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高铁发展势头降温的解读 -- 陈经

共:💬359 🌺2153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类比一下,高铁属于高速公路,动车则是一级公路

      所谓高速公路,开头叫做汽车专用公路,除了线性指标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全封闭,即除了汽车,其它诸如行人、非机动车辆等不得上路;二是全立交,所有交叉方式采用分离或者互通,车辆行驶不得有冲突。

      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区别在于没有后面的两个条件,其它标准基本是和高速公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汽车在一级公路上也是可以跑出高速公路速度的。

      类比一下,高铁可以叫做高速列车专用铁路。以前的动车则不然,应该是高速列车和低速列车的混合铁路。

      前几天体验了一下京沪高铁,一个字,爽!两个字,自豪!为中国人自豪!按我的理解,动车应该是高速列车的试验阶段,以后铁路的发展应该是高速和低速分开运营模式,如同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

      目前有很多在建的高铁项目已处于停工状态,居庙堂者因人废事,国之幸或不幸,天晓得!

    • 家园 【原创】贪贱吃穷人,普适害死人,”知识分子“气死人

      先讲个故事,郑和现在大家都知道吧?(不知道?不好意思,我火星了,俺没招了),但郑和的正史资料几乎为0,如果不是郑和临死前有预见,提前刻了块碑把自己的事迹都记录上去了,有没有郑和下西洋这会事,有没有郑和这个人在中国“严谨”的史学家们面前绝对得是个问题,指不定又变成传说了。

      为啥这么大的事正史里啥记载没有?郑和的船到底什么样大家都是猜猜猜?因为资料被一位叫刘大夏的富有普适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毁掉了。

      刘大夏何许人也?为什么敢私自销毁国家的机密档案?呵呵,这个现在也许大家都知道郑和,不知道刘大夏了。可在当时,包括后来修的《明史》里,刘大夏那可都是伟光正的人物。人家私自销毁郑和档案的理由是啥?这个,冯梦龙的《智囊》里有

      刘大夏二条

        天顺中,朝廷好宝玩。中贵言宣德中,尝遣太监王三保使西洋,获奇珍无算。帝乃命中贵至兵部,查王三保至西洋水程。时刘大夏为郎,项尚书公忠令都吏检故牒,刘先检得,匿之。都吏检不得,复令他吏检。项诘都吏曰:“署中牍焉得失?”刘微笑曰:“昔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万计。此一时弊政,牍即存,尚宜毁之,以拔其根,犹追究其有无耶?”项耸然,再揖而谢,指其位曰:“公达国体,此不久属公矣!”

        又,安南黎灏侵占城地,西略诸土夷,败于老挝。中贵人汪直欲乘间讨之,使索英公下安南牍。大夏匿弗予。尚书为榜吏至再,大夏密告曰:“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尚书悟,乃已。

        (评:此二事,天下阴受忠宣公之赐而不知。)

      比刘大夏晚了上百年的冯梦龙的评语还是赞颂刘大夏的智慧的。我们今天再看,刘大夏是智还是愚那?

      -------------------------------------

      简陋的分割线

      贪贱吃穷人,这是老百姓的俗话。有些时候,家里要长期使用的东西,一时图便宜,结果往往是要不了2年就得花更多的钱重新投入。所以老百姓才有贪贱吃穷人这句话。

      政委的文章我理解本质还是在算账。怕花钱多了,浪费了。不过这里政委好像漏算了一个地方,就是人的时间该不该算钱?

      京沪高铁设计一年运送8千万人,假如每个人要在火车上多待1个小时,那么就是一年有8千万个小时本来能对个人来说挣钱,对国家来说创造财富的时间被浪费了。我们按坐高铁的人工作一个小时能挣20块钱算(高低大家自己看,反正现在这钱雇个木工都不够的),一年就要让人们少赚16亿。站在国家的角度,本来8千万个小时,每个小时能创造40块的产值,现在没有了,那么一年就要损失32亿。如果做高铁的人平均收入都比较高,一个小时能挣40块,一个小时能创造80块财富,那么一年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损失收入32亿,国家角度看,损失产值64亿。

