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纪实文学《布列斯特要塞》读后感 -- 暗香疏影月黄昏

共:💬41 🌺67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纪实文学《布列斯特要塞》读后感

    纪实文学《布列斯特要塞》读后感

    前几天我看了布列斯特要塞的电影,觉得好看而震撼。而后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看了《布列斯特要塞》和《未列入名册》这两篇小说。

    《布列斯特要塞》,应该算纪实文学,讲述布列斯特要塞战斗的背景,一个作者通过寻访幸存者的方式,慢慢挖掘出整个战争的全貌与细节,描述了布列斯特要塞的英雄们在战争中和战争之后的经历。

    《未列入名册》,讲叙一位在布列斯特要塞坚守了十个月的苏联军人的故事。一篇非常好看的小说,感情真挚细腻,文笔朴素,即使从文学角度也非常值得一看。

    《未列入名册》的作者曾经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被围困,也就说他也是战争亲历者。

    对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是他写的。

    要看布列斯特要塞的所有的传奇,还是建议去看电影和以上两本书。(iask里有)

    我这里只说印象最深的地方。为了方便看,文中所有引文都是斜体的。另外《布列斯特要塞》作者的文笔太好了,有很多时候我都舍不得重写,所以这基本是个文摘。

    下载地址:

    布列斯特要塞

    未列入名册

    PS:每一章我都加了配乐,没注明的配乐都来自伟大的卫国战争的OST,这纯粹是个个人爱好。

    PS: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告诉我。

    通宝推:喜欢就捧捧场,所以我才飞好远,SleepingBeauty,二手玫瑰,波波粥,晨池,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伟大的卫国战争,伟大的苏联战士
    • 家园 写的真好!
    • 家园 暗香疏影月黄昏同志

      我向你保证,会把你的这个系列转到人人上去。

      这个系列中的每一篇,我都会送花的。

    • 家园 9.我们的要塞

      对要塞的评价

      《布列斯特要塞》的作者很客观的评价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军事意义。

      一九四一年六至七月发生在西布格河畔古老的边陲要塞的战斗,就其规模和军事意义而言,都不能与伟大卫国战争中上述几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相比拟。布列斯特要塞守军英勇顽强地进行了全力抵抗,但并没有能够有效地遏止或明显地削弱敌人强大兵力的进攻——它的兵力太少,它的抵抗不过是一九四一年大规模战争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罢了。

      但是布列斯特要塞却并不止于此。

        有时会有这种情况:在伟大历史事件的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就其本身意义而言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但它却能特别鲜明地、异乎寻常地突然反映出整个事件中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如同有时一滴水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周围世界的巨大场面一样。一九四一年惊心动魄的事件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洋,而布列斯特要塞就是其中一滴晶莹的海水。

      一个军队初期编制被打散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旺盛的斗志,并迅速组成一个个战斗组织,军官一心,令行禁止,这种现象本身就体现了苏联军人的素质和战斗决心,以及苏联军队严密的组织结构。

      同样要塞并不只是一个地方的故事,它代表苏联人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坚强高贵的意志品质。

      甚至更高的说,它代表人类为了自己所信之事所能做的坚持。

      人,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

      坚守

      要塞该不该坚守,这一直是个问题,在军网上我看到“要塞没有军事价值,应该及早放弃”这一类事后诸葛亮的话语。觉得很囧。这是事后了解多方情况之后下的决定,的确客观而且更加合理。

      但问题是当时的要塞与外界断了联系,身处其中的人只能依照自己的信息做出判断。

      战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战争初期,刚刚被打散的人聚集起来,决定抵抗,等待支援。

      2.战争中期,了解德军已经战线推到要塞后面,支援不会到来,决定突围。

      3.战争后期,突围失败,而不愿投降,决心坚守。

      到了第三个阶段,其实很多人都绝望了。但是他们在绝望之后还是决定拿起枪抵抗,他们要求平民们离开投降,但是自己不愿投降。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们有军人的荣誉感,他们相信可以拖住敌人,他们只是习惯了抵抗。

      要寻找当事人的理由,必须深入他们内心,而这是不可能的。

      之前我在豆瓣跟人掐过钱学森回国的动机:“钱学森回国的动机可能由多种动机构成,你偏偏非要脑补一个最猥琐的动机,这证明猥琐的是你不是钱学森。”

