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我的“爷爷” -- clathrate

共:💬25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为了全中国。有些老区,条件太差,在当前的经济思路下没有得到

      什么发展,国家也是想了很多办法,但没什么管用的。

    • 家园 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主要还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说是历史性的、顽固性的贫困落后,要改变这种面貌,需要持久而艰苦的努力。想想也不奇怪,“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就是偏远、敌人的势力达不到么,在什么沪宁杭苏锡常京津唐,哪里可能搞得成?应该说国家在给投资给优惠政策的时候,“革命老区”这块牌子还是可以加一些分的,我的老家也不过是红二、六军团长征的时候过了一下、建立过一个非常短暂的根据地,有一批年轻人跟着红军走了(具体数字不太准确,反正不算少,活到49年以后的寥寥无几),沾了“革命老区”的光,向上面要项目争投资的时候总少不了这个理由。

      • 家园 老区作以粮为纲那肯定是不行的

        多是山区贫瘠的地方,多种经营以后好一些,不过还要路跟上

        • 家园 以粮为纲也是个没法子的事情

          吃是第一位的,满足不了吃,其它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这一点尤其在经济发展的低层次阶段非常突出。

          我发现一个基本规律,但凡产业结构多元化搞得好的地方,粮食自给问题都是早就解决了――也许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迁,今天已经不能自给了,但是你把时间点前推,在发展的某一阶段,情况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其实问题的玄机所在,我们可以从黑非洲找到参照答案,多数国家出口资源换来的宝贵外汇,很大一部分都消耗在进口粮食、喂饱老百姓上面了,国家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受到很大的干扰。

          • 家园 要不怎么袁隆平该称为中国英雄呢
            • 家园 岂止,他是整个第三世界的英雄

              这么些年来,咱们的对非洲援助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农业技术,向他们推广杂交稻――说起来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条件真是落后啊,那么好的自然条件,缺化肥缺农药,没有农田水利设施,中国专家主持的杂交稻实验田,产量只有国内同等条件下的一半,但是在当地已经是历史性的高产了……说到这里忍不住要跑一下题、给老毛的时代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唱唱赞歌。

              还有金三角禁毒、替代种植,杂交稻功不可没;以前那边的老百姓粮食不能自给,不种鸦片就有饿死的危险,替代种植后尽管出现了收入水平下降的现象,但是老百姓“吃”的问题得到了保证,当地政府就有了坚持禁毒、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机会。

    • 家园 我爷爷

      祖辈上搞过革命的真是不少,我爷爷也当过土八路

      日本鬼子来了以后,沂蒙山区就成了共产党个鬼子争夺的地盘,不知因为什么,我爷爷就参加了游击队,隔着条沂河,白天就躲在西边的山里头,晚上就过河到河这边的村里,搞宣传,搞情报,也搞给养,抓个汉奸什么的。不承想冬天的水凉,来回走的多了,就得了很严重的风湿,关节炎什么的,腿都瘸了。

      后来游击队就跟大部队走了,爷爷也就回了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

    • 家园 我的外婆家

      我的外公家离我爷爷家正好十里,而我的外婆家正好就在这两个村子中间。

      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沿着那条土路来往于爷爷和外公家,路过要经过外婆她们村子,村子对面有个小镇,镇子外面有个纪念碑。大人们偶尔会告诉我,外婆的哥哥的名字就在上面第一个。

      闹革命那时外婆的哥哥在当地很有些名气,国民党抓了几次但抓不到他,一气之下就把他的妈妈和妹妹(就是我外婆)给抓了,作了几个月的大牢,后来花了不少钱才搞出来。

      后来外婆的哥哥牺牲了,解放后就上了纪念碑。小时候我不太懂,一直以为那么多人就埋在那纪念碑下,这么小的地方怎么可能埋这么多人呢?

      说起来心酸,这纪念碑也没什么人看护,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倒了。

      有一年我上井冈山,陵园里那个纪念堂里黑色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土地革命时期烈士的名字。看了那个叫人心里难受啊。

      井冈山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博物馆里的一罐黑乎乎的盐,以及旁边一封非常感人的家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