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三进三同”——启动内需、摆脱美元经济殖民的妙招 -- 酱油群众

共:💬534 🌺3336 🌵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山寨结果却不一样?

                  欧洲人这几百年才从印第安人那山寨了土豆,玉米。

                  中国人从欧洲人二道贩子那里搞来土豆玉米番薯罂粟已经证明没有大航海能力,为什么比人家早搞出指南针还不会航海?

                  好了大家起点一致了,为什么别人就可以出现工业革命而中国人不行?

                  同样的欧洲人山寨了土豆玉米番薯罂粟,为什么英格兰人可以变成日不落帝国而爱尔兰人变成打工仔呢?同样中国人也山寨了土豆玉米番薯罂粟却没有变成工业化国家却变成抽大烟的东亚病夫呢?

                  在同等的智力和自然资源,技术平台水平起点条件下,不能开发出科技,不能实现工业化,却把不健康的动植物品种作为享受的来源,这也是吃客的水平?

                  非典是不是吃出来的毛病?

                  世卫组织:SARS源头在广东顺德

                  把陋习看成美德,把早已扔进垃圾堆的孔学“国粹”拿来做中国文明的代表,凭这点就想“中国饮食水准甩西方世界几十条街”?

                  人家把垃圾食品店都开到你家里来了,你还不是照样去大朵快颐?有这样喜欢吃垃圾食品的美食家吗?

          • 家园 关于吃

            PBS君是个摆了事实才讲道理的人,跟你讨论这个,应该会比较有趣。

            当我能接触到外国人后,就努力观察他们,想多了解一些。以前身在国内,又没有社会经验,虽然工作里可以接触他们,但领悟得很少。

            现在长期在国外就不同了,大家完全是一样地生活,去同样的超市,看同样的电视,等等各方面,渐渐看法就变了。

            简单说,我发觉其实在“吃”上很呆板很腼腆(就是很不好意思讲“吃文化”的),比如德国人和英国人,他们在生活中也很“能”吃的。我去汉堡时,他们的猪肘子烧得之好,我简直无法相信。但任何一个德国人英国人,可以跟你讨论3天歌德和亚当-斯密,却不原意拿三分钟出来跟你讨论“吃”,这大概是他们的文化,宗教,社会价值里面不提倡的东西。

            我们说“舌尖上的中国”,说“乡土的吃”,以“吃货帝国”为荣,有什么伟大的意义呢?培养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英国人德国人从来不谈吃,但我们很少看到有“英奸”,“德奸”,很少看到他们有卖国贼,背叛本民族利益的人。

            说实话,看到那么多人“以当吃货为荣,以不肯当吃货为耻”,我觉得这个民族,还是有点“欠出息”。如果大家真追求一点“贵族范”,拜托就不要一想到XXX就流哈喇子,还美其名曰“懂得人生的乐趣”。人家不是不懂,吃,真的是人生一大乐趣,普世最贵价值------问题是你得矜持点,表那么没出息。

            另外说一句,牛肉比猪肉好。一个是牛肉更好吃;更主要是吃牛肉更顶饿,更有营养,更有“能量”,经历这么多个加拿大的寒冬,我自然而然选择牛肉。德国电影《末日》里,记叙了希特勒最后的日子,其中有一个镜头,一个德国将军从总理府的地堡里出来,说起元首一脸不屑:“他一个吃素的,懂个屁!”(希特勒是素食者,菜泥拌土豆糊)。

            牛肉确实可以弄到很美味,但我更重要的原则是:对于生存来说,牛肉比猪肉好,猪肉比鸡肉好------你就当自己吃了这顿就没下顿了。至于味道?我可以这么告诉大家,在我的眼里,阳澄湖大闸蟹跟两个鸡蛋的营养价值相等。如果有机会享受美味,我也不会拒绝;如果没机会(或者这个机会,要我放弃或出卖什么才得到),我不会觉得虚度了人生------我生下来,不是来当“吃货”的。

            所谓《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种曲线表达“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犬儒人生态度。很文艺很小资地拍了,大家随便看看,KILL TIME,结了。拿这个来“微言大义”,有点令人作呕。

            如果我是斯大林的话,我会立刻枪毙把《舌尖上的中国》送去嘎纳的那个家伙------太给老子长脸了,十足一个吃货。

            通宝推:光年,石头布,沧海笑一声,
            • 家园 俺在德国公司10多年,没一个德国同事和我讨论过1分钟歌德

              参加过一次公司组织在慕尼黑南面几十公里的阿尔卑斯山休假胜地的开会,会后一起德国农家乐。二三十位同事多是德国人而且基本是小有级别,大家兴奋异常,两个小时齐心协力做了三个巴伐利亚传统大菜--鸭胸脯,德国肉圆子,还有一个面糖奶做的甜食。唉,做完以后吃起来那个失望,之前的兴奋劲全没了。德国同事也一样失望,三个大菜没一个好吃,特别是那个甜食,共同承认做失败了。

