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纪实文学《布列斯特要塞》读后感 -- 暗香疏影月黄昏

共:💬41 🌺67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4.守卫者-加夫里洛夫少校

      加夫里洛夫少校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8aea288dff5bb8a87a3fb2870c938f18.swf[/FLASH]

      电影里的加夫里洛夫少校是个凶悍的战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电影里,加夫里洛夫少校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面目严肃而有些凶狠,灰色头发几乎不服管教。他是唯一一个预知战争即将爆发的人,对着地图那场戏非常精彩。

      而战争也按照他的预测进行了。

      现实中的加夫里洛夫少校长得没这么凶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比电影里还厉害,我个人觉的对他最言简意赅的评价来自河友东川西川:

      那个少校最后被俘,被德军抬着去接受医生检查,医生说这个人极度虚弱,抬着他的德军说不对,这家伙刚才拿手榴弹砸我们的时候,可生猛了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个纪录片里,关于加夫里洛夫少校有如下旁白:

      400名幸存士兵在加弗里洛夫少校的指挥下每天都要击退7到8茨进攻。6月29日和30日两天,德军发起了最后的猛烈攻击。企图,拿下这个堡垒。被围困的苏军缺水少量,但是战火仍然持续了很久。一个月后的7月23日,德军俘虏了受伤的加弗里洛夫。据为少校治疗过的罗诺维奇医生回忆,那位筋疲力尽,且几乎失去只觉得俘虏,甚至不能吞咽。他奄奄一息。但是德国士兵却说,就在一个小时前,这位少校还在独自战斗。用手榴弹炸死活炸伤了几名士兵。彼得·米克海洛维奇·加弗里洛夫苏联英雄。

      看完这段想起杨靖宇的举手。。。

      加夫里洛夫少校因为虚弱被俘,进了集中营,在集中营中九死一生活到了最后。但是后来因为被俘的经历被开除党籍,提前退役。《布列斯特要塞》作者的介入让他重新入党,并且获得当之无愧的荣誉:

      苏联英雄。

      死后他被葬在布列斯特要塞。

      另外:电影里加夫里洛夫预测到战争即将爆发,而且还触犯了纪律,其实也是真的。加夫里洛夫的确预见了战争,并且跟战士和指导员说过。有人向师党委打了报告,揭发加夫里洛夫。他受到指控,说他到处宣扬对德作战不可避免,在下属中散布恐怖情绪。罪名十分严重,加夫里洛夫很可能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党委预定于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处理他的问题,所以在最后这些日子里他已预感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难以向战友和家人掩饰这种深深的不安。

        现在看来,这件事情似乎荒谬得离奇,他因为预见到战争,竟要受到党纪的处分,而使加夫里洛夫免遭处分的,却是……在预定的党委会议召开前五天爆发的战争。

      • 家园 对不起,我要吐槽

        现在看来,这件事情似乎荒谬得离奇,他因为预见到战争,竟要受到党纪的处分,而使加夫里洛夫免遭处分的,却是……在预定的党委会议召开前五天爆发的战争。

        独裁者的必然反应。想一下“预见”到林彪是反革命的那些反革命吧。在林彪死后,他们仍然没有得到解放。

        • 家园 想起了田丰,如果再想起袁绍的话就什么都知道了

          主要是少校地处前沿,所以战争一爆发就没事了。当然,这个没事只是洗脱了政治上的问题。残酷的战争爆发了

    • 家园 3.守卫者-小彼得

      守卫者-小彼得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c7505e1f4c29e3b91e91c6c53a503945.swf[/FLASH]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守卫者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只列出印象最深刻的几个人。

      在看电影的时候,小彼得给我印象很深,一方面他是线索人物,另一方面他是主要人物中唯一的幸存者,而且还活到现在,我一直以为他是个虚构的人物,因为他运气太好了,这么小就经历战争,并且起了重要作用,最后还活了下来,从敌人手中逃出来。简直是小说主角的经历。

      后来看了《布列斯特要塞》才知道小彼得的故事非常真实,可能除了那段朦胧的感情故事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而且真实的小彼得比电影里更加神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彼得参与了战争,在爆炸中首先冲向枪架,抓起了一支步枪。他当过观察员和侦查员,勇敢灵活地深入到最危险的地段,到处神出鬼没,带回许多关于敌人的宝贵份报。

