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华民族抗战中的三大罪魁祸首 -- 温相

共:💬214 🌺7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马占山应当算是义勇军吧?抗联是后来的事。

            等有抗联的时候,义勇军已经打了好久了。

            • 家园 1931年马占山在嫩江抗战时,还属东北军,1932年他曾组织

              抗日联军,这时可称为"义勇军".1933年他从苏联回国后,曾以东北军将领的身份参与"西安事变",这时又可称为东北军.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辽宁、吉林迅速 沦陷。但日本侵略军进犯黑龙江时,却在齐齐哈尔以 南的嫩江江桥 遇到中国军队的激烈抵抗。指挥江桥战斗的就是国民党抗日将领马占 山(1885年―1950年),字秀芳,奉天怀德(今吉林公主岭)人,贫苦农 民出身。18岁时,为地主放牧,丢失一匹马,被抓进官府,遭毒打和 关押并被逼赔偿。后来,那匹马跑回来,地主仍不退钱。马占山一怒 之下,上山落草,因善骑射,为人讲义气,不久被推为头领。清光绪 三十四年(1908年),马占山决定“金盆洗手”,率弟兄接受清政府收 编。宣统三年(1911年)受清军统领吴俊升的赏识,被提拔为哨长(相 当于连长)。1913年,吴部改编为中央骑兵第二旅。至1925年,马由 连长逐步提升为旅长。 1928年6月 4日,日本侵略者在皇始屯炸死张 作霖和吴俊升,他发誓“公仇私恨,必报复之”。1930年,任黑河警 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他 为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兼驻黑龙江省军队的总指挥。10月16日,伪 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率部将其击溃。为防止日军 进犯,守军将桥破坏三孔。11月 3日,马占山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碟。 4日,日军向江桥守军阵地发起猛攻。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抗击,挫 败日军多次进攻。马部血战江桥,给人民以极大振奋。马占山的名字, 迅速传遍全国,慰问函电如雪片飞来。但由于日军不断增援,而马部 却是孤军奋战,至18日,在消灭日伪军一千余人后,不得不撤往齐齐 哈尔。21日,退至海伦,继续抗敌。12月,国民党政府任命他为黑龙 江省主席。后来,在日本侵略者和博仪等汉奸的威逼利诱下,马占山 幻想以妥协求苟安,于1932年 2月23日返回齐齐哈尔,25日任伪黑龙 江省省长。 3月 9日去长春参加伪满洲国成立典礼,当了伪满的军政 部长。他的投降背叛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愤怒谴责。 3月中旬,张学 良派人潜回齐齐哈尔,劝马反正。 4月 1日,马占山秘密出走黑河, 通电反正,重举抗日大旗,并向国际联盟调查团揭露日本扶植傀儡、 制造伪满洲国的内幕。随即集合旧部并联合吉林的李杜、丁超和海拉 尔的苏炳文等人,组成东北救国抗日联合军,在绥化、讷河、拜泉等 地打击日伪军。12月 7日,因弹尽援绝,退至苏联境内。1933年 6月, 经欧洲回国,向蒋介石要求率东北义勇军继续抗日,未获应允,乃寓 居天津租界。1936年12月至西安,参与西安事变,支持张学良、杨虎 城逼蒋抗日。1937年 8月,被任命为东北挺进军司令,在察哈尔、绥 远(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坚持抗战。抗战胜利后,马占山 的两个骑兵旅曾参加国民党军守大同和进攻张家口的战斗。1946年 9 月,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后,将所部交傅作义指挥,随后在北平 (今北京)养病。1949年初,曾劝说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并向傅建议 请邓宝珊做同中共谈判的代表,为促进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有益的工 作。 1950年病逝。

              • 家园 抗联和义勇军在历史上是有特别意义的名次,

                看来我是把李朋鸟看成李鹏了。

                我以为上贴里的“抗日联军”就是历史上的“抗联”了。看帖子不认真呢。

                抗联和义勇军在历史上是有特别意义的名次,不是一回事,也不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叫法。

                义勇军是九一八以后由东北军部分和当地民众组成的抗日武装,结构相对复杂,基本是各路兵马各自为战,名称也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起(不乏也有叫抗日联军的部队,但是这和下面的抗联没什么关系),但是在当时把他们统称为抗日义勇军。

                义勇军在坚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因为得不到外部的援助,自身补给能力不足等困难,相继失败了。但,他在当时中国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为一部歌颂他们的电影写的。在这批队伍中,共产党的影响不大,至少没有起主导作用,这在中共党史文献和历史文献中,都是被官方承认的。

                抗联是在那之后,由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组织相对严密,有一定的统一号令和名称,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同样也因为各种困难,在几年以后失败了。其人物和历史,大家都比较清楚,因为大陆关于东北抗日的文章多写这部分。历史上说道“抗联”,如果没有特别的注释,指的就是这支队伍。

