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三进三同”——启动内需、摆脱美元经济殖民的妙招 -- 酱油群众

共:💬534 🌺3336 🌵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女人占主导地位

                      原始人没有社会地位差别(所以母系社会很美好),也就是说,“女人占主导地位”是对所谓母系社会的误解。

                      女性是因为生育能力而被先民所敬重,论生产男性从来都是主力。

                      • 家园 这个结论拿出来要证据啊。

                        女性是因为生育能力而被先民所敬重,论生产男性从来都是主力。

                        • 家园 远古又没有避孕药

                          远古的成年妇女大部分时间处在孕期和哺乳期。越是健壮的妇女,生育间隔越短。Weston Price 在《营养与体质退化》里给出了一个生育了26个子女(全部成活)的爱斯基摩妇女的照片。对前农业时代的人类来讲,妇女一生生育15次以上是常态。

                          妇女经常涉及采集活动,不是因为采集能力强,而是因为在孕早期和哺乳期也只能干这个。如果男人做为主要劳动力不参与采集,只能说明一件事:无论从盐分摄取,还是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摄取的角度看,植物果实都是可选项,而肉食是必需项。

          • 家园 在辽西发现红山文化遗址时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关闭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4;铢钱:20。你,乐善:4;铢钱:-32。本帖花:4

            在人类可食用的东西里面,谷物是最乏味的。 以谷物为主食的民族,有调味的强烈需求。

            转向谷物,不仅是蛋白质缺少的问题。 谷物对血糖水平的扰动,导致胰岛素长期大量分泌,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内在平衡有深远的影响。 这个体质退化过程不仅反映在身高和力量上, 视力,生殖力,下一代的面目端整度,都是逐渐下降的。

            在辽西发现红山文化遗址时,出土了一个石“磨盘”,专家们兴奋莫名,欢呼中国农业史又要往前提一千年。 后来一检查出土的大量头骨,发现龋齿率不到百分之一,才承认农业在红山古人生活里无足轻重。 谷物因为会在口腔产生糖分,会导致很高的龋齿率。 史前考古可以拿龋齿率来判断农业化的程度。

            • 家园 但我记得红山有过8千年前的牙科手术

              好像有个8千年前头骨里牙齿上钻了个洞,最后照x光发现是人工形成的,治疗方式和今天牙科医生的治疗原理是类似的。

              红山文化老泉个人猜测是疱牺的残余和炎帝边缘势力的复合,准畜牧和水中捕捞是食物来源主体。中国现在的学者受现有主流历史观限制过重,事实物证在面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明明红山和安徽凌家滩大墓主人都在腰间放了形制一样的马蹄形玉器,也不敢发表点意见。实际上“北逐荤粥,合符釜山”,在史记里轩辕黄帝给各个部落颁发玉符,得到了实物的支持。凌家滩不晚于5300年前,郭沫若搞的那套历史坐标轴根本解释不了这些东西。

              如果按中国典籍(《汉书 律历志》里有几个版本数据,最晚的是距今5600年,太初历官方认为是6500年左右),黄帝时代距今6500年左右,那个时代蚩尤部落应该是农业为主了,黄帝部落应该是半农半牧,炎帝系统可能农业最少,荤粥可能是纯游牧。农业地位是后来不断提升的。到1千多年后,大洪水袭来后,有虞氏的舜象耕历山,那个时候农业已经是主流了,《尚书 禹贡》里,九州的税赋已经是根据土地肥沃程度来决定了。

              • 家园 那个不奇怪

                当时的人对骨器,石器和玉器的加工水平很高了,看他们雕琢的玉器,制作的带孔骨针,能在牙齿上钻洞其实不算什么。

                红山文化我看还是黄帝系的,明显的龙,玉,龟,三个崇拜。地域上也符合黄帝的主要活动区。苏秉琦的判断有道理。

            • 家园 人类从非洲出走是因追逐动物性食物而驱动,不是出去找地种

              出去找可耕地,又没有航测遥感,你怎么会知道外面有地有水源,还给你一个生长季节的宽裕时间?

              狩猎,游牧,采集,最后定居农耕,人类发展四部曲。

              工业化把这个四部曲变成一个闭环,把农耕产品用来生产肉类,人类变成纯粹消费蛋白和脂肪而限制淀粉摄取--我们将成为现代因纽特人(原先叫爱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给他们的名称,即吃生肉的人)。

              • 家园 这有个问题,人类为什么在气候变冷的时候往北走

                现代主流理论,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7-5万年前),和第四纪冰河期开始时间重合,在冰河时代越严重的时候,人类越往北发展。在1万5千年前,当淮河2岸已经长满了高山冷杉的时候,人类反而从南方大踏步北来。人类在越寒冷的北方,越能找到食物?在非洲的古人类,为什么不往南走?

