时期,双方已经建立了各由两道防线构成的对峙局面,都以第二道防线作为自己的核心阵地,同时也都明白对方的部署,所以这是一个让双方僵持不下的阳谋。

    马服子连这个阳谋都把握不住,只能说,此人实在太“二”了~

    7、

    司马公的《史记》里没有记载对马服子个人性情与成长方面太多的文字。不过从他如此崇尚进攻这点来说,我个人觉的他受他父亲马服君影响比较大,尤其是让马服君一战成名的阏与之战。“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显然,俺在马服子身上,不难看到了继承自他爹的这种对“勇”的推崇。但遗憾的是,他机械地继承发扬了他爹的“勇”,却把“智”字忘光了

    阏与之战当中,马服君先是用计蒙住了秦国奸细,实现了出奇不意的目的,这是“用智”的体现;然后从谏抢占北山至高点,这有“凭险”的眼光。战国后期,尚处在使用青铜兵器的时代,“地利”这一条的作用相当大。

    再看其子在长平的表现:离开本方核心阵地,不智;渡河仰攻对方在山岭告地的前沿阵地,又是以短击长。除了“勇”以外,这位少爷身上再没有哪点象他爹了……

    8、关于军事地理的另外一个因素。

    长平之战后半阶段,马服子是怎么冒然出击,秦军又是怎么施行包围战术的过程,大家都清楚的很。但既然说到了“军事”和“地理”,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关键因素没有被人关注到,这就是丹河~

    马服子率赵军出击,是在当年的8月,正是夏末秋初的季节。而这个季节,又正好是中国北方汛期的末段,河流的水位在这个时候最高,水量和流速也极大!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赵军可以被秦军围困46天之久——包围圈里的几十万赵军密集分布在丹河两岸(临近现今山西高平市区附近),粮食和马匹(还包括人)虽然越吃越少,淡水却一点都不缺!如果他们是被围困在街亭麦积山上,怕是连三天都撑不下了。

    同样,这条正值汛期的河流,对渡河进攻秦军西长壁的赵军,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也会造成非常明显的麻烦~

    关键词(Tags): #王龁(大圆)#长平之战(大圆)#廉颇(大圆)#赵括(大圆)#白起(大圆)通宝推:上古神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双方几十万人马对峙三年,如果确是如此,则赵败不足为奇

      在春秋战国时期,需长期御边作战的唯秦赵,所以战力最强的也是秦赵。比较二者战力,从与西北游牧民族接壤的战线(长城)来看,秦的御边压力应更大一些,相应的战力应是更胜一筹。

      更重要的是,赵有“胡服骑射”,说明赵是以农耕为主,与半农耕半游牧的秦相比,战争成本要更大一些,他不能以战养战。对赵来说长平之战是被拖垮的。

      包括后来秦的灭亡以及后来各个朝代的更替,个人认为均与此有极大关系。

      • 家园 你从哪里考证出秦国当时是半游牧的
        • 家园 考证的没有,不过想当然尔

          相对赵而言。为什么赵有胡服骑射,而秦就没这个故事,两种可能,一种是他本身就具备这个能力,无需学;一种是他不具备这个能力,的确又没学。后一种显然没法解释他在西陲之地越混越大,最后统一中国的事实。因此,只有前一种可能,即他有胡的本事。

          另据史记记载: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能驯鸟兽,其祖先与游牧可以说沾上边。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一部分在中国种着地,一部分杂居胡地搞游牧,半游牧半农耕的方式应该比较符合秦早期的状况,也是秦别于六国的传统特点。

          (非学文的,对历史只是爱好,见笑见笑)

    • 家园 具体挑几处错

      具体挑几处错:

      2、大军不会驻扎山顶,只会驻扎山脚和河谷,司令部同理

      25000骑兵最大可能是在战场南侧翻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打击后勤线,不过赵军带的粮食不少,实际是白分兵。没马镫之前骑射是无法和步兵方针正面抗衡的,另外标出的行军路线不对,可以看看google地形图,标出的线路步兵都难走

      3、所谓“保护侧翼”,大军在堡垒密集区域搞穿插是笑话,除非突袭决战,空降兵深入敌后一般只要求支撑几个小时——几天,前方不能大胜就输定了

      4、廉颇身为高层决策者,清楚后勤能力,不顾后勤保障搞消耗战,他没责任谁有责任?

