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南亚枭龙 -- 晨枫

共:💬172 🌺1139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很早跟踪是有可能的,花钱不多

          也不一定非得几大主机所,几个三航院校也有可能,至少可以发发论文、评评职称,至于正式投钱开干,应当是看到F35之后了!

        • 家园 敢只做计算模拟的怕是不多……

          诚然DSI在知道原理后确实是计算为主,但光靠CFD不搞风洞试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除去拿PPT当产品、拿“将要”当“搞定”的某国以外,发动机进气道这么要命的东西,世界上怕是没有谁敢不做充分试验就往飞机上装。这个在风洞里充分试验的过程一般来说要个三五年,在此之前的理论探索过程也至少要个五七年的样子。时间更短的话,我觉得恐怕就不好说算是充分研究过了。不要搞得像某飞一样,ACT摔了才想到翻译的资料里早讲了,只是没人仔细看。

          没有NASA和X研究机确实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大缺陷。否则成飞不会装了DSI还带着保险措施。这说明之前对DSI理论上有把握,但没有实际试飞。

          • 家园 这个很二,那个伟光正干的?

            不要搞得像某飞一样,ACT摔了才想到翻译的资料里早讲了,只是没人仔细看。

          • 家园 设计过程还是要快很多的

            可重复使用设计。参数很容易修改。有的效果甚至在计算机上就能看到。然后那做实物进行各种测试,省时省力多了。但我从没说过只做计算模拟啊,这个不矛盾。

      • 家园 这是成飞的官方说法

        是他们留一手也说不定。

        • 家园 那就是成飞的官方艺术了

          我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 家园 那成飞为什么……

            那成飞为什么要把早已开始的科研说成2001年看到照片才灵机一动呢?看不出来对成飞宣传自己有什么好处啊。回想宋文骢谈歼10,很是强调早在60-70年代就潜心研究鸭式布局呢。

            • 家园 估计从其他渠道已经摸过底了。

              只是这个渠道不太方便表述。

              还有就是,我一直怀疑NASA的底已经漏了,尤其是可行性论证还有部分实验数据。

              去年的神龙项目和X37之间在时间和技术上的差异实在非常令人回味。神龙肯定不是看到X37之后才搞的,而更像是同步的姐妹机或者思路数据验证机。

              好吧,我承认我有点阴谋论。不过,我是不信这个可以突发奇想而后几年攻下来。

            • 家园 这个想不出来,只能认为不是当事人的回忆

              老宋是当事人,说话靠谱,可能还要强调自己的工作。这个DSI怎么来的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不?还有就是,发财的DSI试验成功之后迅速在10B上也实现了DSI,但两个DSI的设计条件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是2001年才开始研究,几年功夫工夫下来就能装实机,再隔几年居然装到了自己国家的重点型号上,这个速度未免太神奇了。

              • 家园 实际上,枭龙04的DSI和歼10B的还不大一样

                枭龙04的个人认为只能算半DSI,那一大片吸气孔帮和很大一把忙,所以鼓包不大,进气口外唇的前掠也不厉害。歼10B的就更加接近F-35,没有看到细部的图,但估计吸气孔减少,相对可算“纯”DSI。这是符合渐进原则的,速度快,但不惊人。同样技术接力发展比跳跃发展要快得多,事半功倍。美国战斗机技术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高速发展,一跃而超过欧洲,很大功劳来自接力发展,而不是从英德获得的一些关键技术。

                • 家园 所以我认为成飞是有基础的

                  你说的跟我说的没有矛盾,从发财到10B的DSI明显是有进步的,间隔也就几年而已。不过我是认为进步的背后必然有多年的积累,不至于是01年才知道这个点子,十年工夫就见到成熟的产品了。

                  • 家园 这个这个

                    我们现在都是空对空,等将来当事人写回忆录的时候再验证吧。就现在来说,最重要的是,成飞已经对DSI运用娴熟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是统一的吧?歼20上的DSI都是不对称的了,又进了一步。

                    • 家园 可以开个赌局什么的,过十年看效果

                      我赌是96年F-16DSI试飞后开始正式搞的,也可能是98年大量经费下拨之后开搞的,之前可能有跟踪性质的基础研究。

                      说到黑丝,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玩意气动是无比的复杂。机头涡、鸭翼、边条、升力体,一堆控制措施,再考虑上隐身的限制,估计会有一堆诡异的问题,控制极难做。米帝肯定不会选这么高风险的布局,但土鳖别的都不太行,只能咬牙冒险了。成飞也真不容易。

                      • 家园 不需要十年

                        成都方面最初的想法就是来自 F-16 BUMP 试验机

                        那时候成都方面正在跟某大学一起研究CARET进气道 也讨论了下BUMP进气道 , 有的认为可以做些跟踪研究 有的认为难度太大了 没戏 !

                        不过 成都方面至少是在心里面一直惦记着这个东东 X-35 的出现更加坚定了成都方面的决心 同时呢 也因为9958 压力大了 米也多了 所以就开始玩花样了

                        大概经过两年的研究 2001年在宋院士和杨总师的支持下正式立项 ,

                        2001年 《国际航空》杂志 《JSF X-35的一绝──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 一文算是专业期刊上最早关于 BUMP进气道的文章 作者为

                        杨应凯、李玉璞 。

                        这个 杨应凯 就是成都611所进气道专业组组长,BUMP进气道立项就是他提出来的 。立项前的研究也是他搞得,可能只是个人研究,最多是小组范围的研究。

                        03年时 做出来的模型性能不够ok被发财01机上的常规进气道pk掉

                        经过改进的方案也没能优于常规进气道,为了稳妥起见在03机上还是常规进气道。

                        04机上bump 除了611自身的原因之外,还得感谢老巴,因为老巴在03机之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不愿意多给钱,但是给了时间。

                        那时候虽然气动上与常规进气道相比没有明显优势,但是在611为发财一斤一斤的减重,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bupm进气道一下子就给减掉七八十公斤的重量,同时获得一个很炫的商业卖点,还有什么理由拒绝bump进气道?

                        PS: 某飞的网络支持者宣称某飞对CARET有很深入的研究,新机上的CARET是一大亮点!呵呵,其实,成都方面早就玩过CARET了!

                        • 家园 哦,那速度还挺快

                          96年动了念头,99年开始搞预研,01年看到JSF后正式立项。然后05年拿发财四号练了手,有把握以后又上了10B和黑丝。这样算下来,从预研到有把握地掌握技术,大概七八年的样子。成飞动作比我想象的快。

                          又,大水酱,乃又在黑某飞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