              德国人谈啤酒,谈奶赂,谈葡萄酒,一套一套的,当然,都是德国的好。

            • 家园 消气..老兄又把以和为贵忘了

              也许是最近频频亮相的J20,老瓦所产生的咄咄逼人的形象,搞的大伙食指大动,忘却了今上闪光的主体思想是啥

              斯大林也许会毙了某些人:你就这么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

              但今日中国上层还有那想法么?出来个大佬在国际上一讲话就是:中国还是一个.......,中宣部也就是在基础上奉旨行事。现在主旋律是啥,不就是开幕式上那个字么。

              舌尖里俺感觉吃至少不是第一位的,所展现的生活和文化才是片中的核心,那种柔和的,底层的,天人合一的,朴质的(文学好的同学可以在这里继续填词,),综合言之是一种与人无害,与世无争的文化展现。上面的一句宣传词怎么说:中国不争霸,不会欺负别的国家,因为中国没有这种文化,那中国是啥文化呢:Here you go

              现阶段今上就是要宣传强调这种文化。至于秦皇汉武马踏匈奴,虽远必诛必须要向后面靠。老兄不必如此不忿,

              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洗脑外国人用的,“中餐”名扬天下,所以从吃入手来展现“与世无争中国文化”手段上还是可取的。

              人畜无害吃货小白兔...嗯....谁知道以后会变啥样呢:超萌?易推?

              • 家园 洗不了老外的脑的。他们可以一边吃中餐吃得满嘴流油

                一边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大加鞭挞

                参见《黑衣人3》中外星人中餐馆那一段

                我自己也有类似心理。拿韩餐来说吧,部分菜品确实觉得挺好吃的,但整体印象还是不佳,这大概是所谓屁股决定嘴巴吧

              • 家园 这个要花

                说得很中肯。

                但您是不知道,中国人在老外眼里是个什么形象。

                我一个关系很好的同事,穆斯林,他对中国人的观点就是:“是不是移动(MOVE)的东西,你们都吃啊?”

                这句话语病太大了,不移动和中移动,我们也都吃。

                我只好弱弱地说:“现在嘛,不是了。”

                “那SARS。。。。”

                我一脚就把他踹出我的办公室了。

                这些穆斯林同事都是很好的人品,对中国也挺了解的,他这么说没有恶意。08年四川地震当天一大早,就有同事到我这里来“表示慰问”。我汗得要死,巴基斯坦发大水,我没有去慰问过人家耶。

                拜托某宣部,你要韬,大可以说还有多少中国人用不上抽水马桶,千万别再提“吃”了,太提醒世界人民乐。

                中华民族良好的人品,包括“和平,求知,上进”,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不是只能有一个载体来表达。也只能说是吃货们太懒得创新动脑筋了,按老套路跑吧------党国忠良们啊,天天琢磨怎么给领导找家好馆子了吧。

                再说,“与世无争,与人无害,天人合一”理论就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天人合一,就不需要质疑/改进客观世界了,就不用技术进步了,医学/工业也不需要了,饿死也好病死也好,是你寿数尽了,老天爷收人了,命定如此,这就皆大欢喜?

                • 家园 俺同意你这个,你的这种经历/体验俺也碰到过,确实尴尬

                  不过呢,您老把这个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国运的高度,俺以为过了。

            • 家园 还是觉得您太上纲上线了点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讲究个吃穿、讲求精神生活甚至性爱、环境等等方面,都是富贵人家、富裕国家才有的。于是可以看到法国有法国大餐、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千年、罗马亡于夜夜相继的舞会,而德国,只有一个猪肘子。

              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一个国家只有足够富裕,才会产生足够多的闲人,足够多的只追求低级趣味的人,才会有丰富的耳目之娱、口腹之欲——甚至产生那些为追求低级趣味而不断突破道德下限的人,比如吃人的人,尝试男风的人。而且这个时间必须足够长久,才会——才会形成“文化”。虽然这么说真的有些丢人。

              因此,研究吃,固然不算多高级的趣味,但也的确需要些资本,这也算是祖上曾经阔过的证明。

              至于如何维持国家民族昂扬向上、勤劳简朴的民风和斗志,这实在是个千年难题,而且和现在消费至上的风尚相悖,也不符消费带动生产的经济学宗旨。毛泽东时代,倒是有过只谈奉献不谈牺牲、舍小我为大我的社会氛围,但终究昙花一现。

              顺道提一下茶百戏。看着很熟悉是不是,大家想起了现代的什么东西?

