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大家看没方舟子和韩寒的笔战?老方想倒神啊 -- 南云北望

共:💬762 🌺4328 🌵24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所谓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现在还是很有市场的。

            虽然明眼人都知道是皇帝的新衣,但还是有不少人出于各种目的在鼓吹这套东西,其中不少就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当然里面更少不了媒体妓者的推波助澜。

            • 家园 素质教育对于多数学生基本是扯淡

              没有衡量标准,就无法判定优劣。

              所谓素质教育,很多时候就是搞一些难以判定优劣的东西来让学生开心一下,让他们体验不用区分优劣的快乐。可惜,这套到了社会上就完全吃不开了。

              说到底,现在让孩子学这学那的家长,有几个是为了提高孩子素质着想的,还不是入学考试中有用么。

              其实现代社会一面说大家是平等的,一方面时刻都是区分优劣,所以搞得大家都精神分裂口不应心。实际上,就拿学习文化这点来说,这是超过生物本能之外的东西,所以就需要克服生物本能中好逸恶劳、喜欢轻松这些本性,经过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当然,方式方法的改进很重要,但是学习是一个艰苦过程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说什么快乐教育,简直就和说打针不疼一样,典型的骗人嘛。

              • 家园 快乐教育,还是行的通的。学习的本身是件快乐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习和打网游很类似。都需要不断练习(打怪),都要有学习的检测(打BOSS),都可以作弊(开挂),作弊被抓到都要被惩罚(封号)。

                为什么有人沉迷网游却不见人沉迷学习呢?要知道网游打怪升级的过程也是很枯燥的(所以我现在不玩网游了)。

                因为网游要尽量吸引玩家,要把声光色做得非常好才可以。而学习,听一个人(多半长的还不怎么样)讲45分钟,换一个人再讲45分钟。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是很枯燥无聊的。

                我在复读的时候,碰到一位地理老师,他讲课真的是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上他的课不要预习不要复习,认真听就可以了。下课全部掌握。我那个时候才知道,听课也可以是一种享受。

                这种学习,就是很快乐的,但对老师要求很高,老师要能够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学生学习。现在很多老师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是“我想学”而是“我必须学,不然考不好”然后有人就嚎,这叫“应试教育”。

                当然了对于小学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阶段,老师必须严格,才能够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让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

                老师批评教育体制,有部分就是不想费那个力讲课,因为认真的讲课比较累的,在讲台上走来走去,手舞足蹈的,老师应该像演员,手势动作,语气都为强调自己讲课的内容服务。就想坐那里念书领钱,他们当然批评教育体制了,都是写篇论文交上来不考试他多省力气啊,不要批试卷,随便看看给个分就可以了,也不要担心过关率的问题。

                • 家园 您说的这个意思我懂

                  我有幸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老师。

                  不过,有几点原因,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作为一般情况下能够实现的状态:

                  第一,这需要有好老师,而您一定明白,好老师在任何时候,都属于稀缺资源,无法满足教育普及时代的需要。我见过的好老师,备课都非常认真。小学时候的语文老师,我偷偷看她的备课笔记,同样一篇课文,居然写了十多次不同的教案。后来问老师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次,老师说,不同的学生,就要用不同的讲法。只是,这样认真的好老师,只能是特例。

                  第二,学习的快乐我想至少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学习的过程本身很快乐,另一种是在痛苦的过程之后豁然开朗时候的快乐。孔子云:不悱不发——学生不想得郁闷的时候就不去开导。孔子算是大教育家了,即使是他的弟子,也是有“悱”的时候的。而且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学得快乐的学生,越是会花大力气钻研,而钻研的过程中往往是很难受的,可在乎的也就是难受之后的快乐。而很多学生,是被这个过程吓怕了。

              • 家园 好逸恶劳,希望不劳而获是人类的天性。

                所以什么减负、素质教育、快乐教育能够流行起来是有其社会基础的,一般人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可恨的是教育界的一些砖家学者官员校长们为了自己的名利睁着眼睛说瞎话也来鼓吹这套东西,这才是最大的危害。

          • 家园 宁铂我知道

            就是我小时候的偶像。实在太厉害了。

            关于他的故事,我小时候读了不知道多少遍。13岁进科大,下围棋赢了副总理,会中医,能把脉,出口成章,面试的时候还写了篇七律。“倦时倍觉丹卷美,醒后再思天路高。”我还记得这么一句。我父亲也常拿宁铂数落我。我天资平平,估计让他很失望。