      各位,老泉的这个算法有问题没?应该没有吧,GDP也好,工资也好,都是在一个时间段里计算的。一个人一生能工作的小时数基本是固定的,浪费在路上的时间越多,就意味着创造财富的工作时间越少,这个应该没问题吧,那么老泉这么算账应该就没问题。高铁降速,现在一年会给国家造成损失64亿,10年后可能就是一年300,400亿。

      实际上,当年一战前德国规划过一条从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的铁路的。这条铁路就是巴格达铁路。

      外链出处

      柏林-巴格达铁路

      1889年,在德意志银行的领导下,一群德国工业家和银行家,从奥斯曼政府那里获得了一项特许权,建设从首都君士坦丁堡横穿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的铁路。这一协议持续十年后,到1899年,奥斯曼政府又批准了第二阶段的建设任务,即大家所熟知的“柏林-巴格达铁路项目”。第二项协议是德皇威廉二世1898年访问君士坦丁堡的成果。在这十年里,德-奥关系变得日益重要。

      德国决定,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与土耳其建立牢固的经济联盟,大力开发德国工业品出口东方的新市场。柏林-巴格达铁路项目是这一重大而可行的经济战略的核心。隐藏于这个项目后面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获得潜在的石油供应,对此,英国当然会跳出来反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东以悲剧形式表达了对西方的仇视,其种子就是这个时期埋下的。

      20多年来,连接欧洲大陆和巴格达的现代铁路建设问题,一直是德英冲突的焦点。德意志银行董事卡尔?贺尔菲里奇认为,在1914年之前的15年里,除了德国海军舰队日益强大之外,没有任何问题能像巴格达铁路建设那样引起伦敦和柏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紧张的了。卡尔当时负责巴格达铁路项目的谈判。

      1888年,德意志银行牵头成立了一家公司,该公司获得了建设和维护在君士坦丁堡外,连接海达-帕莎与安哥拉之间铁路线的特许权。公司被命名为安纳托利亚铁路公司,其主要股东是奥地利人、意大利人,也有一小部分英国股份。铁路前期建设进展得非常顺利,并提前完成,项目将延伸到科尼亚的南部。

      1896年,柏林到科尼亚的铁路开通。这是一条深入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地内陆,全长约1000公里的铁路。在一个经济十分闭塞的地区,建设期不到八年,这真是工程与建设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古老而富裕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河谷从此被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在此之前,中东的铁路设施都是英国人或法国人建的,所有这些铁路都很短,只在叙利亚境内或别的地区,连接了几个关键的港口城市,从来没有将广大的中东内陆地区与现代工业化地区相连接。

      这条铁路第一次把君士坦丁堡和奥斯曼帝国的亚洲内陆腹地与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地区联系了起来。这样的铁路,一旦扩展到巴格达,再延伸到不远的科威特,将在欧洲和整个印度次大陆之间建立起一条价格低廉而快捷的交通通道,这也是当时最高等级的世界级铁路。

      在英国看来,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当时被派往塞尔维亚军队的英国资深军事顾问拉方(Laffan)警告说:“如果柏林-巴格达铁路建成,这块生产数不尽的经济财富、海上军事力量根本攻击不到的巨大内陆疆土将统一在德国的周围。俄国与它的西方朋友——英国和法国,将会被这一屏障阻隔开。”拉方还说:

      我们在埃及的利益处于德国和土耳其军队的有效打击范围之内,并且两国军队从波斯湾可以直接威胁到印度。很快,亚历山大港和达达尼尔海峡将极大地加强德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

      拉方暗示,英国的战略是要摧毁柏林-巴格达铁路。

      看一眼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从柏林到巴格达,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一字排开。只有一小块条状地带横亘在这条链条上,阻止了东西两边的联系,这就是塞尔维亚。塞尔维亚虽小,但处于德国与君士坦丁堡港和萨洛尼卡等大港口之间,如鲠在喉。这些港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把守着东方的大门……塞尔维亚是我们东方财富的第一道真正防线。如果塞尔维亚被征服,或是被利诱加入柏林-巴格达体系,那我们辽阔而不设防的帝国将很快感受到德国刺向东方的利剑”。

