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尺肤诊的意义 -- 弦音醉舸

共:💬20 🌺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尺肤诊的意义

    尺肤诊,就是通过诊察手腕内侧直到肘内侧这个区域的皮肤的状态,以及手、肘、臂的皮肤状态来判断疾病发生时身体的状态。这个技术操作,在《内经》中有明确记载,但其内涵的意义早已失传,其实这个技术目前临床中还有一点“遗迹”,就是小儿推拿中的“打马过天河”,用来“清热泻火”,对某种类型的小儿发烧有明显的退烧作用(外感发烧伴有伤食郁热的用这方法疗效较好),临床继承了这个操作方法,但和“尺肤诊”一样,都不明白其起效的原理。

    在我们生活中,当遇到小孩感冒发烧时,我们都会摸摸额头、摸摸手心,来判断发烧的程度,有时也会下意识的去摸摸手臂,看看烫不烫,我们稍微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一次发烧,这几个部位的温度未必一致,比如说,某次发烧手心烫,下一次可能会是手发凉。这一个细小的差别,其实肇示着“发烧”这个症状背后的病理过程并不相同。古代的医者,经过临床的反复观察和实践,总结了一套通过观察尺内侧皮肤的状态来判断身体内部状况的经验,这便是《灵樞》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亦即《太素.尺诊》。

    “ 黃帝問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尺湿以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亻亦)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浹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一作湿)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尺膚寒甚,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候者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腹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闷有因加,立死。”

    从此文可知,通过尺内皮肤的触摸,可以诊察体内的许多信息,这么有用的技术,为什么会失传呢?我想,可能是不明白这个技术背后的理论基础所造成的。失去了理论的指引,这些细微的触诊观察变成了细枝末节的比对,一个技术如果只能用来判断这几个症状,临床又不可能仅仅治疗这几种症状,所以,这套没有理论源泉的技术就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古代医者的这个选择,还是很理智的,相反,我们现在的中医从学者们(尤其是中医学院哪些在求学的黄金年龄的学子们),一个个痴迷于“手诊”、“耳诊”“足诊”等等细枝末节以比附为特征的“学问”,浪费大量的时间,不务正业,五年或七年的学习结束,对于传统医学医理一头雾水的比比皆是!

    那么,这个尺脉诊背后的医理可以复原么?我是很乐观的,传统医学的查体手段极其有限,因此,尺肤诊这一技术原理的还原,显得特别必要。这在《内经》中,其实也藏了一把复原的钥匙!找到这把钥匙,必须在理解“经络”是脏腑募穴的基础之上弦音醉舸:从“经络”一词看医学传承中的“黑话”

    《太素.经络虚实》:“问曰:络气之不足,经气有余何如?答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热而尺寒,秋冬为逆,春秋为顺,治主病者。问曰:经虚络满何如?答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寒涩,此春夏则死,秋冬则生。问曰:治此者奈何?答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翻译如下:

    1.“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答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热而尺寒,秋冬为逆,春秋(夏)为顺,治主病者。”这里的络气是指“经络”之气,也就是脏腑的募穴之气,扩大一点说是在腹部的“阴气”;而“经气”则是“经输”之气,亦即背腧之气,扩大了就是背部的“阳气”。所以“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便是在里的“阴气”不足,在表的“阳气”有余(这里的“阴气”“阳气”参考弦音醉舸:传统医学中的”阴气“、”阳气“到底是什么),所以“秋冬为逆,春夏为顺”就很好理解了,春夏人体气机在体表,“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状态是与这两个季节一致的,相反,如果秋冬季节出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那就违背这个季节人体气机在内的生理状态了。这一小段中的关键点在:“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热而尺寒”,体内之气不足,体表之气有余,紧跟着“脉热而尺寒”一语,表明这身体气机的这种变化,是可以通过诊察“脉”、“尺”来判断的。

