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华文明为什么可以绵延不绝,并将复兴——换了一个题目 -- 慧诚

共:💬146 🌺329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是否腐败都是相对而言的。

                      跟理想社会相比,这个地球上全部就是一坨屎,无论如何都是一坨屎。

                      因此只能跟地球上的具体的其他社会相比较。

                      古代社会,西方国家过去基本是没有腐败的,因为连农奴的初夜权都是贵族的,说什么腐败就是笑话了。

                      宋明清的伦理教育都是有用的,否则就不会有包公和海瑞,当然还有《循吏传》中的那么多人物。

                      我党的伦理教育是极度失败的,就是因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事实上已经失败,没有找到新的意识形态基础。

                      古代的伦理道德还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当然,我从来没有说不搞制度监督,从不否定监督和制度的必要性。两手都需要。

                      • 家园 包公和海瑞也没有挡住官场的腐败,

                        至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失败,现在断言其失败为时尚早,要是被河里的左派看到了,只怕又是大辩论。

                        事实上,现在的纪委对干部的教育已经采用了很多的传统道德的内容,例如于成龙当年读书的地方现在就是廉政教育基地,不过这一类措施的效果实在不怎么样。对现实失望就将希望寄托在复古上,不可取。

                        我只是不喜欢唯古是尊。

      • 家园 青天情结是因为百姓还没有对政权完全失望。

        我还是那句话,一个朝代刚建立的时候,大家没什么清官情结,因为当时的官员普遍都比较清廉能干,而贪污腐败现象相对较少,就算有也能得到及时的惩罚。

        等到了中期,是清官情结最浓厚的时期,因为这时候局势稳定了,经济发展了,各种贪污腐败也都出来了。但是清官仍然有机会脱颖而出,老百姓对过去的清廉官员的印象仍然存在,所以会有比较高的清官情结。这时候就是“反贪官不反皇帝”。

        等到大家完全失望之后,就是李自成那样的人出头了。这时候,老百姓已经对政府失望,平时的表现就是像葡萄说的一样,对政治麻木,也不再期望有清官出来给大家主持正义了。这时候李自成高声一呼,你就能看到,这时候“造反”就取代了“反贪官不反皇帝”。

        红朝现在处在“清官情结”“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时期,也就是王朝中期,过了高峰,开始走下坡路了。如果是在大一统王朝,没有外来势力的干扰破坏,凭自身惯性,这王朝还能坚持很久。但是现在这个群雄割据的世界村里,在有外来势力一直虎视眈眈的今天,能坚持多久,还真是个大疑问。

      • 家园 当年姚文元炮制的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看过否?

        1965是否也算西学东渐以后?

        清官与为人民服务相比,你想要哪个?人民想要哪个?

    • 家园 八十年代的甘阳和余英时

      2012年2月11日星期六

      很有意思,翻起了家里的一本书《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1987年版。想当年,这也是呼风唤雨的杂志。不过,我那时只是一名高中生,啥也不懂。

      第一辑的前面两篇长文都是重量级的作者:

      甘阳写的《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和余英时的《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总论》

      甘阳在文章中的慷慨陈词现在读起来真是能把人带到那个年轻的时代,读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现在引起我兴趣的不是他的观点、思路和逻辑,而是他的语气,正是这样的语气让我能够再次体会到为什么那个年代会发生8平方事件,太年轻,太青春了。现在我们已经不可能在一本学术期刊中看到类似的风格。当然,我在这里说的年轻和青春,既指向它的热情而阳光,也指向它的幼稚而轻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必介绍,向西看,向着未来,是那个时代的主轴。更不用说,当时意气风发的年轻的甘阳。他在结尾的时候写道:“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在了八十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肩上,因为中国的现代化今日已经真正迈开了它的步伐,有幸生活于这样一个能够亲手参与创建中国现代文化系统的历史年代,难道我们还要倒退回去乞灵于五四以前的儒家文化吗? 天不负我辈,我辈安负天!”

      今天的甘阳早已回归儒家,犹如离家闯荡的浪子终于回到故乡的怀抱,要通三统。

      余英时的文章当时看起来与甘阳有些对立,他的基本观点就是中华文明很高级,只是对工业文明在技术和形式上有些不适应而已,但是中华文明对现代科技本身并不对立,而是开放的,因此只需要把技术上调整过来就可以了。他对于中华文化信心满满,认为中华文明一定可以在自身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现在读起来,我对他的观点基本是赞同的,现实发展也差不多说明他的判断是睿智的。

      余英时的明智除了因为他个人的学养,同时也是因为他人在美国,相对超脱,不像中国本土的知识分子,在急切赶英超美但又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容易心态失衡,出现过于自卑无奈的情绪。拉开心理的距离,容易看清事物,布洛的距离说看来在审美经验和社会经验都同样有效。

      另外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余英时文章讨论的一些问题,会非常有意思。看看他的小标题:

      1,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是对立的吗?

      2,只有个别具体的文化,而无普遍抽象的文化

      3,检视文化传统必须注意其个性

      4,文化的价值系统究竟是什么?

