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地下钱庄 引子 -- 卢国俊

共:💬117 🌺1325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地下钱庄 入行(3)

      蚂蚁搬家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提高创汇,政府除了大力推动进出口贸易之外,还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创汇途径。

      那还是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刚刚放出来,人们就已经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被这股春风吹的足够春暖花开、敢教日月换新天了。

      当时在东莞,有个叫张细的人,首先就架着东风飞上了天。他拥有一家企业叫张氏投资有限公司的企业,自己任董事会主席。开放的春风首先大力鼓励外商进入中国投资,专门研究投资并运作投资的张细对此很敏感,他多年的研究成果终于可以拿出来尝试了。

      首先,他提出,潮汕、东莞地区地少人多,有很多闲置的劳动力(当时叫无业游民),这部分人不用起来,第一是资源浪费,第二也对治安不利。如何用,则需要从企业贸易形式和投资形式上有所创新。

      创新的基础在于找到实际的现实需求,否则,创新也没什么意义。而外国资本对中国的劳动力显然有着巨大需求,中国则对外资也有着巨大需求,这是中外合作的契合点,也是张细搞模式创新的基础。他当时想,我们完全可以组建这样一种企业模式:

      由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建厂房资金,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提供土地和劳动力。中外双方对各自不作价,以提供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三来一补”企业;中外双方不以“三来一补”企业名义核算,各自记账,以工缴费结算,对“三来一补”企业各负连带责任。

      这个设想的意思是,港商或外商可以在特区设立进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的企业,在贸易方式上实施补偿贸易。这种投资模式的好处是,双方互不作价,只提供生产条件,政府不需对外商的贷款负责,原料、产品都是你的,进出口实施免税或者优税政策,你只需向我们的劳动力支付外币工资即可。

      外什么要外币工资?

      这里面就有个很高明的设计了:外币在中国不能流通,因此工人拿到外币工资后,都需要转化为人民币,这样,外币就可以留在中国!

      一时间,政府对这个投资模式宠幸有加,马上大力推广,鼓励特区以“三来一补”企业吸引外资。因为国家也看到,这样的方式既方便对外商以及外币工资进行监管,又不需要我们管理工厂的运营和负债,只要管控从国外来的原料价值,然后再根据出境的商品完成核销后的贸易补偿即可。

      国家顺应各方需求正确倡导,民间自然买账。一时间,“三来一补”企业在经济特区搞的风生水起,效果显著。无业游民们有了工作,还挣的是外币,特有面子,层次马上提升了不少,从此不再吆五喝六、纠集滋事。

      但是,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三来一补们生产之余,开始打自己各自的小九九。

      当时国内工业原材料,如高档衣料、染料、皮革、添加剂、合金原料等非常紧缺,国内企业想进口,除了有高额关税之外,还必须经过国家外贸部门或者是物资局调配。三来一补们就发现,他们每次进口原料时,如果报价低一些,数量比生产需求多一些,那么多余的原料就可以在国内市场被一抢而空。这个赚钱门道老外其实很明白,就是典型的走私!但是市场巨大,利润可观,大家对此还是很热心。

      对于三来一补来说,走私有利益上的好处,也有难处——在中国境内贩卖原料、半成品,利润虽然巨大,但由于是不法所得,出境就成了问题。

      这时,前面说的那些工于经营之道、在初期积累了一定外汇资本的黄牛们发现了这个天大的需求,开始闪亮登场。由于这些走私原材料套利的额度太大,黄牛们自己的资本太小,就相互之间形成聚合,大家合伙注册公司,在境外(通常多在香港)和境内开很多账户,把各自的钱放进去,对外形成名义上的商贸公司,暗地里则构筑成了标准的拆账机构。

      这样,真正的地下钱庄便华丽亮相了。

      他们一上来,就把目光瞄准三来一补,这些企业对他们来说比爹娘都要亲。而三来一补们也很乐意与他们合作。因为最初这些套利抽逃者都去找一些坐拥大资本的企业去寻求套外汇,但大资本们都是顶级企业,不愿意去冒这个险,毕竟是违法的事,一旦让政府发觉,势必落个身败名裂。对他们这样的身家来说,为了赚点小钱铤而走险,实在是太不划算了。无奈,三来一补只好悻悻而归,把目光转向这些钱庄。

