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 北大28楼

共:💬498 🌺4517 🌵20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图形化的更直观的人均寿命数据的200年变化演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4MjMxODk2.html

        可以看到,1949之后,中国的人均寿命相对于人均GDP的水平,是突然远远跃升到“正常国家”的带状区域之上的

        换句话说,中国人1949之后的人均寿命,远远超出了“正常国家”在相应的人均GDP水平下的寿命。只是1957-1960困难时期时掉到了带状区域下半部分。但很快又恢复到远远高出带状区域的状态

      • 家园 【求助】所谓的“三千万”在这些数据中是如何取舍的?
        • 家园 谈谈三年自然灾害和饿死三千万

          人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是两个概念,但有一定联系。

          我不是学人口学的。但据我理解,计算人均预期寿命需要知道各个年龄层的存活率和死亡率,据此计算一个人活到各个年龄的概率,比如,只活一岁的可能性为1%,活过9岁但是只活10岁也是1%,活到50岁然后死掉是5%,活过100岁是0.1 %等,然后算一个加权平均。有专业的给进一步解释一下。

          人均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关系很大,因为婴儿死亡率高,很多人活不过一岁,人口平均的寿命自然低。

          所谓三千万的问题涉及到人口死亡率(即当年人口死亡总数除以年中人口数)。按照1983年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在历年统计年鉴中,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人口死亡率逐年公布的,这好像是唯一一版),1958,1959, 1960, 1961年的死亡率分别为千分之11.98,14.59, 25.43, 14.24。但这些指的是全部死亡人口。要得出“饿死”多少多少万,必须先从全部死亡人口中扣除正常死亡人口。所以,首先得确认“正常死亡率”。

          “饿死”派的做法,一般是在1957年至1962年之间取线形趋势,这样正常死亡率只有千分之10左右,那么历年超出的部分就可以算做饿死。这样算出来“饿死”的人大概有1500万左右。后来又有人认为,中国的人口统计存在漏报,将历年的死亡率都按一定比率调高,这样算出来的总死亡人数和非正常死亡人数都比较多,就成了3000万。有一个印度学者对此专门有批评,指出即使在60年,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仍然超过印度并且中国的粮食分配肯定比印度更平均,所以饿死3000万不可信。

          这里单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讨论。关键是以什么为正常死亡率。解放前,三十年代江南地区的死亡率估计是千分之30,以此为基础,那么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根本就没有多死人。1950年的死亡率是千分之20。以此为基础,只有1960年有非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率千分之5,也就是0.5%,按6亿人口算,非正常死亡300万。

          1957年,中国人口死亡率为千分之10.8%。也就是说,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了。饿死派一方面用这个解放后大大下降了的死亡率作为正常死亡率算三年期间饿死多少人,另一方面不提或拒不承认正是解放,才导致中国死亡率大大下降,从而造成了数以亿计的与解放前相比的非正常生存。仅1957年一年,就造成约600万非正常生存。

          1960年,世界平均的死亡率为千分之18.5。所以,与当时世界平均相比,也可以说,中国只有1960年出现了非正常死亡,其余年份均为非正常生存。

          同一时期,印度在1960年、1962年、1965年的死亡率分别为千分之23.5,千分之22.2,千分之20.3。中国1962年的死亡率回落到千分之10,1965年进一步降为千分之9.5。所以,与印度相比,中国也只有在1960年有少量非正常死亡,其余年份均为几百万的非正常生存。

          只有采用当年美国的人口死亡率(1960年为千分之9.5)才基本上可以得出饿死派的结论。

          换句话说,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仅仅用十几年时间就将人口死亡率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正常水平降低到了相当于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而即使遇到了真正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并且在农业生产尚未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仍然靠天吃饭的情况下,人口死亡率也仅仅是暂时返回了解放前或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正常水平,并且很快就战胜了灾难,再度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不断地创造着非正常生存。

