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懵懂到懵懂-关于六次人口普查的几句话 -- 种植园土

共:💬347 🌺859 🌵1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社科院人劳所所长蔡昉:生育政策应该调整

      “中国已经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蔡昉指出,目前,全世界的平均总和生育率是2.6,一般发展中国家2.5,发达国家是1.6,而中国只有1.4。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已面临持续的人口低增长和老龄化加剧。自相关数据披露后,有关取消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再次走高。蔡昉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支持调整现行生育政策。他表示,这是“以人为本”、尊重公民生育意愿的表现;此外,为体现政府重信守诺,也需调整现行生育政策。

        蔡昉指出,在“一胎”政策出台之初,政策设计者已明确提出,该政策只是特定时期的特殊政策,三十年后就将调整。

      “当时的政策设计者,就算发挥极大的想象力,估计也不会想到我们今天的人口状况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蔡昉说,“如今,当初承诺的时间已经到期,政府应该信守诺言,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

        不过,蔡昉还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人口结构变化,并非完全由计划生育政策所致,更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要想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经济衰退危机,仅仅调整人口政策“并没有特别大的潜力”。■

      http://policy.caing.com/2011-05-16/100259582.html

      调整的呼声已经起来了,继续看政府的调控措施,这几天因为邵氏弃儿事件讨论又热闹起来。

      • 家园 本来强制计划生育就是不必要的

        蔡昉还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人口结构变化,并非完全由计划生育政策所致,更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妇女解放,教育普及,经济发展(工业化),都必然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但是这种非人为干预的生育率下降带来的恶果没有那么严重,曲线更缓,而人为的强制独生政策则严重扭曲了人口结构。

        今天的杭州《都市快报》报道:和10年前相比,杭州小孩子少了14万,老人多了18万,10年后可能出现大量8421家庭。

        2000年五普,0-14岁113.13万人,占总人口的16.45%,65周岁及以上60.23万人,占总人口的8.76%。2010年六普,0-14岁人口99.11万人,占11.39%,65周岁及以上人口78.44万,占9.02%。

        国际上普遍认为,一旦出现下列指标,就意味着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65周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超过7%(杭州是9.02%或者60周岁以上老人的比重超过10%(杭州是13.40%),0-14岁少年儿童比重低于30%(杭州只有11.39%)。按此标准,杭州伊境内迈入了老年社会。

        从家庭结构讲,目前杭州家庭已经进入421结构模式,即一个家庭中一对中年夫妻将面临上有4位老人,下有1个小孩的局面。

        据预测,到2020年,现在的小孩子大批结婚生子后,杭州家庭将呈现出8421的家庭结构。

        和10年前相比,在校小学生人数,从48.55万人下降到44.5万人,在校初中生人数,从26.9万人下降到24.2万人。

        ————————————————————————

        ###

        更大的危机还在于,很多人的受这三十年错误人口理论的影响,对人口衰减问题导致的后果严重性认识不清,社会舆论对尽快改变生育政策并不是十分有利。而真实的育龄期生育欲望,是越年轻欲望越低,等到还算有点生育欲望的70年代妇女也失去生育能力,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可能调整政策都无法挽回。

        ###

        为什么小孩子比以前少了,幼儿园上学问题反而严重了呢?我分析是

        1)可能并不存在幼儿园上学难问题,而只是高等级幼儿园存在入学难问题。如今大家都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都努力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估计在”好的“幼儿园门庭若市的同时,有一些等级低的幼儿园存在招不到足够学生的困难。

        2) 以前城市里,是企业办社会,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有自己办的幼儿园。农村则由公社大队办的幼儿园。

        • 家园 你没见过“超生游击队”,不等於他们不存在

          如果没有强制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也会下降,但现在的人口就不可能是13.4亿,而是16亿甚至更多(取决于增长率的降速,都是假设,不过无论如何假设,都不可能出现目前这样大多数夫妇都只有一个孩子)。

          设想一下现在的中国土地上增加2亿多甚至3亿以上的人口,会是多么热闹的景象。你真的这么喜欢热闹吗?

          • 家园 超生游击队本来就是强制计生制造出来的

            没有强制计生,何来超生游击队?