      1985年,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为1:2.9,但从这些钱庄为逃跑者提供的境外付汇汇率却已经达到1:4。问题是,三来一补是外汇抽逃,黑市价也不得不接受,总比跑不出来强。

      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钱庄在其香港账户支付三来一补企业要出逃的外币,而在其众多的国内账户上按照黑市汇率收取人民币,或者直接收现。

      这个过程叫境外付汇。顾名思义,就是本来该境内银行系统付的汇,却在境外不经过银行系统支付了。

      有时,这些刚刚运作没多久的钱庄也有抓瞎的时候——境外账户经常捉襟见肘。

      骑着母猪过大河,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外汇紧缺的方法。

      这些人还在平时经营一种地下汇款业务:利用亲属和老乡关系广泛拓展要从境外往国内亲属账户上汇款的客户。

      前面说到的高建明父亲的亲戚(当然,也是高建明的亲戚)的战友就有境外亲属,就一度成为地下钱庄追逐的客户之一,这个地下钱庄的经营者,正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陈灿文,而中间人恰恰是高建明亲戚的一个同事,叫林文东。

      当时的林文东刚30出头,是物资局的一个主管会计。虽然都是搞财务的,但如果拿林文东和高建明做对比,财务潜质绝对差很大一截。林文东是学会计专业的,而高建明则是半路出家搞财务。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林文东不像高建明那么活跃,甚至可以用“闷”来形容,问题是人家“闷”的彻底,能闷到认准一件事就低头专研的程度。他入行也是纯熟偶然,在物资局处理一批物资款项时交友“不慎”,结识了一个内地香港两头跑的货币兑换店老板陈灿文。其实兑换点是假,钱庄在香港的账户窝点才是真。这个人带他入上了“溜光大道”,也给了他不少好处,于是林文东便以忘不了他的大恩大德、感谢他八辈祖宗、做鬼也不会放过他的态度开始潜心研究,为他拉拢客户。

      同在一个单位,林文东打听到高建明亲戚有个战友,有境外关系,过去常常能收到侨汇,侨汇券多到处乱发的程度。于是就在一天中午食堂吃饭的时候,坐到高建明亲戚的旁边。

      物资局的作用就是调配紧俏物资的,经常搞点紧俏伙食也自不稀奇。俩人在那儿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有一搭没一搭闲扯。林文东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问高建明亲戚,是不是有个战友有海外关系。八十年代已经远不像五六十年代,和海外沾边都不敢和人打招呼,生怕被牵扯成走资派割尾巴,反而是以有海外关系为荣。尽管是战友的海外亲属,但高建明的亲戚当时还是觉得自己倍儿有面子,也没多想,就一个字——有。

      有就好办了。

      林文东当时也没多说什么,但从那以后,开始对亲戚进行无比腻味的疯狂公关。后来搞的亲戚觉得像被狗皮膏贴上了一般。尽管多多少少有些反感,但对林文东这个人却也逐渐有了了解,觉得他除了闷头和腻人之外,各方面都还过得去,值得交往。

      于是,俩人渐渐就放开了戒备,终于有一天,林文东张开了口,说出了替香港兑换点联系海外客户的事情。亲戚就答应他,和自己的战友说说这事儿,尽量试试帮他。结果战友是个豪爽性情无以复加的人,马上答应,以后的海外汇款可通过那个货币兑换点操作。

      就这样,当战友的海外亲属再次要给他汇钱时,那个货币兑换店在行动:

      由林文东在国内按照买汇黑市价1:3.2将6.4万元人民币打给战友,而陈灿文在香港收取战友亲属打过来的2万美元。

      这个操作叫做外汇截留。顾名思义,就是把本属于流入境内的外汇截留在境外。

      黑市有黑市的规矩。值得一说的是,黑市规矩往往比那些黑字白纸上的明令来的有效。这一点事实上很值得政令制定者反思:如何提高执行力。信义是地下钱庄的基础,而国家机器有强制力,但也不能完全没有“信义”,这个信义翻译成官话,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叫做“公信力”。也就是说,公信力是政令的基础。否则,法律可能都不如口头承诺!

