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汉武帝年谱——七十年≈两千年 -- 江南水

共:💬340 🌺4072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汉武帝年谱——七十年≈两千年(5)

      建元四年【前137年】(19岁)

      本年,南越王赵佗去世。

      水评:

      此时距离秦末大乱,已经有七十多年了,算起来,赵佗真是个长寿的人。

      秦末大乱时,秦帝国付出巨大代价拿下的岭南三郡,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观望。法家以利害驱人,顺利时,一切好说;一旦出现波折,被驱使的人,本能的从自身利害出发,做出自己的选择。

      秦灭后,南海郡尉(代理)赵佗,吞并其他两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吕后时,赵佗又自立为南越武帝,并在南越国和长沙国(今湖南一带)边境,打败前来征讨的汉军。赵佗的威望一下子覆盖了整个岭南,势力也向西渗透进了中南半岛。(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馀里。

      赵佗的后半辈子,活得挺纠结的,精神上,他向往中原,物质上,他又得依靠岭南。当时岭南的物质基础,又不能支撑他问鼎中原。于是,他只好效仿中原模式,自娱自乐的做起了岭南天子,勉强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需求。

      对农耕地区的一体化来说,赵氏在岭南的所作所为,也不全是负面的,至少他维系了岭南和中原之间的精神纽带。这为后世在岭南施政,扫除了一大障碍。

      建元五年【前136年】(20岁)

      本年,设置《五经》博士。

      水评:

      《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博士,相当于皇帝的顾问,有建议权没执行权,但是,说不定哪天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实权人物。

      博士们都是读书人,他们读的书不外是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以前是,法家博士、儒家博士、道家博士等等。而如今却是,法家博士、道家博士、《易经》博士、《尚书》博士、《诗经》博士、《礼记》博士、《春秋》博士。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儒家的儿子们,一下子跟法家、道家这些叔叔大爷们平起平坐了。

      汉武帝这是变相的抬高了儒家学说的地位,说他是“独尊儒术”,倒也不过分。至于是不是“罢黜百家”,就有的商量了。

      在政治领域,的确是罢黜了百家。虽然汉武帝并没有明令赶走其他各家的博士,甚至还高度评价过黄老出身的汲黯,但是,从此以后,其他各家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直至无声无息,是不争的事实。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说汉武帝“罢黜百家”,倒也不算冤枉他。

      值得一提的是法家,自秦亡以后,在公开场合,法家几乎没有了自己的声音。不过,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从战国开始,法家就没有一天离开过政治领域,大伙儿一直都用他,用了两千多年。

      在学术领域,其他各家学说,并没有受到任何干涉,不光是没有受到汉武帝的干涉,以后,也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干涉。只要你不用这些学说来做仕途的敲门砖,大可以自娱自乐的研读嘛。

      建元六年【前135年】(21岁)

      五月,太皇太后驾崩。

      水评:

      这六七年来,不管太皇太后窦氏主观上是怎么想的,客观上,她给刘彻这个毛头小子,戴上了一个紧箍咒,让他不敢太出圈儿,帮他安然度过了生理的青春期,也帮他度过了执政的青春期。

      个人认为,老奶奶对刘彻这个孙子,还是满意的,否则,以她的能量,拿下刘彻,还是很不困难的。

      六月,田蚡被任命为丞相。

      水评:曾经的太尉做了丞相,曾经的丞相窦婴,却赋闲在家。一朝外戚一朝臣,两汉特色的政局变迁。

      八月,闽越王驺郢发兵攻击南越的边境城镇。南越并没有急于自卫还击,而是上书汉朝廷,让汉武帝定夺,美其名曰,尊重天子的权威。汉武帝派王恢和韩安国,分别从豫章郡(今江西一带)、会稽郡出兵,前去讨伐闽越。汉军还没抵达冲突地点,闽越就起了内讧,驺郢的弟弟驺馀善,杀掉驺郢,向汉军投降。

      水评:

      闽越挺有意思的,不敢招惹汉朝廷,却老是骚扰周围的邻居,真真是“柿子专挑软的捏”。南越更有意思,凭他的实力,在边境打退闽越的进攻,应该没啥问题,他却把球踢给了汉朝廷。汉朝廷挺无奈的,他要是不出手,南越肯定会自己动手把闽越给办了,那以后整个南半天,还不就是南越说了算啦。

