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易经》心得】噬嗑卦:如何明察秋毫,声威并举,杀伐并 -- wqnsihs

共:💬110 🌺795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正好看到了一本书

          叫做诸葛亮必败:中国伪智慧的宿命。作者叫剑歌。基本上是说诸葛亮这个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把中国文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发挥到了极致。有点意思。

        • 家园 诸葛亮明白蜀汉地理的局限性

          所以国策在短期争霸。

          但同时三足鼎立后,是很难短期争霸的。

          在蜀汉长期是必亡的,对魏吴来说地理红利太大了。必然像刘邦一迅速以汉中为基点, 进军关中。

          而李严的国策在中期争霸。诸葛亮自以为能如刘邦一样,但同样司马懿和孙权同样明白诸葛亮的策略。

          孙权进军中原难度同样很大,关中对魏威胁最大。所以中长期,孙权在荆州主攻,扬州主守,司马懿在关中主守,扬州主攻。

          李严和诸葛亮并没有对错,只有分歧,而分歧会对各方产出互制,互制效率会严重降低,对诸葛亮的国策影响巨大,这是不可容忍的。必然需要铲除不同意见者。

          而和魏延是进攻策略的分歧,同样会制约诸葛亮,魏延的策略对蜀汉这个贫穷的国家同样过于激进,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国祚。

          他输不起,他的根本还是守住蜀汉国祚,北上中原。

          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穷兵黩武反应出的治国能力是顶级的,而集军政于一身,不分工的,历史上还没有人不是累死的。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刘备不具任何争霸的阶级基础,汉末士人阶级的重组,分裂,最后却被曹操这个中官系所吸收。

          没运道,同样是争不了霸的。

          • 家园 从这角度讲,诸葛亮为什么肯辅佐刘备?不可能只因为三顾茅庐
            • 家园 曹操

              在早期也只能吸收士人的青年冒险派,中年淘汰派,和老年野心派,都是不入流的或者人评不好的,所以只能唯“才”是举。中期也是在袁绍,袁术被排斥或斗争失败,吸收进一批人才的。

              真正的人才,都是复兴汉士的老一辈们,他们目标是中兴,而不是辅霸。像曹操这种挟天子的中官系贼人,刘备这种根本不入流的武人,也就诸葛亮郭嘉之辈的选择。也就是说诸葛亮郭嘉之辈也是士人的不入流之辈。

              不能因为后期的成就而肯定他们早期的地位。

            • 家园 个人目标是先确定的

              弱主才能显强臣,什么叫力挽狂澜,那必须在败势中扭转。

              但又不能选择无力扭转乾坤的,必败的。这个平衡要掌握好。

              至于确定了选择的集团后,已经就没有后退的余地了。

          • 家园 如果承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那么他的选择确实耐人寻味,很有点军事冒险主义的味道

          • 家园 说得很透彻,应该继续展开,尤其是隆中对的评价现在众说纷纭
            • 家园 诸葛亮所处在士人阶级结构—诸葛门阀的地位不高

              东汉末年主要门阀都是百年根基的,在学术,政治,国策上形成各种的传承。

              对诸葛亮来说依附地位不高,有点潜力的刘备,是较优选择。如果能成功,诸葛门阀在中土的地位有望如袁阀一样,如士人之鼎。

              对袁绍之类来说各强大的门阀将增加长期派系,国策的束缚性。但给争霸者带来中短期的利益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对刘备这个一穷二白的人来说,是极度渴求却不可得的。但从一定程度来说在袁阀手下做谋士,各派激烈的国策,权力斗争的一定程度导致袁阀的失败。

              但诸葛亮甚至没有资格成为袁绍,袁术的谋士。

              而依附没有任何士级阶级基础的刘备身上,能获得的话语权,和国策的垄断口径,而国策的垄断,是长期权利的垄断,比如能控制放出多少政治上升途径,区域经济结构,国家家族传承限制度等等,这是依附刘备比其在袁绍,袁术的优势。

