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略谈文革 -- 史文恭

共:💬1222 🌺12097 🌵3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说我经历的农村的教育

          我父母那一代,正好是文革的时候上中学,只上到初一,然后就忆苦思甜闹革命去了,他们那一代,初中就是比较高的文化了。到我这时候,刚上高中还要带粮票,大学学费还算便宜,一年只要一千多,平民百姓还上得起。而现在,我的小表弟们,也是到初一就不不上学了,不是上不起,比起收入,初中学费很便宜,是因为学习不好,上了也没有出路,有些大学毕业生,还是要回家待业。但是他们不上学能搞什么?只能在家种地,或者游手好闲,或者外出打工。我的外甥女现在在上大专,如果不扩招,她也考不上,学费大概6千一年?毕业后如果能找到工作,最后的去向也就是工厂工人。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阶级固化。

          在某些近似的现象后面,实际的原因是不同的。但是现在的生活绝对比较,肯定是比以前要好。我老家,原来破破烂烂的草房,都改建成砖瓦房了,农民每年都有补助。环境确实在恶化,我小时候还能钓鱼的河,现在衣服都洗不了,夏天还会断流。同志们,这是曾经棒打狍子瓢舀鱼的东北啊。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但是肯定不是文革这种东西能解决的。

          我相信,芸芸众生,总是有一些心存大志,为国为民的高尚的人。但是,主席是伟人,不代表不会做错事,不代表他的所有思想都是伟光正。我们肯定一个人,不代表要顺带肯定他所有的行为。至于总理,你说他软弱也好,顾全大局也罢,骨子里他肯定是有为国为民的理念的。这个关于文革,总理,主席的系列,建议楼主别继续了,谁也说服不了谁,徒增西西河的烦恼。

        • 家园 嘿,前几年坐火车从东向西过江苏之后,这种房子多的是
        • 家园 你是标准穿越男,带着23世纪的科技来到现在,上帝来了

          这就是精英意识

      • 家园 问题是谁解决的吃饭:人贩子给小孩一颗糖,就认贼作父了。

        解决粮食问题是75年,而中国解决教育问题是74年,

        • 家园 少在河里睁着眼睛说瞎话

          75年就解决粮食问题?74年解决教育问题?我呸!!!什么叫大言不惭,什么叫厚颜无耻就是在说你。我这里无一例外都是在包产到户后才解决粮食,教育我这里是在落实教育义务法后才基本解决。你是在那生活啊,最早包产到户的凤阳还是你们那早。

          • 家园 什么叫愚昧洗脑?一个例子自己跳出来了

            中国教育在1974首次达到94%的儿童入学率,1976年达到96%,改开后呢?下降到93%,现在大家都知道,包产到户导致大量儿童失学,以致于“儿童上不起学”成为海外攻击中国的一个话柄,你竟然连这个事实都不顾。

            让一个连身边儿童在失学现象都不知道的人,又怎么会知道粮食是如何增产的呢,一个小学还没有毕业的人群,不就是别人教导什么就信什么?范伟就是这么教育出来的。

            农民仅仅是粮食生产的最后一个阶段,前面还有3年的良种制作期,化肥投资生产期,还有30年持续不断的水利投入建设期,这些才是粮食增产,并最终让中国人吃上饭的原因。农民犹如瞎子摸象,有人牵过一头猪来说这是象,他就天真的信以为真了,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可怜虫呢。

            • 家园 自以为是的人要么觉得高人一筹要么认为想当然

              我就就知道你会说我被洗脑,要说被洗脑我也承认,不过这个洗脑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的父母,从他们的言语里你说的不是事实。你说74年解决教育75年解决粮食你叫我该相信谁呢?还有从我身边所了解的你说的也不是事实。

      • 家园 哈哈哈, 我又被投草啦!看来是戳到点子上了
    • 家园 试着回答几条,尽管八成会被无视

      第一,文革时期贫穷的解释

      “1965年,中国农民年平均从集体分的收入是52.3元,1976年为62.8元。十一年间增加10.5元,每年增加不到一元。到1978年,至少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得温饱。

      1965年,全民企业职工月工资年合计为652元,1976年下降到605元。“

      同样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1976年,中国农民的年收入是62.8元,而职工605元。-------假设此时中国有八亿农民,两亿工人,俺想知道的是,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为什么80%人口的年平均收入是另外20%的人口的十分之一呢?