          通宝推:hwd99,扬子鳄,西安笨老虎,瀚海黄沙,梓童,山药糕,李根,老老狐狸,邻居大哥,左手拈花,
          • 家园 查了一下百度的数字

            基本情况,49-58年,每年新生儿两千万上下,死亡八百万到一千万左右,简单平均为每年新生儿略高于两千万,死亡略低于一千万,人口净增一千一,二百万。

            59年开始,新生儿锐减。59-61三年,新生儿一共只有四千万多一些,比此前减少了两千万。灾荒下“生产力”下降,可以理解。而三年人口净增700万,和此前的三年三千多万相比,少了2600-2800万左右。再扣除掉减少的两千万新生儿,如果以这个标准,非正常死亡人数也就是几百万级别。戚本禹回忆录就这个数字。

            62年开始新生儿激增,约两千五百万,一举超过建国后最高峰。63年达到了空前,到目前也绝后的三千万新生儿,显然是低谷反弹。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59年有两亿十岁以下儿童。当时人口只有6.5亿左右,这个比例太大了。这一轮生育高峰基本上没有间断到70年,71年开始提倡计划生育(非强制)后有所回落。62年能持续人口生育高峰多年,考虑一下生育年龄段,很怀疑,在困难时期的措施是要优先保住“祖国的花朵们”。

            通宝推:盲人摸象,西安笨老虎,起于青萍之末,
          • 家园 四川大跃进时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但是饿死了几百万人。

            即使遇到了真正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并且在农业生产尚未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仍然靠天吃饭的情况下,人口死亡率也仅仅是暂时返回了解放前或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正常水平

            成都平原在和平时期大规模饿死人,史无前例。

            • 家园 你知道二十分之一的死亡率是什么概念么?

              我查了一下四川当时的自然增长率,有两组数字非常有意思,一组数字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人口减少,一组数字是之后数年间人口增长率的异常升高:

              1、《中国人口四川》统计数据;(四川省公安厅、四川省统计局1982年以前人口统计资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2、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3、《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数据。(作者: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统计出版社)只要对三组数据中的1955年人口和1966年人口数据进行对比,就可发现它们的1961年至1966年人口数是相同的,1954年以前人口数是近似的,而在1955年至1960年人口数却有很大差异。关键的1959年人口数竟然相差475万人之多。可见当时人口统计的严重混乱和不实。

              1、刘洪康主编:《中国人口·四川》1955年至1966年四川省人口统计数据:

              1955年 人口6790.6万出生率 2.839% 死亡率0.918% 自然增长率1.921%

              1956年 人口6945.2万 出生率2.85% 死亡率1.041% 自然增长率1.809%

              1957年 人口7081万 出生率2.922% 死亡率1.207% 自然增长率1.715%

              1958年 人口7077.9万 出生率2.403% 死亡率2.517% 自然增长率-0.114%

              1959年 人口6897.3万 出生率 1.671% 死亡率4.691% 自然增长率-3.02%

              1960年 人口6619.8万 出生率1.173% 死亡率5.397% 自然增长率-4.224%

              1961年 人口6459.2万 出生率1.181% 死亡率2.942% 自然增长率-1.76%

              1962年 人口6485.6万 出生率2.801% 死亡率1.462%自然增长率1.339%

              1963年 人口6695.8万 出生率5.011% 死亡率1.282% 自然增长率3.729%

              1964年 人口6898.3万 出生率4.694% 死亡率1.387% 自然增长率3.307%

              1965年 人口7137万 出生率4.241% 死亡率1.146% 自然增长率3.095%

              1966年 人口7368.3万 出生率3.995% 死亡率1.076% 自然增长率2.919%

              2、国家统计局的1954年至1966年四川省人口统计数据:

