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汉武帝年谱——七十年≈两千年 -- 江南水

共:💬340 🌺4072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西汉时期还没有公这个爵位

            王以下直接就是列侯,推恩令是让诸侯王自己封爵给子孙,但爵位对应的土地政府不出,分封后这些列侯必须遵守中央的法律,所以以酌金律这些法令剥夺爵位后那些封地就落入中央口袋,这样诸侯王的土地自然是越来越小。这种除封的针对范围很大,不仅仅是这些新生侯爵,开国功臣子孙的世袭爵位很多也是在武帝时期被以各种琐细法令彻底剥夺,看史记不少开国功臣列传的结尾大多是子孙国除结局。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就是激起诸侯王内部家庭财产分配的矛盾,不懂计划生育的诸侯王明知道这样做会削弱自己也得吞下。

            • 家园 没有领地,没有对领地的自主权,爵位就是个装饰

              要不然,连爵位都可以卖了呢。

              我一直以为推恩令是中央要推,感情完全是武帝做了个口头大好人,出血的是那些诸侯王。而且一旦出现矛盾,意见还不会对着武帝,多半会对着自己老爹分家不均匀。

              说来也奇怪,为什么后来的唐朝没看到武帝这段历史,还搞出个蕃镇割据的局面来。看来中央集权还真不是谁想集就能集的。

              • 家园 把大镇拆成小镇,或者把藩镇长官对调这些招都用过啊

                侯国的基础是土地人口租赋,在和平年代可以拆到很小的单位,到东汉可以搞成县侯、乡侯、亭侯体制,万户可以拆到百户。

                而藩镇的基础除了土地人口租赋以外,最核心的是军队,有一个职业军人利益集团。每个职业军人背后的家族亲属的生活,都要靠军人通过战争掠夺和/或朝廷军费、赏赐来维持的。在割据混战的年代,为了生存,军队是趋向集中而不是分散的。

                朝廷可以拆到两三个州一镇,但每个镇一般都会保持两三万以上的兵力。不可能拆成一个县加两三千兵一个镇,因为人家很快会灭了你。藩镇家族内部争夺节度使之位互相残杀,因为这家根本没法分。

                节度使又能怎么样,如果不能代表、不能迎合或者侵犯属下军人利益集团的利益,就会被兵变、驱逐甚至灭门。所以藩镇长官交流任职这样的动作经常的结果不是加强中央权威,而是葬送了不少节度使的性命。

                空降到某镇任节度使,对于其本人来说,根本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任职,和兵油子混好了、收买好了人心,拍好了马屁人家认了帐,或者来下马威把兵镇住,可以享受富贵作土皇帝,要遇上人家比你狠或者有地头蛇没压住,或者下马威激起逆反,一招不慎就是找死!

                要说传子传孙,省省吧,先掂量掂量自己儿子的分量,心狠手辣是那个料的早点培养,而且要评估好其它儿子、侄子、干儿子是否不服而可能造成家族内火拼,有危险的早点清除,否则最好别冒险,早点上书给朝廷,请求身没之后另委他人,子嗣奉灵柩还朝。这可是灭族的风险,还是不要断子绝孙的好。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和列侯失去了对领地的政治经济控制权

                仅仅从领地的税收中提成,而且哪怕是这种铁工资也必须要遵纪守法才能拿得到,凿壁偷光的匡衡就因为利用相权扩大领地被直接一撸到底免为庶人。

              • 家园 唐朝的藩镇开始确实是出于国防需要

                在边境屯重兵防范吐蕃、突厥、奚、契丹这些少数民族,起初节度使也都是流官而非世袭,皇帝对他们可谓如臂之使指,也没什么障碍。当时只有边境有藩镇,相当于各边疆战区司令部,帝国内陆是不设的。

                事情是从李林甫当宰相开始坏起来的,本来,唐朝对番将的使用是有节制的,功劳再大都“不为上将”,而多由汉人文官担任节度使。可李林甫对这些守卫边疆的大臣们深为忌惮,生怕他们取得军功威胁自己地位,便对玄宗说夷狄未灭的原因就是汉人文臣为将贪生怕死,不如重用勇敢的番将,皇帝深以为然,于是实施,安胖子就是那时候开始抖起来的。当然,老李自己确实也有手段和手腕,在他活着的时候即使安胖子这样的狠人也不敢乱来,可他咽气以后,继任的杨国舅可就HOLD不住了。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就多如牛毛了,不仅边疆如此,连内地也纷纷仿效,这些藩镇多是手握兵权的地方实力派,常常连朝廷赋税都克扣截流,老子死了儿子继位,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皇帝对这些人通常也只能抚慰,必要时借力打力挑拨离间,哪有力量去推他们的恩。