      5,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是相互交涉的

      6,一部西方近代史主要是由圣入凡的世俗化过程

      7,中国人的价值之源不是寄托在人格化的上帝观念之上

      8,人的尊严自孔子以来便巩固地成立了

      9,中国文化比较具有内倾的性格

      10, 中国人的基本态度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11, 内倾文化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题

      12, “五伦”是以个人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人际自然关系

      13, “礼”虽有重秩序的一面,但其基础却在个人

      14, 中国传统没有发展出民主的政治制度

      15, 中国思想史上,个人修养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

      16, 中国人对自我的态度能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吗?

      17, 传统的自我观念只要稍加调整即可适用现代中国人

      18, 中国人的生死观仍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延伸

      19,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不是互相排斥的实体

      20, 中国的价值系统是经得起长期挑战的

      余英时的文章有53页,是一篇长文。不过用来讨论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仍然显得很驳杂。其中心观点是中华文明与现代化并不相互排斥,是可以兼容的,全盘西化不可取。

      他这篇文章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散点观察”。这些年参加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和答辩,跟学生们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焦点不突出”,是“散点观察”,没有聚焦,要求论文必须聚焦。就我自己而言,去年经过一年的思考,想到了很多问题,我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程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我一直没有安心,因为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核心命题把我的这些思考串起来,成为一个命题逻辑体系。直到前几天找到一个“公私”模型的宏大叙事来解释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再想到前段时间看过的韩毓海的《五百年来谁著史》,感觉他也是一样,在找不到核心命题的焦虑中苦苦思索,终于找到了“国家财政能力”这样一个基点来观察中国明朝中期以来的历史,构建一个解释历史的脉络。我跟韩毓海一样,虽然都经历了向中国传统文化转向的过程,但是因为年轻时所受的教育和学术训练完全是西方式的,即使在思考中华文明的独特道路的时候,根本的思维还免不了落入西方的习惯模式:找到一个可以进行逻辑推演的命题。

      中国画与西方画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散点观察的,因此没有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在现实的一个点上观察事物的原貌,因此发展出精确的透视。这是两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前者更重视观察的全面性和广度,后者更强调观察的还原性和深度。对于前者来说,由于观察点的选择是个人化的,因此必然依靠直觉,其结果也难以通过逻辑的方式加以验证和还原,这样的话,观察是否准确,取决于观察者的心态和能力;后者由于可以通过实际的测量加以逻辑验证,观察是否准确,可以通过他人的验证和逻辑辩论,形成一个相对的共识。对于强调深度而不是广度的简单系统研究中,后者无疑有优势,因此西方的科技突破确实有思维模式的因素;然而对于更强调广度和平衡的复杂系统研究中,前者有优势,因此中国在政治思维上是领先于西方的。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中西融合方为正途。中国人多,特长各不一样,只要调整好社会的心态,实现这一点并非做不到。而且我在这里所说的中西差别,并不能做水火不容的绝对化理解。中国人一样也有逻辑的能力,西方人也有综合直觉判断的能力,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终究只是个程度问题,并不是非此即彼。

      • 家园 关于画作 或者说观察角度

        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是中华文明下往往倾向于“无我”、把我这个观察者的自我属性剔除、尽可能的“放眼”;而西方,则是典型的“唯我主义”,凡“我”能够认知、感受、观察和理解的,才是“客观事实”。

        而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种种发现,应该是一点点在敲打西方人固有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但是科学距离大众太远,西方人的本性应该很难更改。

        说到逻辑思维能力,不知道您对中国人的数学能力远远超过西方人怎么看;我一直认为数学是逻辑的基础。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中国人“好”,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并不成立:公司里一旦有稍微复杂一点的项目(比如说涉及到不同服务类目的综合项目、或者客户端需求多样),西方人必须划表、否则就无法讨论,而中国人则不需要、听听就知道问题主要在哪里、影响因素有哪些(当然,超越所谓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中国人,在分析的同时基本上就有了解决思路,有些颇有孙子兵法灵活运用的意思,而本人可能是不读这些东西的),严格地说,似乎是,西方人必须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问题、即只有一重因果,而中国人看复杂问题就是复杂问题、直接用复杂的应对解决了——表现出来却似乎是中国人不如西方人逻辑,实情是西方人无法同时考量多个角度、甚至彼此冲突的因素。

        • 家园 现在数学能力就远超西方人吗?

          我不是搞理科的,不懂这一行。但是据说中国的数学水平排不到世界的前三名。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似乎都很强。

          一般的中国人数学水平比西方人好是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高——所以我对教育界盲目崇洋非常担心。

          但是中国人的综合把握能力强,因为中国人考虑问题很全面。

          而西方人站在一个点上深挖的能力也是相当厉害的。

          处理复杂系统,中国人的习惯当然是优势。而且从现在的中西文化状况上来看,是中国人拼命学习西方的优点,但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学习还没有真正开始。中西融合的希望目前看是落在中国人身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