      我们在解释动机的时候,不可避免要带上自己的因素。《布里斯托要塞》的作者同样也用自己的方式解释守卫者的动机。

      而要塞守卫者为何守卫到底,早已无迹可考。但是以我的感受,那是一种最朴素的守土之情,正如我们不允许外国人入侵我们的国家,屠杀我们的子民。

      类比

      说起要塞,很多人想起了南京,两者没有太大可比性。在了解要塞保卫战的过程中,我想起的是抗联,孤悬在外,左右无邻,无命令可从也无后方可依,既无人接替也收不到家书。

      而当时的东北,也可以类比为卫国战争初期沦陷波罗的海地区。

      周保中,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所有在白山黑水之间战斗的战士是我们的守卫者。

      我们的英雄所面临的环境更恶劣更绝望,他们面对的敌人更加凶残,而他们坚持的时间却更长。这同样是一段让我们骄傲的历史,当感到无力的时候,可以从中获取勇气,那就是我们的史诗。

      我们可以怀念,可以骄傲,可以信仰的东西。

      那就是我们的要塞。

      最后是一首鹤群:

      [FLASH]http://www.tudou.com/v/PwsQlTyb0JI/&resourceId=0_04_05_99/v.swf[/FLASH]

      有时候我总觉得那些军人,没有归来,从流血的战场,他们并不是埋在我们的大地,他们已变成白鹤飞翔。

      他们从遥远战争年代飞来,把声声叫唤送来耳旁。

      因为这样,我们才常常仰望,默默地思念,望着远方。

      The End

      通宝推:荷兰北极熊,渔人,阿辉1,旧时月色,老醋花生,神仙驴,不远攸高,王二狗,酒剑狂徒,
    • 家园 8.守卫者--要塞最后一滴血

      最后一滴血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60b445d884f9c768440f972b5f07a17e.swf[/FLASH]

      (这首歌是《布列斯特要塞》电影的片尾曲:别让我死去。歌词:链接出处

      要塞并未陷落。要塞没有陷落:它只是流尽了血。我是它最后的一滴血……

      我不知道这位烈士叫什么,事实上《布列斯特要塞》的作者也没找到这位战士的名字,他只是找到了要塞保卫战的参加者、原八十四团准尉、现白俄罗斯莫吉列夫市居民亚历山大·杜拉索夫。

      此人讲述了一个比传奇更传奇的事情:

        杜拉索夫准尉在保卫要塞的战斗中受伤被俘,在布列斯特郊区希特勒集中营关了几个月。一九四二年春伤愈后,他被派进城去为德国军医院充当劳役。

        在这个劳役队里,除了战俘之外,干活的还有一群犹太人,他们来自法西斯建立的犹太人区。犹太人同战俘稍有不同,他们可以自由行动,没有卫兵看押,但占领者及其走狗对这些人的嘲弄梛榆却也是够受的。犹太区的人里头,有一个拉小提琴的乐师,战前在布列斯特

      一家饭店演奏爵士乐。

        一次,据杜拉索夫回忆,那是一九四二年四月,干活的时候小提琴手来晚了两小时。进屋之后,他非常激动地向同志们讲了自己的见闻。当他正往医院走的时候,突然有一辆军用小汽车追了上来,里头坐了一个军官。汽车在他前面几步嘎然刹住,希特勒分子把提琴师叫到身边。

        “上车!”他打开车门命令。

        音乐师上了车,小汽车驶进了要塞。他们来到中岛,从音乐师向杜拉索夫解释的情况来看,他们是停在了三三三团驻地的一个什么地方。

        就在那边的废墟中,地里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洞。洞的周围站了好多德国兵,荷枪实弹,如临大敌。

        “你下去!”军官命令乐师。“地下直到现在还藏着一个俄国人。他不想投降,还在开枪。你要说服他出来缴械。我们保证不杀他。假如你说服不了他,你也就别回来了:我们就枪毙你。”

        乐师好不容易爬到洞底,进入一个狭窄黑暗的地下道。他伸手摸索着朝前走去,又怕为这不知是谁的人开枪把他打死,便一个劲儿地大声喊叫,他是什么人,为什么到这儿来。

        突然一声枪响,震得四壁嗡嗡,吓掉了魂的提琴师一下子趴倒在地下道潮湿的地面上。幸好子弹没打着他。这时他听到远处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

        “别害怕,到这边来,”只听有人说,“我是朝天开的枪。这是我最后一颗子弹。我自己拿定了主意要出去,吃的东西我早就没了。过来,帮我个忙。”

        提琴师爬了起来,继续朝前走。不久他碰到了一个坐靠在墙边的人身上。那人用两手抱住乐师,费了好大劲才站起身来,伏在他肩上,两人缓缓向出口走去。

        他们好不容易才爬了上去,这时那人已用尽了最后一点气力,他闭起眼睛,精疲力竭地倒在废墟的乱石堆上。

        希特勒分子围成半圆站在四周,以好奇的眼光默默朝他打量。在他们面前坐着的这个人瘦得早已脱了像,毛发怒生,故而根本无法确定他的年龄。甚至连他究竟是军官还是士兵都看不出来——身上的衣服全烂成了布条子。

