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要旗帜鲜明地为改开三十年大唱特唱赞歌 -- 不会飞的鱼儿

共:💬309 🌺2841 🌵1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DEL
                  家园 我送花你得宝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DEL
                  家园 支持你

                  支持你

                • DEL
                  家园 当年安徽也很惨

                  不知道有没有了解安徽的河友来说说,当年安徽饿死那么多人,具体造成和原因是什么?

                  俺比较年轻,以前的事情都是由上辈那听到的。那个时代我们当地非常的凄惨,不少一家老小全部饿死,路上可以经常看到死人,上辈说那个时候看见路上死人很平常,挡着路直接在尸体上走过去,横死遍野,几乎家家都有亲人饿死了,但有的人家除外(在村或和食堂等等有点职位的人,家里都没有饿死人现象)。

                  那个年代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上辈也不是特意和我说这些,他们讲以前他们是多么的苦,教导我们不要糟蹋粮食,要勤俭节约,所以说一些那个年代的事情。

                  写这些,希望知道当年情况的河友能说一下,反对以此贴作为自身利益的立场来攻击。 因本人想学习了解一下当年的事情,不想参与这些的争论。

                  • 家园 安徽的事当时的省委书记曾希圣难辞其咎。

                    曾希圣在安徽期间大搞“一言堂”。在安徽,差不多一切要依曾希圣说的办,不管正确的或是错误的。

                    1957年“反右运动”时,中共中央曾下发文件列出“划右派的六条标准”,曾希圣又另加了反对强制推行他的农业“三改”政策和反对所在单位主要领导的两条“右派标准”,结果当时安徽省打出的“右派”的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至于平时工作中他伤害的干部应当更多。

                    在曾希圣在安徽工作的最后四年(1958-1961),安徽省粮食产量逐年下滑,1961年降到最低点(6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是上升的),比1949年的639万吨还要少10万吨,难怪最后三年安徽饿死那么多人(此时安徽的人口比1949年增长了三分之二)。而安徽粮食生产复苏,恰恰是在曾希圣调离安徽以后(1962年初,李葆华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1959年1月24日,中共安徽省一届三次会议在合肥召开,通过决议:继续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继续鼓足干劲,为实现比1958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而奋斗。2月7日省委批转《关于<桐城县闹粮问题的真相>的报告》,严厉指出:叫喊粮食紧张,实质上是否定“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总路线。省委号召进行“反瞒产斗争”,同时,提出了更高的农业生产指标。会后,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付省长张凯帆到含山、和县农村调查。看到农村已经饿死了人,他忧心如焚,赶回合肥,要求向省委常委会议汇报。曾希圣对他说:“你不要汇报了,你为什么总看阴暗面,不看好的呢?好的是主流。老张(曾与张是老战友),我看你是有点右,要注意。”

                    1959年7月,张恺帆不断得悉其家乡无为县大量饿死人的消息后,来到无为作实地考察发现已有不少人饿死,气得斥骂县委书记:“你把人还给我!”他应农民的要求,下令解散了无为县的几千个食堂,并下令开仓赈粮。这一“张老K大闹无为县”的事件被当作传奇故事在安徽广为流传。对这一事件细节是否真实和作何评价姑且不论,但它至少告诉我们,安徽农村大量饿死人的现象在省级领导中是不难知道的,而且是早已知道的。可是曾希圣这位省委书记做了什么呢?他(省委)把张凯帆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大约要报请中央批准?),并开除党籍,撤销副省长职务,关押二百多天,批斗后送淮北煤矿劳动。此后安徽饿死人现象更加严重,无为县在三年中饿死的人据说居全省之首。

                    七千人大会时,全国被定为重灾省的有河南、山东、甘肃、青海四省,安徽没有包括在内。在1月底中央准备结束会议的时候,中央收到一封来自安徽的匿名信和另外的几封来信。几封信几乎都是同样的内容:话没有讲完,憋着一肚子气。省委压制民主,不让人讲话。

                    安徽和全国其它省(区)的一些(匿名)信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做出延长会期、开“出气会”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曾希圣呢,还想继续隐瞒真相。他居然请彭真捎话给刘少奇,让刘少奇给安徽代表再鼓鼓劲。