                可以看出,义勇军和抗联是两支不同的队伍,可能有人先后都参加过,但队伍的时间和组织都是不同的。

                转一点大陆官方的描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很快侵占了全东北,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东北军民,曾先后组织了三十万义勇军,奋起抗日,打击日本侵略军,其间,有过十一次袭击沈阳、六次攻打长春、一度控制过北满16个县等战绩,给了日本人以重创。但,抗日义勇军虽人数不少,由于各部并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指挥,而是各自为战,各部单独力量却又都较小。结果,经过一年多的抗战,在日军四个师团一个混成旅团14万兵力及8万伪军的"讨伐"下,1932 年秋,各路抗日义勇军相继失败溃散,或退关内或退入苏联境内,有些则进入山林,做了既抗日又做"胡子"的小股武装势力。

                  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就是在轰轰烈烈的抗日义勇军失败后,开始写就了自已光辉的篇章。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共满州省委,在年仅26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中共满州省委书记的罗登贤的领导下,决定了中共在东北以抗日军事斗争为主的新路线,派遣包括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在内的大批军事干部,深入到东北各地,组织抗日军事力量。

          • 家园 有靖宇街,一曼街,兆麟公园,尚志县

            于天放...的确没有太多耳闻,能否介绍一下?谢谢

            • 家园 于天放的故事太复杂了,三两句话讲不清楚,请问兄台看过

              于天放写的一本书叫"牢门脱险记"吗?

              于天放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共系的抗日将领.他曾任抗联的副军长,军长和司令员.

              解放后,于屈居黑龙江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黑大校长等非实权职务.

              文革期间,于天放支持反潘复生的"炮轰派",被逼死.

              东北抗联后来分为"坚持本土抗战派"和"留苏派".前者如杨靖宇于天放等人,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抗击百万关东军,死伤极其惨烈.后者如黑龙江的前省长陈雷,他们在抗战期间逃到了苏联,在东北光复时,带着苏联军衔(尉官而已),随着苏联红军回了东北.

              令人不解的是,中央比较重用留苏派,压制"本土派".科级干部出身的陈雷当了主管工业的省委书记,高级将领于天放却去了省政协.

              可以感觉得到的是,在解放后,东北抗联系,和海南的冯白驹系,陕北刘志丹系等都是受"限制使用"的.

              于天放的事迹很多,东北的很多老人都知道他.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他在抗联时写下的著名诗句.

              • 家园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这好像是 李兆麟写的吧
                • 家园 文革期间,于天放亲口说"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他的诗句

                  他说的真假,我无从考证.

                  但于天放爱舞文弄墨是有名的.除"牢门脱险记"外,他在下放到牡丹江地委当专员时(胡立教是第一书记),常在报纸上发表诗作.有一次写诗称赞"小秋收",在文革中还成了鼓吹"三自一包"的罪行.

                  于天放有三子一女,二儿子于少雄上中学时在其父的逼迫和指导下,也写了许多歌颂"抗联"的诗.有些诗写的相当好.

                  现在对这两句诗的出处似有四种说法,一是李兆麟的诗句,二是杨靖宇的歌词,三是"有人",见转贴如下:

                  "正如彭真同志所说:在我党的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有三个:一是红军万里长征,二是赣南游击队,三是东北抗日战争,其中最困难的是东北抗日联军。刚开始的时候,东北抗日联军兵力一度达到11个军,抗联战士4万多人。但日军一方面采取了野蛮的“坚壁清野、篦梳山林、归屯并户、匪民分开”的大扫荡政策,焚毁老百姓的家园,断绝老百姓对抗日联军的支援;另一方面动用各种手段,不断追击抗联队伍。随着日军对这支东北抗日主力军的疯狂镇压,抗联战士的人数不断缩减。对抗联战士来说,更大的挑战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太艰苦了,那时我们缺衣少吃不说,冬天零下四十度,我们还不得不穿着单衣在山上躲避日本鬼子。有人编了首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森林山沟是我房,草地石洞是我床;树叶茅草是我被,火堆是我亲爹娘。铺着地,盖着天,爽露当衣穿,风雨当便餐’。这就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天冷和缺少棉衣,不少战士冻掉了手指和脚趾,还有的甚至被冻死了。夏天也好不到哪里,山里各种虫子那叫个多,很容易就被毒虫或者猛蛇咬到,没有药品,我们就不得不学会自己识别和敷用草药。”

                  四是李兆麟,于天放和和陈雷共同创作了

                  《露营之歌》抄录如下:

                  《露营之歌》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

                    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哟!果敢冲锋,

                    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

                    光华万丈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

                    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战士们!热情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哟!重任在肩,

                    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

                    黑暗一扫完。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

                    野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

                    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

                    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

                    片刻息烽烟。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冷气侵入夜难眠。

                    火烤前胸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

                    夺回我河山。

                  我不知道杨靖宇和李兆麟还写过什么诗.据我对于天放的了解,我倾向于相信,那两句诗出自于天放的笔下.但我无从证明.

                  于天放的大儿子于少杰留苏回国后,取了一位"党员姑娘"(他本人当时只是团员),在北京工作.他的二儿子少雄,三儿子少农和大女儿现都在哈尔滨.于天放的老伴儿姓刘,是个小脚家庭妇女,只做过幼儿园的园长.于天放在文革中惨死后,老太太一直跟着二儿子少雄过.现在应已做古.从于天放的"诗人"儿子于少雄那里应可找到一点线索.

