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笔记 -- 2313234454dfsd

共:💬369 🌺3794 🌵22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兄弟大才

      提个建议,多发文章少争论。河里虽说水平不错,不过“地图开疆,论坛争霸”的眼高手低者也众,所以回复挑着回,别太计较输赢。

      • 家园 这话正解!

        随便评论喷人容易,轮到自己写一篇可就麻爪了,只可惜西西河里眼高手低的太多了,多数的花和积分都是这样喷出来的,把真正的作者都骂走了。

        • 家园 呵呵,老兄的文章也在追着看呢

          河里当个好学校是绰绰有余的,不过好帖子的筛选确实越来越难了。这和大环境也有关系,毕竟城市生活更费力了,怨气当然重了,因此单纯怪河友没素质也不公平。所以能躲就躲,大不了只写给自己看。

      • 家园 谢谢,我也觉察到了。争强之心不免有之,导入末流了。
    • 家园 毛泽东般读史书。

      很多政争 战争 国运,都可以在史书里找到答案。只不过现在的人不懂如毛泽东般读史书。

    • 家园 武帝后期对匈战争失利原因的两点猜想

      武帝后期的对匈战争可以说是无一胜绩,与前期相比,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原因颇多,归纳起来的一般性原因有:一、前四次战役和征南越、朝鲜、西南等导致国力消耗过大,财政困难,骑兵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关于骑兵的问题,后期也经常出动10万铁骑,用兵规模比卫、霍时更庞大,似乎不成立;二、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激化,比如,巫蛊之祸和各地蜂起的起义;三、武帝骄傲轻敌。后期的武帝,权力高度集中,天下无人可一试其锋,变得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四、用人不当,比如,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大军奋战于前,却罪其妻于后,完全无法想象武帝何以做出这种荒唐的决策,且李本身能力有限,武帝后期的将领中,大多才能平庸,不堪重任。

        这些一般的原因,放之于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场战争都适用。那些非一般性的原因又何在了?

        我以为有二:一是骑兵作战半径的限制;二是军事教育的不完善、不完备。

       骑兵作战半径的限制

        河南战役、漠南战役、河西战役的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深入敌境数百里。根据多方对比,这个数百里的确数是700里,也就是说,骑兵作战半径的极限是700里,超过700里,一般来说,会吃败仗。秦时蒙恬逐匈奴七百里,卫青、霍去病大获成功的战役均为700里范围内的运动歼敌。

        而后期的战役经常需要深入敌境1000余里,甚至2000余里,这非常容易孤军深入,各部队的相互协同异常困难,容易被匈奴各个击破。在古代通讯条件下,无法进行这样广阔战场上的协同作战。毛主席点评诸葛亮的《隆中对》,说始误于千里分兵,出发点即在于此。

        特例是霍去病的河西之战,千里奔袭,将骑兵的作战范围推至2000余里。霍去病的成功是以下几点成就的:

        首先得归功于霍去病的天才,没有霍去病天才的近乎于神一般的作战指挥艺术是无法实现的。在古代的战史上,还无人复制霍去病的成功。其天才的指挥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战场感觉良好。霍去病可以在公孙敖失道的情况下,领偏师完成预定的战役构想,始终能够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地点、打击正确的敌人,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进行完全无后方深入敌境的作战。同期的李广,打了一辈子仗,一旦进入陌生的战场环境,就找不到方向,经常异道失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自己也累了个半死。二、独挡一面的天才指挥。纵横河西几千里,如入无人之境。三、军政全面。河西地区斗争复杂,各种势力犬牙交错,霍去病能够分化瓦解,深得毛主席统一战绩之精髓。四、战术水平高。霍去病班师途中遭遇数位于己的匈奴军队,能够以3000对数万,没有高超的战术水平是无法做到的。李广也号称名将,天下无双,但出雁门,1万对数万,身俘,出右北平,4000千对数万,损失过半。

        其次,军队人数少,后勤补给相对简单,可以因食于敌,作战也更加灵活。

        第三,匈奴在河西的力量较弱,并且河西部落众多,矛盾集中,比较容易分化瓦解,不像后期经常要面对匈奴的精锐主力。

        即使这样,两次河西之战,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漠北决战则是举全国之力,练天魔吐血大法,可一不可再。

        因此,一般意义上而言,武帝时期,骑兵作战半径的极限是700里,超过这个极限强行用兵,就会吃败仗,或者不会打胜仗。

        恰恰后期的几次用兵,预定的作战半径都超过700里,达到了1000余里,甚至2000余里,并且从几路大军的出击地看,都是在一个宽大的正面,进行大纵深作战。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在纵深1000公里、正面宽1000公里的战场进行协同作战,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种战役,只有二战时期的苏联成功地运用过。

        军事教育的不完善

        后期作战,基本上是几路并行突击,或者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帅。李广利其人,去卫、霍远甚。而跟随卫、霍成长起来的将领中只有公孙敖、赵破奴等廖廖几个。但这几个人的才能都有所局限,不堪大任。

        如果说霍去病的才能殆天授,不可复制,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成长为方面统帅的卫青辈,终武帝一朝也未出现,就说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才缺乏、用人当的问题,而是涉及根本的军事教育。

        现代的军事教育大约分为:初级指挥、中级指挥、高级指挥,还有一些专门的教育,比如参谋,后勤。初级指挥对应的是连排级基本战术单位;中级指挥对应的是团一级的基本战役单位;高级指挥对应的是师军一级的方面作战。在这一级一级的培养中,逐步筛选出一批能够担当大任的高级将领。因此,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能保证军官的素质。比如德军以其完备的军事教育,军官素质冠绝当时,虽不战近20年,一旦开战,其将领的战役战术水平仍可比肩有实战经验的对手。