                实际上好像现在欧洲科学家已经承认,现代人进军欧洲是沿着海岸线和河流走的,食物来源以水中物产为主。

                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走出非洲,而是现代人类走进非洲。现代人类进化演化基地是亚洲东南,当气候变化,食物减少后,人类沿海岸线大规模迁移。

                • 家园 也许是气候变冷让海平面下降

                  人就顺着原本的大陆架迁移。那时候的海滩应该很深远很泥泞,人就一边游泳,一边吃生蚝,一边和鳄鱼做斗争,跟着海鸟飞的方向走,最后遍布全球。

                  如果说人类从亚洲起源,那么您应该去南海的大陆架考古,骨头都在海里。:)

          • 家园 怎么可能,吃的水平是文明进化的反映

            在山海经里,什么猩猩也好,玄龟也好,总之只要是人类能抓住的,都会被抓来吃吃。吃猩猩会走的快,比起这样的上古美食报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差的海了去了。

            韩非子就讲过,上古民食果螺蚌壳。海产品+水果应该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长期的主食,人类离开海滨深入大陆之后,饮食结构,生存习惯都变化了,所以黄帝才会跟岐伯说:“余闻上古之人,皆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山海经各种各样的稀奇动物,我们的祖先都吃过,而且记载了风味和药用价值。神农尝百草那是没办法,冰河时代,物质匮乏,人不得不吃草来度过漫长的冰河期。

            所以尽管中国今天的美食水准,从原料种类上已经比山海经时代大大下降(吃猩猩就不用想了),但比起其他文明还是全面的多。从遂人氏,疱牺氏,神农氏一脉相传下来的各种食材选择方法也最多。至于西方,本身自然环境不具备中国这种地形多样,气候多变,有西北风补充土壤的自然条件,作物种类本来就少。而且当初是受中国文明扩散影响,在先知或者神(实际是东方世界中逃离的势力)的指引下从原始社会被教化到文明社会,能学会的吃的方法也就自然有限。

            人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古代培育,选育出土豆,玉米这样的作物也是漫长的过程,吃的水平,代表文明发展的水平。孔老二时代已经知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中国这2千年来倒退的时候多,进步的时候少,连带的人的生活水平,饮食水平主体是在下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被伪知识分子们耽误了1,2千年,但在吃这种反映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上,还是甩那些6,7千年前被白帝少昊从树上抓下来的原始人群们80条街不止。

            等中国硬实力恢复应有的位置,不用中国人宣传,自然会有人来向中国接轨。居然有人认为中国是没东西吃才讲究吃,太有喜感了。

            • 家园 那就是妖魔鬼怪,河里这样夹杂东西的人不少。

              很能迷惑人的,要不然就是心理上的矮子,不知所谓。要不是河里的气氛不允许就该破口大骂了。就是来恶心人打击你的信心的。

            • 家园 土豆玉米这些作物不是中国人培育出来的

              古代培育,选育出土豆,玉米这样的作物也是漫长的过程

              红薯西红柿芝麻西瓜也不是中国人培育出来的。连过年的嗑的瓜子吃的花生也是从海外引进的。

              看到这些,实在难以想象中国古人食不厌精能精到哪里去。

              正因为吃得少,才挖空心思去搞吃的,正因为吃得少,才精力不够,脑子动不起来,才没有能力开发科学技术,只能老在原地打转。

              当然那套文字系统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更大,这里就不发挥了。

              • 家园 你好搞笑

                开发科学技术的可都是社会精英啊,哪会有“吃得少,才精力不够,脑子动不起来,才没有能力开发科学技术,只能老在原地打转。”的事呢?这你都能联系起来,真神啊~~

              • 家园 热带雨林里的部落落后原来是因为食品匮乏

                PBS这个帖子有失水准

              • 家园 吃的问题不参与讨论

                吃的问题不参与讨论

                但是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一下

                正因为吃得少,才挖空心思去搞吃的,正因为吃得少,才精力不够,脑子动不起来,才没有能力开发科学技术,只能老在原地打转。

                当然那套文字系统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更大

                前一个逻辑“正因为吃得少,才精力不够,脑子动不起来,才没有能力开发科学技术,只能老在原地打转。”是绝对的想当然;后一个“当然那套文字系统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更大”不细分析容易陷入“中华文明原罪说”的消沉情绪中。

                谈这个问题之前,还是推荐一下刘慈欣的《朝闻道》,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学小说。大刘借霍金的嘴问出来: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后面还有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您可以推而广之,问一下

                民族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在大刘的文章中,高智慧的外星人没有回答,因为不知道。但其实是大刘自己不知道,也是人类自己不知道。

