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

主题:【讨论】NPR一个给9-14岁的书单(2013年8月) -- 南寒

共:💬66 🌺455 新: 🌺6
分页 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NPR一个给9-14岁的书单(2013年8月)

    http://www.npr.org/2013/08/05/207315023/the-ultimate-backseat-bookshelf-100-must-reads-for-kids-9-14

    The Ultimate Backseat Bookshelf: 100 Must-Reads For Kids 9-14

    August 05, 2013

    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后面的读者评论。

    通宝推:尚儒,GWA,然后203,易水,聚沙成塔,
    • 家园 偷鸡摸狗,1812(一)

      最近看了有关所谓1812战争的东西,这算是另一场被遗忘的战争。我把我能记得的贴在这儿,再加上自己的臆想和吐糟。和以前一样,不愿意看的就此跳过,愿意看的多包涵;愿意屈尊指教的我万分感谢,需要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我尽量配合。

      因国、也叫不拉顿、不拉太稀,就是说一般每顿都有,哪怕有点稀、起码不拉下。不拉顿17、18世纪好些弟兄就到现在北美去抢地盘,抢到了以后种地、搞商业,学名叫殖民,通俗易懂地大概应该叫盗业者。到了18世纪下半期,好多这些在北美的盗业者,也不怎么拉顿了;你要是个大盗,生活就更充实了,虽然排场一般还比不上不拉顿本岛或者在印身婆的大盗。但免煮柿油没有免费午餐,本岛的大盗们收保护费下手也就更狠了。所以北美的这些殖民盗业者在1770-1780年代就闹分家,内部调解不成功,打了一场分家战争;历史上叫革命战争或者独立战争,我觉得歧义太多;分家蘑菇战可能是最合适的表述。

      今天要仔细说的不是这个分家蘑菇战,而是30年后的另一个磨叽战,所以只提两点有关的。当时米国东边这块地方,对于不拉顿多少有点鸡肋,当时经济效益最大的地方应该是离得远的印身婆和离得不太远的西印度群岛。米国东边这块地方收保护费动静要是搞大了,收回来的钱还不够斧头棍棒的消耗。所以这些米国的殖民者和不拉顿的军队耗上了以后,本岛的大盗们、王室加国会、运气就没有曹丞相那么好,没赶上杨祖德,倒是等来了法国佬的西印度舰队;虽然也能当杨祖德用,舒适感差得就不是一点半点了。最后撤出北美十三州,转进大家拿。这里插句闲话,现在加麻大二十万二姨派管自己叫北美,那个时候还真是皇家北美。

      仗不打了以后,1783和1794不拉顿和米国签了两个停战条约,这个分家就算是把手续走完了;但情义不在生意在,继续做生意。这么一搞,法国佬原来得到的优惠就打折了,就有点酸,说当时要不是我隔壁老王、应该是隔壁老法,从衣柜里站出来、从床底下钻出来,你这个家能分得成吗?现在自己独门独院了,反倒是不拉顿那帮人从大门进出,我们只能走上亮子?1793年米国还一度停止偿还分家蘑菇战里欠法国的债。免煮柿油的传统,我伸手要你不给,怎么办?就开抢。1790年代末,法国海盗自费公派,从加勒比海一带开始,跟米国沾边的船就抢。米国以前的海军就是租法国人的,现在基本上只有个招牌,只好临阵磨枪;磨完了发现不快只光,就羞赧赧地和原来的老大不拉顿海军悄悄合作,最后到了1800年,算是把隔壁老法基本关到门外去了。免煮柿油的道义敌我就是这么泾渭分明,你看看现在那些给乌克兰主持正义的那批人,就是得到了其中真谛。

      这个新世纪过了两年,隔壁老王甲和隔壁老王乙又双叒叕地打起来了。法国从大革命漂移到了拿破轮,你比较一下这两张1792年和1810年的地图,离把欧洲大陆搞成本家大院这个小目标简直就是指日可待。

      欧洲1792

      点看全图

      拿破轮七大姑八大姨1810

      点看全图

      不拉顿自然不能坐视,你能抢到的就是我抢不到的。19世纪这个头十年,基本上就是法国在地上占优,但不拉顿在海上占优。为了能扼杀对方,双方都开始搞贸易封锁:说你哪怕是中立国,只有和我的敌人做生意,就是和我过不去,我就有权搞你。但法国由于海军不占优势,所以说归说,能做到的时候少;当然你要是碰到河里河外的,今天要让中国人感谢这个、明天要让中国人感谢那个,肯定得给法国人磕一遍头过去;好在那时候清朝不做大西洋的生意。