      弹药告罄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发现了一个弹药库,正是这些弹药让他们坚守了很久。

      他不仅当过通信员,还和战士们并肩打击敌人。他枪法准确,不止一个希特勒匪徒闯进要塞后都在他的子弹下丧了命(跟电影里一样)。

      他还参与过冲锋,但是战士们也很爱护自己的小战友,一发现他跟着大家去冲锋,就撵他回营房,可是小彼得稍稍等那么一会儿,马上又加入另一批冲锋战士的队伍。

      药品和绷带用光了,伤员们得不到包扎和治疗。人们因伤口恶化而死亡。又是这个小彼得解救了他们。这次他找到一个卫生所的仓库,从仓库里找到了药品和包扎物品,许多伤员的生命才因此而得救。

      没有水了。干渴折磨着伤员;孩子们哭泣着要水喝。只有少数胆大的战士敢出去打水,他们冒着敌人机枪的交叉火力,带着小锅和水壶爬向布格河边,往往是有去无回。

      但人们都说,只要伤员一呻吟起来要水喝,小彼得就立即向指挥员请求:“让我到布格河去一趟吧?”

        他多次完成了去布格河打水的任务。他善于发现危险较小的通向河边的道路,象游蛇一样在乱石和瓦砾堆中爬到河边,而且每次都能带着满满一壶水平安归来。

        他关心孩子的事迹特别令人感动。小彼得常会把最后一块面包干和留给自己的最后一口水送给受尽折磨的孩子。有一次,孩子们一点吃的都没了,于是他在食品仓库的废墟里找到了各种能吃的东西,还把在那儿弄来的巧克力糖一块一块分给挨饿的孩子们,直到统统分光为止。

        战争打响时,许多妇女正睡在床上,来不及穿上衣服,半裸着身子就跑进了地下室。她们什么穿的没有,也没有东西给赤身裸体的孩子遮身。又是小彼得帮了她们的忙。他记得军人商业售货亭的位置,但商亭已被敌人的炮弹和炸弹所摧毁。虽然这个地段处在敌人的猛烈射击之下,但孩子仍冒着枪林弹雨钻到那里。

        一小时后,他拖着一整匹布回到了地下室,当即把布匹分给了没衣服穿的妇女和儿童,帮助他们凑合着缝制了一批衣服。

        小彼得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任务,参加战斗,但他总是那么快活和朝气勃勃,嘴里常哼着一首什么曲子。这个勇敢、快活的少年的这副神情,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给他们增添了力量。

        后来,第三三三团防区的局势变得越来越没有希望了,营房保卫者意识到,他们没有别的出路,要么战死,要么被敌人生俘。当指挥部决定打发留在地下室的妇女和儿童去当俘虏时,有人也提出让年纪还小的彼得一起去。这时,少年的心被这个建议深深刺痛了。

        “难道我不是红军战士?”他忿忿地问指挥员。

        他表示,他将留下来,并战斗到最后,不管最后结果会是怎样。少年的勇敢使上尉感动和钦佩,他允许少年留下来。小彼得参加了后来的所有战斗。

      后半段实在不打算缩写了,直接引用,这个孩子真是无法形容的出色。电影除了给他安排了个姑娘以外,基本没有夸张的部分。

      要塞被攻陷之后,他被俘了,带着几个孩子逃出了集中营,然后继续走最终返回前线,在途中被抓住而后遣往国外做劳工,直到一九四五年才重获自由。

      然这个孩子却在一九四九年,被送进了监狱。经过作者调查得知,小彼得出于兄弟义气包庇朋友的一项罪行。(这项罪行可大可小,《布列斯特要塞》这本书中并没有细说。)

      这个孩子在监狱里非常痛苦,试图卧雪自杀,而未遂。

      作者的介入让他重获自由,并且得到布列斯特守卫者的荣誉。

      在电影的片尾,小彼得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到纪念碑前,缅怀那些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如果彼得·克雷巴真的活到苏联解体之后,那么他该怎样回忆那些曾经让他燃烧生命的信仰。

      通宝推:阿辉1,晨池,
    • 家园 2.传奇和现实

      传奇和现实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1/4c06dbbc4f7ff5d71d305b6e1719ce29.swf[/FLASH]