    2.“问曰:经虚络满何如?答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寒涩,此春夏则死,秋冬则生。”这一段是讲“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反面,即体内气机充足,体表气机萎缩,这个状态符合秋冬人体气机的趋向,但若春夏季节见到这种状态,那就是不正常的了。这里仍然用“脉”、“尺”来判断气机的状态,与“1”比较一下,就能很明确得出这个结论:体内气机充足,则“尺”热满;体内气机减少,则“尺”寒涩。体表气机充足,则“脉”热满;体表气机减少,则“脉”寒涩。原来:尺肤诊和脉诊是有不同的分工的:尺肤诊用来诊察体内“阴气”的变化,而“脉诊”用来诊察体表的“阳气”变化状态。

    3.“问曰:治此者奈何?答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有了上面的结论作为基础,这段话就好理解多了:“阴气”多,“阳气”少,那么就要用灸法(灸募穴)以泻“阴”;结合刺背腧穴以振“阳”;“阳气”多,“阴气”少,就应该针刺募穴,灸腧穴,也就是后世的“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理论的原型。

    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确“尺脉诊”的理论基础是诊察脏腑之气的变化,以这个为基础,在临床查体时,就可以随症应变的使用尺脉诊这个技术,而不必比附《太素.尺诊》那几个固定的比附模型了。

    至于“尺肤诊和脉诊是有不同的分工的:尺肤诊用来诊察体内“阴气”的变化,而“脉诊”用来诊察体表的“阳气”变化状态”这个结论,《太素.色脉尺诊》中“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提出了一定的异议,结合临床的观察,我倾向于《太素.尺诊》的论断。

    通宝推:重耳,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请教先生

      :“阴气”多,“阳气”少,那么就要用灸法(灸募穴)以泻“阴”;结合刺背腧穴以振“阳”;“阳气”多,“阴气”少,就应该针刺募穴,灸腧穴,

      为何针刺是补,灸法是泄?是否针对募穴和背腧穴而言。俺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灸足三里和关元穴补气血,是否有误?

      • 家园 补泻是相对的

        ,当留针候气时,针下充实,便是补,在这里,当针刺经输,造成体表之气充盈,便是补;灸法是温热疗法,当在募穴行灸法时,会造成气血外行(所以会有手足温暖的感觉),对于在内的五脏气机而言,便是泻法。故而过灸会有“伤阴”的征象出现。

        现在的灸法治疗,指导理论是建立在虚无飘渺的“水火阴阳”基础之上的,所以造成了灸法是“补法”的误解。

        • 家园 那么在四肢,比如足三里,三阴交上的灸法是补吗?

          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灸募穴,秋冬季灸腧穴来保健对不对呢?

          • 家园 要具体分析

            ,对于足三里、三阴交的灸法,对于这两条经脉循行所在的区域,会带来气血的充盈,是补法,但是这个气血并不是凭空而生的,也不是你艾条里有什么神秘物质补充进了体内(即使有一小部分物质经皮吸收,那也是微不足道的),而是身体其它部位的气血被引导到了这个区域罢了,所以这里的“补”,也就意味着别的区域的“泻”,这对治疗这条经脉上的病症肯定是有用的,但是过用的话(保健),要注意权衡别的区域的损伤,传统灸法讲究灸后多吃“发物”(高蛋白),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中藏经》中有“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的经文,其实和《内经》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并没有矛盾,关键点在明白这里的“阴阳”是指什么。当春夏人气在表的时候,如果不注意五脏气血的保护(春夏养阳),就容易出现中暑等症;如果春夏人气应该在表,却因五脏之气太强势,出表受困,那么,“春夏养阳”就有更重要的意义了。灸法的运用,要根据身体的偏性来决定,“春夏季灸募穴,秋冬季灸腧穴来保健”的提法正确不正确,我无法给出直接的回答。但要提醒的是,灸法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

