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麻木的中国,坚韧的日本,即将到来的东亚金融危机 -- 思想的行者

共:💬137 🌺797 🌵9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你说的轮子不包括老太太了

                    还是认为她们是伥鬼一类的存在?

                    • 家园 在你饱含同情

                      的语句里,我感受到了你将她们伥鬼般使用的冷静。

                      • 家园 有情绪就说出来

                        阴阳怪气是不好地,既然你很多家属曾经是轮子,称不承认她们是因为无知被一小部分人利用了

                    • 家园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两方面看,老太太们可怜是可怜,但轮子没她们这些基层帮忙也造不出多少声势。碰见发神韵的广告的老太太俺一定会多拿几张,一是希望这样老太太能早点回家,二是赶紧把广告送进垃圾箱,免得轮子祸害人。。。

                    • 家园 老太太我知道1个

                      班主任的母亲,最后坚决不改,不吃不喝,天天打坐。可怜我们班主任最后高考前得了肝病累倒了,她家情况我倒是知道,不可能缺钱的。轮子被取消气功协会的资格是在96年,闹大是在围攻中青报之后,再之后就是天安门自焚的了。90年代各路气功大师流行不完全是下岗的问题,感觉上倒是有一些80年代民科的遗毒。

                • 家园 你明显就是扩大范围然后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你要是仔细说你身边的例子,然后把视角固定在你的周围,我不会表示反对。

                  现在呢,你说“中国人稀少的地方,应该是大同小异吧” 这就是明显的想当然的行为,我向来反对把身边发生的事情推广开来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生活中能举一反三的事情非常的少,很多事情虽有共性但是表现出来的状况却完全相反,具体到轮子,我倒是听说过1,2个信轮子的,可是餐馆里堆着免费发放的大妓院难道就能代表他们是对中国进行宣传的主流了吗?

                  我认为不能,这就是我的态度。

      • 家园 教主推崇日本经济的坚韧是有道理的,为什么成了一大怪?

        二战后,日本一直维持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固定汇率,于是,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指责日本自战后以来一直保持的稳定的对日元低估汇率,从而获得在美日贸易中的巨大利益。至1971年,日元放弃了自战后以来稳定的汇率,这是日元升值的开端,到1984年末,日元升值大约30%,达到1美元兑换252日元。但是,由于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仍然存在,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对日本继续维持的低估的汇率还是非常的不满。在1985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西德和日本5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会议,讨论当时各国出现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并最终通过了“广场协议”。协议中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此后,日元升值进入最急剧快速的时期,到1986年底,1美元兑换160日元。在1995年4月达到最高点,1美元兑换80日元。

        从71的360到86年的160日元,15年间升值56%,紧接着的9年间从160到80,相当于再升值一倍,这样的经济形势谁受得了?你让天朝去试试。

        日本国民整体素质的下降,不代表他们在经济上也不坚韧了。井大甚至冒天下之大不讳专门推出过“中日国 Chinippon”的概念,而且还说“这个双剑合璧,估计真的是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你有没有兴趣也去批驳一番?

        那么俺就提出一个“中日国”概念,Chinippon来描述一下中日共同市场的合作,会带来什么样的情况。

        这个概念,就是利用日本现在仍然具有的技术优势,和中国具有的完整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在世界上搞出来一个“日本质量”和“中国价格”的完美结合,来解决目前因为日本制造的性能和质量在世界上的无可匹敌,但是却受到价格过于高昂的制肘,而中国制造的价格和产能在世界上的横扫千军,但是却受到质量问题和技术水平含量过低的困扰。

        这个双剑合璧,估计真的是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井底望天:【原创】四面楚歌之东亚篇 东亚模式之大结局之五

        • 家园 这个我已经在井的楼里批过了

          把日本与中国结合为一体,对日本有利是无疑的,对中国则未必,弄不好就是二次殖民的下场。原因就是基于教主的观点,日本人比中国人要坚韧的多,中国的精英们不是对手,被对手窃了国倒是很可能。

          • 家园 日本人比中国人变态的多吧?