        看来这人不愿使敌人看到他有多么虚弱,便努力想站起来,却一下子又倒在瓦砾堆上。军官下了一道命令,于是士兵们便开了一听罐头,抓了些饼干放在他面前,但他却连碰都不碰。这时军官问他,地下道里还有没有俄国人。

        “没有,”那人回答,“我只是一个人。我之所以还要出来,就是想要亲眼看看,你们在我们俄国是多么软弱无力。我把最后一颗子弹朝空放掉了,可你们却不敢朝我开枪。”

        军官命令乐师把俘虏的话翻译给他听。这时,他对自己的士兵说:“这个人是真正的英雄。要向他学习怎样保卫祖国。他的意志战胜了死亡、饥饿和艰苦,这就是军人的伟大功绩。”

        说完,军官命令一个士兵把乐师带出要塞,那位俘虏后来的结果就不清楚了。

      这位犹太乐师在战争中被害,《未列入名册》里看起来颇为传奇的剧情,居然是真的,而且连细节都很真实。只是要塞的最后一滴血是位无名英雄。

      历史学家是不喜欢传说的,但是他们一定会对你叙述一个不知名的保卫者的事迹,德国人只是在战争开始后的第十个月,即一九四二年四月,才得以抓住他。这个人战斗了几乎一年。在杏无音信中度过了战斗的一年,左右无邻,无命令可从也无后方可依,既无人接替也收不到家书。时间既没有把他的姓名也没有把他的身分留传下来,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俄罗斯士兵。

      其实《未列入名册》对这位无名英雄的身份做了推测,因为他的名字未列入名册,所以你并不知道他是谁。于是他就变成所有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

      你的功勋永世长存

    • 家园 7.守卫者--贝特科上尉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4396d4da39fbb5d9290770e5dc781e8a.swf[/FLASH]

      第四十四团初级指挥员训练班的主任贝特科上尉。

      这位佩戴红星勋章的中尉给我印象很深,因为其他人都是突围到要塞外,而他却是从要塞外面突围到要塞里,为了和他的“小伙子们”在一起。

        战争打响时,他和其他一些指挥员一样,正在要塞军官宿舍睡觉。他和妻子还有小儿子都住在那里。第一阵爆炸声响起后,他跳下床,匆忙穿上衣服,告别了家属,冲向本团驻地。

        他冒着枪林弹雨跑过穆哈维茨河桥,来到团司令部。在那里,爆炸声连成一片,广场上硝烟弥漫,惊慌失措的人们在广场上乱成一团。在这种情况下,他召集了训练班的部分学员,把他们从要塞带到了布列斯特郊区,占领了根据战斗警报本团应集结的地区。

        他抢在敌人形成包围圈之前把这部分学员带了出来,而且几乎无一伤亡。贝特科把自己的学员编入留在那里的分队,自己却没和他们留在一起。他记得他的“小伙子们”还在要塞里战斗,并且意识到,他没有理由对他们弃之不顾,于是只身返回。到了第二天,他才到了中岛,这过程正象别索诺夫和布扎科夫介绍的一样。他开始指挥留在当地的学员和战士,成了第四十四团防区的主要领导人。

      这位中尉后来被俘,在押送过程中逃亡,在渡河的时候牺牲。

      中尉的名字叫做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贝特科。与著名的内战英雄父名相同,故而被他的学员称作“我们的恰巴耶夫”。

      而他的死与恰巴耶夫相同,都在渡河的时候被子弹夺去生命。

      在守卫要塞的时候,他曾经想用最后一发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

      两个德军自动枪手已经到了跟前。希特勒匪徒竟乘着战斗间隙向营房逼来。前面的自动枪手离地下室只有几步远了。

        上尉把手慢慢伸向枪套,拔出手枪。

        “好家伙,法西斯匪徒,”他叹了口气说,“打算留给自己的,现在只好送给你了…

      …”

        他举起手枪,用最后一发子弹撂倒了一个自动枪手。

    • 家园 6.守卫者--迈耶尔准尉

      迈耶尔准尉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a663b98cd7c1876f9e12275ef285de2f.swf[/FLASH]

      这位仁兄是个非常有趣的苏联日耳曼人。战争之余不忘耍宝搞笑,估计是天生就是乐天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电影里的截图,不是迈耶尔准尉本人,不过挺像他的。

        战争第二天或第三天,德国飞机向中岛空投了一捆煽动守军投降的传单。迈耶尔和几个要好的共青团员在废墟上爬来爬去,收集了一大报传单。他在每张传单上画上猪头,还在下面用德文大字母写上:“不准法西斯猪玀闯进我们俄国的菜园!”