      要我说,南越就是想借着这次闽越入侵,探一下汉朝廷的底细,看看汉朝廷能不能hold住南方的局势。

      事关帝国的尊严,汉武帝就是活受罪,也得死要这个面子,砸锅卖铁,也得向南越宣示,朝廷有hold得住南方局势的能力。

      其实,也不光是面子问题。北方一个强悍的匈奴,就已经够汉帝国闹心的了,南方要是再出现一个牛B哄哄的南越,汉帝国腹背受敌,以后的日子还有法儿过吗。

      这次两越相争,汉朝廷展现了能力,收获了尊严,维持了南方的现状,算是不赔不赚;南越借汉朝廷的手,打退了闽越的入侵,没啥收益也没啥损失,也是不赔不赚。

      始作俑者闽越就倒霉喽,事后,闽越被汉武帝一分为二。你不是爱折腾吗,就在自己家里折腾吧,别老出来给老子惹事儿。汉武帝实在不想南方再出什么岔子了,他得把精力放在北方。

      本年,匈奴前来请求和亲。汉武帝让大臣们讨论是否该接受,王恢主张拒绝,韩安国主张接受,大臣们大都赞同韩安国的主张。于是,汉武帝同意和亲。

      水评:

      讨论的本身就是一个态度,汉武帝本人的态度:老子不想再和亲了。他要是还想继续和亲,还讨论个屁啊,按祖宗的规矩办就是了。

      我这么笨的人,在两千年后都知道汉武帝的态度,当时那些人精似的大臣,难道会不知道?

      个人认为,韩安国们跟汉武帝唱反调,倒也正常。任何新的改变,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阻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胳膊是扭不过大腿,一条大腿也扭不过无数条胳膊不是,汉武帝这次不妥协也不行。

      这次妥协的一个后果就是,汉武帝决定抛开朝中的大臣,另支一摊儿,用自己的小团队来贯彻自己的意志。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李根,笑一笑十年,浣花岛主,履虎尾,铁手,
      • 家园 岭南的自保我认为和南下“秦人”身份有很大关系

        说是五十万“秦军”南下,其实我认为:第一,那未必是“军”。史载秦军出动的最大兵力是六十万(王翦灭楚),要攻击南越蛮族,一下出动五十万军队,基本不可能。而且秦军北击匈奴就出动了三十万军队,这是打硬仗,应该才是秦军主力。所以,五十万人很可能是虚数,里面应该有大量非战斗人员,或者说移民。第二,那未必是“秦”。出击岭南的后方基地都是楚国故地,里面楚人的成分应该有很大比例。虽说已经天下一统,但是时间太短,楚地居民对于秦王朝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效忠。

        所以南下秦人基本是中上层的秦人领导和下层的楚地士卒移民的混合体。在秦面临变故的时候,他们会自保观望;秦亡之后,他们会划界自守。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以这个说法,俺倒认同全是秦人

          而非下层为楚人,因为如果下层为楚人,就会趁机造反以策应中原。只有全是一族之人,才会想到上下一心据岭南以保‘秦氏’血脉。

          这种保血脉而移民的想法在当时也不见得是空想,皆因大秦是血战成功,一统天下,王朝高层也要考虑六国后代反扑的两全之策。

          毕竟中原如成战场,原来老秦人所据之地,并不能阻止中原各反王的报复性杀戮。

          不过,老秦人很幸运的是遇到了刘邦,因此约法三章,得以保存。

          • 家园 如果全是秦人,怎么解释赵人尉佗

            其在秦职务为南征副将、龙川令,岭南三个郡,除了郡官员,县令绝对算岭南五十万人中的高管了。所以我觉得这五十万人不都是老秦人,应该是征发的北方各郡的兵员。他们能抱团,是因为在万里之外、蛮荒之地,相对南越人来说,他们都是中原人,只有抱团才能生存下去。

        • 家园 对于秦末,秦兵都哪里去了我一直想不太明白

          周文带着一群农民就轻松的横扫中原,打下地方不少,但貌似也没打过多少正规军.而以军事立国没多少年的大秦,居然就抽不出兵来讨伐他.章邯算起来差不多是国防部(副)部长的级别,居然也没有正规军可带,被迫转业了一批骊山刑徒来保卫关中.

