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五不古·打油诗一首赞飞天鸭MM(改定版) -- 李寒秋

共:💬63 🌺251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觉得,诗是直接面对口语的文学形式

          一个民族优秀的诗歌,是要直接塑造甚至改变人们的口语字典库的,为什么梨花体被读者痛骂呢,因为大家还是希望诗歌里能有一些新鲜语料的,古诗好则好矣,不过已经如盆景,难以有新的生命力了。

          • 家园 我倒不这么认为

            国内很多地方已经自发或者半官方的开始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些什么“给力”“神马”之类的东西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

          • 家园 没看懂你的意思

            过去的诗经里的风,乐府民歌,都是那个时代民间口语歌谣,通俗易懂的文人诗也被万口传诵。古代文艺作品中大量通精炼隽永琅琅上口的词汇都进入了现代语言,这正是古诗生命力的体现。

            不过这跟梨花体遭人痛骂有什么关系?

            • 家园 梨花体的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特点就是绝对大白话,没有带来任何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而汉语的白话失去了古代汉语的相当一部分美感,这是因为目前的白话的语法形式是为了适应西方语言而生造出来的。这部分缺少的美感到目前还没有被很好地弥补。反应到如今就是人们对大部分白话诗都不满意,最极端就是梨花体,最近北大校长的诗歌也不被文人喜欢也是一个例子。

              • 家园 说一下梨花体

                刚才回复太长,都忘记这一茬了。

                梨花体的真正毛病在于,内容撑不起形式。而且其形式本身又是那种看似自由随性,实则装B作怪的最不真诚最不自然的形式,是装B文学精英藐视人民群众文学艺术鉴赏力和洞察力的产物。梨花体以及此前此后的装B文体决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更不可能经受住历史的淘汰。

                汉语以一字一义一声为最大特征。因此诗歌的外在形式在长期的锤炼和演变中具有重大意义。如四言古雅,三言俚俗,五言精炼,七言雄浑奔放,词曲则变化丰富。梨花体虽然形式上看起来近似于小令,但其措辞用字,无诗意无诗才无诗情,是一种毫无技术含量文艺气息的现代文字行为艺术,跟诗歌根本没有关系。

                • 家园 我也觉得梨花体缺乏诗情

                  很早以前看过一个句子(目前已经烂大街了):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当时就很喜欢,这诗的确是大白话,的确自由随性,可这的确是诗歌,真诚,自然。

                  PS:我觉得“可我要用它寻找光明”没第一句好,简而言之就是配不上。

                  还有《回家》

                  你那么小

                  就知道了

                  我会回来

                  看你

                  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

                  Sam,你在阳光里

                  我也在阳光里

                  很动人啊。我能看到那画面,能看到他抱起自己的孩子。诗歌能启迪人的想象,能把照相机拍不到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能将人间至情收入小小的句子里。无论外在形式,我们都能感受的到。

                  梨花体就是让我感受不到诗意。

                • 家园 举个梨花体的例子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其实如果有足够的想象力的话,还是可以想象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意象的,如果翻译成英文,可能看起来也不是多么作怪,很像是草叶集那一派自然主义的作品。

                  那为什么受到了国内群众的鄙视呢,还是您说的,汉语以一字一义一声为最大特征。因此诗歌的外在形式在长期的锤炼和演变中具有重大意义,汉语以文字为意义的载体,而非英语这样注重发音的语言,所以汉语诗读比朗诵重要,英语诗可能要反过来,这一特性也注定汉语诗的书面意象表达应该更为丰富直接,而不能在朗诵时通过声音,表情传递,梨花体在这方面的欠缺也是显著的。

              • 家园 哎呀,鸭子MM,窥一斑而知全豹

                你这个回复就是一典型的“好大喜宏文”的特征。

                你视野够广,多有贪大求全之弊;而洞察不深,难免挂一漏万之嫌。

                汉语白话,古已有之。秦汉以后的中国古文体,实际上是人工设计出来的一种语言体裁,是为了让中央帝国各地知识分子和官僚集团都能用这种刻意摹古历久不变的语言和文体来进行交流。否则以中国地方之大方言之多,如果不是秦皇统一文字,汉武统一文体,搞什么字随其音文随其人的话,用不了几百年汉语本身就会跟印欧语系一样,内部分化分化成几十上百种语言。

                相形之下,民间语言则自由活泼得多。古诗里面真正通俗易懂的古诗十九首,乐府民歌,南朝民歌,其实都是当时人民的口语化创作。流行起来后,反过来被文人学习了。所以相对于矫揉做作故意搞得神鬼莫测的古文,其实汉朝以后的古诗是很通俗易懂的。文人刻意摹古搞出来的在特定场合迎神颂圣装B作怪的某些四言诗除外。

                汉语是一门语感远远强于语法的语言,现代汉语的语法与古汉语白话没有什么区别。你看古代白话小说如红楼梦,其语法跟现代汉语文学作品有什么差别?真正的差别在于汉语词汇意义和用法演变的本身。

                现代汉语诗歌里好的确实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不过古诗里好的也不过是十之一二罢了。全唐诗三万首,也不过三百首上品而已。以有唐一代而言,年产量不过一百多首,而唐朝一贯以诗赋取士,应者如云,可见文字垃圾成堆,要大浪淘沙觅宝的窘境古今皆同,不必过分厚古薄今。

                至于现代人的新诗写不好,古诗也写不好,我个人认为是现代人从小汉语言学习的语感没有锤炼好。现在的人,从小就学习现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文字垃圾,声律启蒙、幼学琼林、五言古诗、唐诗宋词之类的汉语启蒙宝典闻所未闻,古文也是应付了事,年深日久,如何能培养出诗才与诗情?

                通宝推:木雅之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