      因此,毫不奇怪,在1914年之前的十年,巴尔干地区战火连绵,动荡不安,曾经发生的战争有土耳其战争、保加利亚战争以及连续不断的地区冲突。冲突和战争极大地削弱了柏林-君士坦丁堡联盟,特别是阻碍了柏林-巴格达铁路的建设。拉方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但是,把柏林-巴格达铁路建设项目看成是德国针对英国的单方面对抗行动是不对的。德国曾经反复向英国寻求这一项目上的合作。19世纪90年代,德国与土耳其政府达成协议,建设通往今天的科威特的最后2500公里铁路。为了完成这一庞大的项目,德意志银行和柏林政府作出了无数的努力,寻求英国参与,希望与英国一起为这一巨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

      1899年11月,德皇威廉二世访问君士坦丁堡后,在温莎城堡会见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说情,邀请英国参与巴格达项目。德国人十分清楚,为了保卫共印度通道,英国一定会维护他们在海湾和苏伊士的利益。没有英国的积极支持并不积极,很明显,这项工程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困难,也有财政上的困难。这条铁路最后一段的建设规模远远超出了德国银行的资金调配能力,即使有德意志银行这样的大银行,仅靠德国也是不能胜任这么巨大的工程融资任务的。

      然而,英国方面,在随后的15年里,运用各种手段和伎俩,延误和阻挠铁路的建设进度,同时总是让德国心存达成最终协议的希望,弄得德国捉摸不定。这样的游戏一直持续到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各位看官看完这段,还会以为修铁路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吗?将来中欧高铁能不能修起来,成本,效益,技术那都是浮云,真正的问题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和美帝力量的对比。这个几千年了,还是没什么变化。当年汉武帝不击败匈奴,然后派出大军征服大宛,杀大宛王,丝绸之路也通不了。

      以老泉个人看,高铁现在面对的这些争论,就是接轨派,耐得住寂寞20年派,普世派的一次政治反扑。什么为国为民,什么穷人利益,那都是挂的羊头罢了。他们不过是借温老板任内房价上涨(这个客观必然的)导致的小白领的民怨进行操作,然后假装为国为民罢了。这些人和刘大夏一路货色,真的是体谅百姓?扯淡,刘大夏那些人,还不是怕人家那些靠军功,靠航海技术吃饭的人如果上来了,他们这帮饭桶不就没地吃闲饭了吗。

      不过,现在就老泉个人观察。刘大夏们这些人上来搞个1,2年,估计最终无非是一地鸡毛。毕竟时代不同了,这年头,不看广告看疗效,不是刘大夏时代捧出圣人之言就能不担当责任的时代了。老泉瞎猜,厉股份的高徒的丞相大位,这么折腾折腾,估计要5,6成要悬了。毕竟高阻搞的这一套,既损害了国家利益,也损害了地方利益,也损害了铁路部门的职工的利益。这年头,歌唱的再好,也比不上实打实的利益。

      普适派们试用期的这几件事最后干的一地鸡毛了,那么厉股份高徒的丞相大位就有可能要不保了。以老泉个人瞎猜,这么折腾折腾后,朱相爱将,当年海南,北京2次临危受命的大将说不定能荣登相位了。

      通宝推:dahuahua,飞昊,黑暗的骑士,面包车,加楠,梓童,ivy1209,readerg,海峰,土拨鼠yuanap,范进中举,p3p2p1,伏波将军,sirsun,秦桑,楚庄王,
      • 家园 文盲又出来教语文了?

        什么叫“郑和的正史资料几乎为0”?

        24史中的《明史》算正史不?

        《明史·宦官传》第一个说的就是郑和!

        “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

        在成祖、仁宗的本纪里,郑和的名字出来了十多次。

        自己不读正史,却在那里胡诌说正史不提郑和,果然是文盲教语文~

        • 家园 文盲教语文也比孔乙己教语文强点

          Ok, 出来10多次就代表记载清楚了?那我问你,正史里告诉你郑和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规模,到过那里,执行了什么任务了没?如果正史里没有明确记录,凭什么权威们可以认为郑和到过非洲,到过阿拉伯,到过斯里兰卡?

          刘大夏销毁记录的说法是冯梦龙的白纸黑字。名字出现10多次又如何?现在研究郑和的人能靠正史里的这点东西研究清楚什么?您老既然熟读正史,那么郑和下西洋的船的样式,船队规模,到达地点等这些现在的热点,包括有外国人吵吵的1421,郑和发现美洲,你能拿正史来给个权威答案出来不?