      到了不拉顿这儿,可就是真金白银了。米国那时候动枪动炮是小兄弟,驱杀印第安人能耐还是有的,和不拉顿海军比就差距有点大,军舰数量大概是500对20;但是做生意倒已经小土豪了,中立国中海运吞吐量第一;所以不拉顿一搞这个小站队,米国首当其冲。看人口规模,当时不拉顿本岛大概1000万人,加上殖民地有四、五千万;米国有500多万人,其中包括90万黑奴。这时候天朝是搞了150年的清朝,正从乾隆转向嘉庆,人过中年,但人口到了3亿,等着1840年再一次上去历史垃圾堆的火车。

      不拉顿搞这个你不支持我,就是不支持免煮柿油,我就要打你,主要有几个搞法。首先根据免煮柿油的立法,凡是去欧洲大陆的商船,先得在不拉顿停一下,例行检查交完税才能走;就好像你去新加坡高级白领,先在缅北停一站。对米国这个中立国商运第一,更是特殊对待,不拉顿的军舰就在米国海岸线外肉眼可见的距离上等着,米国船一出海,军舰就上来检查走私军用物资。查到了啥有用的都算是军用物资,当场没收;有时候心情好,没查到军用物资,非军用物资也得交关税。皇军不但看得起你的货,还看得起你的人。不拉顿搞这么庞大的海军,底层的水手待遇却很差,在本岛也经常抓壮丁,好的时候把你拉到小酒馆里喝一通、醒来以后就已经黄鸡海军了,时间紧的时候就大街上绑了就走,但这样也还是不够;同时也真有本岛抓来的壮丁逃跑到当时待遇好一点的米国商船上去当水手。所以不拉顿的军舰一边查走私、一边查偷渡,只要是说英语的都是皇军的逃兵,不管你说济南话、烟台话、还是青岛话,都是我们山东的好汉,都给我一起抓到山西去杀人。

      大家还是要记住,米国这会儿论动枪动炮是小兄弟,驱杀印第安人当仁不让,但遇到不拉顿这样的还是抗议为主。当然也有像现在河里河外这些为乌克兰主持正义的这些,皇军做的都是对的。不拉顿这边,这会儿被拿破轮晃悠得正晕,其实也不想搞第二战场;一边说我们大家生意还是好好做,要对话不要打仗;同时又说,这个抓走私、抓偷渡,关系我们水寨的安危存亡,那是一步也不能让。大家比较一下现在米国对天朝的种种打压,是不是惊艳于免煮柿油蓝血传承。

      通宝推:心远地自偏,rentg,
    • 家园 欧洲历史地图 -- 有补充

      偶然找到一个历史网站,http://www.emersonkent.com/maps.htm

      网站上收集了一些历史地图。我看了几张欧洲的觉得很有趣,贴在这儿,再加上自己的臆想和吐糟。和以前一样,不愿意看的就此跳过,愿意看的多包涵;愿意屈尊指教的我万分感谢,需要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我尽量配合。

      点看全图

      第一张是公元526年。这时候罗马东西分裂130多年了;按一般的说法,西罗马被灭国快80多年了。比罗马分裂再早大概75年,西晋被匈奴人刘曜缩水成了东晋。差不多西罗马灭国的时候,南北朝演变到了两家对峙成为主流的阶段。我的臆想,罗马其实不能对标大一统的秦汉帝国,而是更像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性霸主,对罗马核心区域以外的被统治人群更像军阀或者收保护费的黑社会而不是官僚机构。所以一旦被斩首以后,这个所谓罗马文明就散了,并不是像现代西方半通俗学术、通俗文化渲染的被谁传承了。从希腊文明到罗马文明,我觉得也是同样的过程;罗马人作为一个军事上占优势的文明,把包括希腊人在内的各人群征服以后,捡了一些他们的文化艺术,就好像武侠小说里,500万福州派捡了20万二姨派的网球拍,并不代表500万福州派继承了20万二姨派。所以欧洲到了526年,只剩了回归文明原点的北朝。