              另外,关于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奸”,我觉得和文化关系不大。背叛不仅仅源于利益,更单纯的是源于贪生怕死,这个,是生物本能吧。当面临背叛还是死亡的选择题时,即使所有人一致选择背叛我也毫不奇怪。而每每在国破家亡的关头,这个选择题就立即悬在了每个人的头顶上,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于是,我们看到了百万满人统治了一亿汉人,看到了老百姓在日占区、国统区和解放区都一样的交粮纳税,也看到了二战中法国人的不战而降。现在的中东何尝不是如此,中东的王室和宗教领袖,尽皆臣服在了十字军的脚下——反抗的终究是少数,阿拉法特一系的反抗尽管壮烈,也抹不去身后的“不反抗是死,反抗也是死”这悲惨的一句。我相信如果希特勒占据了英伦三岛,德国的兵工厂里就会有英格兰人一栏了。

              第二个另外,牛肉比猪肉贵,说明养牛的成本比较高,话说好像宋朝以前中国也是以牛羊肉为主的,后来终究敌不过便宜的猪肉——当然底层人民千年一贯的吃粗粮。哦对了,欧洲人,恐怕也是上层吃肉下层吃麦的。本大生活在加拿大这苦寒之地吧,确实需要多吃牛肉以抗冻,我生活的地方还没那么冷……

            • 家园 我们老家两个等同于傻瓜的骂人词“吃才“,“傻才“
            • 家园 有些斯巴达了,讲讲吃让大家乐呵乐呵也没啥不好,

              只要不无限拔高就行。

              一个典型是忙总就是个吃货(无贬义),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在工作上的锐意进取。

              • 家园 忙总绝对不是我们这里说的“吃货”。

                忙总只是寂寞,需要有个爱好占用业余时间。所以即便因为身体不大好,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对吃还那么津津乐道。

                如果生在美国,忙总也可能迷上攀岩,冲浪啥的。

                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这位精明的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

                仅仅5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商纣王瓷意骄奢,便断送了商汤绵延500年的江山。在上面的故事中,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运用了现代经济学一种消费效应――棘轮效应。

                为什么我认为忙总不是吃货?因为我相信忙总不是那种“正常的”,向双规狂奔的猪头老总,那些人,就是从一个“吃”字开始的。

                吃货,是爱吃,而又意志力薄弱的人。意志力薄弱,是绝大多数人的正常态。忙总的意志力非常强悍,否则不敢直言犯上。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意志力不算太坚定,就从“吃”开始注意吧,这很简单:性格决定命运。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半“帝国”,就是英国,美国,苏联(算半个)。这三家如今都开放了,电视台私营,要说从没有一部《舌尖上的英格兰》,《舌尖上的俄罗斯》,那我是不信的,英国人的下午茶,说古道今,绝对可以拍12集。不过人家会不会拿到嘎纳去,就难讲。

                简单说,如果在“金陵十二钗”里选一个,代表中国去参加世界小姐选美,我个人看,选薛宝钗或者贾探春比较好,而绝不是林黛玉,因为前两位各项素质平衡发展。

                《舌尖》不是拍得不好,体现了制作团队对吃,对小老百姓犬儒生活的热爱。但只拿它出去,似乎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的嗜好,这就以偏概全了。平时紧扣主旋律,这里倒麻木了,中宣部干什么吃的?

                • 家园 把《舌尖》一片与犬儒生活相等同,只能是你个人的偏见

                  “《舌尖》不是拍得不好,体现了制作团队对吃,对小老百姓犬儒生活的热爱。但只拿它出去,似乎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的嗜好,这就以偏概全了。”

                  寻常如我等,看完《舌尖》只感觉到祖国之博大,生活之美好,未来之光明,本大这样的精英,却能从中将我等的感受打入“对犬儒生活的热爱”之中去,实在匪夷所思。

                  对食物的热爱,对祖国物产的自豪,对中华文化的骄傲,难道与国家建设是熊掌与鱼的关系吗?是相悖的吗?

                  明明是您自己一叶障目,心中以偏概全,误读了《舌尖》,却表现出一副悲天悯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认为国人犬儒了,送去戛纳丢人了。

                  我自吃我中华美食,建我中华之国,赞我中华国民之勤劳,叹我中华物华天宝,管他外人怎么看!没有这份自信,整天仰洋人之鼻息,测洋人之心思,还混什么地球村?

                  通宝推:伪叔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