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历史让人哭笑不得 -- 环宇7504

共:💬236 🌺3046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当时的学生领袖都是很狂的

                      还在1931年,新青年时期的老师们还在世的时候,罗家伦总结新青年同人的时候就说:

                      陈独秀的毛病是聪明远过于学问

                      胡适做了一些似词非词似诗非诗的所谓白话诗,...失之于浅薄...

                      钱玄同是个精神恍惚好说大话的人,大家常说他有精神病

                      沈尹默不做文章,也不会做..

                      陶孟和莫名其妙,他的中国文字太坏了,做出来的文章非常笨

                      刘半农(因为没有出过国,不是海龟)大家很不重视他

                      当时罗家伦就在北大读书,新青年是常看的,也投过稿,可他对这六个编辑就是这个评价(这六位还全是他的老师)

                      他对一些二级同人(不是轮值主编的)评价到好些:

                      李大钊文章写的很好,人也很朴素

                      周作人是很注意写小品文字的

                      周树人做了《狂人日记》、《药》等很传诵一时的小说

                      这么眼高于顶、随意点评师长的文字记录下来,却没有立即发表,直到1978年,其女儿整理遗稿时才正式发表

                      这样的家伙要是看得起当时不过是个临时工的毛太祖到是怪了

                    • 家园 毛25年就能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长,说明实力在那儿

                      毛犯得着嫉妒北大高才生们吗?鄙视恐怕倒有几分。留洋博士云集的国民党被土共干掉,更加深了几分鄙视

                    • 家园 还不全是嫉妒,而是落差引起的失落

                      这个和湖南在清末和民初的遭遇有关

                      自曾国藩,左宗棠之后,湖南人在清末政治文化界极为活跃,湖南人参与国家文化的热情也高涨,据说当时对比日本,有人称湖南为中国的长州

                      可是到了民国,湖南成了南北军阀争斗的战场,湖南人士尤其是学生的境况就相当糟糕了,尤其是在出国这个问题上,各地学生的经费是由省份自筹的,所以勤工俭学的湖南人才那么多.......

                      太祖的问题是他早年选择出路的时候,有点儿犹豫,辛亥年还当了半年兵呢,他20岁才入师范,结果师范改制,还比别人多念了半年才毕业(萧子升比他小,却早三届),在同学中差不多是最大的了

                      和傅斯年等人相比,太祖当时的思想已经基本成熟了,他在湖南师范绝对是顶级人物,学生领袖,1917年组织学生兵缴了3000溃散的北洋军的枪!

                      可是到了北京,却为了糊口而受人白眼,尤其是老师们态度还颇和蔼,受些年纪仿佛的小教员、学生的白眼,这个落差实在太大了

                      1919-1920年,太祖组织了湖南驱张运动,动员各界力量赶走了盘踞长沙的北洋军阀张敬尧,从此看透了北洋军阀的废物本质,当然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声望,这以后象谭延闿之类湖南出身的军政人物,已经把他看作社会名流了

                      至于板仓先生,那是见人就推荐他那两个好学生的,属于绝对的导师兼知音

                      当时另一个极度看好太祖的,就是湖南老乡章士钊。所以太祖建国后对章士钊很照顾

                • 家园 关于张申府那段也是挺有意思的

                  张申府当时在北大刚毕业不久,教预科;课程少,就得干点儿别的,他是帮李大钊主持图书馆,暑假的时候就是他代理。

                  勤工俭学的学生帮忙整理图书、编目、写卡片,张负责检查和校对,张自己明确的回忆说,太祖当年也干过登录的活儿,就是抄卡片了。

                  他可没说,他嫌太祖的字写得龙飞凤舞,认不清,让太祖返工重抄了

                  这个人不识时务的,他可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最老资格的TG;不过他后来退党不说,还在国民党要完蛋的四八年,主张和平(张申府在储安平的《观察》写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正是因为这篇“不合时宜”的呼吁和平文章,为张申府今后的政治生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11月15日,在香港的民盟总部第四次扩大会议以"张申府之言行已走上反人民反民主的道路"为由,开除了曾是创始人的张申府的盟籍——连民盟也不要他了。他的妻子刘清扬,公开宣布和他离婚),这下新嫌旧怨一起算,(太祖回忆里,提到张申府老板的脸色可真难看,那是真的对他印象不太好)

                  从建国以后到1986年去世的半个世纪中,张申府便被全面封杀,不准出面,不准说话,写作不准发表,不过他可是活得真长.....

                  其实也没怎么整他(要不他能活得那么长),就是不让这个乱放炮的家伙说话

                  • 家园 为啥不让张申府说话

                    因为这个家伙太....

                    学术以外的张申府是个旧文人的活化石,坦率不怕得罪人。有自己的特别生活哲学和方式。

                    1967文革最凶的的年代,别人都在清洗灵魂,老夫子张申府在写的一份自我批判居然大大咧咧的说:“我有三好:好名、好书、好女人。.....别人听了目瞪口呆。

                    又比如谈及“1924年在广州从事共产党活动时,在夏天的时候他开了小差”,他说原因是“天气太热了”;

                    1936年他因参与“一二九运动”而遭清华大学解聘,对此他最介意的竟是“要被迫放弃在清华园优雅的屋子”;还有清华大学没有按聘书上的说法,补给他半年的薪水

                    又比如1948年他因在《观察》周刊上书生气十足地《呼吁和平》而被骂为“人民敌人”并从此淡出历史前台,对这一重大事件,如昨日般清晰的却是这样的记忆:“我写这篇文章,赚了3000元。您要知道。当时这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教授们那时都断粮断饷,吃饭是一个问题。……一交稿就有稿费。我大概是他稿酬最高的作者之一。……我需要那笔钱。”

                    ----如斯种种,似真似痴,以寻常观念难以理喻...