        武帝时的期门、羽林、羽林孤儿算得上半个士官学校,但这种士官学校,以现代军事教育观之,仅相当于初级指挥学院,培养的是一群连长,恐怕连团长都算不上。后期将领的才能,也的确止于团长水平。卫、霍从中脱颖而出,天授其材的成分更多。

        古代,如现代一般完备的军事教育尚未见典籍。名将大多诞生于烽火之中,侥幸而成,TG开国的一批将领,估计是中国从农夫批量生产将军的最后一批。只要一进入太平时期,偃武修文,军队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中级指挥、高级指挥方面的军事教育,没有系统地培养教育。古代对中高级指挥人员的教育,特别是高级指挥人员的教育,主要不是通过专业的军官学校培训,看历代名将的履历,一是传统的军事典籍自学而成。只要是读过几天书者,几乎都能背两句“兵者,国之大事……”等兵书;二是统治者的超常规提拔,卫青、霍去病即如此;三是科举出身、又有用兵天赋的人被派往战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历史上这类人最多;四是通过残酷的优胜劣汰出来的实干将才,这一类往往具有丰富的基层经验,但缺点也非常明显;五是传统的军事世家。

        赵破奴作为卫、霍手下的校官,作战勇敢出色,但作为方面指挥官时,常常吃败仗。公孙敖更是极品,凡是独自带兵,不是失道,就是丧师,只要是跟随卫青作战,多立战功。

        这突出说明了古代不重视军事教育,没有系统的军事培养体制,基本都是靠天收,或者依赖某个明君慧眼识珠。

        历代王朝,治平之后,难出将帅之才,与军事教育的缺乏紧密相关。但以察举、科举逐步发展起来的高度发达的文官培养体系,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高瞻远瞩地战略家,谋略家,当然,也培养了海量的口水党。所以有美其名曰的“儒将”,古代中国经常非行伍出身之人领兵,无基层实战经验,全凭天赋。所以,历代王朝不乏治国良相,难见平乱良将,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当武帝罪己休养,任用赵过任搜粟都尉时,司马光就感慨地曰:天下信未尝无士也!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及后息民重农,而赵过之俦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辄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

        对于武帝而言,更为特殊的在于,承治平之后,又有近四十年的对匈战争,却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指挥将领,就不简单是用人不当或人才缺乏所能解释。

        因此,与其说武帝后期人才缺乏或者简单地用人不当,不如说是中国古代军事教育不成熟、不完备,再加上精英淘汰的治平官僚积弊导致的。

        

      通宝推:东方红脖子,忘情,莫彷徨,icedshining,朱红明,拿不准,punishment,MOMOZONE,
      • 家园 跟教育体系没有什么关系

        不能解释为什么不再出现卫霍这个等级的人物。

      • 家园 从实实在在的军事技术角度来解读

        从实实在在的军事技术角度来解读,立足实际,确实比空泛地讲穷兵黩武实在。

        超越实际能够支撑的作战半径,一味追求穷追猛打,确实是穷兵黩武。

        超越了边界,而且不是偶然的超越边界,而是不知道收敛反复超越事情的边界去做事,强人所难,强己所难,不是穷兵黩武是什么呢。

        由此也可以知道,南宋时代陈亮叶适的事功思想、努力求实的精神非常重要。

        可惜这些重要的思想在当时没有发展起来。

      • 家园 水涨船高,确实有道理

        水涨船高,确实有道理。秦汉以后的系统教育确实很有限。周代的系统教育已经很少见了。孔子虽然讲有教无类,但是师资力量的教育还很匮乏。

      • 家园 有学校里教出来的名将吗?

        历代王朝,治平之后,难出将帅之才,与军事教育的缺乏紧密相关。但以察举、科举逐步发展起来的高度发达的文官培养体系,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高瞻远瞩地战略家,谋略家,当然,也培养了海量的口水党。所以有美其名曰的“儒将”,古代中国经常非行伍出身之人领兵,无基层实战经验,全凭天赋。所以,历代王朝不乏治国良相,难见平乱良将,也就不奇怪了。

        骑兵作战半径的限制的确是个因素。汉军在当时是个“高科技”部队,对后勤要求很大。尤其是汉军用强弩,对后勤要求更高。

        但是学校里能教出来名将吗?从古至今又有那个名将是学校教出来的呢?汉武帝已经比同时代的其他帝王做的好的多。至少羽林、期门相当于士官培训。而名将又有哪个不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呢?

        汉武帝后期并不是没有名将。李广利征服大宛比卫青、霍去病要困难得多。只不过后来他投降匈奴才没有得到好名声。但李广利之败主要是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主疑于内,大将如何能立功于外?

        如果说汉朝缺乏高等军事教育,那匈奴又有啥军事教育?连普通的文化教育都没有吧,还提什么高等军事教育?按您的逻辑,匈奴岂不是不堪汉军一击?

        或者您会绕回来说匈奴都是在战斗中接受教育,被实际战斗锻炼出来。那么作为匈奴的作战对象,汉军就没有得到锻炼?

        汉武后期不能进一步扩张,主要就是国力不足,前期的扩张导致财政破产,汉武帝要搞总体战,搜罗民间财富,结果引起各阶层的反弹罢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