        后来,迈耶尔几个人请求福明派他们去捉“舌头”,政委答应了,两小时后,共青团员们押回了一个五花大绑的德军上等兵,他惊恐万状,向四处张望着。

        先对“舌头”进行了审讯,然后在围观的战士们的一片哄笑声中,迈耶尔用从司令部办公室弄来的浆糊,把画着猪头的传单从头到脚贴在法西斯匪徒身上。那副样子活象一个贴满了广告的广告架。战士们让他这样举着手滚回了自己的阵地。要塞的战士们目送着他,发出

      一阵哄笑,而那个法西斯匪徒还半信半疑,战战兢兢地环顾着四周,看样子他不明白为什么会给他留下一条活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一会儿他已消失在要塞墙后面,回到了敌占区,又过了一会儿敌人的机枪从那里向我军防御阵地狂射起来,德军的迫击炮弹又在营房废墟上爆炸了。显然迈耶尔放回去的那个家伙到了地方,希特勒匪帮恼羞成怒了。

      这位幽默的战士为了救口渴的伤员到河边打水,回来的时候被子弹击中后脑勺了,死前他把一小锅水交给同志们。

    • 家园 5.守卫者-福明政委

      福明政委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6f547c6b3c50a628d47bd13d80386c41.swf[/FLASH]

      电影里的福明政委,挺文气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位没买到火车票而留在要塞的政委,是战斗的指挥者之一。在电影里他给人印象最深就是眼镜,看上去更像个文弱书生不像战士。与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的意志。

      至少在电影里,他给人的印象是整个抵抗的中枢。桥上救妇孺那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现实中福明政委,更加文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点像海德里希)

      (图来自外链出处

      这位起来颇为文弱的政委,一头乌发,一双慧眼微微流露出忧郁的神色,在战争中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然而事实上,福明政委在布列斯特保卫战之前从没打过仗。

      战前,福明只是一个职务上的政委。而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的拂晓,他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委。

      战争开始时,政委同志同样心慌。但是:

        后来,他穿上了军装。领章上带四条杠的政委服装刚一上身,他刚用习惯动作紧了紧武装带,大家立刻认出了他。地下室里出现了一阵微微的骚动,几十双眼睛一齐集中到他的身上。在大家的眼睛里,他看到了无声的问题、听从指挥的强烈愿望和迫不及待采取行动的要求。大家把他看作是党的代表,是政委,是指挥员,他们相信只有他现在才知道该怎样行动,尽管他也是一个初经战阵缺乏经验的人,而且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突然陷入可怕的战争风暴的凡夫俗子!询问和要求的目光立刻提醒了他,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是个普通军人,而是政委。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惊慌和犹豫的迹象便从他脸上消失了,政委用平时那种镇定而平缓的声音下达了头几道命令。

        从这个时候起,直到最后一刻,福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政委。或许愤怒、绝望和对战友牺牲感到痛心的泪水也会溢出他的双眼,但那只能是在昏暗的黑夜,当时不会有别人看到他的面孔。当着大家的面,他总是面容严峻,镇定自若,对这场艰苦斗争的顺利结局表现出深刻的信心。仅仅有一次,在战斗间隙,在同马捷沃相交谈的时候,他那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秘密才流露了出来。

        “一个无牵无挂的人,死起来到底要轻松些,”他叹了一口气,对团委书记说。“谁要是知道他的死不会给别人带来灾难,那么他死起来就会轻松得多。”

        他再没有说什么,马捷沃相没有回答,沉默了一会儿,他清楚政委在想什么。

      福明政委的结局:

      六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中士列布祖耶夫和团政委同在营房大楼的一间屋子里。当时希特勒破坏分子已把大楼的这一部分用炸药炸毁,这里的指战员大部分死于这次爆炸,或被倒塌的墙壁压死,有些人侥幸活了下来,当他们被自动枪手从废墟中拖出来时,已经奄奄一息,结果都成了俘虏。政委福明和中士列布祖耶夫也在其中。

      政委穿着普通军人衣服,本来可以活下去。

      然而苏军中出了叛徒:

      “长官先生,这个人——不是士兵,”他指着福明,奉承地说。“他是政委,是个大政委。他吩咐我们打到最后,不投降当俘虏。”

      我又想起杨靖宇之死。当天晚上指认福明的叛徒被其他战俘给做了。

      福明政委牺牲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来自外链出处)

      另外桥上救妇孺那场戏源于现实,可惜没有那么戏剧性:

      德军士兵在该地段发动进攻时,驱赶着在医院里俘虏的一群护士在前面开路,可是当我军机枪手从营房顶楼以火力击溃这次攻击后,希特勒匪徒便将这些未能起到掩护作用的妇女枪杀了。在强攻东部堡垒时,法西斯匪徒强迫被俘苏军士兵在进攻部队前面排成散兵线。堡垒的保卫者听到这些被俘人员向他们喊:“开枪吧,同志们!开枪吧,不要管我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