            • 家园 谢先生指点,看先生的帖子受益不少。俺的问题还有不少,还望

              先生不嫌烦就好。传统的拔火罐是否是灸法的一种?临床常用来去寒湿,先生能谈谈原理吗?或者有空再讲。别耽误您写新帖。

              • 家园 这个原理比较复杂吧

                描述可能会不精确,比如化脓灸,是在局部认为制造一个损伤,让白细胞在这局部迅速凋亡,促动机体开动免疫系统大量制造白细胞,以供给这个损伤部位的需求,于是整个人体的免疫力因为这个局部的损伤而迅速提高。

                拔罐并不是说能把“寒湿”拔出来(人体内也没有什么寒湿,只是有几种病理状态表现出类似与寒或湿的状态而已),而是通过压力造成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并破裂,机体因此制造大量免疫反应来扑灭进入组织的血细胞(对于组织液来说,血细胞的进入是异物,人体有排异反应)。

                上面的描述不精确,但大意如此。

                如果要用中医术语来解释,拔罐就是络脉理论的运用。

                • 家园 人体内的寒湿

                  常听中医大夫说体内的寒邪或湿邪什么的,并开些养生粥如山药薏米粥来调理。而且自己早上照镜子看舌苔有白色的一层,越往舌根越厚。

                  那么寒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受了风寒影响到脏腑生理机能正常运转还是经络运行导致的呢?

                  • 家园 中医理论中的“寒”“湿”

                    等概念,来自于中国文化特有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只是说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出现了类似于大自然界的寒、或湿、或火等物象的身体状态,更典型的是“痰”的概念,与我们常见的吐痰的痰有关,但远远超出这个范围,这个则是病理过程中出现了的病理产物的一类拟称。

                    如若舌苔白厚逆,大略是内脏气机不足,导致水谷运化受阻所致,此时再使用滞逆食品,增加脾胃负担,会有什么结果呢?正确的处理,应该是增加脏腑的运动,或者缓释脾胃的负担,或者运用药物处理这种病理状态,盲目用哪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来指导养生是有危害的。

                    • 家园 什么是滞逆食品呢?能说说吗?

                      比如薏米,苹果,山药是否是滞逆食品?

                      • 家园 哈哈,现在连这样专业的词汇也拿来炒作了

                        以后会不会出现气虚食品,恋邪食品

                        • 家园 您能说说吗?俺对这个挺迷糊也挺感兴趣的。
                          • 家园 说哪个呢?还是都说?

                            都说的话,俺在弦音这样的高手面前会出洋相的。

                            中医认为,阳性动,补阳的药物,使用不当容易产生推动性的问题。比如鹿茸,使用不当,就容易产生出血,抽动这样的问题。

                            阴性静,过量,就容易产生胸闷,舌苔发腻这样的问题。

                            补益的药物容易产生恋邪的弊端。

                            攻伐的药物,比如泄下,清热,就容易产生伤害人体正气的问题

                            • 家园 谢谢,您的帖子里有些不大懂,请指点。

                              阴性静,过量,就容易产生胸闷,舌苔发腻这样的问题。

                              舌苔发腻是指厚腻吗?舌中部白腻而边缘赤红是怎么回事呢?

                              补益的药物容易产生恋邪的弊端

                              恋邪是什么?

                              • 家园 抱歉,我跳跃了很多中间的过程

                                阴性的药物,确切的说容易造成“湿”在体内停留,然后就会使舌苔发腻。中部白腻,一般是中焦(脾胃)有湿邪停滞,而两侧发红,可能是肝有郁热。这样的人是不适合所谓的大补之品的。

                                恋邪,是指中医里所说的外界致病因素。比如火热,痰,刚才说的水湿,等。补益的药物会造成它们的长期为害。

                                想学中医,还是要看些书或者相关介绍的。

                                你可以搜索:天下无疾 他是个北中医的老师,博客上介绍的中医入门知识比较浅显。适合快速阅读。能大致解释你刚才的困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