      7、他爹战胜秦军才9年(4年后去世),那时候他也得三十多,理论家没智?上次不愁补给,慢点打没事,接手长平主帅时候已经快没粮了,大军贵速不贵久

      要说智,还能用什么?廉颇用过什么?

      8、阴历8月水位已经降低,阳历8月渡河攻击是找别扭

      至于饮水,几十万人“被包围”也至少占据几十平方公里,不在山上不用太操心

      还有柴草,吃生饭是不行的

      后勤保障能力欠缺的前提下,刚接手不久,能让白起的优势兵力“死者过半”,战术怎么也是优秀

      几十万人调度对战术能力要求比遵守所谓不离开坚固阵地、不仰攻难度高千倍不止

      所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廉颇,面对白起副手进攻吃败仗,防守丢阵地

      • 家园 古战场实地情况

        长平一战我去实地考查过,现凭记忆谈谈。

        秦军重点在丹河西边的山上,山梁西边的相公山,野川一带是秦军的防线。秦的二道防线在老马岭,吾神山,三和背一线,有军队防守,但在白起来之前无军事设施。三道防线原定以端氏为中心的南北一线。只是还没来的及布置。

        白起接手后,在沁水端氏镇和它以北的孔壁,郎壁,王壁,以及以南的秦庄,武安,屯城一线修筑沟垒石壁。秦的头道防线在丹河而北的山岭上,这道防线北魏时地理学家郦道元亲眼见过。端氏镇在固县河与沁河汇和处,地势极为险要。秦军防线以端氏为中心,南北一字排开,北有孔壁,郎壁,王壁和运粮滩,马沟等村,南有秦河,秦庄,武安,屯城等村。

        另外,在高平镇和东北境,与长子,长治,陵川县交界处全是大山岭。这些大山岭上有一条石头垒起来的石城,这道石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沙帽山直到陵安的马鞍,长百余里,当地人在战后给它起的名字;百里石城。至今仍然这么叫。

        而这道百里石城是白起命人筑的,并且每隔一段还筑有堡垒,日夜派兵把守,如此,赵军的粮草根本运不进去。连音信都被秦军完全切断。战败后曾经有赵军从这里逃跑,全部丧命,可见这道石城的坚固。

        长平最后一战前,白起曾派出斥兵乘夜越过赵两垒防线,放火烧了粮草堆,赵的西山大军一部前来营救时,西垒防线被秦军偷袭,恶战后,西垒被秦攻破,赵军退守丹河以东,至此,赵军防地化为灰尽烬。

        今天的高平尚有以古军队编制命名的村庄;三军,康营,北营,营里等。你这些图和实际地理环境差距很大,且不说这一战后平空多出几个沟和被填平一道河谷,交战时的地名就已有改变。如秦城被赵军先后改为;小城---小乘。沁河两岸的大半村庄都是经这一战改名。

        如在公元前270年秦攻赵的阏与之战。古阏与城与古史记载就不一样。古史载有两处,一是今沁源县西南十五里乌苏村,二是今和顺县的梁榆城南,不去实地考查很难了解。

        而秦赵交战时,正是闹粮慌时期,很多难民从丹河西边跑去讨饭。这些应该都要考虑进去,毕竟战争不能单一只看战场之博,背后的各种情况都很关键。历史证明很多小细节导致一场战争的失败比比皆是。

        不好意思,我发在您的回复下,望勿怪。谢谢

        通宝推:bldc,铁手,
        • 家园 不信书你打算信春哥吗

          地图不是人画出来的?几千年前的地理变化多大你了解吗?不去实地考查直接拿个地图就折腾这是什么?赵括更纸上谈兵好歹还读书,你是连书都不读自己意淫靠想象考证啊

          --------------------------------------------

          实地考察,军官去可以侦查,普通文人去了就能推算兵力布置吗?

          你了解考证工作是怎么做的吗?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你这只是在想当然。

          -----------------------------

          很多所谓的考证就是牵强附会,特别是隔了这么多年

          这话更可笑,先去了解下什么叫作考证,所有的学者考证全是牵强附会,那你去考一个看看?你的意淫就是最真实的事实?

          ------------------------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常识都能搞错,n手的资料不信最好

          历史常识你能说出哪怕一个吗?