              隆中对的话,也是诸葛亮的一种姿态,如果依附刘备的话,早期行为,其一他的试探刘备的条件和需求,二暗示他要所处的地位和回报。后期,展示自己的判断与策略同时也放低自己的姿态。标准的登龙流程。其结果也是获得其他士人不可想象的纯粹按照自己继承的学派实行的国策。

              诸葛亮的能力结构侧重在吏治和军治上,传承自较小的诸葛家族。汉末这类士人也是不算少的。

              但能搏的人却不多,登龙术还真是在于搏,当时天下大势已基本定,下注于刘备,下注于自己的能力,下注于自己的运道。在蜀汉他基本已经得到极高的回报,但晚期一搏是没成,但在更长的时间轴中,他晚期这一搏算得到至高的回报。

              • 家园 愚见,非常人之所为不可寻常度之。

                孔明雄兵百万于腹,所求岂类凡夫耶。诸君平日恐白眼尚不能忍,不论胯下辱,勿妄度之。

                投权盛之主与一众谄媚争艳取宠。自是落魄刘备心腹相托更为倾心。

                最后说句该掌嘴的,经管一版,大半都是忙总的帖子了。。。。 唉。确实好帖无疑。只是有独大之嫌

              • 家园 诸葛亮在学术界一致好评,这是不多见的,这个也很奇怪,

                要说圣人都有不同看法。

                我个人总觉得隆中对在实施上是有问题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上是不可能协同的,即使在今天的通讯交通条件下,不经过充分准备,这种规模的项目协同也是不可能的(以汶川救援中间的协同问题为例,或者以日本正在进行的救灾协同问题为例,可以看得很清楚)。是不是个大忽悠战略?

                • 家园 反过来说,诸葛亮在诸葛家族中的地位如何

                  诸葛家族在三方同时下注,是否可以有新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否有半被迫与刘备这样的潜力股结合的可能?

                  w总改名改得好。另外,用baidu或者其他搜索引擎"wxmang"已经有点热门了;当您这个新id有搜索时,建议即可考虑联系老铁改名。

                  还建议您少吵架,多养心。看得懂您的人,会重新翻您的上千篇帖子思考;看不懂的,基本上是懒惰者,情绪自动触发器。人是矛盾的综合体。w总当年若真冷血,谁能放逐?

                • 家园 刘备来到隆中前

                  他的对人才的需求是短缺的,而每到一个地方,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对人才的收罗,而诸葛玄死去后,必然会对诸葛亮的人生目标产生一系列改变,而为德为智,能获得一系列好处,汉末人才选拔一个重要点是乡评,名气大了,一系列东西都会有,进可如隆中对,退可为一郡之治。而隆中对的真实性,应该是偶然性的必然性。只是陈寿为蜀人,描写有一定的角度倾向,把偶然性缩小把必然性夸大。

                  然三国时代的军阀混战基本上毁灭了长安和洛阳,彻底打乱了中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悲剧,但是,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那种通过信息传播的各种办法和渠道来联系社会、联系其他人群的生活方式,并且这种生活方式已成为他们的基本生存手段,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头脑和手足之间,故而他们仍然凭借着和保持着正常生活条件下的惯性,经常使用“消息”。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群雄割据、龙争虎斗的局面,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和社会稳定,而且还造成了人口的急剧下降。东汉桓帝时(公元157年),全国人口约56四8万余,经过100多年的动乱,至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时,全国人口仅为1616万余。当时人民以锋镝余生,纷纷逃离他乡,避祸四方。据史书记载,青州人民流徙入幽州者百余万口,关陇人民流徙入荆州者十余万家,流徙入益州者数万家,流徙至汉中者又数万家;京洛之民流徙东出,至徐州者十余万口;南阳之民亦多流入益州;荆州之民又移诣冀州;冀州之民五万户,又移诣河南;皖北、苏北人民东渡长江,一次就有十余万户之多。这些流徙的人口中,有的属妻离子散,有的属朋友分隔,有的属家族破碎。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家庭之间、家族之间、朋友之间总要相互打听对方的下落,寻问对方的现状,因而又从另一方面加强了社会上信息传播的流向。以上引录的史料9、10中所说的“消息”,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性质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极为重视驿传建设。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和交通冲要地点都设有传舍,此外在镇乡还设有乡亭,分布于交通线上。一个以驰道为主干的多层次交通网,覆盖了全国,下伸至各郡各县,以至边远民族地区。虽然三国时代纷争扰攘,但是,魏蜀吴三国的各自政府仍然排除困难,致力于驿传的恢复和建设,因为他们都懂得,只有建立起强有力的驿传体系,帝国的各种信息才能及时准确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中央政权才能藉此而有效地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统帅一切。三国之中相比较而言,魏国最重视驿传建设,其标志是魏国曾经专门制定了《邮驿令》这样一部行业法。虽然这部法律的全文现已失传,只能见到只言片语,但它在信息传播史上的重要意义,却是不可低估的。正因为如此,魏国的驿传事业也比较成熟和发达

