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印度次大陆的帝国博弈——愤怒青年王玄策的彪悍年华 -- 毘沙门

共:💬146 🌺243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在汉朝,文武基本是不分的,而且武官地位还要高些

                比如东汉三公,司徒、司空是文官,太尉是武官,可三公以次晋升,太尉最高。那个时候虽有文武之分,可是在两班之间自由转职,不受限制

                真正文武分界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到宋朝定型。

              • 家园 那时国人都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错了,应该说上马能砍人,下马能拽文。

                唐人文武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许多大将的头衔并非军职,而是工部甚至民部尚书这样的文职,像李靖那样出将入相的也很常见,尤其是贞观到开元这段,军功起家的宰相占了多数。

                武将地位的衰落源于宋太祖的“卧榻”情结,本人就是武将篡位的他时刻警惕着身侧是否还有他人“鼾睡”,于是把将军们默认为坏蛋,并形成了影响后代千年的以文制武的传统。

                通宝推:京华烟云AMIP,
    • 家园 非常精彩,每篇送花

      这样的文章,可以写个中篇

    • 家园 《6、这个女婿有点儿抠》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第一次向唐朝求婚未果,恼羞成怒的藏王纠集了西藏各部联军,人数达二十万之多——按照这个比例,吐蕃征兵很可能达到了十五抽一甚至十抽一,如果考虑到适合作战的男丁的数量,抽丁比例还要高许多。当然了,吐蕃人口中牧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些骑士都是天生的士兵,一个部落就是一支移动的军团。

      松赞干布随即率这支大军进攻唐朝西南边境重镇松州也就是今四川松潘,松州都督韩威出兵迎战,但唐军却出人意料地吃了败仗,这场失败诱发了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原来归降唐朝的当地党项人首领如阔州、诺州刺史等都投降吐蕃,他们的叛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唐帝国西南边境的稳定,史载“边人大扰”。

      意识到形势严峻的唐太宗做出了强烈反应,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左武卫将军牛进达等督步骑五万抗击吐蕃。除边关一部分常驻军以外,唐军基本都是兵农结合的府兵,士兵们平时从事生产,由折冲府统一管理户籍和军事训练,战争时再由皇帝任命指挥官称某某道行军总管(如出征时不只一个行军总管,则通常设一总指挥,称为行军大总管),凭皇帝圣旨再配合虎符、鱼符或令牌等调兵凭证,临时调集某部府兵出征。

      唐军先锋牛进达利用敌人的麻痹大意果断实施夜袭,歼敌千余人,但吐蕃主力并没有受损。两军在松州对峙了一段时间,后勤不继的松赞干布首先提出和谈,而唐太宗也决定见好就收。双方于是实现了和平,唐太宗也了解了这个青藏高原新兴政权的强大实力,因此当第二年松赞干布再次派人求婚时,皇帝就相当痛快地答应了这门婚事,由此产生了后来文成公主的千古传奇。

      至于唐军之所以没有乘胜进攻,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侯君集率领的这支军队本来是准备用来征伐西域的,但由于西南边疆的突发事件,不得不紧急抽调到松州填坑,而这支生力军的力量必须尽可能地保存,这就不能和吐蕃过分纠缠——贞观时期的唐军尽管强悍无比,但数量实在是太少了,让志在四方的太宗皇帝时常捉襟见肘,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王玄策现在肯定不知道,等到了十二年之后的唐高宗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大唐与吐蕃已经彻底交恶,在双方的首次大决战即大非川之战中,史载吐蕃一次竟然就出动了四十万军队,其军事力量之庞大更加让人震惊。

      但现在,面对松赞干布派给自己的区区一千多名吐蕃兵,这无疑让曾满怀希望的王玄策感到哭笑不得,反倒是小小的泥婆罗这次竟然提供了七千名骑兵,使王长史觉得其颇显诚意。

      对于这件事,田中大神在他的那部小说中,如此分析王玄策的思想活动:

      “吐蕃的兵力有几十万,而真正派来支援我们的却只有这一千多人……虽然他们确实都是精锐部队,但数量也未免太少了吧。倒是尼婆罗这个小国一口气的出动了七千名骑兵,真是难为他们了。”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也就是王玄策第二次出兵的前一年,尼婆罗曾派出使臣携带礼物来中国访问,其中也包括了菠菜等的种子,从而丰富了中国的蔬菜品种。总之,两国的关系上没有发生或任何负面的事情。七千名骑兵对尼婆罗这样的小国来说,基本上算是倾全国之力了,除了吐蕃的压力外,应该也有对大唐示好的因素在内才对。