      第二张延伸到了600年,意大利的城邦国还魂,这时候中国到了隋,离唐还有20年。

      点看全图

      第三张是生存条件更艰苦的人群从北、从东而来,可以说又一次军事能力无条件胜利,经济文化都是浮云,只要占了这块地,云还能飘来。这大概也可以解释当代西方人的习性:造不如抢,没得抢了才开始想着造。

      点看全图

      第四张到了814年,从北边抢过来的各家兄弟们还在撕,但查理曼把原来罗马西北郊暂时捏在一起了。天朝熬过安史之乱已经50年了,大概300年的唐朝还有三分之一的寿命。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第五张到了1190年,法国在原罗马西北郊算是搞了套自己的房,但一出门满眼都是英国人加盖的小厨房,别提多烦了。近代德国还在DNA阶段,所以倒是啥也不烦;当然后来捡回来戴在脑袋上那顶帽子已经有人注册了商标了。这里还能看到十字军往东剪劫的过程,再过十几年的第四次,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大概就相当于从梁山上下去没抢到啥东西,就把朱贵的酒店给抢了;所以你这么一看,对米国现在这些行为方式就不觉得那么奇怪了。同时东北欧的兄弟们也开始往自家朝南的厢房的门楣上贴聚义厅的金字;这大概对理解当今东欧、老毛子对米国、西欧挥之不去的自卑感也有所帮助。天朝960年开始的两宋已经熬到头了,拿着去历史垃圾堆的往返票,正往火车站赶。

      点看全图

      第六张到了1360年,这是英法百年战争的头三分之一,英国人把小厨房们盖成了若干个大饭厅;不过60多年以后还是被法国人拆迁成功、基本被逐出欧洲大陆了。总而言之,还春秋战国呢,大概能和前500年那一段的晋楚百年争霸对标。这里还能看到立陶宛曾经昙花一阔的祖上,所以人家现在唧唧歪歪几句,可以理解;倒是些祖上是天朝的,也跟着叽歪,除了脑袋被驴踢过我实在想不出其它的原因,当然也许都是驴的错。天朝这时候顶着烂菜叶子往历史垃圾箱外面爬,明朝马上要正式挂牌营业了。

      点看全图

      第七张到了1490年,法国人基本过了主要生长期了,德国还在把大腿胳膊往一个脑袋底下长,波兰立陶宛阔到了一起。希腊文明原住址已经被穆斯林占了,以后只能往外挖了;罗马也停留在城邦阶段,直到1870年才有统一的意大利。天朝这时候明孝宗搞了个“弘治中兴”的小高潮,直到150年以后被李自成吊销了执照。但是欧洲人出去抢的心思是从来没有停过,有条件要抢、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抢,1492年哥伦布到了美洲。其中动力最强的是百年战争被脱欧的英国。打败了以后不能攘外就安内,回到因格兰特打内战,所谓玫瑰战争搞出了个都铎王朝,其间在宗教上也彻底脱了欧。不能往欧洲大陆抢,就往海外抢,350年以后和又转了一圈的天朝相遇。如果不是天朝的诸多愚公愚不可及地移山,大概现在中华文化也被正宗嫡传到了米国的通俗文化里,这大概也是河里河外许多写简体或者繁体的中国字的人对大陆现政权愤愤不平的原因之一。

      通宝推:心远地自偏,黄序,大胖子,汉水东流,唐家山,回车,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顺手记一下现代法国的尺寸 -- 补充帖

      顺手记一下现代法国的尺寸,说不定以后用得上。

      上一次把因格兰特对标于江苏,法国本土也还对着华东,但面积就比任何一个省都大多了。包括巴黎在内的北部,GDP占法国40%以上,面积稍大于浙江。西部靠大西洋这块,稍小于江西。临地中海的南部,面积稍小于福建。东部还有阿尔卑斯山这快,方向上和台湾省最接近,但台省面积太小,我就把安徽硬挪过来。浙赣闽皖加上三成的台湾省,面积差不多正好凑上。

      通宝推:大胖子,唐家山,
      • 家园 也闲聊几句

        欧洲和中国最大的区别在于,虽然两者都分处欧亚大陆的两端,但是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而欧洲不是。

        点看全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欧亚大陆的地理板块,其实就两块,一块是中国,另一块是从欧洲一直到印度,也就是亚历山大曾经征服过的区域,也可以说中国以外的区域,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完整的一大块。欧洲只是这一大块中的一一小块,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

        欧亚大陆之所以分成这两块,是由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和西部广袤的戈壁沙漠,构成了征服者大军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这样的屏障,还有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