      当然,在执行力上,除了信义之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是,利益驱动大于责任驱动!

      比如,林文东这人就很守规矩,第二天拿着2000元给了高建明的亲戚。亲戚有点懵,急忙问这是干什么的钱。林文东如实告知,每操作一笔汇款,他能得2毛钱的差价。这次幸得他的帮忙做成这笔生意,所以按照规矩,他也是中间人,理应分享利润。

      仅仅帮忙搭了句话,就赚了2000元,亲戚心里想,这钱来的也太容易了。

      然而读者可能会问,一个钱庄做笔生意才2万美元,太少了吧?这和本书开头写的巨额交易量不相称呀。

      实际上,第一,当时的陈灿文还是个小钱庄,基本上就是货币兑换店的规模;第二,真正的钱庄生意不是几天一笔或者每天一笔,而是每天几笔、十几笔、数十笔或者上百笔!

      而全国遍布的大大小小的地下钱庄、黄牛党,是根本无法统计的,这也是本书最初提到的热钱无法统计的主要原因。

      这里只有一个概念,钱庄的数量,很多!

      圈内的人提及地下钱庄的发展壮大,常用蚂蚁搬家这个词来做形象的比喻。

      尽管地下钱庄是非法经营,但是有一点这里必须指出:这种蚂蚁搬家式的商业模式,简单而传统,一,靠量,二,还是靠量。

      全世界都行得通的传统的薄利多销原则,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

      当然,钱庄除了用这种外汇截留的方式在境外储备自己的外汇小金库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截留那些要到国内的投资款项,这个操作基础是:当时国家吸引外资的管理理念为——只要你有钱建厂房就算是投资,而不管你的钱从哪里来!

      地下钱庄就是通过这种蚂蚁搬家的模式发展着,长大,悄悄进行!也就是这样一小撮人,以后大都成为呼风唤雨、调动民间资本的大资本家,成为今天热钱暗流涌动的翻江手,成为中国经济亦敌亦友的灰色地带。

      地下钱庄到底操控着多少钱,地下钱庄自己都说不清!

      通宝推:天涯浪子,回旋镖,艾大米,
      • 家园 这是本书吗?

        然而读者可能会问,一个钱庄做笔生意才2万美元,太少了吧?这和本书开头写的巨额交易量不相称呀

        ----------------------------------

        这是本书吗?书名叫什么?写完了吗

        • 家园 懂得蚂蚁搬家就知道了

          钱庄有大有小,一个人搞个兑换店也是钱庄,大钱庄也有小生意,小钱庄也有大生意。一个钱庄有几百上千个账户,每天都在流动。这本身很多不知道内情的人可能会问这个问题。

          准备写不少字,既然写,开头立意就基本上准备成书了。

    • 家园 刚刚看到,这个不推没人性啊~
    • 家园 深圳地下钱庄是被潮汕人控制的,在深圳人人都知道
    • 家园 【原创】地下钱庄 入行(2)

      自信的杯具

      花开花落,又是两季,转眼就到了凤凰花开的时节。人们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有一定的道理。经过四年的历练,此时的高建明正将收获的知识与人脉一并打进行囊,准备步入新的人生。

      当时还是定向分配。高建明因为出色的成绩也组织能力,更因为他信义为先的品质,受到学校的重点推荐,有了随意挑选用人单位的机会。

      1987年的广东,最好的要人单位非万宝集团莫属了,当时的月工资据说就接近两千上下,还不算其他福利,比如标准间配置的免租金宿舍,还有更重要的分房指标等。

      可以说,以当时广州只有几百块的工资水平来说,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这样的公司送上门都不选,肯定就是个傻子。