              • 家园 谢谢
                • 谢谢
                  家园 您可以看看于天放和赵尚志等人的相片

                   赵尚志惟一照片尘封72年首次发现

                        

                    图为巴彦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成员合影,照片拍摄于1932年8月18日上午

                    前排左起:陈维新(一大队副大队长)、高志鹏(三大队大队长)、侯振邦(参谋长),赵尚志(政治委员)、于天放(特派员,情报处长)、张文藻(秘书长)、米秀峰(二大队副大队长).后排左起:夏尚志(二大队大队长)、陈勋(政治部主任)、张甲洲(总指挥)、郑炳文(后勤部长)、张清林(一大队大队长)

                                

                    日前,一张尘封了70余年的赵尚志将军和巴彦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惟一照片被首次发现,在全国党史、军史界引起了轰动。

                    赵尚志,辽宁朝阳人,名垂千古的著名抗日民族英雄,统率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关东军浴血奋战,田年前壮烈牺牲。解放后,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不屈不挠的中华好儿郎,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黑龙江省珠河县改为尚志县,哈尔滨市新城大街改为尚志大街,并建立了雄伟壮观的赵尚志烈士纪念碑、赵尚志将军纪念馆。然而,所有的纪念场馆

                  展出的都是赵尚志画像,因为寻找了半个世纪谁也未发现赵尚志生前留有照片。于是,官方、私方共同的说法为:赵

                  尚志没有留下照片。英雄生前叱咤风云,后人却不知其英容,不能不说是一件千古憾事。赵尚志生前到底有没有留下照片?日前,党史老专家、离休老干部梁宗仁给长期研究东北抗战史的笔者送来一张刚刚发掘的孤版老照片,抗联著名女战士、省级离休老干部、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惊呼:“这是巴彦抗日游击队指挥部领导同志在取得攻占巴县城胜利后的合影,照片上的赵尚志将军、于天放将军我都认识!这张照片太珍贵了!”

                    它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这是一张尘封了72年的老照片,这是一张赵尚志生前惟一的照片,这是一张巴彦抗日游击队惟一的照片。

                    1932年4月,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清华大学学生张甲洲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之命率领于天放等6名党员大学生踏上了悲壮的“打回老家去”的征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东永德旅馆秘密接见了张甲洲等热血青年,指示他们马上返回家乡,创建东北第一支人民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领导人民拿起刀枪向日军开战。5月16日,“七马架暴动”打响了震惊世界的中共抗日第一枪,张甲洲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1925年入党、曾就读于黄埔军校的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调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治委员,于天放任巴彦抗日游击队特派员、情报处长。游击队在战斗里成长,日益兵强马壮。8月16日凌晨,巴彦战斗打响。张甲洲命令敢死队头顶八仙桌、桌上蒙着湿被,“土坦克”冒着弹雨冲到古城巴彦墙根底下,“轰隆!” 一声巨响,5米高、2米宽的城墙被炸开一个大豁口,张甲洲、赵尚志跃马挥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率领800名游击健儿前赴后继奋勇拼杀,一举攻占了巴彦县城,全歼日军一个中队128人、伪军一个大队344人,击落一架低空盘旋侦察的日军“红肚子”飞机。巴彦大捷轰动了关内外。硝烟尚未散尽,游击队指挥员们兴高采烈地聚在司令部集体合影,留下了胜利的纪念、永恒的记忆。照片上,平均年龄刚过20岁的抗日指挥员们军容整洁,服装统一、英姿勃发,显示了中华儿女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1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巴彦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张甲洲任军长,吴福海任政治委员,赵尚志任参谋长。红 36军下辖三个骑兵师,共1500余人。张甲洲、赵尚志指挥所部奇袭兴隆镇,大破东兴县,在松花江北岸十余县点燃了熊熊的抗日烽火,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这幅照片承载着辉煌,记录着不朽。1932年,巴彦抗日游击队打响了中共抗日第一枪,5年后――1937年8月明日,张甲洲将军在与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10年后――1942年?2月12日,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将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他们共同践行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庄严诺言。权威人士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印周年前夕,赵尚志暨巴彦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成员合影照片被发掘,显得十分的珍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http://www.chaoyang-window.com/xw/images/zhaoshangzhi.jpg

        • 家园 并不是真的一枪不放

          在九一八事变中,奉张的损失近十万人马.但是,真正战死的没几个,很多都是失散的,或者投敌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去打游击的.总之,抗战十分消极.其实,在九一八中,张学良做得比后来的韩复榘差多了.韩后来的下场大家都知道,那么张学良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 家园 好!

        很怀疑张学良那个时候能够看得出这些

      • 家园 奉系军阀始终都是把华北看作是奉系的外延:

        和东北一样重要,历史上奉军三次入关无一不是争夺华北地盘的。所以,以后奉张再度入关也是奉张的既定方针。

        至于张学良接受蒋介石的银元,也是背景的,蒋介石一方面给张钱,一方面拉拢张的部下投向南京,所以,张学良在中原大战想置身事外的初衷是根本行不通的。

      • 家园 鲜花一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