              • 家园 唐朝的藩镇格局是因为安史之乱的影响

                经过安史之乱中央所在洛阳到长安一线的人口和财政收入大幅度削减,不得不依赖南方的漕运,国库支撑不起长期战,很多平定都是以妥协收场,但如果运河沿线出现割据唐中央还是会迅速出手,否则中央就得饿肚子没衣服穿。何况当时不仅是藩镇,南诏和吐蕃回纥的威胁也需要军费,这和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的物质积累能够单边作战大不相同,再加上宦官越来越把持朝政,萧墙之乱的危险明显超过藩镇。此外安史之乱后的军队越来越不容易满足了,喂不饱就会发生兵变,泾原之乱就是由一支原本是平叛的部队发动的,即使不兵变要指望这些出工不出力的部队在前线效死力也只有李愬这样的少数将领能实现,而君主对这种将领也不再敢彻底信任了,宁肯信用近侍的宦官。

    • 家园 汉武帝年谱——七十年≈两千年(7)

      元光五年【前130年】(26岁)

      夏天,发动巴郡、蜀郡的士卒修筑南夷道。

      水评:

      南夷者,夜郎也。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在夜郎设置犍为郡,郡县制的春风吹进了部落林立的大西南。

      值得一提的是,犍为郡不是汉武帝打下来的,而是用绸缎等物品收买当地部落首领而搞下来的。这种方式开拓的郡县,先天的不可靠,关键时刻,当地的部落首领,不太会买汉朝廷的账,更不会给当地政府官员面子。(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

      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关键是先把脚插进去,以后的事儿,慢慢来呗。时间嘛,我算一下啊,从汉武帝设置郡县到雍正完成改土归流,大概是一千八百多年。佛曰:低头赶路,莫问前程。我说:种好今天的苹果树,管他娘最后是谁收果子呢。

      第一步就是修公路,当地部落的首领就是依仗着交通不畅,才有恃无恐,弃虚名而取实利(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有了便利的交通,那些部落首领还能这么滋润的投机取巧吗?

      话好说,事儿难做,在“地无三分平”的大西南修路,那难度……,可以参考一下宜万铁路,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海了去了。(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

      南夷道就是这些公路中的一条,它从僰道(今四川宜宾)直抵牂柯江边。从牂柯江乘船,可以直达南越的都城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区)。

      岭南,刘彻陛下一直关心着您哪。

      七月,废黜皇后陈氏。

      元光六年【前129年】(27岁)

      冬天,开始对商人的货车货船征税。

      水评:

      文景之治留下的国库,看上去很丰厚,其实根本不经用,武帝即位这十来年,还没做啥大动作呢,就给折腾得差不多了,不得不增加新税种。

      这是汉武帝第一次财政开源,还是在税收上做文章,算是中规中矩,以后他可就没这么温柔了,各种流氓手段层出不穷。

      春天,开凿渭水和黄河之间的水渠。

      水评:

      这条不知名的水渠,费时三年才竣工。竣工后,关东粮食运抵关中的时间,由先前的六个月,降为三个月左右。

      除了优越的运输性能,这条水渠还灌溉了周边的上万顷农田,为当地粮食的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还是春天,匈奴攻入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市一带)。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率一万骑兵,深入北方草原寻找匈奴人作战。

      水评:

      这次作战的结果,四个字儿,惨不忍睹。

      公孙敖损失七千人马,李广被俘后侥幸逃回,具体损失不详,公孙贺无功无过,草原一圈游,卫青带回七百颗首级。哪怕卫青部是零伤亡,他的那点儿盈余,也不过是公孙敖亏空的10%。不考虑其他的物资损失,光从人头的数字看,汉方这次就亏到姥姥家去了。

      关于此次惨败的原因,汉朝官方的总结是:因遭虏之方入,将吏新会,上下未辑。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少吏犯禁。

      简单说就是:一,统兵将领和骑兵部队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各方面磨合不够,小到作战部署,大到作战指导思想,上下没有统一的认识;二,高级将领不称职,中下级军官的作战意志不强。

      这是汉军第一次深入草原作战,第一次让骑兵单独承担作战任务。第一次嘛,怎么着也得交点儿学费不是,虽然这学费有点儿贵。

      秋天,匈奴多次攻入汉境,其中,渔阳郡(今北京密云)受到的攻击次数最多。汉武帝委派韩安国去主持渔阳郡的防务。

      水评:

      匈奴人的报复,也在情理之中。

      韩安国虽然屡次反对跟匈奴开战,但是,关键时刻,汉武帝还是让他担当重任。可惜,韩安国本人不争气,着了匈奴人的道儿,在渔阳郡吃了大亏。

      元朔元年【前128年】(28岁)

