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 changshou

共:💬678 🌺7361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赞

        另一方面 我衷心希望美国人能平稳过渡到世界第二 并和欧洲等力量一起实现基础科学不过度集中于一国(中国)。这种长期存在的平衡和竞争力量对中国和人类的基础科学的长远发展都会是有利的,有长久历史经验积累的中国人当能体会。

        的确如此,只是不知道老美能否理解这种思路。老美的精英们似乎也逐渐意识到,兔子因为其悠久历史形成的文化理念,的确无意称霸。

        物壮则老,持盈保泰,过犹不及,为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期利益,我们希望外部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形成长期的良性竞争和共同进步的格局。不希望外部稀里哗啦倒一片。

        迄今为止的西方文化思想,恐怕很难理解兔子这种自然而然的想法。

        通宝推:远航,
      • 家园 说的好

        这种长期存在的平衡和竞争力量对中国和人类的基础科学的长远发展都会是有利的,有长久历史经验积累的中国人当能体会

      • 家园 这个问题我也进行过深入思考,所以说两句。

        感觉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基础的。美国比较强调自由,或者说发挥个人的主管能动性。

        美国的经济基础太好了,靠领救济都能养家户口。随便打点零工都能温饱不愁,有车有房。

        经济基础导致了培养目标不一样。

        国内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生产社会需要的各个专业的人才。

        高中文理分科,基础知识打得很牢,大学选了专业培养目标就明确了。专业基础知识也打得很牢,很深,对以后专业方面的发展绝对有好处。

        美国就不一样了,由于有足够的各个层次的外来劳动力,比如老莫,老中,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都覆盖了。他自己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有创造性的领军人才。

        而有创造性的天才需要的是天赋+勤奋。

        所以美国培养目标是培养天赋,兴趣为主。有了天赋,兴趣,勤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美国是先培养天赋,兴趣,高中文理不分科,大学一年级也是文理不分科,以后还可以随便选课。虽然学的很多,甚至很多高级课程都学了,但都是泛泛而止。目的就是先发现,培养兴趣,先让你知道个概念。有了兴趣在自己苦学,仔细专研,也许这个时候就不是苦学了,而是have fun了。

        国内是先培养出能干活的人再说,能干活的人里如果真有感兴趣的,有天赋,有创造性的再脱颖而出,成为领军人物。

        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基础不一样。国内如果不能干活,养活自己,生存都很难,同时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很有限。

        美国生存太简单了,同时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又极大丰富。

        举个例子,我刚来美国的时候带了一个美国研究生,了解的比较多,他父母离婚好几次。他有好几个只有一半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他的生活很清贫,靠替别人除草,等比较低级的体力活来买食物和付房租。上了个社区大学,对基础学科感兴趣,大二大三的时候在一个高科技公司做了一段时间intern,接触到一些科研仪器。大四的时候转到UC,然后我带他做科研。开始我认为他动手能力很弱。但是后来了解美国学生多了,发现他还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的,逻辑还是有条理的。当然我在的UC不是排前面的,而是后几名UC。

        如果他的情况搬到国内只能忙于打工,混饭吃,付房租而已,没有剩下的时间了。

        而且他除了每星期打一定时间的labor工,剩下大把的时间来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学免费,还提供助学金。成绩好还可以转到UC,接触到真正的科研。剩下的看他自己的造化了,毕竟社会给他机会了。

        接触美国人多了,发现他们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很多牛人的学习模式,是先有兴趣,然后再学习,发现自己基础知识有缺欠,再重新自学。很多牛人的基础知识也很牢,虽然他们自学多费些力气。但是如果有兴趣,这点时间成本还是可以承受的。剩些的就是靠公司的入岗培训成为能干活的普通人了。

        他们很多对很多高级名词,高级现象就是听说过,有概念而已,再细问,为什么,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会有什么后果。他们都是稀里糊涂。

        通宝推:废话多多,springisok,辣椒,赵沐浴,
      • 家园 未来的基础科研

        东亚-欧洲双核心模式的可能性很大。从人才流动的角度看,美国的结局不会比前苏联好多少。

      • 家园 问两个关于中国基础学科发展的问题

        1、国内抄袭成风,有什么办法能把这个风气削弱呢?

        2、过去苏联和中国的科研,受政治影响非常大,相比之下,美国除了联邦提供科研经费外,不怎么直接干预科研。私立学校、私人基金对科研的强大支持也是中国目前没有的。你怎么看?

        • 家园 回答问题

          1 抄袭问题 我以为是在学术水平低下但又受硬指标式标准约束(必须发表XX文章)的情况下 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学术水平的上升 硬指标式标准约束 会逐渐失去意义 抄袭会逐步缓解。 当然硬指标式标准约束 是有历史功绩的 不可一概否认。

          再有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 但在基础科学方面(至少数学物理方面)我还真没听说过多少国内学者(博士及以上)抄袭的事情。这可能和学科特点有关。 不知你说的抄袭成风 指的主要是哪些学科?