      要塞保卫战发生在敌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口耳相传的传奇,所以对这场战争的真正了解起源于一份苏军缴获的文件《关于占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战报》:

      “以重兵进攻勇敢保卫者守卫的要塞,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个简单的道理在攻取布列斯特要塞的过程中又一次得到证明。布列斯特卡托夫斯克的俄国人作战勇敢顽强,无与伦比,表现出高度的步兵素养,显示出极为坚强的抵抗意志。”

      敌人的敬畏,是军人最大的恭维。

      苏军夺回要塞之后,满目疮痍的要塞,留下守卫者战斗过的证明。

      顽石作证

      战后的布列斯特要塞满目疮痍,然而幸免于战火的要塞建筑物墙壁上,在门窗框上,在地下室的拱顶上,在桥墩上,人们发现了要塞保卫者留下的题字。

      “我们一共五人:谢多夫、格鲁托夫、鲍戈柳勃、米哈伊洛夫、谢利瓦诺夫。我们参加了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的第一次战斗。我们宁愿牺牲也决不后退!”

        在营房西面的一间房舍里,发现这样一段题字:“我们一共三个人,环境艰难,但我们并不气馁,我们要象英雄那样视死如归。一九四一年七月。”

        在要塞大院的中央,有一座半倒塌的教堂式楼房。这地方从前确实有过一座教堂,但后来在战前,它被改建成要塞守军某团俱乐部。在这座俱乐部放电影的平台的石灰墙上,刻下了这样的题词:‘我们三个都是莫斯科人——伊凡诺夫、斯捷潘奇科夫和容佳耶夫,我们守卫这座教堂,并立下誓言:宁愿战死也决不撤离。一九四一年七月。”

        这块刻有题词的石灰墙皮已被从墙上取下,转送到莫斯科苏军中央博物馆,至今保存在那里。就在这面墙稍下面一点的地方还有一段题字,遗憾的是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它的内容我们是根据战后头几年曾在要塞服役的士兵的介绍得知的。这段题词好象是上面那段题词的继续:“只剩下我一个了,斯捷潘奇科夫和容佳耶夫都已阵亡。德国鬼子就在教堂里面。只有最后一枚手榴弹,但我决不能被生俘。同志们,为我们报仇吧!”显然这段话是三个莫斯科人中最后一个牺牲者——伊凡诺夫。

        “我们就要死了,但是我们决不离开要塞。”

        “我很渴,但是我不会投降,永别了,祖国。四一年七月二十日。”

        “我们很渴,但是我们没有丢脸。”

      想起同样刻在石头上的一句话:

      中国人在此

      这些守卫者多数离开人世,但有些人逃出了要塞,有些人在被俘后活了下来。《布列斯特要塞》作者使他们的经历从石头上慢慢浮现出来。

    • 家园 是布列斯特要塞

      布雷斯特要塞太坑爹了,难怪我找不到电子档

    • 家园 1.史诗的开始

      战争开始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2/0/1/ac5748ef88a1784edc30d00bc9c12e7d.swf[/FLASH]

      熟悉苏联卫国战争的人都知道,苏联在战争的最开始极为被动。

      德军迅速推动战线,导致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领土均被德军占领,大量苏军被围困,不得不东撤,然而:

        就在这退却的充满痛苦的黑色日子里,我军部队中出现了关于布列斯特要塞的传说。它最早出自何处,谁也说不准,但人们交相传告,很快使在从波罗的海沿岸到黑海之滨草原的绵延千余公里的前线上不径而走。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传说。人们纷纷讲述着在距前线数百公里的敌占区深远后方,在布列斯特市附近,在苏联边境古老的俄国要塞里,我军正在同敌人进行着英勇的战斗,激战延续了许多时日,好几个星期。据说敌人把要塞包围得铁桶似的,正在对它发动疯狂的攻击,但是伤亡惨重。无论是炸弹还是炮弹都无法摧毁要塞守军的斗志;保卫要塞的苏联军人誓死血战到底,绝不向敌人屈服,希特勒强盗提出了种种劝降提议,但回答他们的却是射击。

      传说在合适的时候出现,鼓舞人心,犹如最深的夜,最亮的光。

      于是有人就开始怀疑传说的真假,是不是有人夸大了布列斯特要塞的英雄传奇:

      “是要塞嘛!那里头防守方便。高墙啊,工事啊,火炮可能也多的是。所以才能支持这么久。”