      本年,皇长子刘据出生。

      水评:在那个只有儿子才能接班的年代,汉武帝忙活了十多年才收获第一个儿子,他老人家怎么表达自个儿的欣喜都不过分。

      三月,刘据他娘卫子夫被立为皇后。

      秋天,匈奴多路出击:一路,两万骑兵攻入辽西郡(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部),杀掉辽西太守,掠走两千多人;一路,在渔阳郡打败渔阳太守,包围韩安国;一路,攻入雁门郡,杀掉和掠走一千多人。

      汉武帝派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雁门郡出发,李息从代郡出发,对匈奴展开报复,斩首数千级。

      水评:

      战争规模不可避免的升级了,也更加血腥、残酷了。

      本年,东夷秽君南闾率其部二十八万人,投靠汉朝;汉朝在这一地区设置苍海郡。

      水评:

      从《史记 匈奴列传》看,秽是匈奴的东方邻居(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具体位置,大概是今天吉林省南部(注:没有具体考证过,只是从地图上想当然得出的结论)。

      争取到秽,是汉朝外交的一大胜利,在匈奴的东部安插了一颗钉子。有必要说一下的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广大人民,为这个苍海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李根,铁手,浣花岛主,东方射日,
      • 家园 献花求扫盲:最后一段能否再解说两句?

        争取到秽,是汉朝外交的一大胜利,在匈奴的东部安插了一颗钉子。有必要说一下的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广大人民,为这个苍海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
        这是说,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广大人民自此饱经战乱之苦?

        • 家园 没有战乱,而是赋税和徭役

          据《史记 平准书》: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馀锺致一石,散币於邛僰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於都内。东至沧海之郡,人徒之费拟於南夷。

      • 家园 第一次深入草原作战,损失这么大,一般人可能就打退堂鼓了

        汉武帝能够坚持下去,至少说明这个时候他的想法是很明确的。

        在这之前不知道双方冲突规模怎样,胜负如何?总得要有些东西能让汉武帝有些信心吧。

        • 家园 以前的冲突大都发生在汉境内,汉朝屡屡吃亏

          汉武帝的信心可能是来自卫青,卫青的处女战虽然斩获不多,但是他探索出了一条骑兵获胜的道路。

          武帝让卫青带兵出战,颇类似当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此战之前,卫青的作战经验几乎为零,在成为大将军之前,韩信也几乎没有作战经验。不同的是,武帝和卫青有过朝夕相处的岁月,在拜大将军前,刘邦跟韩信几乎没有什么正面接触。

    • 家园 汉武帝年谱——七十年≈两千年(6)

      元光元年【前134年】(22岁)

      十一月,汉武帝下令,每个郡、诸侯国(行政职能相当于一个郡),举荐一个既孝顺又清廉的读书人到中央政府。历史学名,“举孝廉”。

      水评:

      汉初是小政府,小得不能再小的政府,他连铸币权都下放了,还让他再怎么小?

      政府小,活儿就少,那点儿活儿,开国功臣和红二代就给干了。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或者说,皇帝不放心的时候),皇帝就临时从民间征召几个读书人,来打打下手,也能凑合着把活儿干了。

      直到这个时候,小政府走向大政府的时候,人才队伍的建设,才显出了必要性,人才选拔制度的确定, 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察举制,帝国时代第一个政治人才选拔制度。这是一个完美的制度,从设计上来说。

      被举荐的人,首先得是品德优良的人,这些人到了京师后,先跟博士们学习一年。一年后考试,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一项或者多项的,就可以做个小官儿。当然啦,成绩好、名次高的,可以做稍大一点的官儿。

      对六艺一窍不通也没关系,只要有特长,说不定将来会混得比别人更好,因为你的大名,很快就会被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既没有特长又学不会六艺的,对不起,拜拜了您哪,打铺盖卷儿,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并且,举荐您的那位长官,也会跟着您吃瓜捞,受罚。

      这么完美的制度,下场如何呢?

      呵呵,今儿天气不错哈。

      元光二年【前133年】(23岁)

      春天,汉武帝决定向匈奴开战。

      六月,“马邑之谋”流产。

      水评:

      “马邑之谋”是自高皇帝刘邦亲征以来,汉家第一次主动打击匈奴。

      通过“马邑之谋”,汉武帝把汉匈关系带进了不可逆转的战争状态,几十年的和亲,到此为止。

      至于“马邑之谋”本身的成败,用后来者的眼光看,其实并不重要。即便没有流产,三十万汉军能吃掉十万匈奴骑兵吗,即便吃掉那十万骑兵,就一了百了了吗?