            这里我有点不理解,写诗,下棋能说得同,把脉总是需要一段时间训练的吧?我后来读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完全不明白什么意思,什么“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什么“如绵裹沙,如石投水”,彻底投降放弃了。没人指点,根本入不了门啊。

            宁铂的结局,我觉得很惋惜。唉,可惜了哇。

            • 家园 作为一个最终得偿所愿的人

              宁铂是一个成功者。“想出国的出国,想出家的出家”,难道不是很好吗?

              曾经有机会和宁铂讨论过我的毕业设计算法。这个并非他的专业,当时还很奇怪为什么会叫他过来。聊了半个多小时。基本上,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1. 他是个话不多的人,大部分时间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偶尔一两句话,也是轻声细语的。和我后来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大声疾呼“保护孩子”的人完全判若两人。

              2. 理解力很强。作为一个非专业的人,从头到尾没提任何问题,最后的总结很简洁,也完全正确。

              3. 感觉他没有什么激情,当然我做的东西在他眼里应该属于比较幼稚的玩意儿。

            • 家园 还有其他几个吧

              俺小时候的偶像是谢彦波和干政,干政切西瓜的故事好像不止一种报刊出现过。虽然那会流行拔高夸张,那种爱科学的氛围还是很让人怀念

              • 家园 是啊

                我个人感觉,当时充满一种蓬勃的生气。

                比起现在的超女快女,还是有点怀念彼时。

            • 家园 宁铂是被神童光环压垮的。

              别人都说他是神童,可怕的是,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后来,他的心理实际上已经有问题了,他想证明自己,所以去报考研究生,可又太害怕失败,所以不肯去考试。如果去看心理医生的话,或许还好。

              现在看看,宁铂做的事和他在文革中乱翻书有关。我喜欢旧书,经常逛旧书摊,那个年代有很多简易读本,有教人做木工的,有教人针灸的,估计把脉的也有(我还买了本防核辐射的手册,汗,买的时候我爹还说怎么可能用到啊,现在11区的人民不就用到了吗)。那种书写的都很详细,配图,宁铂如果看那种书,又没什么玩的,钻研下去,会把脉也不奇怪,赤脚医生不就这么来的么。

              下棋下过副总理也不奇怪,要是下棋打败世界冠军那才叫本事。

              • 家园 下棋打败世界冠军算什么本事

                只是不是棋类冠军的不会下棋的冠军就行了

              • 家园 我个人感觉吧

                把脉和一般的科普应该不大一样。这个东西讲的是口传心授,光读书估计真看不懂。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体会。

                说到赤脚医生,民间估计也有一套传承机制。我奶奶就有一手扎针的绝活,在兵荒马乱的岁月,救过些人。但她不是医生,除了这套针法,别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而且这针法她自己总结不出来,就我小姑学了一鳞半爪。基本上算失传了。

                下过副总理确实不奇怪,我上贴说了,这能说得通。而且写诗什么的也能说得过去。但把脉这手,就很难说是自学的了。

              • 家园 他的确是神童~

                多年之后看他当年解的题还觉得巧思无限。 我反而觉得如果不那么早去大学,多乱翻几年可能更有好处~

                • 家园 问题是,除了神童,他就不是别的了。

                  他没有成长成有能力的成年人。刚才查了下少年科大,成材率还是很高的,出了不少名人。宁铂反倒被自己的光环压垮,如果他不是那么在意神童的名号,哪怕把研究生考取了,至少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神童什么都不必发愁,有人替他考虑。但成年人要考虑很多东西,柴米油盐都要有。宁铂这方面似乎很差劲,所以后来离婚出家了。

                  • 家园 灣區科研氛圍明朗 正是因為無須顧慮

                    本來富足習慣了,每天陽光充足滿街橙子樹,研究所的人都單純得跟中學生在少年宮課外活動似的

                    蕭伯納的戲劇《長生》裡面,人們錦衣玉食玩樂夠了,反而會反璞歸真踏實潛心科研做學問,然後一直堅持到alberto giacometti雕塑狀 (好吧那劇本很扯

                    話說那甚麼匠你受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