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历史让人哭笑不得 -- 环宇7504

共:💬236 🌺3046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6 打人之前请带照片

      五四运动时,愤怒的学生闯进赵家楼曹汝霖宅邸,放起火来;本来躲在地下室锅炉房里的章宗祥听见“外边起火”的喊叫声音,吓得沉不住气了,赶紧跑出来,企图从后门逃离。但是,学生们马上发现了他,由于他西装革履,年纪也相当(章小曹两岁,二人当时都四十多岁),学生将他误认为是曹汝霖,于是团团围住,拳脚相加,把章打得鼻青脸肿,西服也被撕破了。不知道是哪个学生将铁杆往他后脑打了一下,章应声倒地。日本人中江丑吉和几个警察闻讯赶来,推开学生,将章连拖带抱,出了后门,逃到对面的一家杂货铺里。

      学生赶紧追赶,又把他从杂货铺里间倒着拖到店门口,追问他是谁。章却一声不吭,学生们已经没有耐心,不管三七二十一,各人都用手持的小旗杆对着他的脸乱打横敲,有的学生没有工具,就取杂货店的皮蛋作武器,往他头上砸了很多皮蛋。

      日本人中江丑吉抱着保护章宗祥,也挨了好几下,中江操不流利的汉语大声呼救,学生们知道他是日本人,怕打出国际官司,总算饶了章宗祥一命。

      事后,第一个跳入曹宅的匡互生回忆说,大家多半不认识曹汝霖和章宗祥,若当时知道打的是章宗祥,还不再下死手打死他才怪。

      同样的时期在后来就不那么好玩儿了,1925年学生们抗议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压制学校、禁止在5月7日二十一条的国耻日抗议游行,先去教育部抗议,章不在;又去司法部,章又出去了;学生们大怒,于是跑到章士钊宅大闹,章还是不在,这时出来一位衣冠楚楚、美髯飘飘的先生,请学生们到院外说话,学生们大呼,这个就是压制教育的章士钊,于是一拥而上欲痛殴之——错了!这个是章请来维持秩序的警长,看来风度太好也不成啊

      袭警的结果自然不妙,军警驱散学生,逮捕十八人,其中七人受伤。

      看来那时的照片还是太贵,若是现在,取出手机一看照片,就不会打错人了

      通宝推:龙眼,springisok,
      • 家园 这个中江丑吉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中江兆民

        中江兆民,明治时期的思想家,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介绍到日本的人物。这一点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最早接触卢梭思想的是到日本的留学生,他们看的是中江翻译的《民约论》

        中江丑吉天生就是个搞学问的料。从东京大学毕业后,1913年来到北京,直到42年去世都在中国,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他终身未娶,也不工作,生活上靠满铁株式会社每月给他一笔补助(200元左右?反正不算少)。思想上他是接近马克思主义的,也帮助过逃亡到中国的日共党员。军方在中国的一些人,比如冈村宁次,因为他鼎鼎大名的父亲,也去拉拢他,但他反应冷淡

        曹汝霖在回忆录里说他每月也接济中江丑吉一笔钱,我觉得这是可能的,因为曹汝霖留学日本时与章宗祥都寄宿在中江家,他们的关系是很好的

        中江也算救了章宗祥一命,要不然绝对打死了。高中历史课学到这时我就有点奇怪——这么多爱国学生痛殴一个“卖国贼”,怎么会没打死而只是重伤?

        • 家园 我不是很赞同学生的办法,从前面调侃的笔调

          就能看出来。

          曹、陆、章卖国无疑,但是他们只是小老鼠级别的,真正的大卖国贼学生们敢打吗?

          五四运动其实是高层细心的鼓动和挑拨起来的,很技术性的把斗争矛头指向曹、陆、章这样具体的操作人员,至于卖国所得都被谁吞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吧。其实就连这些义愤填膺的学生们都有喝汤的!

          那么在宣泄情绪的时候,打人总得打对了才行,这次是幸运,正好打了章宗祥,要是真狠揍了一个日本人,不是反倒给国家惹事!如果象下面的例子,揍了不相干的人,这些学生要不要负刑事责任?