      此时的匈奴,远不是李牧时代的匈奴。当年的匈奴,是北方草原上的小三,西边的大月氏、东边的东胡都比他强不少,东胡还曾经被燕国打得满地找牙。

      如今的匈奴,早已灭掉了东胡,吞并了大月氏,并且还间接控制了远方的西域。简单说,秦长城以外,匈奴人说了算。

      更恐怖的是,匈奴人尊强者,哪怕是某人杀了自己的老爹,只要他够强,大伙儿也都服他。说句不客气的,这几乎就是动物界的法则。不过,也不得不承认,这样遴选出来的领袖,绝对有领袖魅力、有战斗力,也更不好对付。

      这会儿,农耕地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游牧地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次汉匈PK,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第一次巅峰对决,好像也是最后一次。

      这种级别的对决,不是一次战斗,甚至不是一次战役,就能彻底了断的。只要交上了手,时间有多长、规模有多大、烈度有多强,匈奴单于说了不算,汉朝皇帝说了也不算,只要双方都还端着架子,这仗就没完。

      “马邑之谋” 只不过是个前奏,公元前119的漠北大战才是高潮,以后又余音绕梁了若干年,直到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才算是告一段落。

      娘哎,两代人的时间啊!

      元光三年【前132年】(24岁)

      春天,黄河改道,从顿丘(今河南清丰县)东南流入勃海。(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勃海。

      水注:历史上,黄河改道不是一次,也不是两次,而是N次。这次改道,到底是从哪儿改到哪儿,我也不知道,只是做一个文抄公而已。

      五月,濮阳(今河南濮阳)的瓠子堤决口,黄河水向南流入淮河,十六个郡受灾。汉武帝派十万士卒去堵决口,但徒劳无功。

      水评:

      这次决堤持续了23年,直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一线,才把这个决口堵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

      据《史记》记载有两个原因:一是丞相田蚡有私心,二是汉武帝迷信。

      田蚡的封地在黄河以北,南边决口了,北边就安全了,所以,他对汉武帝说,这次决堤是天意。

      一些专搞封建迷信的术士,也认为这是天意。于是,迷信的汉武帝只好作罢,任由水灾蔓延。

      要我说,就是天意。

      数字说话,公元2年,汉帝国的人口大约是6000万(59594978),汉武帝时代有多少,不知道,应该不会比这更多,就取这个数吧。在这个人口基数下,动用十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放在今天就是200多万人,近乎解放军的全部编制。

      那些士卒应该是就近征调的,他们自己就是灾民,不用怀疑他们保家的精神。就这样都搞不定那个决口,不是天意是什么?

      是技术,是物资。

      那是农耕时代,没有重型机械,没有混凝土,人们只能肩挑人扛的往决口里填树枝、杂草。那点儿东西扔水里,不被立即冲走,才怪呢。就是再增添十万、二十万士卒,又能怎么样呢?

      此非人力之过,乃天也。

      二十年后咋又搞定这个决口了呢,个人认为,是水流量减小了。否则,就是汉武帝写八百首《瓠子歌》,也是白扯,意识毕竟代替不了物质。

      此亦天意也。

      黄河和淮河之间的黄淮平原,是当时的粮仓之一,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此一难,元气大伤。(自河决瓠子後二十馀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

      本年,窦婴和田蚡的矛盾,公开化、表面化、激烈化。

      元光四年【前131年】(25岁)

      十二月,魏其侯窦婴有罪,弃市(死刑的一种)。

      三月,丞相田蚡去世。

      水评:

      窦婴的罪名,莫名其妙,田蚡的死,更是惊悚恐怖。

      据说,汉景帝临终前曾经给了窦婴一封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在自己的铁哥们儿灌夫,即将被灭族的时候,窦婴把这封遗诏呈现给了汉武帝。武帝在皇家档案馆里一通查,竟然没有找到这封遗诏的原件。

      得,窦婴就得了个“矫诏”的罪名。

      个人认为,窦婴“矫诏”的罪名,应该不成立。窦婴就是再傻,应该也不会傻到拿一封假遗诏去忽悠皇帝吧。即便是忽悠了皇帝,还有皇太后呢。

      遗诏的原件哪儿去了呢,我不知道。

      窦婴被处决后,田蚡就病了,病中的田蚡口口声声:我错了。(专呼服谢罪

      据一些巫婆神汉所见,窦婴和灌夫的鬼魂要杀田蚡。(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

      于是,田蚡也死了。

      站在汉武帝的角度说,如果没有那封莫名其妙的遗诏,窦婴死活都无所谓,反正,窦太后死后,他的政治生命也基本上就完蛋了;田蚡死得可真是时候,从此,他将不受任何人的约束,可以由着自己的意志来。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李根,铁手,浣花岛主,履虎尾,
      • 家园 稍稍跑个题:汉帝国的人口数据,令人感慨

        数字说话,公元2年,汉帝国的人口大约是6000万(59594978)

        不怕人家说我无知,一开始我还以为水兄在这里是幽了一默,心想2000多年前的数据,怎么会如59594978这样精确到个位。上网一查,这数据还真不是幽默,而是出自大名鼎鼎的汉书!精度问题固然不可深究,但我们的祖宗在2000多年前就能记录下精确到个位的人口数字,实在令人感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