      “一千名士兵的投资,就是阵亡了对于吐蕃那样的大国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如果打胜了就是捞到了,如果打败了也没什么太大损失,反正是那个王玄策指挥不利,我们的义务是尽到了’,松赞干布应该是这么考虑的才对。因此单纯就诚意而言,还是尼婆罗来得更感人吧,说不定也是他们希望依靠大唐摆脱吐蕃的压力……说回来,这个世界上原本也没有只会一心别国着想的国家存在。”

      这番考虑相当有道理,而且完全可能就是事实。尽管戒日王已经驾崩,但恐怕松赞干布当时仍十分忌惮对方,因此才想派少量士兵先去投石问路,顺便应付一下老丈人的使者吧。根据玄奘的记载,戒日帝国的武装力量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还拥有坦克般的古代终极武器——大象,象军总数竟达六万,在此前的一系列交锋中,吐蕃想必没有讨到多少便宜。

      按照田中的说法,还有更令人恶心的事呢!因为就连这一千两百名士兵,也是吐蕃在泥婆罗本来就有的驻军,也就是说松赞干布其实连一兵一卒也没有从本土派出!当然,正式史书是不支持这种观点的,各种史料中松赞干布对王玄策都比较客气,派往印度远征的士兵也都出自吐蕃,他们尽管人数有限,但确实全是精兵。

      另外,根据史书中边边角角的记载,这次进攻印度的联军除了吐蕃和泥婆罗外,其实还有一个神秘的国家即章求拔国,《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史书都记录了章求拔国王派兵参战之事。

      研究者认为这个国家位于现在的锡金,其居民是与吐蕃人相似的氐羌人——《通典》有“章求拔,或云章揭拔,本西羌种也……近代移出山,西接东天竺”。在两年前的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该国国王就已经派遣使者向大唐朝贡,由于民族相近,它与吐蕃的关系应该也比较好。

      与附近其他小国相比,章求拔国的疆域和兵力都还可以,“其地延袤八九百里,胜兵二千馀人。”另外,该国人似乎相当喜欢暴力,史载他们“好为寇掠,商旅患之”,此次参战除了有讨好大唐和吐蕃的因素外,也不排除抢夺钱财的考虑。

      通宝推:京华烟云AMIP,AleaJactaEst,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5、二逼青年的神奇思路》

      公元648年,两个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唐朝官员突然来到吐蕃西南部与泥婆罗的边境,随后他们让人向吐蕃赞普献上一封书信,信中带来了令松赞干布兴奋不已的消息:北印度的统治者戒日王已经驾崩,国内大乱战火四起,各地诸侯互相征伐,其中一个叫阿罗那顺的大臣占据了首都曲女城并自立为王,并抢劫了唐朝派往印度的外交使团。

      这两名唐朝官员就是唐帝国派去访问印度戒日帝国使团的团长、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和他的副手蒋师仁,他们所率领的唐朝使团在即将到达曲女城时被阿罗那顺属下的叛军所劫,秀才遇到兵,损失惨重的王长史自然没地方讲理去。

      关于唐朝使团遭受这场劫难的具体过程,中国史书《旧唐书》写得相当简单,仅仅说王玄策等“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只说他们被抢劫了,而《新唐书》中记载的稍微详细一些:“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殁,遂剽诸国贡物。”也就是说使团不但丢了东西,而且还死了人。

      至于那个叫阿罗那顺的阿三为什么头脑发热,竟然想“发兵拒玄策”,后世的田中大神如此腹黑这个二逼青年的神奇思路:

      “摩诃震旦是支持戒日王的,如果该使节团发现戒日王的合法继承人为我所驱逐,就有可能采取干涉行动。那么其他诸侯就有可能以此为契机联合起来……所以,不如把这个使团解决掉,反正吐蕃的山路经常发生雪崩,摩诃震旦帝国大概也不会去追究此事……就算真的追究起来,隔着吐蕃的雪山,他们应该也没什么可采取的方案吧。对,就是这样,不留活口,都杀掉!仅仅是使团所携带的财物也是很可观的了。”

      所谓“摩诃震旦”,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其实,尽管上次去印度的李义表、王玄策等人算是唐朝派往那里的一个外交使团,但却并非是两个帝国第一次建立官方关系。早在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 641 年,通过玄奘法师的牵线搭桥,戒日王派使者带信给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当梁怀璥到达印度的时候,戒日王惊讶地问左右:“自古以来有过摩诃震旦使者到我们国家的吗?” 对此,《新唐书.西域传》解释说:“戎言中国为摩诃震旦。”田中大神读书细致,赞一个先。