          • 家园 请问一下,当时北大清华在校生能有多少?

            上百人还是有几百人?感觉不会多。

            • 家园 办学就得有钱

              能够充分按照理念办学的,在民国惟有清华,无他,经费稳定耳

              清华仿照美式理念,教员多而学生少;但是,清华早期是留美预备班,程度低,所以学生还多些。25-27年间改制时期,停招中级班,转为大学,则学生人数反而下降,最低的25年仅270人。

              12-27年,其它各年,在三百余人到六百余人不等。

              但教员人数累年增加,从12年的30人,增长到27年的103人。教师/学生比例达到1:3.6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清华的工役也雇得多,20年雇佣了144人,校役82人,巡警21人,清道夫16人,电灯匠8人、园丁8人.....尤其以校役过多而遭到其它各校的批评

              清华的最大长处是经费独立,不受政治动荡影响。1916-1931年间,每年可得美金79万元,其兑换银元比例从1.38到4-5银元之间波动,但平均值至少在2元以上,每年固定可得经费银元在160-200万之间。实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第一富豪

              但是,有了钱的麻烦事是

              1 争的人太多,清华的校长更替频繁,罗隆基曾骄傲的说:九载清华、三赶校长。这个乱象直到梅贻琦出任校长后才改变,梅贻琦笑言,之前学生、教师情绪激愤,不是倒张、就是倒李,还好没人愿意“倒梅(霉)”

              2 有了钱,理想就远大,清华早期留学生少、经费剩余,校方就大兴土木,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科学馆都按照美国名流大学的规模兴办(我就是在北京求学的,去看过,以现在的标准也还是很漂亮和实用的),结果15年起连续四年预算超过百万银元,17年竟花了231万,严重超出经费,之后校董事会不得不加以约束

              和其它学校一比,那真是让别人 羡慕嫉妒恨 啊

              想想后来同入西南联大的南开,可是87万银元就把自己给卖了啊

              怎么说呢,南开的创办人,现在一般说的是谁?张伯苓和严修,可是南开正式校史里,民国十年三月,校董事会公推李公秀山(前江苏督军李纯)为创办人,校教学楼定名为秀山堂,前立李纯铜像以纪念。

              李纯是直系巨头,长期控制富裕的江苏,且做官期间善于经营,是江西钨业公司的大股东,在津京两地广置房地产,是当时天津最大的房产主之一。

              张伯苓等筹办南开,多次找老乡李纯化缘,李纯态度很积极,1920年李纯在直系内部被曹锟和吴佩孚等压倒和排挤,压力很大,突然自杀了(一说被手下杀死)。遗嘱中捐出家产的四分之一为南开基金,李纯的家属按照遗嘱,交给南开218万元面值的民国元年公债,当时政府已经不能按面额付帐,据说南开实收87万元,这是南开建校依赖的最大一笔基金,因此李纯就名正言顺的成了南开的创办人

              如果不是新中国不肯提他,李纯这笔钱花的挺值的,多大的名头啊。但中国是不兴用人名命名的,所以没有约翰哈佛投资的合算,约翰哈佛用780英镑和400本书买到了世界顶级大学的命名权

              • 家园 李纯自杀的直接原因应是抑郁症

                李纯身边的几个手下都否认他杀传言。“李纯有病是事实,而且他当时环境很难,因此悲观厌世,最后才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其秘书回忆说,与李同住一处的两位书记官告诉他,李纯自杀的前几夜都曾痛哭,因此书记官们认为是“闹鬼”,而他认定李“因神经失常终致自杀”。身边的人也看出他精神上有问题,但是什么病就搞不清了,当时也根本没有抑郁症这个概念。当然抑郁与他的性格有关,李纯生活简朴,爱惜“名誉”,不好战嗜杀,在军阀里可算是个“好人”,身后巨资捐助教育更是值得称道,但以这样的性格在当时的大环境里是做不了一个“好军阀”的,因此在政治上颇受打击,也成为他陷入抑郁的环境因素