            超生游击队存在,又能阻挡中国在强制计生政策下成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列吗?

            本来生育权就是天赋人权,在中国,他们却受到了人格上,精神上,肉体上,物质上的巨大磨难。

            为什么70年代没有强制计生,生育率也快速下降到只比世际更替率高一点的地步? 说明从统计看,社会整体的生育欲望已经接近世纪更替水平了,而根据社会发展指数高于中国的国家的历史看,这生育率的总体趋势肯定是下降的,而且很快就低于更替水平(看看韩国就知道了),并且难以扭转。所以,搞社会科学的,一定要学会从统计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看到几个现象就想当然,比如看到自己的城市很拥挤,比如看到自己周围有几个超生的。

            五普,六普的数据已经显示,中国的生育率远低于计生委们自己认为的比较合适的1.8(当年韩国也这样认为,结果很快就跌破1.8,后来采取鼓励政策都没用了),那么超生游击队就是做出了贡献,如果没有他们,数据只会更难看。

            TG的执行力确实是很厉害,一票否决制,只看是否超生,不管整体统计水平,在生育率只有1.5的地方还大张旗鼓抓超生。我看到加东网友认为如果方向反过来,放开生育,战斗力会一样强。这点我倒是很怀疑,因为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先例。

          • 家园 79年生育率已经下降到只比世际更替率高一点

            从韩国,日本,台湾的走势看,继续温和计生政策,人口不会突破当年论证的所谓“上限”,这方面易富贤有一篇文章论证过,文章中用了社会发展指数HDI,比较了各国的人口发展历史。

            这几十年,我们经常感觉拥挤,感觉人口多,那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大量集中在政策倾斜的地区,事实上,中国人少的地方还是很多的。非假期到一个中部地级城市,那地方靠近广东,人口多被广东吸走,所以,大白天站在街头,感觉真是人太少了,太不热闹了。而到了县城,则更是可以蹲在街心马路上聊天。那是90年代的事情。

            中国这几十年即使搞严厉的强制计划生育,我们还不是经历了不能再挤的火车? 碰上春运,民工学生潮一起来,上了火车就站在那里动不了 的事情我遭遇到不止一次,从窗户里爬进去爬出来也不止一次。但是如果是和民工大潮的方向反过来,则火车车厢空空如也,座票车厢可以躺下睡,一路上绝对没有人打扰。说明这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而经济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有历史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改开后制定的倾斜发展战略,即水际加工出口战略。本来60-70年代三线建设,已经大大改观了历史形成的地区不均衡,但是改开后的国企改革,倾斜发展战略,包产到户,一起作用,导致了大量人口涌向政策优惠地区。毛泽东时代,人口也不少了吧?为什么坐火车没有这种拥挤的感觉?

            • 家园 1953年已现春运难题 人民日报号召“骑车回家”

              毛泽东时代,人口也不少了吧?为什么坐火车没有这种拥挤的感觉?

              你说得是真的吗?

              1953年:“春节客运”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消息中:“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

              检索《人民日报》数据库,第一次出现“春节客运”字样是1953年2月8日,农历腊月廿五,这一天报纸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通知,保证春节铁路装卸工作;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的标题下刊登了两条新华社2月7日播发的消息。

              消息说:“今年春节旅客将比去年同期增加100万人,为了解决春节期间人多车少的问题,铁道部指示各局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客车,把现有备用客车全部投入春节运输。不足的客车用棚车代替,加开短途列车,按普通票价八折计费。”

              1954年春节期间,问题又严重了一些,1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做好春节期间铁路客运工作》短评,说春节是“一个客运高潮”,并第一次说这已“成为当前铁路运输工作中一个重要任务”。

              1955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只刊登了一条有关春节客运的消息:“北京、上海等铁路管理局旅客、车务、机务、车辆等部门成立了春节旅客运输委员会。

              1957年:《人民日报》第一次为“春节客运”发表社论:“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

              1957年初,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了。《人民日报》破天荒第一次为此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春节期间的交通问题》:根据近几年的资料统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全国铁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30%……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节后再把他们运回工作岗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社论还想了四种办法,来减轻运输压力。第一,春节期间能不回家的,最好不回家;第二,各单位把春节期间旅客的启程日期尽量要错开;第三,买到车票、船票的,要体谅春节旅客运输中的困难,忍受旅途中的若干不便;最后,希望各地机关、企业、部队和学校调出一部分汽车来参加春节旅客运输。