                    1962年1月30日晚上,刘少奇参加安徽代表的全体会议。刘少奇说:安徽这几年出现的非正常死亡、农业减产,工业现在也减产,明年还要减产,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天灾是主要的,还是工作中缺点错误是主要的?安徽的盖子还没有彻底揭开。

                    1962年2月3日下午,在天怒人怨声中,曾希圣被迫作检讨。他说:一是对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没有认真研究,不求甚解,贯彻不力;二是实际上形成了对中央封锁消息;三是对中央有些部门傲慢、胡乱顶撞,对友邻地区关系没搞好;四是对同级和下级不民主,不以平等态度待人。所有这些,都使党受到了严重损失,使人民受到了严重损失,使工作受到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严重非正常死亡,破坏了农村生产力……1959年、1960年安徽农村工作错误是主要的,教训是非常沉痛的……

                    曾希圣的检讨多次被愤怒的代表打断,有人泣不成声、有人怒火万丈,甚至高呼极端口号。如果不是刘少奇极力维持秩序,很难想象当时会发生什么事。这天的会议中曾希圣连个座位都没有,最后还是自己找了把椅子坐到了会场边上。

                    一件小事可以从侧面看出曾希圣的独断专行:

                    在一次人大会议期间,毛主席参加安徽省代表组的会议,发现代表们都眼望着当时任安徽省长(还是书记?)的曾希圣,看他的脸色。毛主席严肃地批评曾希圣,为什么大家要看着你的脸色发言?并当场支走了曾希圣,让他退出会场。

                    曾希圣推卸历史责任:

                    曾希圣说:“安徽的问题本来没有那么严重,是周总理打电话给我,说中央很困难,本来想从江苏调点粮食,江渭清说,他也很困难,调不出来。这才打电话给我,周总理在电话里说‘老曾啊,你能不能调点粮食支援一下中央?’我问总理要多少?总理说‘最好是调五亿斤。’我说:调五亿斤有困难,先调三亿给中央。周总理同意先给三亿。“这时曾有些激动地对我说:“小梁,你那时还在上中学吧?”我点点头说:“是”。曾接着说:“那时你们还是孩子,不懂中央和省里当时的困难,总理说话了,江渭清又不给,我能再说不给吗?都不给,中央怎么办?那三亿斤粮食确实把安徽的群众害苦了。”

                    曾希圣的后台:

                    “曾希圣不但是邓的老部下,是“亲密的挚友”,而且是邓和卓琳的媒人--1939年曾希圣在延安介绍卓琳和邓相识。1965年,曾希圣被安排到邓的老家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他与吴芝圃、李井泉一样,在文革中被批斗,同样地,1978年中共中央为曾希圣平反。”

                    附:《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P427页记载的1957-1965年安徽省粮食产量: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1957 1027.0

                      1958 884.5

                      1959 701.0

                      1960 674.6

                      1961 629.0

                      1962 670.7

                      1963 697.7

                      1964 812.1

                      1965 966.6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当时的政府情况我一直搞不明白

                      恐怕还是政府结构设置有问题?

                      他这个省委书记哪来那么大的权力,谁给他的?副省长级别的官员他咳嗽一声就能一撸到底,开除党籍撤到煤矿去?

                      应该是他上下都有势力在,这种人就治不了是怎么着?

                      • 家园 党内民主制度的弊端。

                        大民主搞得天下大乱,党内民主的结果则是责任制不明确,有手腕的人可以拉帮结派,排斥异己,而严格遵守民主原则的人则处处被动,整个是一个逆向淘汰的机制。要不是主席的威望实在太高,很可能就被刘邓给完全架空了。

                        副省长级别的官员他咳嗽一声就能一撸到底,开除党籍撤到煤矿去?

                        副省长级别的官员的撤换是要中央批准的,但他控制了省委,歪曲事实还不容易?反正共产党没有欺君之罪这一说。

                        应该是他上下都有势力在,这种人就治不了是怎么着?