          文盲教语文可怕吗?一个文盲如果想教语文,自然要先去学语文,不然台下的文盲并不是那么好忽悠的。而可怕的是孔乙己教语文,沉溺在掌握和卖弄茴字4种写法快感中的孔乙己,能完成教会劳动人民识字的任务吗?

          • 家园 所谓刘大夏藏匿郑和记录未必靠谱

            首先,你回帖之前有没有去看过明史?人家连链接都贴心的给你了。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

            至于其他的正史资料,俺们就不希望您老读了,但连明史都不读,说不过去吧。

            至于刘大夏的段子,我是孤陋寡闻了,冯梦龙现在也成出口成金的史学大家了?他的智囊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self-improvement,里面都是一些可考不可考的小故事,就算这样,人家的原文也是“匿之”,不是“毁之”。

            刘大夏销毁的不是历史记录,他没那个胆子,他一个兵部职方司郎中也没那个权限接触到史官档案,他藏匿的是海图。

            这个故事的原始出处是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成化间,有中贵迎和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诏索郑合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忠笞吏,复令入检三日,终莫能得,大夏秘不言。会台谏论止其事。忠诘吏谓:‘库中案卷宁能失去?’大夏在旁对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忠竦然听之,降位曰:‘君阴德不细,此位不久当属君矣。’(大夏后果至兵部尚书)自后其国亦不常至,间一遣使朝贡云。”如果您老看不大懂的话,提示你两个关键字,“盖”和“匿”。

            如果刘大夏已经把郑和的纪录全部销毁了,请问明末茅元仪所作的武备志里面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著番图》是他自己编的不成?

            现在还有一种激进观点,认为这根本就是野史把故事传岔了,刘大夏曾经用几乎一模一样的手段阻止了宪宗伐安南。此事见于明史刘大夏传,“汪直好边功,以安南黎灏败于老挝,欲乘间取之。言于帝,索永乐间讨安南故牍。大夏匿弗予,密告尚书余子俊曰:“兵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所以很可能民间传的时候,传混了,传成了郑和。

        • 家园 有五个自然段写正和, 真不少

          虽然不够具体详细,但是比较较全面了

      • 家园 泉大观点有点片面了

        今天正好看到关于周厉王时期的一个礼器铭文,铭文记载了周厉王的励精图治。完全不是史记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那个残暴的周厉王,那个导致国人暴动和周公、召公共和的周厉王。

        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古人不是史料上那样单薄的。我们看到史料上脑残的行为,也许历史不是那样的。毕竟那个时代的历史演员们好歹是有他们逻辑的,如果是脑残的,早给那个时代的野心家们玩死了。

        说典故是为了说说 刘大夏,刘大夏这个人在明史中名声相当好,就是他烧了郑和航海资料。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无疑是将中国在大航海时代前彻底的关上了希望之门。当年我曾经对此人恨之入骨,中国此后百年屈辱实际来自于此人。不过后来反复多年,平静之后,我发现,刘不过做的是他的本分。在明帝国的后来时代,我们发现很多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事件,大礼议、万历的怠政等等。

        不可思议是我们错了,我们用我们后来者得眼光穿越的去看待当时的状况。

        事实上那些明朝士大夫脑残的做法。吃饱了撑着的清流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个王朝或者帝国需要一个稳定的架构,一个长远的措施需要持续的正反馈。郑和的下西洋对于帝国而言恰恰是负反馈。帝国的财税结构在郑和开辟的商业航线中居然得不到利益,天朝的朝贡体制是赔本买卖。在东南的海商中,依靠海外贸易发家的大户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意交税给遥远的北京皇帝。皇帝为了东南的安定,禁海禁的是小百姓的生计,禁不掉海商巨富的欲望,实际上海商们垄断了航线恰恰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当然他们需要的不是严厉海禁。

        源于秦的帝国结构在明已经不能外向的容纳异质了,帝国的上层为了稳定的结构牺牲掉那些外向的萌动,于是异质的海商集团在此后居然成为了祸害东南的倭寇。(倭寇主脑是中国人,郑成功家就是海盗海商集团)这个应该是常识了。