          还是意淫,你要材料给你材料,不去查证,空口说白话吗?你这已经不是谈历史话题的态度,而是一定要争个输赢的抬杠了。我是看你在我好友中,以为你是认真严谨的想去了解这个事件。现在看来你是想扯蛋。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这点可怜的知识全是从书上得来的,不信书你打算信什么?信春哥吗?

          你免回,不浪费你扯蛋时间,继续吧。我忙我的。一句话,你想让大家都承认你是对的,就必须拿材料说话,那叫干货。拿不出干货就去学习补知识。

          我真不理解,你既然不读书还找人家要材料干吗?现在给你材料又不去查,甚至连那段历史完全不了解就想争赢?让大家看看你的每句话可有半句是有材料支持?想赢得让人心服口服吧,想当然随口扯出来的话,大家都能看懂,不说能否服人,你自己说的都心虚吧。如果看不起做考证的人,那就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把瓶子装满了再说话。

          • 家园 春哥比书呆子靠谱,特别是信N手谬误资料的书呆子

            春哥比书呆子靠谱,特别是信N手谬误资料的书呆子

            至少春哥不会自号军史专家

            google地图地形地貌非常清晰,这是排兵布阵的基础

            连几十万大军每天所需食物、水、燃料都没有清醒地认识,实地考察就能写好作战总结?糊弄谁呢

            至于所谓的材料,问几个细节出处,回一大堆没用的打马虎眼,材料名单就是论据了?笑话

            看看所谓的材料——

            “事实上据考证,赵括就是拦不住军中已是人吃人的惨状才决战的。”

            “长平最后一战前,白起曾派出斥兵乘夜越过赵两垒防线,放火烧了粮草堆,赵的西山大军一部前来营救时,西垒防线被秦军偷袭,恶战后,西垒被秦攻破,赵军退守丹河以东,至此,赵军防地化为灰尽烬。”

            “秦赵交战时,正是闹粮慌时期,很多难民从丹河西边跑去讨饭”

        • 家园 看地图后几个疑问

          “长平最后一战前,白起曾派出斥兵乘夜越过赵两垒防线,放火烧了粮草堆,赵的西山大军一部前来营救时,西垒防线被秦军偷袭,恶战后,西垒被秦攻破,赵军退守丹河以东,至此,赵军防地化为灰尽烬。”

          “秦赵交战时,正是闹粮慌时期,很多难民从丹河西边跑去讨饭”

          出处何在?

          “而这道百里石城是白起命人筑的,并且每隔一段还筑有堡垒,日夜派兵把守,如此,赵军的粮草根本运不进去。连音信都被秦军完全切断。战败后曾经有赵军从这里逃跑,全部丧命,可见这道石城的坚固。”

          音信是切不断的

          另外逃兵全部丧命也没可能,除非被赵王杀掉

          要是断粮大战后大军崩溃才逃,绝对是精锐

          “秦军重点在丹河西边的山上,山梁西边的相公山,野川一带是秦军的防线。秦的二道防线在老马岭,吾神山,三和背一线,有军队防守,但在白起来之前无军事设施。三道防线原定以端氏为中心的南北一线。只是还没来的及布置。

          白起接手后,在沁水端氏镇和它以北的孔壁,郎壁,王壁,以及以南的秦庄,武安,屯城一线修筑沟垒石壁。秦的头道防线在丹河而北的山岭上,这道防线北魏时地理学家郦道元亲眼见过。端氏镇在固县河与沁河汇和处,地势极为险要。秦军防线以端氏为中心,南北一字排开,北有孔壁,郎壁,王壁和运粮滩,马沟等村,南有秦河,秦庄,武安,屯城等村。”

          端氏和高平之间分水岭是关键,丢了就是失败,端氏是前进基地,布防应该是为防范小部队或接应败军

          “如在公元前270年秦攻赵的阏与之战。古阏与城与古史记载就不一样。古史载有两处,一是今沁源县西南十五里乌苏村,二是今和顺县的梁榆城南,不去实地考查很难了解。”

          乌苏还是乌木?

          • 家园 看地图?

