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印度次大陆的帝国博弈——愤怒青年王玄策的彪悍年华 -- 毘沙门

共:💬146 🌺243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印度次大陆的帝国博弈——愤怒青年王玄策的彪悍年华

    标题党:七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帝国搏弈——愤怒青年王玄策的彪悍年华,兼述松赞干布和他的尼泊尔老婆、唐三藏的皮条生涯、两大发烧友的风云际会及其他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一支出访印度的中国外交使团在即将抵达目的地曲女城时,突然遭到当地武装团伙袭击,使团损失惨重,其中可能有不少人受伤甚至被杀。

    至于具体的人员损失情况,各种史料说法不一,比如《旧唐书.西域.天竺国传》中是“悉被擒”,也就是说尽管都被抓了但可能并没死人,而《新唐书.吐蕃传》中写的则严重许多——“皆殁”,“殁”在古代指的是“死亡”,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诞生于三国时期的《广雅》中解释道:“殁,终也”。注意,有的唐书现代版本中用的不是“殁”而是其通假字“没”,但二者的意思并非完全一样。

    这座“曲女城”在与大唐玄奘法师——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唐僧——有关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它又被音译为荼镈音博和罗城,地点大致在恒河下游现在印度北方邦的卡瑙季。此城名字的来历相当有趣,它竟然来源于一个恼羞成怒的怪蜀黍推倒萝莉的绯闻——对此,玄奘在其口述的那部收集了当时中亚印度几乎所有八卦的《大唐西域记》中,绘声绘色地写道:

    “往时都城称拘苏摩补罗,王名梵授,生有千子百女。时有一仙人,称大树仙人,居恒河侧。见王女来河滨游玩,遂起染着心,乃诣华宫,欲乞得一女。然王女等不愿嫁此一貌如枯木之仙人。时,王恐累及其国,乃送一稚女。唯仙人见稚女不妍而怀怒,乃以恶咒使其余之九十九女一时伛偻曲腰,因此而有‘曲女城’之名。”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武装打劫者随后抢光了唐朝使团的财物,“遂剽诸国贡物”,也就是说他们的目的很可能是劫财(最多也就再劫个色),大概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政治诉求。杀人偿命本来天经地义,因此随之而来的报复也并不奇怪,但令这些愚蠢的强盗们想不到的是,这场打劫的后果却是他们根本无法承受的,他们付出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也给他们的国家引来了滔天大祸。

    大唐使团的首领在这次抢劫中侥幸逃脱,他的名字叫做王玄策,其官衔为相当古怪的右卫率府长史。所谓“右卫率”是“太子右卫率”的简称,这是一个从秦朝就有的古老官职,属于太子职官系统,主要职能是“掌兵仗仪卫”,也就是负责保护太子的安全。

    按,唐朝右卫率府的主官为率,官阶正四品上,其次为副率,官阶从四品上,右卫率长史则相当于右卫率府的参谋长,官阶为正七品上。唐朝官制大体分九品,其中一至三品又分正、从两级,而四至九品则分正上、正下、从上、从下四级,而右卫率府长史的级别“正七品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干部。

    也就是说,这位很快就要威风八面并引起后世无数愤怒青年顶礼膜拜的王长史,其实在唐朝就是个芝麻官。当然了,英雄莫问出身,流氓莫问岁数,何况外交官即使级别再低也代表着自己的国家,打他们的屁股都等于打大唐的脸,可现在连人命都闹出来了,身为使团领导的王玄策会做出什么反应?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大唐离印度天高地远,也许打劫者就是冲着这个才胆大包天,反正你也奈何不得我,不抢白不抢。但他们想错了——那时的大唐如同现在的美帝,其觉悟相当低,动不动就大打出手,自然不能体会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睦邻友好外交政策之妙处,而彪悍的王长史显然也并不打算尊重印度人民的抢劫权利,遇劫之后的他恼羞成怒,其第一反应就是报仇。

    报仇要有报仇的手段。现在的美帝一旦遇事便大叫:“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哪里?”而那时的大唐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就恐怕会问:“我们的骑兵在哪里?”但不幸的是,王长史翻开地图会沮丧地发现,大唐皇帝的骑兵远在葱岭以东,离印度当真有十万八千里,也就是说根本无法指望得上,但令他惊喜的是,皇帝陛下女婿的骑兵离这里却不算太远,而这位女婿的另一位老丈人家——泥婆罗更是近在咫尺。