      在某个译本的《天竺热风录》中,王玄策等人在遭劫后又被阿罗那顺手下的印度伪军抓了起来并投入大牢,后来王玄策和他的副手蒋师仁设法越狱,在逃跑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一个名叫兰杰秀莉的贵妇人的帮助,而她正是印度已故君主戒日王的妹妹。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戒日王还真有个妹妹,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当年与游学印度的玄奘法师交情不错,但此人帮助唐朝使者一事从未见诸史书,因此大概是田中的杜撰。

      不过另一方面,《资治通鉴》中有“胡兵攻玄策,玄策帅从者三十人与战,力不敌,悉为所擒,阿罗那顺尽掠诸国贡物。玄策脱身宵遗”之语,因此田中大神所写的越狱之事还是有可能的。

      那时候的“摩诃震旦”人受了委屈,首先想到的肯定不会是那神奇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些深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的古人们的反应,一直是相当暴力的“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于是,怒气冲天的王玄策团长逃出生天后,马上去附近找自己皇帝的女婿求援复仇——《新唐书.西域传》中如此记载:“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而另一部史书《通典》的记录也相差不多:“玄策遁抵于吐蕃之西南,以书征邻国之兵。”

      对这位带来天大利好消息的王长史,大唐的好女婿松赞干布大王喜出望外求之不得,自然允其所请,立即下令吐蕃与泥婆罗火速组成联军进攻中天竺,宣称要擒拿肇事者阿罗那顺带到长安让老岳父处置。

      不过嘛,唐朝的好女婿此次出兵的数量,大概让王玄策相当震惊——吐蕃军竟达一千两百名之多!

      或者说“之少”……要知道,吐蕃是当时亚洲一等一的军事强国,其尽管限于青藏高原的生态条件,它的总体人口与唐朝根本无法相比(吐蕃人口的具体数量争议很大,但一般认为肯定在三百万人以上),但这些半农半牧的人口所能提供的士兵,如果按抽丁比例来看,却远非以府兵为主的唐朝可比。

      通宝推:观海云远,京华烟云AMIP,玉垒关2,AleaJactaEst,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给你i送宝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 家园 标题真够抓人眼球的。

      先送花,再慢慢读。

    • 家园 《4、玄奘法师的记忆碎片》

      《4、玄奘法师的记忆碎片》

      李义表、王玄策等人回国后不久,意犹未尽的李世民就招手组建出访印度的第二个使团,与上次相比,该团明显低调了许多,有着“上护军”头衔的李义表不再担任团长,而原来的副团长王玄策则被扶正,成为新使团的最高领导,其官阶也提升为右卫率府长史,但级别仍然只有可怜的“正七品上”。

      从历史资料推测,这次出使之所以如此低调,很可能与唐太宗想在正常的外交往来中夹带自己的私货有关,因而不愿过于张扬——保存下来的唐朝典籍说明,如果出使突厥、吐蕃这些重量级的大国,为表重视,唐朝通常派出的都是比较高级别的官员,比如上次出访印度的使团团长李义表便加有正三品的勋官衔。

      皇帝要夹带的私货自然与众不同。尽管身为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伟大皇帝并身兼草原各民族的“天可汗”,但李世民也有自己害怕的东西,那么他究竟怕什么呢?怕天(降灾)?怕地(不产)?怕人(造反)?这些回答当然都有道理,但也都有其片面性。最后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他怕死,像普通人一样怕死。而皇帝需要的私货就与他的这桩心事有关,据说此物竟能让其摆脱死亡的困扰,至于它具体是什么,在这里先卖个关子,请继续往下看。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以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的外交使团正式从长安出发,再次出访印度,他们的路线与上次差不多,也是经由吐蕃到泥婆罗,然后进入印度次大陆。第二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四月,就在这第二个大唐使团即将抵达终点、戒日帝国首都曲女城的时候,突然遇到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武装打劫。

      对此,田中大神在他那部的著名历史小说中,如同亲眼所见般栩栩如生地写道:

      辛都斯坦平原的暖风从他的身边掠过,王玄策忽然感到了一阵寒意,如同有成百的蚂蚁在肌肤上爬行一般。仿佛是为骑者的不安所感染,王玄策的坐骑烦躁的打着响鼻。

      在与盗贼团交手后的第二天,王玄策一行再度发现天际出现了滚滚的烟尘,数量则远超过前日遭遇的盗贼团。

      “不会又遇到山贼了吧?这么多的敌人,我们恐怕没什么胜算。”

      “不过看样子应该不会是山贼,而更像是天竺的正规军队呢。”

      虽然还暂时无法确定身份,但已经可以肯定对方是军队而非盗贼,数量上大约有两千多人步兵骑兵大约各有一半,虽然其中没有看到天竺引以为傲的象兵部队,但从士兵的那闪着寒光的制式装备上看,这仍然是一直拥有强大战力的正规部队。

      “请问,你们就是来自远方摩诃震旦的使者吗?”

      发话的者是安坐于白马上的一名身材魁梧中年男子,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服装上装饰着孔雀羽毛与宝石,拥有引人注目的浓密胡须,一副堂堂的武人之貌,看来便是这队士兵的长官了。

      “我便是大唐使者王玄策,你们可是前来迎接的吗?”

      “我叫枷逻南,是奉命来护卫你们通过边境地带的,最近这里很不太平,你们还没发生什么事情,真是太好了。”

      在向王玄策身后的马车队扫了一眼后,天竺的军官恭敬行了礼,“那么接下来,请让我们护送诸位前往曲女城吧。”

      “什么啊,知道这样还来的这么晚……”,虽然在心中发着牢骚,但王玄策还是没提出任何的异议,“那么就拜托你们了。”

      枷逻南挥了下手,天竺兵们有序的穿插到王玄策使团中,将骑兵队与马车队分离了开来,也就是在下一个瞬间,异变发生了。随著血烟,一名使团的骑兵哀鸣着从马上跌落下来,紧着着第2个第3个使团成员的咽喉也喷出了鲜血。

      “你在干什么?!难道不知道我们是来自摩诃震旦的外交使者吗?”

      “就是因为你们是来自摩诃震旦的外交使者,所以才要除掉你们。大家都听着,不用留活口,全都杀掉。”

      “可恶的家伙,你是要抢劫使团所携带的财物吗?天竺王是绝对不会放过你的!”

      “财物什么的虽然也很不错,但我可不敢就为了这个而打劫使团呢。” 狞笑着,枷逻南拔出了弯刀,“我其实正是在执行天竺王的命令啊。”

      “什么?!”王玄策的表情就如同一幅名为“惊愕”的图画,“天竺王史罗逸多难道下令要处死我们吗?这绝对不可能!”

      “我只是说是奉天竺王的命令,可没说是奉史罗逸多的命令。史罗逸多早就死了,现在的天竺王乃是阿罗那顺大人,就是他下令要处死你们的!”

      ……

      ——以上引自田中芳树的《天竺热风录》

      显然,田中大神在此祭出了文学作品中百试不爽的“阴谋论”法宝,然而在史书中这真的发生过吗?

      戒日王被后世史学者誉为“古代印度最后的统一者”,他所建立的王朝曾与大唐一样如日中天,几乎征服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北部,其武力也令人心惊胆战,达到了“象军六万,马军十万”那样的盛况。但与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以及其他完全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一样,戒日帝国的基础并不牢固,其兴衰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强大与否,一旦戒日王发生不测,帝国将立即陷入混乱。

      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录了一个可怕的梦,当时受戒日王盛情款待的玄奘正犹豫是不是要立即归国,这天夜里他突然梦见一个金人对自己说:“汝可早归,此处十年后,戒日王当崩,印度荒乱,恶人相害,切记斯言!”

      玄奘顺着金人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眼前一片惨景,“火焚烧村邑,都为灰烬”。原来,这个金人就是佛教中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化身。噩梦惊醒后,玄奘最终下定了辞别戒日王回国的决心。

      几年以后,玄奘当年的梦不幸变成了现实,戒日王于公元647年也就是大唐派第二个外交使团出访印度的那一年驾崩,他生前建立的庞大帝国随即四分五裂,印度次大陆再次陷于黑暗。对此,《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写道:“戒日果崩,印度饥荒,并如所告。”该书随后又补充道:“国家使人王玄策备见其事。”

      然而旅途跋涉中的王玄策却并不知道,此时戒日帝国的末日已经来临,而猝不及防的大唐使团成员和他们的团长王长史也都将遭受意想不到的磨难。

      通宝推:玉垒关2,京华烟云AMIP,AleaJactaEst,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