            人家都说是实地考查过,你还在看地图质疑?冒昧说一句,换个思维想下,既然实地考证过,能拿不出材料吗?恐怕是要多少有多少。而且看回复的内容,与实地情况是相符的,我这里也有材料,你若真是怀疑而需要验证的话,我给你吧。

            北大和山西考古部门都对长平作过深入考证,这项工作是中国历史界几大疑案之一,所以在四十年代就重视了。直到今天可以说比较清楚了。无论是考古材料还是地理材料,或者是文献材料,还有对战国经济和人口,以及社会背景的调查经几十年考证材料确实不少。

            我拿部分材料给你参考,把这些查证完你已经清楚了。据山西考古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今天的高平境内因长平一战得名的村子至少有五十多个。

            具体材料部分如下;《高平县志》,《明一统志》,《明史地理志》,《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山西资料辑释》,《沧桑》1996年第四期,《三晋三险记》,《山西通志》,《山西郡县释名》,《山西疆域沿革图谱》。

            考古材料,

            《文物》1996年第六期,《长平发掘简报》,《晋城金石志》。

            文献材料;

            《竹本纪年。晋太康二年》,朱友曾,《笈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云梦竹简》,《编年记》,《效律》,《山海经》,《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12月,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韩非子》,西汉刘向《新序》,张守节《史记正义》,《论衡》,三国时期蜀汉谯周的《古史考》,《白起论》,《帝王世纪》,《上党记》,《风土记》,《元和郡县志》,《通典》,《通志》,宋代《文献通考》,〈太平御览〉,西汉〈法言〉,唐代,〈艺文类聚〉,〈初学记〉,〈商君书〉,〈旬子〉,宋代〈古史〉,〈玉海〉,〈铁围山丛谈〉,顾炎武著,〈天子郡国利病书〉,

            先秦时期的地理和后期变化是很大的。以今天的军事教育结构论,培养一位指挥人才都是截止到二十五岁,若二十五岁还显不出潜力,就舍弃了。

            李牧三十多还不能得到重用?李牧是在赵惠文王前出生的人。那时守边不假,但赵与秦的战争是两国存亡之战。历代评价这段历史的人都没意识到国家存亡之战的严重性。赵王也同样。所以,国家存亡之即李牧还没出现的确说不过去,这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赵国君没重视。

            若不是秦胜利后也失策,赵国早在长平战败后灭亡了。范雎和秦昭襄王都没抓住机会,而选择了议和。实际上那时的赵已无力抵抗。

            另外,断粮不代表没东西吃,比如吃人。吃马。挖野菜。。。事实上据考证,赵括就是拦不住军中已是人吃人的惨状才决战的。而且这些材料还会告诉你白起接手后,数次进攻都是失败,并没在赵军手里讨到便宜。没占到便宜的是廉颇。

            • 家园 如果常识都能搞错,n手的资料不信最好

              google地图是最直观的地图

              除了等高线现在不让显示了

              比1:50000的军用地图只好不差

              实地考察,军官去可以侦查,普通文人去了就能推算兵力布置吗

              很多所谓的考证就是牵强附会,特别是隔了这么多年

              昭君墓有多少个?这个考证怎么说

              “先秦时期的地理和后期变化是很大的”,大致地形变动不大

              “以今天的军事教育结构论,培养一位指挥人才都是截止到二十五岁,若二十五岁还显不出潜力,就舍弃了。”

              国防大学入学生平均多少岁?

              赵括位置相当于国防大学的谁?还是普通军校生的谁?

              “李牧三十多还不能得到重用?李牧是在赵惠文王前出生的人。那时守边不假,但赵与秦的战争是两国存亡之战。”

              除了廉颇、赵括,那时赵军的几十万骄兵悍将能听谁的?

              田单、乐毅都不行,何况年轻的李牧

              现在最年轻的军区司令多少岁?为什么这个岁数才做到军区司令

              “断粮不代表没东西吃,比如吃人。吃马。挖野菜。。。事实上据考证,赵括就是拦不住军中已是人吃人的惨状才决战的。而且这些材料还会告诉你白起接手后,数次进攻都是失败,并没在赵军手里讨到便宜。没占到便宜的是廉颇。”

              如果自相残杀吃人肉,命令决战就有人听指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常识都能搞错,n手的资料不信最好

      • 家园 忽略政治。
    • 家园 一个问题

      这些判断是基于现在当地的地形地图吧。

      两千多年了地形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么?1303年洪洞8级地震和1695年临汾8级地震还有1830年磁县7.5级地震没有对那条河的走向有影响?

      • 家园 现在的丹河成小水沟了,当年是可以行舟的,但大的山川形势

        是不会改变的,比如制高点,比如山谷,平地,比如行军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