                清华当年的经费,有不少花在了体育上。当时全国的大专院校都掀起一股崇尚体育运动的风气,清华一切向美国看齐,所以体育活动自然更是重中之重,各种项目应有尽有。它的体育馆、室内游泳池,全部建筑材料来自美国,在全国首屈一指。校际之间的比赛,清华力压南方各大学称霸一时。连专事比赛,功课稀松的体育特招生也在这时出现了。

                潘光旦也在这股风气中,醉心体育而不得其法,练跳高时受伤,以致失去一条腿。不过他最终还是顺利留美。大概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独腿留学生

                • 家园 清华的阔气引来争议和争夺

                  也是颇尴尬的事情

                  民国各校教育成本,清华在国字号中始终稳居第一,(绝对数第一的应该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协和,不过现在也和清华合体了),竟始终在北大的4-5倍。(1916,清华1300,北大299;1918,清华1722,北大338;1925,清华2000,北大500)

                  1925年清华教务长张彭春警告说:“别处都乱,只有此地享安乐,恐怕是天地都不容的”,提议适当减低教师待遇,鼓励学生多和民众接触,遭到清华教师和学生的反对,且张出身南开,清华少壮派(清华留学归国团体)以防止被南开派夺权为由将张排挤出去了

                  当时教育界多半盯着清华丰厚的基金家底,很多人力图执掌清华,都遭到清华少壮派的反对。有的人只能知难而退,比如前面提到的北大周炳琳,留学归国,30年代初一度教育部准备让他出任清华校长,他说清华刚刚撵走一位北大派的(罗家伦),我如再去,只怕难以被接受。

                  这里才能看出梅贻琦的厉害之处,他也是南开出身,是清华前身赴美留学生(第一批,没在清华念过书,张彭春也是类似经历),但张彭春被排挤,他却能始终稳住清华的方向,成了终身校长。

                  中国各大学自我封闭的毛病,从民国就已经很厉害了,据说欧美大学甚至要靠制度化的规定本校学生需到外校读研究生来防止过度封闭,不知是否确实。

                  • 家园 欧美大学甚至要靠制度化的规定本校学生需到外校读研究生

                    欧美大学甚至要靠制度化的规定本校学生需到外校读研究生来防止过度封闭。

                    本人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读过研究生。在研究生这点倒是没有硬性规定。但是一二流大学很少直接聘本校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当教职,而是希望他们至少到其他学校或者研究机构作过几年博士后,才能考虑招他们回来申请教职。目的也确实是为了防止教授过去封闭。博士毕业生在事业开端,也确实希望多在不同地方闯一下,多结交同行。

                    国外很差的大学没有这个要求,因为自己培养的博士水平低,外面不好找工作,所以干脆自己消化,相当于中国的“留校”。

              • 家园 果然有钱人。谢!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 家园 北大和清华的情况不同

              北大是国家全力支持的第一所全科大学,从建校其规模就比较大,但是因此也就总是缺钱

              1918年8月,沙滩红楼建成(7 里面写了,当时图书馆搬家)当时北大有教师217人,其中教授90人;学生1980人,其中研究生148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高等学府

              此外,北大当时风气自由,旁听生很多,太祖这种非正式的旁听生也不少(按,正式的旁听生还是要交一点点钱的,可是一般也不干涉其他人来听)

              后来没钱了就不好办了,办学规模在20年以后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在萎缩,1921-1927年,北大共毕业3105名学生。最多的25年,472人(正常每年在400人左右)27年奉系进京,教育混乱,仅128人毕业