    这位女婿便是文成公主的丈夫松赞干布,青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赞普(吐蕃王的称号)。自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之后,唐蕃双方交往频繁——根据史书《册府元龟》的记载,自次年的贞观十六年(642年)起,松赞干布派遣的朝贡使者连岁皆至,而且贡礼丰厚“甲于诸藩”,女婿的这种恭顺态度,肯定让任何挑剔的老丈人都会相当满意。既然双方关系如此融洽,王长史找皇帝女婿帮忙的想法显然比较靠谱。

    那么,大唐使者为什么要去遥远的印度呢?要知道,当年从唐朝去北印度,海路尚不完善,而如果走陆路的话,要么沿着当年玄奘的那条路线,即向西到中亚然后折向南方进入印度次大陆,要么经吐蕃也就现在的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过去,总之无论那条都相当艰辛。

    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与一位朋友合作,本是他应一家国学杂志约稿所写,原文大概三四千字,但不巧杂志改版因故取消,俺便要来又扩充了几倍,发此骗些花以补搬贴损失。

    俺承认,俺是标题党,可俺写的是正史......)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凤城,西安笨老虎,南风,RR若林,咪铛,采诗,Mtknr20,红军迷,zen,京华烟云AMIP,一介书生,蝶舞春园,玉垒关2,老老狐狸,爱吃吐司,Passer,鳕鱼邪恶,xtqntd,抱朴仙人,神仙驴,punishment,上古神兵,铁手,方恨少,梦回唐朝,非吾有,AleaJactaEst,文化体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回来清清草

      历史版真冷清

    • 家园 【整理】关于和梵语相对的语言

      最近查了些东西,发现与梵语相对的语言其实是巴利语,也就是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所用的宗教语言。

      巴利语是由释迦牟尼在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一带使用的方言变化而来,它属于与古印度正统的雅语——梵语相对的民众方言布拉格利语的一种。上座部佛教认为巴利语是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所使用的摩揭陀口语,故又其称为摩揭陀语。

      上座部佛教属于佛教中的“保守派”,甚至就连用来记录佛经的语言都不敢随意改动。巴利语在古印度只是一种口头语言,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当使用巴利语传诵的佛经传入斯里兰卡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当地长老们用僧伽罗字母来拼写巴利语,并刻写在棕榈树叶上,一直保存到今天,这就是所谓的“贝叶经”。

      当巴利语圣典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地时,这种传统保持不变,也相应地出现了以缅文、泰文、高棉文、寮文等字母音译的巴利语佛经。所以,与世界各地穆斯林都用阿拉伯语吟诵古兰经相似,现在上座部佛教弟子在读诵佛经时,都采用巴利语。

      假如现在尚存一种巴利文字母的话,这些不同文字版本的经典都可以还原为巴利文原典。然而,从印度传到中亚细亚、中国汉地和西藏等地的那些北传佛教经典就不一样,它们都被译成了当地的语言文字,也造成了许多歧义。

      巴利语与梵语同属于印欧语系的古印地语,但梵语属于雅语,巴利语属于俗语;梵语是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教普通信徒们的用语。

      据南传佛教信徒说,在早期《律藏》中,释迦牟尼曾禁止僧众们用梵语来统一佛教语言,但后期的佛徒们明显违背了佛陀的这一教导。

      后人考证,将摩揭陀称为“巴利语”应该是在公元五世纪的佛音时代,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所流传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母语或本族语,这种只用来学习和记诵佛教圣典而平时很少用来沟通交流的外来语,于是被人们称为“巴利语”,意思是“圣典语”。

      通宝推:五藤高庆,京华烟云AMIP,
    • 家园 自己回来顶一下

      这里的主题贴少,似乎沉得还不远

    • 家园 貌似这个版块发不了新帖了?!

      啥情况?