              1954年 人口6648.1万 出生率3.986% 死亡率1·543% 自然增长率2·443%

              1955年 人口6876.9万 出生率3.185% 死亡率 1.326% 自然增长率 1.859%

              1956年 人口7051.3万 出生率2.964% 死亡率 1.179% 自然增长率 1.785%

              1957年 人口7215.7万 出生率3.063% 死亡率 1.182% 自然增长率 1.881%

              1958年 人口7296.9万 出生率3.098% 死亡率 1.737% 自然增长率 1.361%

              1959年 人口7372.3万 出生率2.559% 死亡率 1.922% 自然增长率 0.637%

              1960年 人口6854万 出生率1.537% 死亡率 4.778% 自然增长率 -3.241%

              1961年 人口6467.3万 出生率1.165% 死亡率 2.801% 自然增长率 -1.636%

              1962年 人口6485.6万 出生率2.799% 死亡率 1.461% 自然增长率 1.338%

              1963年 人口6695.8万 出生率5.01% 死亡率 1.282% 自然增长率 3.728%

              1964年 人口6898.3万 出生率4.694% 死亡率 1.387% 自然增长率 3.307%

              1965年 人口7137万 出生率4.24% 死亡率 1.15% 自然增长率 3.09%

              1966年 人口7368万 出生率4.009% 死亡率 1.076% 自然增长率 2.933%

              3、《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51年至1966年四川省人口统计数据:

              1951年 人口6115.74万出生率3.98% 死亡率2.01% 自然增长率1.97%

              1952年 人口6305.02万 出生率4.10% 死亡率1.82% 自然增长率2.28%

              1953年 人口6453.62万 出生率4.05% 死亡率1.70% 自然增长率2.35%

              1954年 人口6599.33万 出生率2.82% 死亡率 0.84% 自然增长率1.98%

              1955年 人口6740.34万 出生率2.84% 死亡率 0.92% 自然增长率1.92%

              1956年 人口6952.39万 出生率2.85% 死亡率 1.04% 自然增长率1.81%

              1957年 人口7093.98万 出生率2.92% 死亡率 1.21% 自然增长率1.71%

              1958年 人口7053.92万 出生率2.40% 死亡率 2.52% 自然增长率 -0.12%

              1959年 人口6960.94万 出生率1.67% 死亡率 4.70% 自然增长率 -3.03%

              1960年 人口6667.80万 出生率1.17% 死亡率 5.40% 自然增长率 -4.23%

              1961年 人口6458.87万 出生率1.18% 死亡率 2.94% 自然增长率 -1.76%

              1962年 人口6485.49万 出生率2.80% 死亡率 1.46% 自然增长率 1.34%

              1963年 人口6695.74万 出生率5.01% 死亡率 1.28% 自然增长率 3.73%

              1964年 人口6898.27万 出生率4.69% 死亡率 1.39% 自然增长率 3.30%

              1965年 人口7136.99万 出生率4.24% 死亡率 1.15% 自然增长率 3.09%

              1966年 人口7368.30万 出生率4.01% 死亡率 1.08% 自然增长率 2.93%

              可以看到,原本的自然增长率一般不过就是1-2,三年期间出现负数,,三年之后自然增长率,三个统计口径统一都达到了3以上。即便是恢复性增长,这个比例也超出了之前50年代前期的增长——那可是11年境内战争+3年境外战争之后的增长。要说恢复性增长,50年代前半期本来就应该是恢复性增长。60年代前半期出现的较高增长率远比这个阶段还高,这也是不正常的。

              有的人对此后数年的人口增长,喜欢用“补偿式生育”来解释。但是我认为这种解释本身是不成立的。因为50年代初期原本就应该是“补偿式生育”的阶段。二者差距最大达到了一倍,说明驱动因素明显不同。

              这样看起来,孙经先指出的户口统计问题为人口统计数字大幅变化的主因是最有效的解释。因为只有统计本身出现问题,才会导致这种突破现实限制的跨越式增长——就好像大跃进的亩产万斤粮一样。

              我认为这本身也有可能是当时的行政体制随意性过强造成的。当时一切草创,体制还十分不完善,这个统计体系不可能前几天还能搞出亩产万斤的荒唐事,过几天忽然就可以严谨统计准确人口数了。在当时一个乡才一个乡长加两个助理这么点人(一个公安助理员一个民政助理员)、一个户口本(只登记全部人口总数,不登记每个人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统计工作出问题才是正常的、不出问题才是不正常的。