        一句话,明帝国不能在海外扩张中获得利益,相反为了维护海疆稳定还要投入大量的国防力量。明帝国始终面对的都是北方的蒙古的威胁。所以,花费巨大的对于明帝国的儒家官员来说,仅仅是炫耀和猎奇的郑和下西洋无疑是要被砍掉的,以帝国的名义。而且义正词严。

        所有向外的扩张带来的兵连祸结大大掏空帝国的可怜国库,所以明帝国开国洪武皇帝就列个长长的名单。

        明帝国以及后面的清帝国的征税能力都是很低下的。大量的利益没有进入小百姓手中,而是进了官僚和各地的豪门。他们才是帝国稳定的中坚。

        对比西方,大航海带来的惊人利益迅速的形成正的反馈,随着大量财富的输入,西欧的社会结构发生惊人的变化。贵族们,国王们必须去适应这样变化。英国王室给予海盗们特许证,于是海盗们叫私掠船,甚至帮伊丽莎白女王打败了无敌舰队。国家在庞大的海外利益输入下不断成长,于是殖民帝国建立起来。

        这样的区别是刘大夏脑残行为的注脚。

        在今天印尼的领土上曾经有过一个华人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对于当时的母国清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叛匪割据的化外之国,所以他们的覆灭,清政府是没有反应的,换了明也一样。

        泉大说的高铁战略,所谓中欧铁路桥,其中的正反馈形成了吗?没有形成,那么中央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

        500年来之所以全球贸易的主要发达国家是沿海国家,就是因为海运对于陆地的惊人便宜。

        想想在中亚这个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地上,政治稳定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比起浩瀚的大洋来说是不是更加困难。

        • 家园 最根本的还是人民的能力

          明代只有少数富豪才有能力出海经商

          而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当海盗的社会成本低的多。

          • 家园 国家海禁吗,禁的是小老百姓,禁不了已经富的巨商

            所以国家海禁实际上是维持垄断。这种以国家名义搞的看上去正大光明的东西,我们见得不少了。

            历史上的一些正大光明的角色是十分可疑的。比如那个刘大夏。

            西方大航海时候,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是要海禁的,以他们的力量去维持对世界的平分,还拉了教皇搞。

            事实上西欧其他国家没有人鸟他们,国家不好意思出面,就海盗出面,这就是英国的发迹史,不然西班牙搞无敌舰队干什么?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和现在美国人全世界看关键水道一样。

            • 家园 关键是英国小百姓能成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小百姓不成气

              不然西班牙和葡萄牙照章抓药,完全可以将局扳回来。

              • 家园 不一样的

                西班牙王室在完成驱逐穆斯林(摩尔人)时候开始了大航海,西班牙资助哥伦布的两位国王几乎就是西班牙的开国君主,那时候的西班牙刚刚由两大王国合并,哥伦布出海时候,格林纳达还没有被攻陷。可想而知当时的王国的政权力量多么强大,基础是封建贵族,在随后的殖民地浪潮中,这些人随后就成为庞大的土地贵族。

                英国人在玫瑰战争中,老贵族都死绝了,在随后的都铎王朝时代,老贵族的势力已经不是那么强大了,为新的贵族的崛起提供了空间,何况英国王室如此穷困,让海盗为国效力也是不得已。

                后来的英国海军全世界追杀海盗不遗余力,这个真是历史的讽刺。呵呵。

                • 家园 还是那句话:西的技术垄断在资本手中,而英国主动向基层扩散

                  最终导致了双方老百姓在海盗事业上的巨大差距

                  • 家园 结果是这样,原因完全不是的

                    原因是英国当时控制国家能力的集团太弱。英国王权从大宪章之后就是受到贵族制约,有点共和那个意思,玫瑰战争后大贵族死绝了。那时候还是草根的冒险家们就为了财富什么起来了,这个和30年我们的民营经济一个故事。只不过那时候英国王室一是没有力量控制他们,(后来他们先砍了国王的头,然后又光荣革命了),二是没有外在的强大的国外的垄断资本,国内也就没有带路党。最后,明智的伊丽莎白一世顺应历史潮流,和人家海盗们合股拉。海盗们(新兴的资本冒险家)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

                    这点你看看和西班牙和我们国家多么不同。我们国家的民营很有一部分是以做买办和带路党为发家本分的。当然西班牙相对于英国的强大王权和教权压抑了草根资本家的空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