      可是,高建明就当了一把傻子,尽管他做出了选择,但是没去成。

      报到当天,高建明特意把自己整理的西装革履,那套衣服正是父亲的亲戚在酒店给买的。一直不舍得穿,这次终于派上了用场。

      听说是重点大学的极品男生前来报到,万宝集团的办公室主任和人事部美女经理全部出来接待。起初,面对正前方坐着的两位职业女,高建明不免有点小小的紧张。但是人事经理貌似比高建明还紧张,一个劲在那儿搔首弄姿,当与高建明的目光相撞时,竟然有种似躲非躲的态势,一点都不符合传说中的人事经理那种“杀人王”风格!

      接近更年期的主任倒是比较淡定,开始向高建明介绍公司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实力宣传以及福利和员工组成——集团是广东省甚至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员工80%以上都是大学生,20%是硕士生。没办法,人才济济,有好多分配过来的大学生无法安置,只能分到车间里去当工人。但是咱们高工资、高福利,户口更是没的说,一进门就能解决,所以,这些孩子们也愿意当工人。

      双向交流的时间到了,高建明也渐渐消除了紧张的心情,就开始展示自己:“我知道,咱们集团公司主要生产电冰箱,那么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其他产品吗?

      人事部经理终于也镇定下来,满面生花地回答说,万宝集团只生产电冰箱,其他产品目前还没有。我们光是电冰箱就足够了公司做大了,市场份额已经站在全国的前列,所有员工的收入和福利都来自这个产品的销售收入。

      高建明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从一个公司的发展愿景来看,单一产品线显然不够。在电器产品日益普及的今天,产品线应该呈多样化,应该不断地推陈出新,继续投入开发新的产品。

      这话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黄牙小生嘴里说出来,对面的双女显然是没做好准备,都惊得花容失色。

      两人半天没说话,可高建明已然在兴头上。

      他说,他想谏言万宝集团的领导层:公司之所以有现在这样出色的业绩,主要是因为占有了改革开发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先机,这条冰箱生产线的确是全国第一条冰箱生产线,但先机和领先不是一个概念。先机总有消失的一天,到那时,如果没有后续产品跟上来,公司将面临市场上极大的竞争压力,甚至会丢掉领先地位。需求越是旺盛,越就离下滑不远了,冰箱的业绩不再是公司的主要支撑时,我们没有提前而动,未雨绸缪,一旦以后其他厂家也引进了生产冰箱生产线,公司的优势将完全丧失,到时候再行动就晚了!

      而且,公司囤积了大量大学生在车间,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他们恰恰是开发新产品和新渠道的生力军。

      人事美女此刻一脸的仰慕,简直快要媚眼如丝了,显然,对面这位帅哥的言谈举止都深入到她的内心深处了;而主任却已经将更年相发挥到了极致,脸色开始铁青。

      人事经理适当插入了一个笑脸和一个常规问题:说说你大学的收获吧?

      此刻,炫目的成绩单以及众多社团职务一直是高建明在学校呼风唤雨的法宝,当然要摆到台面上了。而且他还重点强调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论引起通胀的几个因素》,那是广州地区大学生毕业论文一等奖,这确实是实打实的没水分。他强调,这篇论文中提到的观点与年初1987年1月陈云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基本一致。言外之意,在经济问题上,他的高度和高层有一拼。他还对他论文中没有涉及到的陈云关于“建设扩张导致建材紧缺,而建材紧缺则导致物资链条供应连锁反应”这一观点表示了大加赞赏。

      正当高建明高瞻远瞩、指点江山、激扬人事美女的魂魄的时候,主任插嘴了:“目前,我们集团不是缺人才,而是人才过剩。大学生们来这里基本都是在车间,鉴于你们学校给你的评语和推荐极高,而且你也是学生会主席,应该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我们准备把你留在集团办公室做相关行政工作,应该能发挥你的才能吧?”