                这个问题归结起来,其实是在问“存在本身存在的意义(目的)是什么?”让“存在本身”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存在本身来回答,就会会陷入到(偏转到)“存在本身的意义(目的)——即物的逻辑”的命题中,而非“存在本身存在的意义(目的)是什么——物的存在的逻辑”。而存在的对立面的“非存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非存在”怎么回答?如果说老子的道是一种宏阔的包容,是我们能提出但无法回答的上述问题,那么老子对其的描述“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最精辟最无奈的概括:即你不能用既有的(物的存在的)概念来描述物的存在的逻辑。物的存在的逻辑就是“道”,道法自然,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物的存在是所有哲学讨论的原点。之后我们只讨论存在的物的哲学。因而当季路问孔子死的问题时,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是前提,是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人同样是唯物的存在,当然现在人能够提问大刘文章中的哪些问题。但首先人类进化出理性逻辑并作此提问的前提也还仍然是“生”;再次人类目前对此问题仍然无能为力。由此,至少至今为止,对于人类来说,人类存在的目的不是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而人类存在本身是讨论问题的出发点。继而也是逻辑的起点,是分析推导人类问题的公理,是价值标准判断的出发点。即一切价值善恶的判断以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繁衍这个目的为出发点,“大德曰生”即为此。

                那么,根据这个价值观,中国农耕时期的古代文明,要比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在完成其历史使命(让民族存活、繁衍人口)上,成功得多。

                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现代竞争中也确实处于劣势,这点必须承认。庞大的人口与与之不相称的资源能源控制能力、资源能源利用能力(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都表明这一点。因而为了生存与繁衍,也即为了“生”这个终极(至少目前看来是)目的,中华文明也需要进化和发展。吸收别的文明先进的东西,改造自己文明中与现时代不符合的东西,有所扬有所弃。海纳百川的包容与自我奋斗,我认为这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最精辟的概括。鲁迅“拿来主义”既讲究“总之,我们要拿来”的天经地义,也要求拿来的人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就是说学习别的文明应该虚怀若谷不卑不亢,这之间本就是辩证的。

                因此,从价值判断上,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并不比别的农耕时代的古代文明落后。而古代农耕文明落后于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是客观事实,但古代农耕文明并不是中华文明的全部,因而也不是中华文明的终结。因为中国人正通过学习吸收追赶来改进和进步。100年前中国还是个腐朽衰败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国家,现在却成为一个工业国家,虽然还不算先进工业国。一个文明只要能以宏大的心胸吸收别的文明先进的地方,改正自己文明落后的地方,激励其文明下的人为“生”而学习、更新、竞争、奋斗,那这个文明就没什么“原罪”。不能把中华文明等同于中国的农耕文明,虽然后者在很大一段时间内垄断中华文明的解释权并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化,但还是因为不适应时代而走向历史的终结。但前者却在近代历经各种磨难、战乱、交锋而浴火重生。有骨气的诗人昆仑在拿来主义下结合中国现实总结出了毛泽东思想,这就是中华文明在近代结下的丰硕果实。我们现在讨论问题从实践入手,由客观出发,按逻辑一步一步阐述,那五卷(现流通四卷)语言平实却以此为论证问题的灵魂的选集功不可没。所以我现在仍然对台湾香港所谓的“残体字”“其保留中华文明的精华”一类的说法嗤之以鼻。

                所以,你可以批判中国古典农耕文明尤其是宋后越发走向僵化进行批判,但批判的出发点应该是其不适应于现代中国的发展,而非其再农耕时代就有原罪;而关于中华文明是没有原罪的,中国农业时代庞大的疆域与人口是其历史无罪的证明;中国人民近代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发展工业是其仍有吐旧纳新生生不息的源动力的证明。而未来,虽然很难预测到底会怎么样,但现在,你我等大部分中国人虽然使用的仍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汉字汉语,但所讨论问题,所关心的事件,所使用的方法论,所依赖的哲学体系,与前年之前的农耕文明天壤之别。而且,其实不经意的,我们是在西方的现代体系下思考与学习,辩论与前进。如果西方是先进的,这又何妨呢?我们的目的是生,而非为生而创立的文明,虽然这两者辩证而相互纠缠(因而大刘还创造出“给岁月以文明”),但中华文明原原本本的告诉你我的源泉就是“生”,所以为了“生”,口说英语心诵牛顿我们也并没跳出中华文明(普世文明)的原点。

                最后,中国古代吃饱没事干又聪明的文人多得是,不然那么多诗词歌赋绘画艺术都是哪来的?你说中华文明的农耕阶段文明没进化出科学体系这我承认,但板子打到让中国食利阶层吃不饱饭上,是不是对中华文明的农耕阶段太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而丧失客观了?

                通宝推:一日千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