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茗谈>四十七:危大于机 -- 本嘉明

共:💬154 🌺725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即便只是丧偶,少了一半退休工资,就过不下去了。这可真

      危险,买不起房可以租,吃不起外卖,可以尽量在家做。

      但退休的人,居然无法单独过下去?!

    • 家园 居然还敢吃味千????
    • 家园 别说啦,弄不好有的闹的呢
    • 家园 对于上海,我不是太看好

      主要是不看好上海人,哈哈,本大别不高兴。

      过于精明。

      不过声明一下,不是地域歧视。

      本人也是在上海上的学,快毕业了,上海也开始搞建设了,本大应该有印象,中山环路的高架桥,真是弄的没法走路了。

      2002年回过一次上海,认不出来了,莘庄已经成繁华地区了,上学的时候,只有沪闵线。

      实际上我更看好上海的周边地区,无他,人有闯劲。

      题外话:不知道本大最近看没看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挺有意思,那里面各地方人都有,挺能反映地域特点的,里面的几个广东女孩让我对广东人的感觉改变不少,很自然,挺大方。

      其他地方的也不错,感觉国内的90后大气了很多。

      • 家园 这个不稀奇!

        要晓得上海本来就是各个地方的人都有的。多少代的移民都过来了,你说的一点都不稀奇!

        你以为老早的上海只有“上海人”?可能你只是听到“上海话”吧。事实上,各个地方的人虽然说着上海话,但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是不太一样的。打个比方,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孩子的交流方面,苏州/无锡背景的上海居民和山东/苏北的上海居民做得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是too rush to a fancy conclusion的话,好好潜心下来体验一下四方邻居的生活,再来放狠话,那会更有说服力。而且,更加constructive。

        给个例子,说说邻居间的互动。

        刚刚上小学的时候,隔壁搬来了一家4口,成员如此:一位母亲和男的三胞胎。孩子们的父亲在一次海难中遇难了。现在想想那是80年代初,他们家应该不太容易。当时,只记得大家都很同情这一家4口。虽然3个小子又皮又非常顽皮,除了体育比较好之外,都不太爱读书。但是连得那些小流氓也没有去欺负他们。他们的母亲没有啥文化,但倒也坚强,做着扫地工的工作时,逢人都带着微笑。

        后来我们家搬走了。好几年后,初中的我某一次中午路过那里的时候,碰巧遇到老隔壁的某中学的教师阿叔在苦口婆心,声色俱厉的教训其中的一个。估计是什么重要的考试很不好。我看着阿叔的神情,那可真是用心啊!就是那个用心,让人特别的记得。

        • 家园 先花你,再回复

          其实,本人在上海上了四年大学,要说了解上海也了解,要说不了解,也确实。

          我说的是总体感觉,精明不是不好,但是过于精明,就失了中庸之道了。

          上海是大商埠,与国外的接触早,眼界不是其他城市所比拟的。本人上学的四年,就能体会到上海同学与我的不同,主要是眼界上,与他们相比,自己就像个乡下人,虽然也是来自北方一个省会城市-孔孟的家乡,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我自认为很多做事方法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形成的

          不过,很多时候你也能感受到look down on you,也许是这个原因,本人的好盆友反倒是来自上海以外的同学。

          说道上大学,真是怀念呀

          真是叫没钱穷快乐呀,唯一后悔的是上学时没有用心,混了四年

          • 家园 魔都土著

            主体是49年前定居在沪的本地人和移民. 早前魔都地界颇小, 那些高级货就愈显得集中, 在当时国内可谓唯一, 此则是养成所谓上海人习气的一个根源, 但却非是土著们排斥外地人的原因.