            日本人比中国人要坚韧的多,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

            AV里,日本女人确实很能忍。。。。

            • 家园 这个不用深挖,看看日本兵在战场上的表现

              我们津津乐道作为光荣教育的邱少云,黄继光,按着这个标准,日本兵在二战中何止成千上万。我们引以为傲的千百年一遇的太祖,竟其毕生之功,改造出来的精神面貌,不过刚赶上人家一个零头,这还不是差距。战场以外的方面,教主知道的多,可以问他。

              • 家园 我个人觉得,你这种说法是错的。

                拿日本兵的不要命和我们士兵勇敢无畏相比,那真是太小瞧我们的士兵了。这不是我站在中国人的位置上偏心。士兵是不是出色,不是看你是不是怕死,是看你能不能打败敌人。

                日本人玩命打仗,那不并奇怪,一群日本农民被洗脑后效果。很多日本兵拼死不投降不过是没文化没思想又干尽坏事后对对手的恐惧。有的日本兵美军俘虏后很奇怪美国人没吃了他(可见他受到什么洗脑)结果就反过来一心一意的为美军服务帮美国人打日本,弄的美国人极其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之前拼命死战的对手会顺从成这样。其实看看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就不奇怪日本人的表现了。可日本人的敢死作战换来什么?除非是面对国民党的军队,他能得到它的作战目的。面对TG的军队呢?不过是欺负TG没有像样的武器,没有像样的训练,占些便宜。可TG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士兵越来越懂得打仗,武器开始稍有合适之后呢?日本人不也是一筹莫展么?更别说,面对美国人,除了送死时候尽量拉几个美国人做垫背的(甚至拉垫背也拉不到,只能万岁冲锋),能有什么作战目的达成?

                反而,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士兵在我们的军队里面才是真正的何止成千上万。朝鲜战场上那每场战斗中,一个个只有一个人坚守的阵地上难道不都是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士兵么?那些一次轮轮面对美国军队倾泻钢铁般的火力输出仍然积极而机智的向前突击的士兵们,把美国人从鸭绿江推到38线签署停战协议。你觉得这样的战绩能靠几十万人当中几个零头似的邱少云,黄继光就能做到么?

                看看日本人美国人拍的片子里面,日本人自杀的时候不是歇斯底里,就是哭丧着脸。这样的坚韧,有何用??

                日本人死了一大把,换来美国人把原子弹扔到他的国土上。我们的士兵也牺牲了很多很多,换来的是尼克松主动跑过来弯着腰和毛主席握手。这真是差距!我们引以为傲的千百年一遇的太祖,竟其毕生之功,改造出来的精神面貌,要说被换来的被核武器炸死的老百姓,还真是赶不上人家一个零头。这还不是差距?

                作为一个指挥官,想要什么样的士兵,恐怕是很明显的吧。看着自己士兵的死亡方式和战斗结果,究竟谁会更自豪呢??????

                战场以外的方面,教主知道的多,我知道的就很少了。不过,日本所谓的战后经济腾飞,有多少源于国民教育在二战前就完成、有多少源于美国的扶持?不过日本人倒也确实是坚韧。但对比一下中国1949以后,有多少老百姓识字,有多少后来从苏联借来的半吊子债还要还回去?我么能走到今天这样,难道就不是坚韧么?那些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过年又拼命赶回家几天再出门的农民工兄弟们,那个不配得上坚韧,为了家人过的好日子,谁又活得麻木呢?

                要说,国人没有麻木的,那是不可能的。可日本人也不少啊。前一阵,日本有社会调查,有的年轻人认为“如果要求为国去死,那这样的国家就不该存在”,这不也是当年那些拼命日本兵的后人么。

                要我说中国,哈日的有,恨日的也有,但更多的是爱谁谁,我要过自己的好日子的人。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好日子,该坚韧时候他日本人也不是个,该享受的时候他欧美人也吐舌头。这才是中国人,从几千年前一直走到今天的中国人。

                通宝推:七宗罪,物格修齐,
              • 家园 低头随便找一个蚂蚁洞

                那集体精神,那表现,比最后举国投降的日本, 那差距没法比了。

                说穿了,所谓日本人的集体精神,不过就是村八分文化而已。集体欺侮,让不合群的人生不如死罢了。那背后的残酷,外人当游客,不在此地生活是无法理解的e

              • 家园 拿点数据吧,只有结论是不行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