                        他的后台是邓总书记,在省委经营多年,势力很大。如果坚持党内民主制度,他这种人是治不了的,只有发动文革。

                        • 家园 所以主席才招人骂。。。

                          他的派系和亲人要么就是死了(革命战争中这种人死得最快),

                          要么就是严格遵循他的理念,不求身居高位占住位子,也不拉帮结派,更不利用权力获取利益,优先在中基层为人民服务。结果就是这样的人呆不下去,挨整。

                          他要是把自己的战友,亲戚(比如他那个堂侄子毛特夫)全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去,敢整他们的人一律利用权力排除,死后政府里还有大量毛派势力,我看谁敢骂他?可是。。。

                          • 家园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主席在世时刘邓等人隔绝中外,欺君罔上,去世后还给主席泼脏水,真是无耻之尤。

                            何新曾很受邓的重视,但他最近也对刘邓之流有了新的评价: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他(毛泽东)的那些追随者无一不是猥琐渺小的卑劣之徒。”

                    • 家园 百度上面对61年生产恢复是这样解释的

                      ”。大跃进中曾希圣跟毛泽东很紧,甚至处分了敢讲真话,赈济百姓的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恺帆,直接导致安徽饿死人在600万以上。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曾说过曾希圣应该开除党籍。曾希圣觉得对不起安徽百姓,于是在1960-1964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冒着丢官的风险同意下边搞包产到户。为了应付中央,他在名词上动脑筋,起名为“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包工包产责任制。从1961年3月6日起,在全省推行。到秋后,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了全省的85.4%。据省里对36个县的调查表明,施行责任田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38.9%。农民得到了温饱,看到了希望;安徽各级干部增强了信心,遂继续普及推行责任田。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为历年来最高。“责任田”被干部群众誉为“救命田”。

                      1961年12月,毛泽东到苏州视察,他打电话叫来曾希圣,明确地对他说:“生产已经恢复,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回来?”曾希圣不解其意,恳求道,群众刚刚尝着甜头,再让群众搞一段时间?毛泽东沉默不语,但没有表示反对。   毛泽东的沉默意味深长,曾希圣没有正确体会,或者他猜测这是一种默许,或许他过于沉浸在成功之中。   不久风云突变,曾希圣搞的责任田遭到灭顶之灾。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所谓七千人会议),会议期间着重批评曾希圣领导的安徽省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饿死人甚多,同时批评曾希圣搞的责任制是“单干”,是复辟资本主义,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中央派人发动大家“揭发批判”。当时会议的气氛十分紧张,曾希圣连座位都没有,自己拉把椅子坐到会场边上。在会上,曾希圣做了深刻检查,但对其推广的责任制持保留态度。于是,会上有的人主张开除曾希圣的党籍;有人提出要杀曾希圣的头……   毛泽东没有表态。最后中共中央决定,免去曾希圣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调离安徽,任华东局第二书记。安徽省第一书记由李葆华继任。

                      • 家园 改开后对前三十年的描述真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春秋笔法,什么是文人无行。

                        大跃进中曾希圣跟毛泽东很紧,甚至处分了敢讲真话,赈济百姓的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恺帆,直接导致安徽饿死人在600万以上。

                        把排斥异己的行为解释为是紧跟毛泽东,真是恬不知耻,顺带还把安徽饿死人的数量大大夸大,并栽赃到主席头上。

                        曾希圣觉得对不起安徽百姓,于是在1960-1964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冒着丢官的风险同意下边搞包产到户。

                        1961年12月,毛泽东到苏州视察,他打电话叫来曾希圣,明确地对他说:“生产已经恢复,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回来?”曾希圣不解其意,恳求道,群众刚刚尝着甜头,再让群众搞一段时间?毛泽东沉默不语,但没有表示反对。  

                        自相矛盾。

                        到秋后,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了全省的85.4%。据省里对36个县的调查表明,施行责任田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38.9%。

                        61年全国粮食产量增加了,安徽的反而继续下降到建国后的最低点,比49年都低。当然,这句话没有公然说粮食总产上升了,但是不知道的人肯定以为总产上升了。

                        农民得到了温饱,看到了希望;安徽各级干部增强了信心,遂继续普及推行责任田。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为历年来最高。

                        61年粮食产量继续下降,62年曾希圣下台后安徽开始逐步恢复集体生产,从62年起粮食产量稳步回升。

                        毛泽东的沉默意味深长,曾希圣没有正确体会,或者他猜测这是一种默许,或许他过于沉浸在成功之中。

                        开始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毛主席了。

                        不久风云突变,曾希圣搞的责任田遭到灭顶之灾。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所谓七千人会议),会议期间着重批评曾希圣领导的安徽省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饿死人甚多,同时批评曾希圣搞的责任制是“单干”,是复辟资本主义,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中央派人发动大家“揭发批判”。当时会议的气氛十分紧张,曾希圣连座位都没有,自己拉把椅子坐到会场边上。