        虽然欧亚大陆这两块之间有地理屏障,可以屏蔽征服者大军,却并不影响商贸的往来,而且由于纬度接近,双方来往做生意的欲望还比较强烈,所以,中国所处的板块尽管相对独立,却并不闭塞,这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又不一样。南北之间由于纬度相差大,气候习俗差异大,南北之间的人大概自古以来都不喜欢做生意,不知道,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是不是也是由此而来。

        总之,中国这边由于又安全,又不封闭,所以重生产,重国家治理,重商贸,而欧洲那边由于不安全,搞生产不划算,所以只剩下抢和商贸了。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唐家山,
        • 家园 上万年的欧亚DNA影响也存在这个屏蔽作用

          就是欧洲从中亚到西欧的几千年来的数次DNA大量融合,是从东向西方向的,西欧受到长期的大量的外来基因影响。 而东亚则比较封闭,同时期主要是从北向南的DNA扫荡,取代,产生今天中国主体绝大多数DNA高度同一(O3)的民族。而原来居于中国南方的古代种群则迁徙到东南亚(O2)与大平洋岛屿(O1)。

          油管这里有个演讲很不错 《付巧妹:尋蹤東亞》 https://youtu.be/EeL2YYjl7vQ?si=82JKsE22DIlHSkfX&t=1173

        • 家园 你这个帖子也能转载吗?

          这种视角对孩子们学习世界地理和历史时会有启发。

          • 家园 完全可以

            另外,为便于小孩子理解,可以补充说一下为什么我国西部的高原、戈壁、沙漠对于人数众多的军队是屏障,却并不影响商贸的往来?

            受交通工具的限制,古人远行,不像今天坐飞机高铁,可以一下从一个城市跳到另一个城市,而是只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挨着走过去,由于随身带不了很多吃喝,必须途中进行及时补充,这就要求沿途必需有补给点,且每个补给点的相互距离还不能太长。

            我国西部高原、戈壁、沙漠,地域广袤,人烟稀少,但由于沙漠绿洲的存在,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人类聚居点,这些聚居点可以为少量的人,提供补给,但对于征服者大军来说,却是杯水车薪。所以,做商贸的由于人少可以往来,但人多的军队就过不来。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唐家山,
      • 家园 很有意思

        能转载吗?

    • 见前补充 4892025
    • 家园 什么是chat gpt?

      chat gpt出来以后,中外的人类命运忧愁家们、国家战略纠错家们纷至沓来,下面这个网上广播算是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把什么是chat gpt说的比较清楚的,先记在这儿,慢慢地再介绍都说了什么。

      https://www.preposterousuniverse.com/podcast/2023/03/20/230-raphael-milliere-on-how-artificial-intelligence-thinks/

      整个节目快两个小时,如果有其他河友愿意加入,介绍内容、发表感想,也非常欢迎。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秉烛无逸

      这两天看了一个文艺的电影,法国片La Jeune Fille en Feu,直译是“着了火的年青女子”,英文名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直译是“着了火的女人的肖像”,是女子着火、而不是肖像着火,中文这里就有个模糊之处。我也懒得去查中文名,省得看到一个港台腔雍容华贵的译名窝心;搞得稍微文艺一点,大概可以叫“燃烧的女子”。故事其实很简单,18世纪法国的一个小岛上,一个应该是富裕的人家,本来要把自己大女儿嫁到意大利去,但大女儿在山上失足而亡,就把二女儿从修道院叫回来顶上。出嫁之前,找了个年轻女画家来给女儿画一幅肖像画,先给男方看看;两个女子之间就产生了一段感情。电影要表现当时女性的世界,所以没有任何有意义的男性角色。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电影的手法和节奏的,大概可以算作一幅幅动态的油画。电影得过若干奖,但可能不是适合每个人的口味。而且这显然是个小资情怀,一心要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可以就此停下来了。

      这里要说的是电影的主题曲,唱的时候就是这个要出嫁的姑娘的裙子不小心被篝火点着了的时候。关于这个主题曲的故事,说得最完全的大概就是下面这篇文章:

      https://slate.com/culture/2019/12/portrait-lady-fire-celine-sciamma-music-song-score-para-one-arthur-simonini.html

      一开始的时候,拍电影的这位是想找一个真的18世纪的法国民歌,原汁原味多好。但不出所料地没找到,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大概操心这种事的不多。后来这个编歌的说,你的观众既不活在18世界、又不是历史学家,我给你来一现代的,保管齐活;最后就来了这个仿古合唱曲。拍电影的说,这个曲我没办法,但歌词我来,咱们用拉丁语。行业外的人听着神奇,但其实这也是既定的套路之一,有电影就用一些拉丁文的呓语,完全是为了营造气氛。我们这儿卖拐的时候要做一些炫酷的报告,艺术设计一开始做模板也是用拉丁文的呓语,不知道是不是同源而来?