      以前看过的一个说法是,前三十年属于备战经济。

      链接出处

      我的理解是资源向军工系统倾斜的很厉害。考虑到冷战的背景以及我国的安全,这样的倾斜有其必要性。同时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此后才有了80年代百万大裁军、军工投入大幅削减以至于成飞在造洗衣机,而农村的粮食收购价提高的情形。也就是说,国家资源倾斜造成了79年之前和之后80年代生活水平的差异,而不是文革破坏生产导致贫困。79年之前不支援世界革命、不加强军备就没有和美国人谈建交的资格,觉得79年之后过得好就觉得79年之前不好,就想只要后面不要前面是觉得只要吃了第二个包子就能饱的思维。

      当然,也有人认为建国后和美国人对着干是个错误,TG最好不要造反,常凯申才是中国的正途。我觉得这是文革话题热起来的根源。

      第二,林彪为何背叛,

      河里以前有人讲过林彪是反对同美国建交的。电影《周恩来》里面有些苗头,可惜我没有史料。不过考虑到林彪作为军队老大,肯定反对削减军队系统的投入。你觉得如果

      而这个矛盾的高潮就发生在林总为主角的庐山会议,他们本来信心满满,在庐山上借“国家主席”和“天才论”,一方面要求强设“国家主席”,另一方面猛攻中央文革里最有力量的张春桥,---在一时之间,整个中央全会几乎被他们蒙蔽,但东哥又一次力挽乾坤。在冒着和军队势力决裂的风险下,挫败林总方的企图。

      如果在庐山上林总得势,后来的生活水平提高还能做到吗?

      第三,胡服的打倒和林总的得势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是伴随着“当权派”的斗争的。---所以,在中央层面,在文革前期,林总一派和中央文革的关系是密切的,因为他们都是新贵,还需要时间除去共同的敌人。而在中层和基层,这个“夺权”的过程会更加复杂,“保派”和“造反派”在很多地方形成了拉锯。而当这种拉锯形成了群众之间的尖锐对立,加之升格到武斗这种形式后,全国各地必然地陷入一片混乱和无政府状态,是以军队不得不作为一个武装的,守纪律的,带强制性的力量来结束全国各地的混乱。即所谓的三支两军。

      你说明了林总得势的原因,是官僚阶级的被打倒。我同意。官僚阶级被打倒是中国自秦始皇两千多年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这是我眼里文革的伟大之处。可是你觉得这是否应该呢?这就是你和我分歧的根源了。

      第四,下乡

      4. 在通过军管建立全国初步的秩序后,文革初期的发动力量,青年学生们被遣送到边疆和农村。-----当然,这个举措,虽然在宣传意义上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冷静的分析,可以清楚滴看到,这个举措证明了那些天真的学生们仅仅是一枚棋子。

      作为人口大国,就业始终是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学生们如果体制内没出路,可以在企业里面找到工作,甚至更好。这是这三十年来大家拥护改革的利益因素。如果这三十年继续文革的话,那么当然大家都过不好。可是问题是,前三十年可能改革开放吗?我认为不能。理由回到了第一点,没有和美国建交,我们不能改革开放;可是不搞备战备荒,我们没实力和美国建交;可是备战备过头,向苏联那样,我们也会走入死路。能从这样迷宫里面走出来的只有东哥。

      回到学生下乡的问题。如果城市就业不能满足大中学出来的毕业生们,他们还能去哪里呢?如果官僚集团把持就业机会并分配给自己的子女,那么其他人怎么办?为了平等的机会,我认为这是学生们踊跃参与文革的原因。最后的下乡是解决城市就业难题的唯一办法。

      • 家园 确实不能太拘泥于细节

        细节是重要,但太过于拘泥细节,那就会出现只缘身处此山中的认识缺陷。因为你看到的细节都不是第一手材料,现在讨论这些人有几个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

        跳出细节,从宏观层面去看决策者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建设,不说能定量,定性是可以做到的。

        从苏转美,在苏联那实现初步工业化,但为了自身政治、经济独立,决策者将和美国大门打开了。这种世界格局和自身格局的变化,都是不可简单评估的,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我首先阐述此条。

        两弹一星,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加上上面的从苏转美战略,就不仅奠定了中国的版图格局和国际地位,更是已经打下了中国今后的发展格局。光这些成就,就已经可以奠定这个决策者在该国的历史地位了。战备经济,则是在这种苏美格局夹缝里实现倒苏抗美向从苏转美格局转变的一种现实需要,可见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多么的恶劣,而决策者从这个夹缝里走出来,并且奠定了今后的国际格局,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