                  魏国当时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驿传通讯网络。有了这个系统,一旦有事,信息就会迅速地反馈到上面或下面;地方出现问题,中央政府就能很快地作出反应和决策。据说,曹魏传递信息的驿传速度一日为六百里。依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个速度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了。不仅魏国如此,蜀国也大力进行驿传建设吴国也建立了效率高的驿传制度。由于吴国和蜀国之间存在着联合抗曹的盟友关系,故两国间的信息交流很为频繁,史称“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集,申盟初好,日新其事。”不但政府间如此,两国官员之间也有不少信息交流,“信使不绝”。依靠两国间强有力的通信联系系统,吴蜀先后数次约期对强魏发动并举攻势,使其东西不能相顾。当然,即使是敌国,魏蜀之间和魏吴之间也有或多或少的信息交流和通信联络

                  尽管处于一个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年代,但是,由于承袭着两汉的影响和遗风,更主要地由于社会上存在着比较强烈的渴求和需要,三国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与交流以及社会舆论情势,依然是比较旺盛,比较发达,比较充满活力的;依然是国家和社会乃至个人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对作为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驿传体系建设的大力恢复和发展,使之构成比较有力的通讯网络,又为三国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檄文和露布(包括羽檄、布告)的畅达无阻,提供了硬件前提的保证,因而檄文和露布理所当然地成为三国时代新闻信息传播中力度最强、深度最远、广度最宽的传播媒介。显然,纸张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又从技术的角度支持了信息传播的扩张。

                  三国时期的信息传播

                  战略上的话天下形势基本面大家都知道,策略选择当然无数,接下就是口才在发挥作用了,削减一些困难增大一些信心,他的口才也算是接近巅峰了,观其出师表,激昂大义,想想其中什么被忽略就知道了。反正站在他的立场,一切信息都被整合成—他是对的,别人听了,就站在他的立场上了。也是士人必备技能。