      拉丁文定下来了,到底说些啥呢?这个拍电影的就想起自己看到过的一句传说中尼采的格言:我们飞得越高,地上不能飞的那些人看我们就越渺小;然后就把这句话用Google翻译翻成拉丁文。也不知道这位是用什么语言做的原文、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操作故障,还是这个机翻能力有限,最后到了歌里成了两句话:一句一直在念叨的是”我无法逃脱”,大概是从这个“不能飞”几个字搞出来的;另一句小声嘟囔的是”我要飞升”,大概是从原文的前几个字搞出来的。这个拍电影的访谈时说了这个故事,不懂拉丁文的都是五体投地;懂拉丁文的就懵圈了:你这个拉的是那儿的丁。

      再往前看,就是尼采的这句话,传说中是他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里面的,网上搜搜满世界都是,英文是:“The higher we soar, the smaller we appear to those who cannot fly”,但找不到是哪章哪页。我把楚图南译的1987中文版和剑桥2006英文版搜了搜,都搜不到这句原话,大概可以称为变异的是第一部十七节的一句:“你超过他们,但你升得越高,嫉妒的眼睛看你越小了。所以飞腾者是最遭人仇恨的。”

      当然,就像我们说中文一样,语言是活的,托古而变也无可非议。比较奇异的大概是那些古今不辨的人,我完全可以想象,像知乎这样的地方,有文化史的网红,用这个电影为证据,说你看看,十八世纪法国的孤岛上,妇女们就传唱着尼采对人类的诅咒;而中国的大地上还弥漫着崇拜皇权的黄土文明,你有什么理由不让我去做洋人的奴才呢?

      通宝推:汉水东流,本嘉明,桥上,
      • 家园 南寒兄才看过这个电影?

        这个电影的画面确实极为精美。

        我的审美感,从中学到今天,都停留在浪漫主义画派,简单讲就是这幅油画必须很精美,同时又有画家本人强烈的主观情绪表达出来。对于后来的野兽派抽象派,我一直不感冒。

        后来渐渐懂得,好的画作和雕塑(指浪漫主义画派之类具象画作,包括加拿大七人画派的作品),如果拿一个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比如一个人或者一棵树)作为描摹对象,那么,这个对象真正体现出来的美感,不在于静态,而在于节奏。一个好的艺术家,切出模特儿动作中的一个片段/瞬间(由于光影的变化,静物也是有“动作”的),把这个画面固定下来,于是完成一个好的作品。达芬奇作画前,为了确保这个瞬间被如实展现,会用石膏水浸泡模特的衣服比如衣袖衣带,等石膏水干了后,衣袖就硬化了,在绘画的漫长过程中不会移动走形。

        但是一个生命体的内在节奏感是无法用石膏水固化的,所以当你定睛看着《蒙娜丽莎》的时候,你其实可以在画面里,看到她微笑的前一秒钟和后一秒钟。非常有趣的是,在画家作画的(至少)数个小时里,蒙娜丽莎本人的心情是在变化的,她的情绪节奏在继续往前走,而画家是从她的表情的第一分钟开始起画,到了第70分钟的蒙娜丽莎,已经不是第一分钟的蒙娜丽莎了,但画家还在编第一分钟的故事。画家能笔意不断续地画下来,准确说“把谎话圆得下来”,要靠画家本人的天赋。

        这部电影好在哪里呢?就是这些油画是活的,是在舒缓地流动的。其中很多个一刀未剪的比较长的镜头,就相当于一幅幅够水准的油画。而电影情节的设置,也配合了这个效果,颇类似于姜文“为了这碟醋,硬包了顿饺子”。

        通宝推:雪夜灯光,南寒,
分页 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

帮助网站 Amazon 购物(美)

  • 自检在线运行。有建议和意见请短信。
  • 认证、监察申请暂停
  • 以后发新主题将只能在具体的版、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