              当年写这篇社论的范荣康先生生前回忆说:“在这篇文章中,我作了有益的尝试,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社论中作指示、发号召,而是说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改进的措施和办法,并提了一些希望。那时旅客成分与现在也很不同,没有现在的大量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挤在运输线上旅客主要是回家探亲的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业和建筑工地的工人。”

              1959年:人民日报社论:“有自行车的尽可能骑自行车,不要去搭坐火车、汽车和轮船”

              “大跃进”的1958年,《人民日报》没有春节客运的报道,但在春节前发一篇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劝大家不要回家过春节。

              1959年1月11日,农历腊月初三,《人民日报》又发了一篇谈春节客运的社论《对春节回家旅客的几点希望》。几点希望与1957年社论差不多:一是“凡一定想回家过节的人最好早走或晚走,不要都集中在节前的那几天里。把走的日期错开来,凡是路程比较短、步行一天可以到达的,最好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自行车的尽可能骑自行车,不要去搭坐火车、汽车和轮船。”二是“大家都来维持春节旅客运输的秩序,保证春节运输的安全。”三是“几千万人回家过节,有的从城市回到农村,有的从内地回到沿海,有的下放到农村回到城里来,这是一次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最广泛的交流。每一个回家过节的人最好都能利用这个机会做两件事: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宣传。”

              让我们随着《人民日报》的记载看看随后一些年的春节客运的报道。把“春节客运”作为正文主题词输入《人民日报》数据库,提及这个词汇的各类报道1960年仅有1条、1961年有6条、1962年有3条,1963和1964两年没有,1965年有1条、1966年没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方面是老百姓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人民日报》以报道革命为主,所以整整10年中,仅有两条小消息提及“春节客运”。

              • 家园 没查过旧报纸

                50年代,农村集体化之前,企业社会主义改造之前,不知道是不是流动打工的也如改革后那个样子。那个时候,经济发展也是非常不平衡的,铁路线路也很少,基本单线,机车速度慢,调度技术没上去,估计春运期间会紧张。上山下乡之后,几千万知青下乡,也会形成春运客流。

            • 家园 光是温和的计划生育政策怕是也不行

              各种政策是配套的,光是温和的计划生育政策怕是也不行。集体经济瓦解了,五保户没人管了,个人顾个人。农民养老医疗这些问题怎么办?人家自然就想多生几个。

              • 家园 这个倒也是,牵一发动全身

                问题就是包产到户后,社会发展指数(HDI)是下降了,回归到”越穷越要生“的路子上。改开前期,毫无疑问是去工业化的,妇女解放也有倒退,封建习俗复辟回潮,社会福利下降,这些都造成社会发展指数在改开前期下降,这个时期,是所谓超生游击队最活跃的时期。

                • 家园 封建习俗复辟回潮

                  妇女解放也有倒退,封建习俗复辟回潮

                  上世纪70年代后,抱养童养媳现象又在农村抬头。

                    《莆田市志》记载,收养童养媳是莆田境内旧时就有的陋习,在山区、沿海尤为盛行。贫苦人家养不起女儿,多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甚至有些富裕人家也认为女儿是“赔钱货”,从小送人当童养媳,以免出嫁支付一大笔嫁妆。虽然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禁止抱养童养媳,童养媳之风有所收敛,但在山区、沿海仍未能根除。上世纪70年代后,因为买卖婚姻、赚取媒人钱的媒人活动、女方索取聘金、彩礼再次出现,抱养童养媳现象又在农村抬头。

                    在农村地区,女性一般不被认为是劳力,而且多数家庭重男轻女、想养儿防老,多数家庭最终选择了将过多的女儿送出去,以继续生育,得到男孩。

                    长乐的郑晓梅于1972年出生后,其母每再生一个女儿都要哭一次。郑家分别在1974年、1978年、1982年、1983年送出了4个女儿,最后留下3个女儿、2个儿子。

                  在农村地区,多数家庭重男轻女、无论是否有计划生育政策,选择将女儿送出去,继续生育,得到男孩,是很正常的事,就是在东部沿海甚至有些男女未婚同居生女后男方的抛弃女方。

                  我市召开市委中心组学习会

                  发布时间:2006-4-20 0:00:00

                  本报讯 (记者 小灵)4月13日晚,福州市委常、长乐市委书记林彬主持召开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会议邀请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雷湾山教授作专题报告。

                  ……

                  为什么“我不出生”?