              杨松林(《总要有人说出真相》的作者,他将有关谬论罗列出来并指出其中错误,然后引用孙经先的计算、自己去信阳等地做了很多实地调查)说:

              《总要有人说出真相 ——关于“饿死三千万”》作者自序

              作 者:杨松林

                2009年春在北京碰见浙江大学的河清先生,他说他在主持编写一套丛书,要我写一本关于中国“困难时期”死亡问题的书。我答应了,写了大约10万字。这套丛书没出,也就没往下写。此后虽然一些朋友说这个课题很重要,但觉得出版困难,一直没再动笔。

                2011年春读了一篇关于苏联解体的文章。文章介绍了关于戈尔巴乔夫推动的“重评苏联历史”中“解密”斯大林迫害死多少苏联人的“研究”:从几百万到上千万,再到几千万;还分析了苏联人听信这些结论对苏联解体和苏共解散的作用。看着看着脊背有些发凉。

                苏联为什么解体的说法有很多。

                开始说是有“特权阶层”。实际上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低基尼系数的社会:苏共总书记与普通劳动者工资差别不过数倍,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以及城乡居民之间几无差别甚至倒挂。而那点所谓“特权”即使在西方国家也算不上啥事儿。“阶级斗争说”显然说不通!

                后来说是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与西方差距越拉越大,80年代经济增长缓慢,最终到了“崩溃边缘”。可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苏联人均国民收入1980年已达到9554 国际元,美国是11528国际元。僵化的经济体制能让苏联人均收入从不足美国的五分之一在三十年里变成五分之四?收入差不多,分配更平均,美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一定比苏联老百姓好?西方国家刚经历70年代焦头烂额的“滞胀”,80年代年均增长不过两个多百分点,比同期苏联还低。数据不支持这个说法。

                最新说法是,一党执政不民主,垮了台。可不民主的国家多的是,海湾六国个个酋长当家。人家沙特皇族和国家干脆一个姓,也没见垮台。

                有点靠谱的说法是,“社会帝国主义”与美帝国主义斗法烧钱、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在阿富汗没完没了地烧卢布——这倒真会耽误改善民生。

                不过有一点肯定会起作用。假如有人“解密”说这个执政党曾经不分青红皂白搞死了数千万人,每几个苏联人中就有一个死于非命,而且大多数苏联人都相信了,结果会怎样?结果多数苏联人会认为苏共是“反人类组织”,没下台是老天瞎了眼!这种草菅人命的制度早该完蛋了。民心向背见胜负,就算戈尔巴乔夫拼命撇清自己,一个有“犯罪前科”的组织的总书记能有个好吗!

                这很像老戈指使人往一把枪里装弹药。既然枪口对着斯大林和“前苏共”,当然是威力越大越显得自己与“老路”切割的决心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再到几千万。火药装满了,扣扳机的是叶利钦——轰——一声,已经是新思维的苏共、苏联,连同戈尔巴乔夫先生自己,都找不到了。

                等90年代前苏联档案解密,当人们知道斯大林时期包括处死和死于劳改营的人总计不足百万(包括刑事犯罪)时,晚了!

              把枪里的火药抠出来,这是杨松林做的事情。

              我认为,他做到了。

              -------

              顺带说一下,这本书定价不过是59.8元,一般人都买得起,买来看看吧。

              顺带再说一下,杨松林自己在前言里也委婉地说了:这本书的第一编里,“文风也不知不觉退化为网络语言”。杨松林很谦虚,因为其实不是他退化了,而是那些论证死亡三千万的观点几乎全都逻辑不通,在论证的关键点上几乎都有故意跳跃和含糊的地方,根本就是不成立的证明。我的建议是,读这本书的时候,如果真的有耐心和决心,想将这件事情弄清楚,那么第一遍就是拼着累死也要将第一编看完;否则的话,就随便看看第一编的内容,主要看第二编,因为第二编文风晓畅,读起来清晰明白,让人头脑清醒。