            即使是改开突然间造就了深广, 在90年代初之前也对绝大多数土著没有多少精神和心理上的影响(除了知青一代, 老土著对魔都以外知之甚少). 而恰恰是所谓魔都大开发计划的开始, 上有老下有小的基干土著们发现, 工厂不见了, 机关整改了, 原来的待遇没了, 还要买断下岗(当然, 这点上还是比东北乃至全国舒服), 与之相应的是外部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的涌入. 于是一方面, 作为劳动力, 土著们被大量取代; 另一方面则被迁出重要地块以供富达. 期间有部分土著借此所获甚丰, 但多数土著只能两眼巴巴. 又不甘且不闷于心者, 或于优偿或于严制. 此间土著下一代尚不能全面感受未来的危机, 继而努力者不足半, 使得日后土产人才不足量, 低者又不熟计而自贱, 逢沪督广引外良, 致三代土著具不适.

            是常年教化而自甚, 难命所不歹, 余幸者少而楛者众, 此脾性走极之.

          • 家园 谢谢!开放和认真的交流不容易啊

            明白你说的look down on you的感觉,和这个过分精明的批评。这里面的确有需要反省的地方,好多地方也需要升级和演进的。我想提及一些不大为人所道的历史沿革。

            比如:上海可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都市。各种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公共市内交通,公共的通信,公共的邮局,公共设施,警察局,税务等等。。。这些几乎都是开中国现代之先河的。但就是这些大家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去不能让当时租界内外的上海人/国人接受。在诚心接受西洋文明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之前,国民对待现代化的心态大致就像“大刀会”喊着刀枪不入奔赴敌人的弹幕。就算是在上海滩,也发生过华人和洋人在对待这些先进东西的冲突。其中就有著名的公共卫生方面的冲突。

            当然,之后很多华人接受了洋人很多对现代都市的建设和治理观念。不过,这个过程有时候并不是光循循善诱就可以速成的,观念的改变谈何容易。所以,在接收者和抵触者之间有很多的不耐烦和Look down on出现。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在反向的刺激和激将事物的改变。

            要知道,30/40年代和之后的好多年,整个上海的现代化(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都领先于国内的其他地方。所以这种look down on还是一直有其肥沃的土壤。不过,多少代的四方移民都基本接受带有这种明显缺点的的江南和西洋文化的混合体,并以这个混合体为主流(海派文化)。这个混合体多少还影响了国内的其他地方。

            以我本人而言,从小就有家长和叔叔阿姨之类的会善意或者不耐烦的提醒各方面的小节,我想这个多少还是影响了我们的成长和思维模式。到了长大之后,一开始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用类似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吧。老实说在文化上,如何现代化和吸收先进的东西,对我们这么个大国来说真是桩头大的事情。

            说道大学时代,也真是令人怀念啊。那是自由自在的穷开心。。。

            • 家园 既然说了,就多说几句

              实际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地域文明和文化的差异。

              中国是地域宽广的国家,这一点真得感谢历朝历代的祖先。

              看看世界地图,和中国一样的只有美利坚和欧洲(俄熊的维度过高),而欧洲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说起来。得天独厚的只有中国和美国,从这一点看,中国想不崛起都难,这也是日本窥伺中国的根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各地的民俗和文化迥异不同,能够游历整个中国,这也算是我的一个愿望。

              其实,本人对上海和北京之类的超大型城市,还真不感冒。

              我认为中等城市才更适合居住,而且要与大城市的距离不远不近才好,各种功能都有,但又不过分喧闹。

              中国早晚要向这种城市化发展,超大城市的模式必然会被人遗弃。

              记得上大学的一年,因事在苏州下了火车,古巷,细雨,绿树,园林,我艹,那真叫个意境,那恶心人的词怎么说来着,徜徉在其中,就像与古人对话一般,苏州还保留着一些这样的东西吗?

              • 家园 呵呵。偶也是这么念想的!

                杭州就不错,出出差可真是惬意。

                中国之大,文化和民俗上的差异可也真是千差万别的。看看欧盟,想想偶们在一起已经这么多年了,真不容易啊!

    • 家园 草民盼薄督的地方不要太多

      魔都不要插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