        但决策者为什么说一生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解放,一件是文革。没有提到上面这些,决策者偏偏说到了文革。这是因为在这个决策者心中始终有一个课题,那就是破除历史周期律。决策者带领革命队伍进入北京城说的那番话,不是随口说之,是心里多年的所思所想。也正是这种想法,奠定了从苏转美战略和促成文革的认识根源。中国深受封建道学礼教思想残害太深,每个人都不可自知成为这种剥削摧残文化的受害者和推动者,史mm提到的底层混乱,正是这种思想毒害的缩影,但要改变这种封建思想影响,不能寄托于老百姓的自发觉悟,需要的还是革命领导队伍自身认识改变和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这或许就是这个决策者心中的认识,基于这个认识,他不仅仅做了以上所说的那些事情,他对中国社会基层组织机构改变(这种改变意义参照一下黄仁宇关于中国历朝历代基层组织结构阐述,再结合社会工业化的需要,就可看出其历史意义),革命和建设队伍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组织建设使tg得以发展壮大,并取得了政权;但坐江山,避免历史周期律,还需要新时期的思想建设,和革命解放时期的思想建设会有区别)以及民主集中思想、阶级理论,会奠定这个决策者在世界历史的地位。

        最后稍微说一下那个新时期的思想建设,这和文革也是有关联的。而要去找细节的话,可以去看看七十年代理论建设中关于儒法斗争的文章,以及批儒的活动,或许会有助于理解。在历史上如此阐述儒法之争的,我想是头一次,虽然有那个时代的语言特点,但无疑这是开创了这个国家对历史思想认识的崭新局面。而当政者能如此批判道学礼教的糟粕,而不是祭出儒学等级控制的思想舆论,那么这个决策者可以说确实是只争朝夕,唯民族而奋斗的。用这种思想熏陶出来的干部队伍,或许会是今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希望呢?

        • 家园 有人喜欢纠缠这样的细节

          于幼军停职期间修订并续写《社会主义五百年》

          查证红军长征过“毛儿盖草地”时那份张国焘的“密电”,于幼军也花费了很大工夫。毛泽东在延安整风和“庐山会议”等场合多次说叶剑英把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等领导人的电报拿给他看:“南下,彻底解决党内斗争。”

          他在书中写了正版党史没有提及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曲折过程:毛泽东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张和平解决的,他和一些红军将领开始主张杀掉蒋介石,在陕北建立与南京政府对立的政府。当时张闻天是中共的总书记,他和周恩来不主张杀掉蒋介石,和南京对立。张学良、杨虎城和美国、苏联政府也均不同意危害蒋的安全。毛泽东等原来主张杀蒋的领导人头脑冷静下来后也改变了态度。这一切因素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习仲勋作为当年的陕甘苏维埃政府主席,“文革”前只是因为给小说《刘志丹》提了点修改意见,就被认为是“利用小说反党”,被打成“反党集团”头子,受到长达16年的停职审查,“文革”中上万人受株连,遭残酷迫害。于幼军在书中评述道:习仲勋一案是“千古奇冤”,这种“文字狱”实在是“令明朝专办冤案的‘东厂’、‘西厂’也自叹不如,望尘莫及!”

          于幼军得知中山大学一位教授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查阅蒋介石的日记,于是登门拜访了这位教授,向他请教、核实从蒋的日记来看,“九一八事变”后蒋到底有没有下令张学良不准抵抗。得到该教授明确否定的意见后,于又继续从多个途径查核,包括看了张学良九十多岁高龄时在美国接受日本电视台的采访谈话和张的重要部属于学忠等人的回忆录,才把这段历史情节如实写进书中。

          党的高干就把心思花在这种细节上了。你觉得他们是想干什么?

          另外,

          1986年8月,33岁的于幼军擢升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由学术界转入政坛。其后,曾在广州市的东山区、天河区任区委书记;1992年进入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并主持“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保税区”的工作;仅数月后,即升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并当选省委常委。在此期间,于幼军还在中山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在担任省委宣传部长时,广东涌现《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一批大胆敢言的报章。2000年,出任中共深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2]

      • 家园 大跃进说明: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前30年是在这个方向努力

        包括知青、石油等,都是在解决第一产业产能不足的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