              通宝推:审度,盲人摸象,
              • 家园 孙经先的计算问题很大

                杨松林(《总要有人说出真相》的作者,他将有关谬论罗列出来并指出其中错误,然后引用孙经先的计算、自己去信阳等地做了很多实地调查)

                最近经常被引用的孙经先教授的关于大饥荒的人口论文是否正确?经济学专业研究者如何看待他的文章? - chenqin 的回答。(已被删)节选

                孙经先的研究在调整了各年份的死亡后,他算出从1954年到1964年中国一共死亡9365万人。

                但1953年普查的5.83亿人,到了1964年(11岁以上)只剩下4.81亿人,已经减少了1.02亿。再加上10岁和以下人口的3500万人口的死亡,1953年到1964年起码死亡了1.37亿人。

                孙经先首先将整整4300万死亡人口藏了起来,然后说非正常死亡大约有300万人,我觉得他的角色是高级黑。

                70年代以前的非普查年份里,中国每年的人口统计都会大量低报出生和死亡,这是当时的统计水平决定的。人口学界里,这一点已经是常识,因此如果要研究建国后30年的人口变动,要么只用普查数字,要么就调整统计年鉴数字。

                如果一个“学者”不知道这一点,直接引用了统计年鉴里的死亡数字,那还情有可原。但是孙经先并非如此,他不仅知道普查数字是比统计年鉴数字更准确的,还知道统计年鉴数字的问题出在死亡和出生的漏报上。他甚至使用了两个死亡抽样证明了53-57年的死亡漏报了16%到18%。

                接下来,人口学家们会将统计年鉴的死亡数字进行调整,使53到64年的统计年鉴总死亡人数和从两次普查数字算出的死亡数字相同。但孙经先反其道而行之,他虽然知道53到57年漏报了死亡,却故意遗漏了63生命表仍然漏报了死亡的信息(63生命表在孙经先的引用材料《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上和53、57生命表仅一纸之隔),转而说60年不仅没有漏报死亡而且还多报了死亡。而且他认为53到57年漏报了多少死亡就会在60年补报多少死亡。

                也就是说,孙经先在明知统计年鉴的死亡率被低报的情况下,却仍然假设53到64年统计年鉴报告死亡率的“总合”是对的。所以,你当然会发现孙经先的数字和统计年鉴数字在53到64的死亡总和上是一致的。

              • 家园 解放前十几年内四川没有大的战乱

                即便是恢复性增长,这个比例也超出了之前50年代前期的增长——那可是11年境内战争+3年境外战争之后的增长。要说恢复性增长,50年代前半期本来就应该是恢复性增长。60年代前半期出现的较高增长率远比这个阶段还高,这也是不正常的。

                解放前十几年内四川没有大的战乱。

                和平年代成都平原大规模饿死人,可谓史无前例。

                60年代前半期出现的增长率比50年代高很正常。

          • 家园 对这个谣言比较有力的批驳应属孙经先先生的文章

            他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959~1962年间人口统计中产生的大量人口数字异常现象,主要是响应中央号召,困难时期的城市人口大规模向农村迁移而又未及时报备户口造成的。

            从经验的角度,这个结论比较靠谱,因为假如饿死三千万,全国平均二十人里饿死一个,加上饿得半死的起码应该是饿死的3~5倍,那就是说全国大约平均5个人里就得有一个饿得半死的,20个人里就得有一个饿死的,和我们的直观经验差得太远。

            即使是饿死人的重灾区之一我的老家四川,我们那个川北山区穷地方,我也只听我父亲说我爷爷死于饥饿引起的浮肿,没有听说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所以,从切身体验的角度,我一向是不相信那个三千万的说法的,但是,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明,孙先生这篇文章做到了。

            以下是链接:

            外链出处

            通宝推:林风清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