                  日前,林彬书记在一次会议上引用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坦露其作为一位领导、一位长者,对全社会树立正确婚育观的期望,对一些年青人轻率对待婚育大事的忧虑,可谓用心良苦,也确实发人警思。

                    毕淑敏在这篇题为《婴孩有不出生的权利》的文章中,站在婴孩的角度,替婴孩发出了呐喊:如果我的父母还未成年,我不出生;如果我的父母只是萍水相逢,并非期待结成一个牢固的联盟,我不出生;如果我的父母是为了权利和金钱走到一起,请不要让我出生;假如我的父母结合没有法律的保障,我不出生。

                    不可否认,由于社会上尚残留的落后的婚育观,以及青年男女在对待婚育大事上的轻率,一些无辜的孩子在一出生便面临着家庭的悲剧。林彬书记在当天的讲话中提到,某镇一对青年男女未婚同居后生有一女,但由于男方一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最终女方因生的是女孩而遭到男方的抛弃。更发人警醒的是,女方由此将男方诉之法庭后,法院依法判女方败诉,就连当初订婚时的聘金也得退还男方。

                    林彬书记在讲话中所提到的文章和事例,至少可以给我们两个启示,或者说警示:

                    其一,在全社会倡导婚育新风是一项极有现实意义的长期工作。近几年来,我市倡导婚育新风尚的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各种利益导向机制也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人由此远离了重男轻女、多子多福这样的旧观念。笔者曾听鹤上镇一位老人这样说到:“我家媳妇虽然生的是闺女,但我现在想通了。我也不说什么生男是名气,但生女确实是福气。以后把闺女养大成人,照样成材。”笔者希望更多的老人有这样的新观念。

                    其二,结婚和生育是人生的大事,一点都轻率不得。因未婚先育而引发的的人生悲剧时有发生,受伤害的是大人,更是孩子。正如毕淑敏在文章中所言:事实上,婴孩的出生并不是婴孩的选择,而是婴孩父母的选择。希望我们的年青人在决定婚育前先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智,为自己,也为下一代。

            • 家园 你认为没有强制计划生育,现在人口会是多少?

              另外,你这话显示你没仔细思考

              毛泽东时代,人口也不少了吧?为什么坐火车没有这种拥挤的感觉?
              毛时代,买火车票要介绍信,知道不?而且,那年代人均现金收入少得可怜,坐一次火车比现在出趟国的经济压力还大,当然“没有拥挤的感觉”

              • 家园 没有倾斜政策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

                即使火车票便宜,客流量也不会那么大。

                即使是如今13亿人口,地区发展不平衡,火车票便宜,除了民工学生返乡高潮期,平时的火车也不拥挤。

                • 家园 再问一次:没有强制计生,你认为现在人口会是多少?

                  比13.4亿多1亿?2亿?3亿?多出的人口怎么解决就业?

                  地区发展不平衡,自然因素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各国都是沿海发达,因为海运费用是陆地的1/7(我记得是这个数字,不敢肯定,也许是1/70?)

                  • 家园 还是那句话,就业问题和人口规模没关系

                    真正制约当前人口规模的是粮食问题。

                    多出来的人,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比如,很多中小学就不会裁撤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去当老师了(如今当中小学老师的门槛高了),比解聘的代课老师可以继续教书了,中小学旁边的小店有生意了,培训班生意更闹猛了,教材可以卖得更多了,房地产的需求更强劲了,汽车产业的需求也更强劲了,需要穿衣服穿鞋子的更多了,儿童用品市场更闹猛了,。。。。。

                    经济,经济,是人的活动,是人和人互相交换服务的活动。人多的地方机会多,因为更容易找到服务对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