                        这一段是蓄意误导,让人误以为会议气氛紧张是因为中央批判责任制。

                        在会上,曾希圣做了深刻检查,但对其推广的责任制持保留态度。于是,会上有的人主张开除曾希圣的党籍;有人提出要杀曾希圣的头……

                        有人主张开除党籍和杀头不是因为曾对推广责任制持保留态度,而是他在大跃进时期犯下的种种罪行:

                        刘少奇说:安徽这几年出现的非正常死亡、农业减产,工业现在也减产,明年还要减产,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天灾是主要的,还是工作中缺点错误是主要的?安徽的盖子还没有彻底揭开。

                        曾希圣被迫作检讨。他说:一是对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没有认真研究,不求甚解,贯彻不力;二是实际上形成了对中央封锁消息;三是对中央有些部门傲慢、胡乱顶撞,对友邻地区关系没搞好;四是对同级和下级不民主,不以平等态度待人。所有这些,都使党受到了严重损失,使人民受到了严重损失,使工作受到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严重非正常死亡,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曾希圣的检讨多次被愤怒的代表打断,有人泣不成声、有人怒火万丈,甚至高呼极端口号。如果不是刘少奇极力维持秩序,很难想象当时会发生什么事。这天的会议中曾希圣连个座位都没有,最后还是自己找了把椅子坐到了会场边上。

                          

                        通宝推:icedshining,
                        • 家园 关键一点

                          包产到户是不是曾主持下搞的

                          当时包产到户是不是对解放生产力有好处

                          • 家园 包产到户是曾主持搞的,当年全国粮食产量上升,安徽下降。

                            曾下台后重新集体化,粮食产量稳步上升。

                        • 家园 还是要看这些数据的原始出处在哪里

                          比如61年粮食亩产和总产的问题。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38.9%和总产继续下降到建国后的最低点哪个是对的?还是都是对的,原因是粮食种植面积下降了?这些数字总该是有出处的吧,会不会是那里给搞错了?

                          • 家园 一个是统计数据,一种是为特定政治目的服务的粉饰文章。

                            10月18日看《人民日报》,第8版的文章《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是《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所作的一篇回忆文章,文章地址在http: //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3175/1181714.html,文章中引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数据:“196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斤,比1960年增产54亿斤,增产幅度达40%”。

                            本来,为历史人物作传,澄清事实是最关键的,尤其是数据,我深为这个数据感动,于是找来相关统计资料证实。  

                            首先是《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P427记载:1961年安徽省粮食产量 “629.0万吨”。不是传中所说的189亿斤(945万吨),我开始以为是两个数据口径不一样,但是,同在P427,1953年安徽粮食产量908.4 万吨,1955年1152.9 万吨,与传中数据完全一致。  

                            同书P418记载:以1952年为基期100,安徽省1960年GDP为133.2,其中农业为85.9;1961年GDP为95.1,农业为 70.3。又,以上年为100,1961年GDP为71.4,其中农业为81.8,由于70.3/85.9=81.84%,这证明这些数据是自洽的,事实是 1961年无论是安徽整体经济,还是农业都是大幅度倒退的,那么,1961年粮食增产40%从何谈起?  

                            那么,是否《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的资料出处就有问题呢?我再用《安徽统计年鉴2000》记载的历史农业数据进行校核:P277记载,按照 1990年不变价格,1960年农牧渔业总产值862945亿元,其中种植业740705亿元;1961年农牧渔业总产值681173亿元,其中种植业 564072亿元,请注意,这里是不变价格,事实非常清楚,1961年安徽农业是大幅度倒退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粮食增产 40%的奇迹。  

                            又同书P12记录,1961年GDP为上年71.39%,其中农业为81.79%,与《新中国 50年统计资料汇编》里的数据是完全符合的。  

                            安徽省1961年粮食产量明明是629万吨,破了1949年水平,可是《曾希圣传》 编纂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数据拔高50%呢?(从文章 数据推算的1960年粮食产量与统计资料记载却是相符合的),出处何在呢?   

                            《《曾希圣传》编纂者为什么要伪造历史数据?》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802/32093.html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