          • 家园 你这些材料

            可以写“学生打老师”的钓鱼文啦。

            号称中国史上最伟大的文化运动blabla

            学生冲进老师家里打人放火blabla

            • 家园 曹汝霖也算老师?校董倒是真当过

              他是南开后来的校董,南开张伯苓校长说,美艳的鲜花,不妨是粪水浇灌的(大意如此),于是接受了他的捐款

              真正的民国青年,连蔡元培校长都揍过,何况曹汝霖

              要我说,冤有头,债有主,揍人如果找对了人,自愿负责,那你就揍吧.不过打错人可不行

          • 家园 用今天的概念说,陆、章、曹这些就是标准的技术官僚

            三人都是在国外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精英,从清末开始就在中央政府服务

            这些人不论哪朝哪代都有存在的必要,革命小将们即使取得了国家,行政层面上也得依靠他们创制的体制来管理,甚至续用他们

            这些留日派构成了北洋政府技术官僚的核心,到一个个到了28年以后就靠边站了,因为国民党政权有了留学欧美的取代他们

            • 家园 学生们能有时间高谈阔论

              还能免费拿讲义,靠的就是曹汝霖卖国的钱,这才是吊诡的地方!

              曹自己委屈的是,这钱是徐世昌总统请他去借的,到了学生鼓噪的时候,徐世昌反倒要主持正义、训斥他卖国了!曹锟拿了大笔的开拔费,吴佩孚到了前线也通电骂他卖国了!曹其实才是真正的傻瓜,卖了自己还替人家数钱

              这就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狡猾的地方,不过狡猾的人遇到五四时不讲理的愣头青,偷鸡不成蚀把米。有时候还是得不讲理

              民国之后,地方税务基本被侵占,中央级别的关、盐税又押给外国人,北洋政府几乎就是靠借钱维持,而且外债也不是随便借的,因为借善后大借款的时候,已经说好以后借款要先四国银行团同意。

              日本人借的第一笔钱,是借给交通银行的,帮助交行回收袁世凯称帝前后滥发的交行纸币,维持交行的信誉的,从技术上讲,这笔钱是应该借的,曹汝霖当时是交行的行长。

              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政府人员都知道曹先生和日本人好,能借到优惠的贷款,都求着他借,结果一来二去,把对同盟国宣战所能收回的利权都押给了日本人了,这就是五四运动的原因

              所以1920年之前,借的钱没花完之前,北京政府还能按时发薪,当时鲁迅在教育部,日记上讲过年还能大伙聚餐;再往后呢,靠、根本没人再借钱给北洋这个滥货,公务员、教师、甚至军队都停薪了,最后政府欠了鲁迅超过九千元的薪水!

              当然,学生们课也不好上了(教师欠薪过久,罢课了)、讲义也要收钱了

              通宝推:衣笠山麓,
              • 家园 技术官僚的历史局限性

                在一个较好的政权服务,他们就是中流砥柱;在一个恶的政权的话,他们就是为虎作伥

                说他们思想上卖国也不尽然,亲日的立场并不等于汪精卫那种叛国的实质罪行,当时留美的官员亲美,留德的亲德,这都是人之常情。只是帝国主义中日本对中国侵略最深,导致人们的意识中,亲日就意味着卖国了

                甚至可以说他们也是爱国者,他们希望凭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国效力。但是限于他们所处的阶级和担负的职责(外交),在中国半殖民地的大背景下,他们做的事有时实质构成卖国

                从曹汝霖的回忆录就可看出来,他本质的立场是精英主义,蔑视人民大众的力量,反对一切暴力革命。早在留日阶段,他就与革命派学生分道扬镳,站队到了清政府一方

                面对五四运动这种民众觉醒的抗争,曹汝霖之辈只有讥讽、挖苦之辞,认为暴力只能换来更大的报复,要通过文明国制定的规则——外交谈判才能救中国。但实际的谈判中他经常被日本人欺负得满地找牙,自己也是义愤填膺,在回忆录中就有表露。而帝国主义因为中国民众的抗争,有时不得不做些让步,才使他们在外交场上能够挽回一些权益。他们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

                说到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这些人的才能。但为中国创造实现现代化的政治条件,即有时不得不依靠革命的手段时,这些人往往站在反动的一方,这就是技术官僚的历史局限性

                通宝推:想学自由泳,发了胖的罗密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