          2 苏联的政治和学术以及学者的关系 是非常奇特的,也与中国大不同。大体上一方面党和政府给了基础科学极大的支持 一方面又和很多学者的关系搞得非常坏。一些大学者对苏联恐怕是爱恨交加。但不管怎么说 这些事情对讨论目前中国或美国的学术没什么意义了。自文革之后 中国的基础科学就不受什么政治干扰了。

          至于私人基金的支持问题 首先要明白的是 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主要靠的是政府拨款 私人基金只是有益补充。大公司虽然有巨资研发,但这些研究往往并非最基础科学 而是和将科学进展转化为生产力有关。而这已远远超出我的了解和本系列的主题。

          从学者角度看,钱的来源不重要 重要的是数量和可持续性。我们希望的当然是社会上的主要财源能和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搭上。如果在中国 私人大企业所占经济份额 远低于美国私人大企业在美国所占份额,那么中国私人基金对科学支持远少于美国私人基金 并无不妥之处。当然 即使将其视为补充,中国对私人资金支援科学的引导政策也不甚得力, 未来应该要加强。总之我认为引导私人基金支持基础科学是一件值得做的事,但不是发展科学的决定性因素。

          通宝推:赵沐浴,
          • 家园 我的看法

            1、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爸想提高我的作文成绩,曾要求我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还给我买《好句子1000句》和《小学生范文》,反复挣扎,这两本书怎么都提不起我的兴趣,我的大脑也不知道该怎么执行" 写日记“这项指令。长大后才知道,要真写好日记,家长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引导,陪他一起更多课堂之外的体验,比如去爬山,回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回忆美景、沿途见闻或者其他有意思的东西,鼓励孩子口头说出来,家长补充细节,再写在纸上。更简单的办法莫过于挖掘潜力,不要让各种额外作业、补习班、兴趣班挤占孩子有限的时间,而是让他多看看课外书。(有些河友可能会笑,可现实是,我就是这么眼睁睁看着我的表妹,被满满当当的补习课一点点给毁了的,她感兴趣的青少年读物,基本是被舅妈藏起来或扔掉)。

            初中我对物理化学特别来电,大概是刚入门,不难又有趣。很快我问老师,为什么不先每次做实验再告诉原理?比如碳酸氢钠加盐酸,产生的气体让蜡烛熄灭,先做做,觉得好玩了,再看书本为什么,那样不更好吗?我还问,实验手册只要告诉我们目的和原料就够了,让我们自己想怎么安排程序,自己猜有什么结果,再自己看看有什么结果,那样多有意思,为什么实际上,实验手册把原料、程序和结果全都写得清清楚楚的,一点悬念都没有。老师笑着说不可能,具体解释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课程就是这么安排的。

            美国人过分强调兴趣,走到一个极端,而应试教育,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老公的物理系在全美排名前20,研一中国学生远远多过老美,随着毕业的临近,哗啦啦的都奔石油公司了(能源产业乃本市经济龙头之一),这样脑力上不那么累,赚的钱又多又快,留下来做博后的,唯一原因就是喜欢,发自内心的喜欢物理。而这些人的数量,跟基本全数坚持到底的老美数量,已经没有优势了。试想国内对科研人才的待遇日涨,那么有多少是为了科研的乐趣认真写文章,又有多少只是为了收入和房子呢?

            所以,硬生生地要求学者在多长时间内必须发多少文章,文化使然。以后不要求文章数,容易,但要有一个鼓励创造的文化,从小到大的教育氛围,拭目以待。

            2、科研受政治的影响,其实远不止经费。跨越带来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温州事故是他整的吗?从忘情的帖子可以看到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原因,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然而事故一发,什么屎盆子都往他头上扣。有替罪羊了,谁会去认真改正那些系统性或人为性的隐患?

            以前跨越掌管理大权时,根本不鸟那帮妓者,自己做好技术就行。后来新头儿来了,对下属的指示也来个180大转变,为了两个实习记者调来专列的大厨,在火车上吃个早餐都能享受到水晶虾饺和玉兔包。

            想来也合理,铁道部是国企,领导人当然可以由政府说的算,那么就免不了政治斗争。试想,一位真的做事、呕心沥血的校长把一所高校治理得蒸蒸日上,风气转佳,却不料到上头一纸调令,换个不懂科研不懂教育但就懂政治的,是不是可以逆转该校此后数年的命运?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

            也许你会说,校长这个层次太高,离做科研的众多教授学生们距离太远。那说个贴近的吧,老公在现在的学校有很深体会,行政人员nice,做事仔细,他的老板很多杂事琐事根本不需要沾手,学生在

            很多事情上也轻松。国内就不知道了,也许某个行政人员做事出错、拖沓,你拿他没办法,因为他是走教育部或者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进来的,他/她在某某地方有人有背景,这时候教授找谁投诉?如果是学生,更惨。大多科研人直爽、善良,缺乏与恶人、阴险人打交道的经验,挤占了科研的时间,谁负责?