    • 家园 王玄策为佛教的辩护词:《议沙门不应拜俗状》

      自佛教之兴,始於听琶,臣经三使,颇有见闻。臣闻输头檀王是佛之父,摩诃摩耶是佛之母,僧优波离者,本王家仆隶,王亲遍礼,敬同於佛。臣又见彼国僧尼,法不拜诸天神祠,亦不拜君王、父母;君王、父母皆礼僧尼,及诸道众。

      臣经难彼僧曰:“此之仆隶,始落发披缁,殊无所失,即令君父致敬,大不近人情。”僧对曰:“虽初发,形已同佛,复能震动魔宫。虽曰无知,岂不如泥木?泥木一立为主像,纵博通贵胜,得不致敬?”僧不拜俗,亦已明矣。

      一,臣又亲难彼僧曰:“《维摩经》比邱亦礼维摩诘足,《法华经》僧行普敬。此二经文,拜俗明矣,何因比邱得不拜尊者?”

      僧曰:“佛制律经,是僧尼常轨。其《维摩经》比邱荷法,暂行曲礼;《法华经》大士一时别行,何得以权时别行,乱兹恒典?”臣深然之。臣闻妻死鼓盆,环尸而歌,此亦一时别行,岂得预於丧服之制?

      一,臣於听琶经礼天像,彼王笑而问曰:“使等并是优婆塞,何因礼天?”

      臣问所由,答曰:“此优婆塞,法不礼天。昔迦贰色迦王受佛五戒,亦礼天像,像皆倒地。後至日天祠,事天者恐王至礼天像倒,遂将佛像密置天顶。王三礼不倒,王怪令检,於天冠内得一佛像。王甚大喜,欢佛神德,嘉其智慧,大赏封邑,至今见在。”

      又云:“有外道受佛五戒,但供养天祠而不顶礼。王责不礼之罪,白王曰:‘小子岂敢辞礼?礼恐损天。’王曰:‘天损不关你事。’彼即礼拜,天像遂碎。五戒优婆塞尚不得礼天,况具戒僧尼,而令拜俗?”

      臣元策言:臣闻百王布轨,但礼制於寰中;大觉垂教,津梁於域外:莫不资真人以易俗,赖高僧以移风,遂得谧四海之波涛,脱三界之尘俗。故汉帝不屈於河上,轮王遍礼於沙弥:此则道俗殊途,岂得内外同贯?教许黄冠之辈,游一道於寰中;缁衣之徒,驾五乘於方外:因循既久,助化益深,草偃风行,其来尚矣。臣闻圣人无常师;以主善者为师,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兆庶曩昔,敬信归依,今议令拜君父,实乖主善、百姓之心。况袈裟异华俗之服,髡削非章甫之仪,崇之则福生,卑之则罪积。共知拜君无益於国,拜父不利於亲,臣如寝默不言,岂得为忠为孝?臣望随旧轨,请不改张,同太宗文皇帝故事,依前不拜。

      谨议。

      通宝推:京华烟云AMIP,
      • 家园 王玄策如果能挺到武娘娘掌权

        也许就升官了,而且凭他这份文采,编个武娘娘是弥勒转世的佛经什么的,也许比薛和尚强。

        • 家园 王玄策很可能是个真愤青

          从他留下的这些文字看,和主流价值观差别很大,估计是官老升不上去因而愤愤不平。

          • 家园 他一气之下破坏了天竺的生态平衡

            为吐蕃赞普将手伸到印度次大陆创造了良机,从而破坏了唐帝国西部边疆稳定格局,为唐吐在西域和河西以南百年反复拉锯之争埋下了伏笔。

            这点来说,他的功绩反而不那么突出了。

            • 家园 王玄策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其实不大

              因为戒日王朝崩溃后不久,一个新的王朝在北印度崛起,那就是波罗王朝,堵住了吐蕃向印度次大陆深入的途径,两个政权展开了反复拉锯,吐蕃的势力在最强盛时也没有越过恒河。

              波罗王朝的延续时间比吐蕃还要长,一直到十二世纪才灭亡,它对后来西藏文明的影响相当大,我们知道的一些著名人物,比如莲花生大师等人,都与波罗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阴谋论认为正是波罗王朝用佛教软化了吐蕃的君主和武士,从而实现了战场上无法做到的成功。

      • 家园 附议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