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 老老狐狸

共:💬316 🌺3471 🌵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
            • 家园 吃米吃到毛线
            • 家园 简直笑抽了
            • 家园 人均粮食越来越少,难道这政策还可以持续了?

              对于数据,不能简单做纸面上分析理解,否则和司徒卡何异?

              当事人的切身感受,一律都批评为传说、不可信,这样也不科学

              建议看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面对包产到户前后农村的变化的描写;

              他死得早,扣不上“公知”的帽子

              没反映下乡知青,扣不上“伤痕文学”的帽子

              当然,现在扣也来得及

              包产到户是否增产,毛主席是否曾经说过“包产到户导致减产,所以不能推”?没有!毛是从政治上担心的,担心的是出现贫富分化,农民日子没法过,没钱购买工业品,我们的工业化也实现不了

              从改开以来的事实看,农村贫富分化没有那么明显,我们的轻工业品产销量也一直在增加,甚至改开初期是爆发性增长

              然而,到了1961年12月,毛泽东思维起了变更,他认可和支撑农村以生产队为根本核算单位,还对地方干部说说:“贯彻要快一点。”但特殊指出:“包产到户这事,不可干。”他在江苏无锡时,特地把曾希圣找去,用磋商的口吻说:“生产开始恢复了,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过来?”曾希圣提出:“群众刚刚尝到甜头,是否让人民再搞一段时间。”当时毛泽东没有明确表态。

              生产开始恢复了,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过来?”

              这句话,我有色眼镜总是看到一点念完经撵和尚的意思;毛如果掌握了包产到户减产的证据,完全可以直接反驳曾

              • 家园 不远兄好!

                这篇小帖子是和您在【四川铁路】:欢迎举反例泼冷水!切磋后才写的,当然,大部分资料是以前存下的,这次只是整理出来而已!

                本狐性子疏懒,很多事儿想过就算了,能把这篇小帖子整理出来,和朋友们探讨,还得谢谢不远兄砥砺。

                这个系列,还打算写两篇:

                1、我们是什么时候吃饱饭的。

                2、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支持“包产到户”。

                我在新中国粮食生产(1966-1978)里已经说了:

                客观地说,老百姓对改开前的吃饭问题是不满意的,即便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最高的78年,316.6k较56年的306.8kg,22年只增加不到10公斤,老百姓不满意,太正常了。

                在这篇有了数据,怎么比都行!,给出了另一个数据:

                不计49-52年恢复期,1953-1978,26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2.41%,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4%。

                不计79-82年体制过渡期,1983-2013,31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72%,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77%。

                83-2013期间的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高于1953-1978期间,这是事实。

                具体分析这2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不前的原因,并非粮食总量增长慢,主要是同期人口增长快,人口增加了53%,吃掉了总量增长。

                1978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68岁,识字率、入学率、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等社会发展指标在发展中国家里名列前茅。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粮食产量增加→营养改善→人均寿命增长→人口快速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这种情况好像比较普遍,平稳度过这个阶段后,人均粮食占有量才会进入比较快速提高的新阶段。

                我们父母的兄弟姊妹数和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完全不一样,河里老马丁一段录像里提到:

                联合国数据表明,过去40年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发展的趋势就是生育率下降,预期寿命提高。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到1978年(这期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妇女的生育个数一直在下降,从6个降到2.5个。这就是中国在经济变化发生之前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化。

                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增加,人均粮食就减少,反之则增加。

                至于你提到的:

                曾希圣提出:“群众刚刚尝到甜头,是否让人民再搞一段时间。”当时毛泽东没有明确表态。

                安徽61年的人均粮食产量比60年还低。

                这甜头是从哪里来的,我就实在想不明白了。

                • 家园 甜头...大概是老百姓自己落得多...
                  • 家园 对!

                    一方面,国家征购少了,留给农民的就多了,征购部分加价20%,超额交售部分加价50%,钱包也就鼓了。

                    另一方面,集体分配时,是减去国家征购部分再分配;自己干,打下一大堆粮食,再卖给国家,直接数钱,感觉多了不少。把以前很多隐性的东西显化出来了。

                    就像先涨工资,再住房、医疗、教育市场化,流通中的现金多了,市场也就繁荣了!

                    • 对!
                      家园 安徽省志,58-64年粮食征购数

                      安徽省粮食分地区购销差额包干和分项供应销售包干表

                      1958 年,中央对各省实行粮食购销差额包干的计划管理体制。全国的粮食收购、销售计划由中央统一制定,省、市、自治区的粮食调拨,由中央统一安排,国家的粮食库存中央统一掌握。同年9 月,省人委发出指示,决定自1958 年度起,省对专、市、县的粮食征购和销售实行差额包干的办法。当年中央下达安徽的征购计划为贸易粮粮食50 亿斤,折原粮62.5 亿斤(比1957 年计划减少3.8%);省对下包干为征购原粮90 亿斤,销售40 亿斤,购销差50 亿斤。

                      1959 年,中央下达安徽征购计划贸易粮63 亿斤,折原粮78.75 亿斤(比1958 年增加26%),省对专、市仍按90 亿斤包干基数未动。1960 年,中央下达贸易粮计划55 亿斤,折原粮68.75 亿斤,省对下征购计划调减为50 亿斤。1961 年省人委将收购计划再一次调减到26.93 亿斤。

                      1962 年,省人委根据中央的决定,从本年度开始,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的办法。按照中央规定的购销计划,征购超额和销售节余,归省直接管理和支配,单列收支,年终结算,报粮食部审查。本年度,中央分配安徽征购任务为贸易粮36~38 亿斤,折原粮45~47.5 亿斤,并允许省增加10%左右的机动粮对下分配。后来,鉴于安徽的实际困难,中央同意按省分配到专、市的原粮36.5 亿斤不动。

                      1963 年,省对下安排征购任务40 亿斤,1964 年为44.55 亿斤,按当年中央分配任务加了6~9%的保险系数。

                • 家园 花等
            • 家园 嘴巴抽的好

              靠数据抽嘴巴,啪啪作响啊

              • 家园 手腕子酸!

                再说,人可是圣人属性的,你抽完左脸,正揉手腕,人又把右脸凑上来了!

    • 家园 宝推数据帝!!
    • 家园 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1952)

      点看全图

      1949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13万吨,仅及1936年(1.5亿吨,建国前最高产量)的75%,人均粮食产量208kg,扣掉种子、饲料等,人均原粮不及1天1斤,这一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35岁。

      49到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期,农村进行了土改并开始组建互助组,粮食生产快速恢复。

      52年的各主要工农业指标都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达到1.64亿吨,是36年的109%,人均粮食产量达到285kg。

      三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3.14%,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0.94%。

      通宝推:滴滴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