                    在建国后的那种情况下,还是让他少说点儿吧,否则不要太祖说话革命小将先打扁他

                    • 家园 怎么会有二到这种地步的人呢

                      不过别说,这些旧文人没几个不二的,没几个实用的。

                    • 家园 张申府的文革自我批判可不是大大咧咧,

                      而是在耍小聪明,装疯卖傻,自我保全,多说多错嘛。

                      不过他在67年也就是一个死老虎,榨不出什么油水,革命群众也就姑且放他一马,否则真得搞灵魂上的大革命,象张申府这样自涂花脸搞个笑就想过关,怎么可能?如果真想搞张,让张申府自承是革命的叛徒,也没啥难的。

                      • 家园 “死老虎”让人慨叹啊

                        不觉让我想到几年前去世的本校长老,身后弟子谈及当年,道是文革期间他老人家落了个清闲无事,盖因打倒太早,连最活跃的造反小将大约也想不起这么一号人物了。

                        至于张申府的自我批判,似乎与从前萨苏提到数学所某高人自我批评“在袁天罡问题上宣扬过封建迷信”的故事,倒颇有些相似。

                • 家园 另外,傅斯年是当时

                  出名的炮筒子,不过据说五四时代,大家都一肚子火气,在商量对策的时候,一言不合,也有人打过傅斯年

                  此外,北大的风气原来非常不正,学生都是拿着官老爷的架子的,是蔡元培努力扭转这一风气,亲自给校工们鞠躬感谢,才好多了

                  可是很多学生还是改不了臭毛病

                • 家园 胡适的薪水是260大洋

                  后来涨到280大洋,所以才能大家合力办《新青年》杂志,那全是同人自己出钱、自己写稿,不但没有收益,还要贴很多钱进去的

                  太祖那八块钱,是勤工俭学的临时工的价钱

                  1919年,好象拖欠的情况还不厉害,太祖的情况具体的不详。但是八块钱其实不多,冬天太祖和同伴合用一件大衣,只能分别出门,就穷到这个地步。(当时北大的学生在食堂包伙,5.6银圆/月,再加上住宿的费用,太祖仅仅是勉强维生而已)

                  到了1923-24年直系掌政时期,大家都欠薪了,胡适也不例外。建国后有人问:吴佩孚是否滥借外债,出卖国家利权(当时批判军阀,都是一个套路),了解当时情况的文史馆员(多半是民国时期的老人,靠这个在建国后混饭吃)言道:1 吴佩孚不曾做国家级领导,不能主持借外债 2 当时北洋政府信用破产,根本没有人愿意借钱给它

                  结合后面的故事,就是 曹汝霖借钱供学生们批斗他,悲摧.....

                  • 家园 提起名人办杂志,想起了陈MM提过的《新月》了

                    新月出《新月》月刊,发起的时候,颇有银行界人士入百元大股。。。罗隆基、梁实秋、胡适要谈政治,写政论;新月诗人闻一多等人以及徐志摩更倾向文艺主打。理念不合……唯徐志摩的背景、性情能斡旋……政论派占上风的时候,文艺派投稿亦消极,到最后政论派暗淡,文艺派投稿仍少……难为后期编辑的叶公超,化用几个名字,自己独力撑起半壁,最后是胡适凭借和商务王云五的关系,——终于收拾了摊子。

                    你若再比比《语丝》,鲁迅大约只出过10元,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诸人等人出的钱也不多,后面鲁迅还诧异怎么不用再贴钱了。……这刊物就可以活下去了,后来竟有所盈利。

                    负责发行的,不过是一个大四学生李晓峰。就这么到几个校园里吆喝……年轻人耐劳,鲁迅颇为感动,写稿亦颇勤快……最终李晓峰成为了李老板。

                    • 家园 新月的核心是徐志摩

                      从徐大表哥的出身上就知道他办不好小杂志的,他可是连江浙财团的核心都看不上眼的大富之家出身的啊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她二哥嘉森,是张君劢,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四哥张嘉璈,字公权,中国银行副总裁、总经理。)

                      他那个花法,书店和杂志很难维持的。怎么比得了吃过苦、能攒钱的周家大哥

                      • 家园 徐志摩在的时候,杂志还能维持,徐一死,就剩叶一个人支持了

                        关键不是钱多钱少,而是鲁迅那边是众人拾材火焰高,胡博士这边真是一盘散沙。

                        提到张嘉璈,字公权。想起他的《中国通货膨胀史》,真是好书。

                        书中有一句挺有意思的,称胜利时的九亿外汇存底,中国从没有那么多外汇,也不会再有那么多外汇:)

                        即使当年的精英中的精英,也没想到中国现在会有如此大的发展。

                        • 家园 阶级性啊

                          胡适比鲁迅有钱

                          胡适的伙伴们更比鲁迅的伙伴们有钱

                          有钱人向往闲适的生活,较穷的文化人不努力做事,就要饿饭了——虽然鲁迅自己也说,穷极的时候只顾到处借钱,没法安心写作

                          胡适主持中基会的翻译工程的时候,搞到款子去翻译莎士比亚,选了五个英文大牛: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叶公超,计划5年内译完,钱是足够的,结果.....幸亏他还选了梁实秋,梁几乎把下半辈子投进去了,总算译完了

                          想想朱生豪的效率.....

                          等到李晓峰变成李老板,语丝也就不成了...

                          文化人还真不能太有钱

                          他们译的莎士比亚还是很有价值的,抗战之前就出过几本,太祖在延安和朱光抢的应该就是其中的四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