                • 家园 关羽张飞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文人们学也学不来

                  不奇怪

                  关羽张飞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文人们学也学不来

                  读书-做秀行为艺术就可能当高官,少年得志,只羡慕没遇到刘皇叔

                  请诸葛亮无非是拉拢南迁世族和荆州豪强需要

                  即使天赋很高,诸葛亮也是刘备培养出来的

                  到托孤为止,真实能力比能独当一面的关羽张飞能高多少?关羽熟读春秋,张飞是书法家,都文武全才

                  关于隆中对,那个年代,荆州北上河南运输便利,如果拿下益州,联合马腾东进会形成实质威胁,反之运输就是问题

                  • 家园 关羽熟读春秋,张飞是书法家

                    是罗贯中笔下的,而罗贯中写过神话小说,完全不可信。

                    再说一个士人几岁该熟读春秋,你应该查查。

                    至于马腾后方都不稳,别谈东进了。

                    至于北上,那有但失败了。

                    至于刘备则是个单纯的武将,一次次杀伐中拼出血路来的,关羽张飞同样,一次次杀伐中不断进步的武将,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武将将耗费他们全部的精力,文武双全,那必须是军阀世家出身。武将需要研究的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总结各种经验将耗尽一系列精力,而文治,则是对各代国策(包括税制,律制,官制,学制,军制,政制等等各方面的变迁和优略)有深刻的把握。这两方面结合才能称上文武双全,而剩下的对利益关系的纵横也是需要各方面的历练。同样武将还需要练刀术,马术同样需要花费5,6年的功夫。而想要从一兵,一土匪开始历练,是极其艰辛的路程,需要极其坚硬的意志,而刘备就是一步步拼杀出来的,没有捷径。

                    目前没有资料说明关羽,张飞的详细的成长,只是突出蛮力和天赋。这也是很可笑的,而罗贯中也算给了个台阶。

                    乱世是能者居之,蚁贼浩浩荡荡,都会化为一堆灰烬。

                    至于刘备培养诸葛亮,权当一笑吧。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是刘备地跨荆益、北上攻曹复兴汉室的重大战略行动之一,应该是刘备最高决策层作出的,绝非关羽一人贸然行动。这点早在刘备屯新野三往诣诸葛亮时,诸葛亮就明确提出过。他说:“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呼?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一年(219年,亦即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退出汉中,刘备占汉中立为汉中王,又兵略鄂西北,与襄樊地区几乎连成一片,在荆州,又与孙吴划定边界成功,正是让关羽抽出兵力全力北上的最佳时机,实际上也就是诸葛亮上述建议具体实践的理想机遇

                    刘备一方面命孟达(宜都太守)从秭归北攻房陵(今湖北房县),随后又命刘封东援孟达,克上庸;另一方面遣费诗专程来荆州拜关羽为前将军,关羽于是稍后即率军北上攻打曹仁,展开了襄樊大战。刘备进击汉中、孟达自秭归北上和关羽自荆州北上,环环相扣,时间约在这年五月至八月间,前后不过三个月左右。刘备、诸葛亮就制定好的打通南北荆州以加强与汉中、益州的联系,伺机北向宛、洛、进击曹操的战略决策。然而这是很冒险的,因为自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方都力求有一个暂时相对平衡局面,如果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其他两方必然会联合起来,对付这一方。所以,当关羽大破曹军、威震华夏时,曹孙就紧锣密鼓,频频往来,共同对付关羽,如曹操“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三国志·关羽传》),孙权则遣吕蒙、陆逊乘荆州空虚之机,袭取荆州。关羽顿时被动,陷于以己之一孤军,力抗北曹东孙两国之军,怎么不失败?现在要问,在此关键时刻,刘备为什么毫无动向,《三国志·先主刘备传》在述及此事,仅以“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

                    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数句,轻描淡写地搪塞过去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更先写建安十六年事后,即写建安二十六年事,其间十年事只字未提,诸葛亮这位著名“隆中对策”提出者竟这样悄然无声,作为著名的史家陈寿究竟是无意疏忽,还是有意回避,不能不令人生疑。刘备、应该也包括诸葛亮对形势估计不足,是他们战略失误和指挥失当所造成的。

                    • 家园 独立带兵打仗,绝不仅仅是匹夫之勇有小聪明能做到的

                      毕竟出身不错,刘备早年也受过相对良好的教育,他老师是谁?

                      张飞是书法家不是罗贯中写的,关羽位置在张飞之上,而且独立镇守荆州

                      武力培养,野战军优秀士兵,出色者可以进集训队,几个月后再选拔特种兵,从入伍开始,后者总共也就三年培训时间

                      独立带兵打仗,绝不仅仅是匹夫之勇有小聪明能做到的

                      请诸葛亮的时候,关张都曾经统领过万人以上(那时候也各带数千兵马),1万张嘴,还有马匹等,每天需要多少粮食,每月多少军饷,每年多少衣服铠甲。每仗需要多少弓箭和其他工具等,运输路上消耗是多少,几个后勤供应一个前线士兵……

                      关羽北伐的时候,刘备打长安没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