      然而,高建明早已把自己定位在人才中的优才了,对办公室工作,他认为没有挑战性,表示自己想到销售部门发挥自己。

      主任再次被惊呆了,他居然拒绝安排,还讨价还价,真是太没天理了!

      人事经理尽管已经被高建明的非凡气度刺激的没了理智,十分想让他留在人事部门,但是,80年代,单位的办公室是行政主力,人事部都得看人家的阴晴圆缺而行事。

      主任很生气,后果肯定很严重——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建明被退回到学校,重新分配。

      这下轮到高建明傻眼了。

      重新分配必须得去教育厅更改派遣证。一到教育厅,高建明就遭到围攻——负责重新分配的几个老师劈头盖脸地指责,万宝集团你都不去?你这孩子是不脑子进水了?这种指标每年也就几个,太不懂珍惜了。

      在高建明看来,自己选择万宝集团的部门是很自然的事,单位也应该尊重自己的选择,给予合理的考虑。没想到事情弄到这个地步。他也无比郁闷,就和分配办的人争了几句,声明自己也有选择权利,云云。

      分配办主任也火了,这孩子太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了,便心下决定给他个教训——高建明先是自己联系了一家外贸进出口企业,分配办主任说没法重派遣;后来又联系了广东商业厅,人家同意接收,但到了分配办改派遣证,还是未遂!

      主任告诉他,现在的情况是,只有到外地就业,才有可能更改派遣证。

      事已至此,高建明只能认栽,把目光瞄准了深圳。

      就在这个左右为难的当口,父亲的亲戚再次发挥了作用。

      本来,在父亲知道他的分配情况后,大骂了他一顿,骂的内容同万宝集团和分配办主任如出一辙。但倔强的高建明觉得事已至此,不可能走回头路了。就表明态度,就业的事情不用家里操心了,自己一定能搞定。

      但是父亲还是偷偷把这事儿和他的亲戚说了,托亲戚找找关系,看看是否能尽早给他找到合适的工作。

      亲戚的能量自不必说,没过两天,就找到一家单位愿意接收的单位,开出了接收函。教育厅分配办的主任一看,更不爽了——这兄弟的能力还是不小呀!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我倒要看看谁更有破坏力!拿起电话就打到深圳人事厅一个相好的办公桌上,一番交代,严正要求给高建明点颜色看看。

      高建明哪里知道深圳人事局也等着收拾他呢。办事人员说,入职可以,但是解决不了户口问题,因为用人单位没有预先报指标。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建明一时也纠结到了极致。

      关键时刻,高建明的义气最终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一位同学的舅舅是深圳税务局的科长,科长有个同学是蛇口集团公司结算中心的主任,人们都叫他“豪哥”。那时蛇口的地位比较特殊,在人事政策方面有绝对自主权,深圳人事局管不了。因此,这位结算中心主任就直接给蛇口人事部门发调令,指定要高建明这个人,将其档案调至蛇口集团,高建明的户口问题自然得多完美解决。

      而高建明,经历这般挫折之后,“嚣张气焰”才有所收敛,只得收起所谓的专业和理想,在结算中心当起了会计。

      尽管和理想职业相去甚远,但高还是非常感激这些帮忙的人,他明白,这是信义的价值。于是,就一心一意好好工作。

      但是,塞翁失马,毕业分配的打击和挫折却将他引入了一个神秘的行业——地下钱庄。

      黄牛崛起

      要说地下钱庄,与我们前面介绍的黄牛有扯不断的联系,因此不得不再返回头来一次“解牛”。

      本来,经营侨汇券和外汇券有个罪名——投机倒把,一旦落网,轻的劳教,重的判刑。当时做黄牛的大都是那些找不到工作的返乡知青,或者是辍学在家没事干的年青人,他们也有个官名,叫无业游民。

      这些人都是职业黄牛,是“行业”里的主力。

      不过任何行当里都有祸水。本来,“本本分分”地做点国家不允许的事,赚点小钱,不乱搞,也许国家还能睁一眼闭一眼,可是,这个行当偏偏就出现了一些魔术人才——就是给卖券的付钱时,当着对方的面先数一遍,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对方眼盯着没错,一般拿钱拔腿走人,回家才敢数。可是一数不要紧,却只剩一五一十,十五二十没了,凭空少了不少!