          关于兵士去向,按书上不外乎北方戍边一批(可能由于扶苏蒙恬的缘故,难以调度),南下一批.但不管怎样,也不太可能在这种准和平年代倾巢而出呀,王翦老爷子罚楚,上面不放心,几十万人去更南边,难道说就放心了?

          我倒是感觉有些没有被记载的东西,比如管理制度,比如军方和政府的矛盾,导致了秦兵在当时无法集中无法调动,进而在和农民军的战斗中无作为.

          • 家园 楚霸王所坑的是正规的秦军吧?

            记得后来三降将在关中不得人心就是因为此事。

          • 家园 您说的制度问题,很可能存在

            比如说,按照秦统一后的制度,三公中的国尉(太尉)执掌兵权,但是同为三公的丞相和御史大夫是谁记载得很清楚,但是国尉(太尉)是谁却从来没有记载。而且在统一后的各种军事行动中,也从来没见过国尉(太尉)参与。不是少,是一点也没有。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国尉(太尉)一直空缺,皇帝直接掌握军权。秦始皇在,一切好办,等到秦二世执掌兵权,就乱套了。史记也记载了秦朝地方军分散的平叛,但是朝廷却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丞相、御史大夫都只能干瞪眼。所以合理推论就是,掌握军权的皇帝在怠工,而国尉(太尉)没人当。

            • 家园 纯粹从军事角度说,秦末大乱时,秦军的战斗力没啥大问题

              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剿灭了陈胜、吴广(考虑到当时的信息交流手段,这个时间已经够可以的了),然后,章邯又屡战屡胜,相继干掉了魏王魏咎、齐王田儋、项梁。

              问题出在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两支大部队协同作战:北上的章邯军团,南下的长城军团。章邯干得是不错,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干得也不赖啊,把赵国压缩到了巨鹿一隅。

              章邯是新贵,王离是旧臣,怎么安排他俩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秦朝廷的安排是,王离管作战,章邯管后勤。

              从政治平衡的角度说,这个安排也没啥大问题,总不能让章邯一个人把所有的功全领了吧,那以后谁还能治得了他。

              不幸的是,王离失败了,随后,章邯投降了。

              不负责任的假设一下,即便让章邯主持巨鹿攻坚战,也未必就会有啥好结果。

              章邯在临济攻坚的时候,搞得就不错,逼得魏咎自杀,还搂草打兔子的干掉了田儋。结果呢,中原还是没消停,革命自有后来人,又出了一个项梁。干掉项梁后,章邯觉得应该没啥事儿了,于是放心大胆的北上,结果又出了项羽、刘邦这俩玩意儿。

              章邯即便能够摆平赵王赵歇、张耳、陈余等人,鬼知道还会不会出现啥妖孽啊。

              咋这么多不确定因素呢,还让不让穿越人士活了啊!

              • 家园 提醒一下, 这里有个秦的军备制度问题

                在农耕社会里, 基本没有蓄养常备军的习惯, 因为人力有限, 在和平时期最重要的是保证生产, 休养生息, 战时则根据家庭人口抽调男丁服徭役, 徭役里就包含兵役

                陈吴二人其实就是轮流服兵役的过程中举事的. 他们两个起事后, 中原地区皆反, 导致原本的兵役制度出现无人应征的情况, 愿意打的都当反军去了, 不愿意打的都跑光了, 反正当地保长们是找不到人手了. 这就是陈吴初期秦朝无兵可用的根本原因. 而且这些反军素质还不差, 本来就是原来轮流服役的秦军嘛

                章王二人手头的兵力强就强在手上能有那么大的规模. 章的来自10万囚徒, 我个人觉得也未必真是囚徒, 可能也是跟陈吴一样被征役而去做工的人, 否则的话10万拿武器的不满之人, 你拿什么条件安抚也是安抚不了的. 战略上秦的优势在于可以从还未造反的关中地区抽调粮草, 集中力量打击一盘散沙一样的各地反军.

                所以章王的军事胜利,我觉得还是秦的军备制度最后一次发挥其作用, 再之后, 就是常备军登场了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有人提出过一种假设

                就是秦军对巨鹿的围攻,目的之一就是吸引楚军北上救援,可以以逸待劳一举击灭反抗力量的主力。在朝政混乱,秦军不利久战远战的情况下,这种战略设想有合理因素,只是执行中出了问题。毕竟此前在军事上,秦军一直是占据上风的,项羽的出现属于BUG。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