            关键词(Tags): #科研 海龟 文化差异
            • 家园 要深刻领悟什么叫“发展的过程”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是“制度党”?认为存在某种神奇的制度或曰体制,只要一实行立刻在所有的领域上变成世界最好。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叫“过程”,或者说不想有过程。

              所谓过程,就必然是会有很多不完美不完善的地方,要是只看到这个,只能得到明天就崩溃的结论。

              所以看问题一定要全面,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强。看问题全面,你就会发现一切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等到解决的差不多了,其实就离成功不远了。让自己变得更强,就是不仅要高智商,还要高情商。真正的成功人士,其实都是双高。

      • 家园 举个例子说明美国人读博士少

        我毕业典礼的时候最开始有一项唱美国国歌,我就感觉只有台上教授那边都在唱,台下博士生里面几乎都是鸦雀无声,当时还挺幸灾乐祸的,看你美国将来是谁的天下

      • 家园 好久不见的雄文。

        小声问一句,中组部的“千人计划”是不是着眼于此?

      • 家园 我记得哥大一年级的微积分和物理大概有四个以上不同的级别,

        最难的班非常theoretical,最容易的叫什么“physics for poets"

        D大没有这样的分类吗?

        • 家园 不是缺乏分级的问题

          是无法贯彻可靠教学目标的问题。以给工科生物经济等专业开的上的人最多的微积分为例。事实上从教材的选择上看B和D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主要问题在于这样的教材B教得下去,而在D有很多人即使上了课也看不懂教科书的主要概念主要思路。 而且很多学生 对花时间吃透主要概念主要思路这件事非常排斥,只想赶快学会机械的套几个公式定理。但其实由于种种原因 (缺乏理解 中学内容不够熟悉 计算太慢太易出错等)他们这后一件事也做不好---考试基本都是半数不及格。 考试表现差这件事 开始我以为是我教得有问题 但很快发现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教的班考试成绩和我的也差不多(考题相同)。

          原则上讲 教师应该把握主动和维持课程标准不过低。事实上一些刚来的才毕业的新老师也是设法这样做的,但我知道的例子结果都很不好(主要是激发学生众怒矛盾很大 而且也无法改善考试成绩)。老教授们则是已经接受了不理想的现状 主动降低课程标准。比如我在碰壁之后向前辈请教 才知道即使是极限的定义这样最最根本的概念也是不要求学生理解的(有些教师甚至教学时根本不提及),只要学生对极限有一个大概直观的感觉就可以的了。。。等到了微积分系列的第2第3门课后 学生脑子里的知识点已经成了一团乱麻 我感觉不少人连死套公式的时候都不太有把握缺乏自信仿佛需要连蒙带猜。

          按我的也许有些偏激的看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让一半学生甚至更多 留级至少一年。但这显然不会被学校接受的。

          好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被拖累。我另外一篇已经解释了。原则上他们可以学最高难度的数学课,但这不符合他们的专业教学培养计划而且也有可能偏难了一些。

          你讲的物理课我估计情况不会比数学好多少。我知道有的人在中学时竟没有学过一门物理课(牛顿定律都没学过!),有的虽然学过但学得很少而且是很久以前学的。本来微积分课有很多例子和应用是来自物理的,但我们不敢讲多少 因为一提物理 学生就大眼瞪小眼。在准备考试时不少学生最着急的一件事就是可能会出涉及物理的应用题。我们只能保证出题时不涉及物理。。。

          通宝推:如有神助,
          • 家园 这样啊,我上的大学很小且免费,教授不太需要管学生的感受,

            按老派教法,第一年不少学生被物理和数学教授整得死去活来。不少人在高中学过AP物理和微积分,第一年也颇吃些苦头。真正的大学要求和高中的要求完全不一样。不过我后来遇到哥大最高难度的freshmen 物理和微积分课的时候,对他们学生的程度非常impressed。 教授也根本不会放低难度,学不下来就转班好了。不过两个班该是他们的精英班了。数学才20来个学生,物理多一点,也不超过40个。他们针对文科学生搞的物理和微积分班都是大班讲学,估计也不怎么样。他们好像有规定,最简单的一两个级别的物理和数学课不能被用来满足理科学历的毕业要求。凡能被他们收的学生,理科的高中不可能没学过物理微积分。 你说的这个D大招生门堪有点低。不知是不是Darmouth,他家的理科不怎么样。 不过我见过最烂的本科生课,还数NYU, 他们的本科生召得非常多,质量很没保证。

            你说的问题,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叫grade inflation 闹的。教授都不敢给学生差分了,学生的动力也差了。我上学那会,好几个教授把成绩的median定在C,该给你不及格决不手软。学生可不死去活来地去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