      这在圈里有个很专业的术语,叫“掰券”。

      可能有人会说,傻不傻呀,黄牛付钱后,也当着他的面数一遍不就行了?

      问题是,不光是倒卖券的职业黄牛算投机倒把,私下卖券也是违法行为。黄牛们敢数是因为生意做多了,胆子比较大,可是卖券的那些人也就是偶尔卖一次两次,都知道违法,谁敢大街上数钱?

      因此,一个苍蝇坏了一锅粥,那些“掰券”的人把那些“本分”黄牛们也坑了,慢慢地,黄牛行业和现在的中介就差不多了,口碑相当不好。有的人回家发现少钱了,咽不下恶气,但又不敢报警,于是就带领七大姑八大姨返回到黄牛经常出没的地方去找,有时候还真能找到,那这黄牛就比较惨了,至少也得被脸上挠几把。

      后来,黄牛们也学精了,纷纷积极应对,采取多处流串作案的方法,再不行,就跑到外地流窜。等到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之后,潮汕地区的“掰券”人士率先跑到深圳,连掰带倒腾地继续做这种流氓生意。

      再后来,大部分正规黄牛也都云集深圳,逐渐从倒券转型到直接倒卖外汇上,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大。

      除了四处迁徙的职业黄牛之外,也有无意中成为黄牛的。

      深圳原本就是个小渔村,自从搞了特区,人气就起来了。当时的深圳人口极少,国家大力发展特区经济,可是建设速度跟不上,有很多很多的就业空缺。而潮汕地区则自古地少人多,种粮解决不了一家吃喝问题的潮汕农民就向赶集一样涌向深圳,有的盖楼,有的卖菜,有的卖水果,有的卖香烟,有的搞小商品生意(当时还有个时髦的词——批零兼售、代办托运),可以说,整个最基层的物资流通,都由潮汕人扛了起来。

      深圳是口岸,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港澳同胞出现了。这些人很多都是临时过境深圳,或者短暂居留,有时买点水果、香烟、日用品什么的需要支付人民币,但他们又没时间去银行兑换外汇券,于是就干脆私下里说服小商小贩们,以比官方汇率稍高的价格多支付一定额度的外币(港币、美元或日元),直接购买所需物品。这相当于他们主动要求我们雁过拔毛,翻译成今天的流行说法,商贩们属于“被兑换”。这么一来,越来越多的人手里就都会握有一些零星的外汇,有的人积累到一定数目,会找个有护照或者港澳通行证的熟人帮忙到银行去兑换外汇券,然后用此买点紧俏商品,可以节省一大笔人民币;还有一些换到外汇券之后,发现这东西很值钱,于是干脆放下香烟摊水果摊,转行做起外汇券黄牛;而更加精明的人,则看到了更大的商机,于是把这些外汇先攒起来,偶尔遇到有急用外汇的人,就高价直接卖给他们,而不用倒腾外汇券。

      日久天长,这种细水长流的交易,竟也让其中一些人赚取了非常可观的利润,积攒了一笔不小的资本。

      实际上,到这时,“正规”地下钱庄出现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

      该来的,迟早要来。

      • 家园 人才是如何流失的

        感觉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正规途径不愿意多吸纳;硬生生推到地下去,造成所谓的平行世界。

      • 家园 老大,有虫子。

        “那套衣服正是父亲的亲戚在酒店给买的。一直不舍得穿,这次终于派上了用场。”前面说这套衣服是高建明分配深圳再次见亲戚时送的。

        穿越了。

        • 家园 不是穿越

          呵呵,是没交代清楚,亲戚在他上大学时就一直照顾他。第一次父亲去的时候,带他们买了不少东西,我没交代。关键是看侨汇券,细节咱不是也没写过这么长的东西吗,照顾不到,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