      要塞

      俄语中要塞的含义是坚强不屈。

      但是布列斯特要塞其实不适合长期守卫。

      《布列斯特要塞》第二章用了很长一段来讲述要塞与炮火相互促进和互相发展,挺有趣的,建议看原文,这里我只引用结论:

      军事现代化导致要塞的战略作用已化为乌有。当今的要塞已不利于防御一方,加之炮火的威力已变得难以估量的强大,而且出现了诸如飞机之类有力的新武器。倘若注意到上述情况,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塞的厄运已无可挽回:它们过时了。

      苏军已经意识到传统要塞并不有利于防守,于是布列斯特要塞只是作为营房和仓库,仍然是一个军事目标。

      要塞过时并不是最要命的,更要命的是没有准备好。

      一九四一年春,配置在布列斯特要塞区的是红军的两个步兵师所属的部队。然而一九四一年夏初,夏季野营训练开始,两个师所属各团及炮兵部 队和坦克部队却按照惯例都开出了要塞,驻进了配置在布列斯特郊区的营地。在西布格河畔,防御区的建设工程在继续进行。要塞中只剩下各团团部和大多为一两个连组成的值班分队。

      因此,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夜间战争爆发时,布列斯特要塞守军极为有限,总共约有两个步兵团。如果再看到这些小分队都分属于不同的部队,而且还分散在要塞的各个地区,就总体而言并不是一个统一和协调的军事整体,那么这种情况下的防御是何等艰难,便可想而知了。至于说到火炮和坦克,留在要塞里的就更是少而又少,而且有些坦克和火炮当晚还被拆卸开来,由于星期天要检修技术装备,故而直至清晨也没有装复。

      总结就是:

      1.兵力有限而分散,没有统一和协调组织

      2.可用的重武器有限

      3.指挥官在要塞之外度周末(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有表现)

      4.情报部门失职,战争爆发的预兆被放过(《布列斯特要塞》这本书将所有责任都推倒贝利亚身上,事实上苏军情报部门失职应该不是一个人的原因。我个人推测情报失职有一定政治原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很大程度麻痹了苏联人的神经)

      而对方则是有备而来:

      1.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

      德军第12军,施罗特将军率领,该军由三个新补充过的步兵师编成,其中之一是第四十五师,它曾最先突入战火纷飞的华沙和被征服的巴黎。在德军中被誉为最杰出的兵团之一,几次赢得希特勒传令嘉奖。这一次该师面临的任务是对布列斯特要塞实施主要打击。

      2.火力优势:

      施罗特军所属的全部炮兵以及配属给他的大量炮兵和迫击炮部队已预先集结在要塞附近,除此还有空中轰炸。

      3.周末 + 夜间突袭

      德军通过分析情报,选了极为合适的时机,可见德军的战争准备非常细致。

      4.间谍破坏:

      在市里和要塞内都出现了一些德国破坏分子,他们换上了苏军指战员的服装,讲一口地道的俄语。其中一部分可能是躲在货运列车中混过国境的。这次列车是德国人根据同苏联的贸易合同,以供货为名,在战争前夕送交布列斯特车站的。在夜幕的掩护下,这些破坏分子在市内和要塞切断照明用电线路,割断电话、电报线,而当战争的炮声一响,他们即开始在我后方活动。

      以上四点看,德军拥有巨大优势,那么处在不利局势中的要塞何以坚守。

      通宝推:晨池,
      • 家园 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绝对是夸大了。

        六月二十二日凌晨战争爆发的时候,在要塞内的苏军部队是苏联西部特别军区〔战争爆发后改称为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第四集团军第二十八步兵军第四十二步兵师和第六奥尔洛夫红旗师的七个步兵营、一个侦察营和两个炮兵营,另外还有第十七红旗布列斯特国境守备总队,第三十三独立工程建筑团和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第一三二营的一部,人数大约在七千~八千人。德军的进攻主力就是第二装甲集群第十二军属下的第四十五步兵师,第十二军属下的第三十四步兵师和第三十一步兵师只是从要塞侧翼进行辅助攻击。另外古德里安指挥的第二装甲集群奉令为第四十五步兵师提供一切必要的战斗支援。参与进攻的德军人数估计在两万人上下。

        http://www.brest.by/ct/indexe.html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